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第四代注射用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对8株包括质粒介导与染色体介导产酶菌株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并与其它4种头孢菌素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声波破碎法提取细菌β-内酰胺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酶对抗生素的水解率.结果头孢匹罗对各产酶菌株β-内酰胺酶的相对水解率<5%,尤其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TEM-3、SHV-4及染色体介导Ⅰ型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头孢噻肟及其他头孢菌素.结论头孢匹罗对β-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等1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酶株的抗菌作用及β-内酰胺酶稳定性.方法以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β-内酰胺酶对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结果 AMOX/SBT 2:1联合对质粒介导的标准产酶株作用优于各单药;对产TEM型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抗菌活性强于产SHV型酶菌株;且强于AMP/SBT 2:1,与PIP/TAZ 8:1相近.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产ESBLs菌株作用明显减弱甚至不敏感,AMOX/SBT等合剂则对产ESBLs菌株有较强抗菌活性,但对产染色体介导的D31、K1等菌株MIC值降低不明显.MRP、IMP对酶高度稳定.结论将碳烯青霉素美罗培南或AMOX/SBT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合剂用于产ESBLs菌株感染的治疗,可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美罗培南等1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酶株的抗菌作用及β-内酰胺酶稳定性。方法 以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β-内酰胺酶对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结果 AMOX/SBT2:1联合对质粒介导的标准产酶株作用优于各单药;对产TEM型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抗菌活性强于产SHV型酶菌株;且强于AMP/SBT2:1,与PIP/TAZ8:1相近,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产ESBLs菌株作用明显减弱甚至不敏感,AMOX/SBT等合剂则对产ESBLs菌株有较强抗菌活性,但对产染色体介导的D31、K1等菌株MIC值降低不明显,MRP、IMP对酶高度稳定。结论 将碳烯青霉素美罗培南或AMOX/SBT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合剂用于产ESBLs菌株感染的治疗,可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AMX/SBT 1:1、2:1、4:1和AMX单用进行体内、外抗菌活性药效学评价。不同配比AMX/SBT对200株临床分离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抗菌活性较AMX单用强2~128倍.以2:1为最佳。AMX与SBT联合对质粒介导的标准产酶株均优于各单药;对TEM型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抗菌活性强于SHV型酶菌株;  相似文献   

5.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析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目的 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方法 用E-试验和三相水解试验分析46株常规药敏试验全部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并用PCR扩增和产物测序方法检测其中可能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结果 46株中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经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有blaVEB-1基因,同时还有D类酶blaOXA-10基因;46株中5株为持续高产AmpC酶;1株产生1种既能水解亚胺培南,又能被氯唑西林抑制的酶。结论 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以超广谱β-内酰胺酶(8/46同时有blaVEB-1基因和blaOXA-10基因)和持续高产AmpC酶(5/46)为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关于E.coli产β-内酰胺酶和AmpC酶耐β-内酰胺类药物的研究报道已有不少,但所涉及基因种类不够全面.为系统性地了解E.coli尿液分离株β-内酰胺酶基因、AmpC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况,本研究进行了E.coli可能存在的15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AmpC酶基因和膜孔蛋白ompC基因检测,结果3类基因均有检出,并发现了3株ompC基因新亚型,已登录美国GenBank(NB015:HQ333474,NB020:GQ501059,NB027:GQ501066).  相似文献   

7.
国产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体内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唑巴坦钠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均具有较强的抑酶作用,但其单独使用基本无抗菌作用,他唑巴坦钠与哌拉西林合用,则可显著地提高哌拉西林对产酶耐药菌的抗菌活力。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对443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复方制剂对产β-内酰胺酶的金葡球菌和表葡球菌的MIC_(50)各为2mg/L和0.25mg/L,对非产酶金葡菌的MIC_(50)为0.125mg/L,分别为哌拉西林钠单用MIC_(50)值的1/4~1/64,该复方对绝大多数产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绿脓杆菌、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呈现强抗菌活力。MIC_(50)在0.25-2mg/L,比哌拉  相似文献   

8.
新四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第四代注射用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对 8株包括质粒介导与染色体介导产酶菌株 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并与其它 4种头孢菌素进行比较 .方法 采用超声波破碎法提取细菌 β -内酰胺酶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酶对抗生素的水解率 .结果 头孢匹罗对各产酶菌株 β -内酰胺酶的相对水解率 <5 % ,尤其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TEM - 3、SHV - 4及染色体介导Ⅰ型 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头孢噻肟及其他头孢菌素 .结论 头孢匹罗对 β -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产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原核表迭,并检测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重组L1酶的稳定性。方法:PER扩增L1酶的编码基因,将其亚克隆入pUCm—T载体,测序后将L1基因克隆至表达栽体pET-41a(+)后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分光光度计测定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结果:本实验中的L1酶与国外同类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2.44%。重组L1酶水解青霉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能力接近,氨曲南及头孢他啶对L1酶高度稳定。结论:对L1型金属B内酰胺酶的克隆测序及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抗生素对L1酶的稳定性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的大肠埃希菌不断增加,产酶菌株不仅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高度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不同地区、医院抗生素使用策略不同,所分离的占优势的产酶株基因型也不相同.本研究对珠海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期间产ESBL大肠埃希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2003年9月~2004年3月间分离的18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及其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收集、分离及鉴定肺炎克雷伯杆菌,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及纸片扩散法测定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杆菌对6种抗菌药物的M IC值;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定性筛选细菌的β-内酰胺酶;通过NCCLS2004年版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初筛ESBLS;酶提取物三维实验检测高产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结果: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离的18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11.1%,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都达到了22.2%~44.4%;18株实验菌中有11株产β-内酰胺酶,其中有9株产ESBLS和1株产AmpC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血液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分离自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的大肠埃希菌,VITEK-II鉴定细菌,K-β药敏试验检测细菌的药敏,多重PCR、PCR、测序及比对等对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共收集79株大肠埃希菌,PCR扩增产物测序、比对:20株大肠埃希菌产TEM-1型β-内酰胺酶;仅有的-株产SHV-1型β-内酰胺酶,未检测出TEM型和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40株产CTX-M型超广谱B-内酰胺酶,CTX-M-1群20株,CTX-M-9群26株,其中有6株菌同时产两群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测序比对出CTX-M-3、CTX-M-15、CTX-M-14等八种基因型。结论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血液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超广谱B内酰胺酶最常见为CTX-M型,CTX-M-14是最常见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以16种β-内酰胺抗生素对临床分离产酶株(克氏肺炎杆菌2株、大肠杆菌1株、鲍曼不动杆菌1株)和6种标准产酶株(TEM_5、SHV_4、PSE_3、OXA_5、D_(31)、K_1)进行药敏试验及β-内酰胺酶测定。结果显示:1.均对头孢唑啉(CEZ)、头孢哌酮(CPZ)耐药(MIC)分别≥32、64mg/L)。2.质粒介导的标准产酶株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的相对水解率(RR)均较高,而染色体介导的D_(31)、K_1酶对头孢类水解作用较强。对于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美诺培南(MRPN)、亚胺培南(IMP)及头孢三代头孢他定(CTZ)对酶高度稳定;头孢噻肟(CTX)、头孢三嗪(CTRX)、头孢呋辛(CXM)优于CPZ;AMP、  相似文献   

14.
多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引起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克服这种作用的手段有两个:(1)使用对β-内酰胺酶氢解作用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具有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酶抑制剂联合用药。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克拉维酸较低浓度可抑制质粒介导的TEM,OXA,PSE酶和金葡菌产生的青霉素酶(ClassⅢ),但对头胞菌素酶(ClassⅠ)无效;舒巴坦抑酶谱与克拉维酸相似,活性则稍差;他唑巴坦的抑酶谱及活性与克拉维酸接进,且更稳定,但同样对头孢菌素酶(ClassⅠ)仅有中等活性。  相似文献   

15.
选用β—内酰胺酶明显升高的耐药阴沟杆菌。用透析方法分析β—内酰胺酶与对酶稳定抗生素氨曲南和对酶不稳定抗生素头孢盂多的相互作用过程,以研究酶介导的细菌耐药机制。酶活性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药物浓度用微生物法检测。结果表明,对头孢盂多,耐药株酶提取物在透析过程中可使之迅速降解为0,说明产酶株对头孢盂多的耐  相似文献   

16.
选用4株β—内酰胺酶明显升高的耐氨曲南(最低抑菌浓度≥50mg.L~(-1))阴沟杆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与超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4株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从水解底物轮廓,对酶抑制剂敏感性及等电点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株耐药菌提取的β—内酰胺酶性质均不相同,耐药菌R1029和R855的β—内酰胺酶性质类似于染色体介导的Richmond&Sykes分类中Ⅰ型酶;而R430提取的β—内酰胺酶性质类似于质粒介导的Richmond&Sykes分类中Ⅱ型酶;R875则含有两种不同类型的β—内酰胺酶,等电聚焦图谱上出现等电点不同的两条色带。由于酶性质的不同,在耐药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本文对细菌耐氨曲南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成都市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情况与机制.方法: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各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水解Nitrocefin法定性初筛β-内酰胺酶;K-B纸片法初筛ESBLs;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成都市医院分离的6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45.16%、29.03%、27.42%、30.64%、58.06%、58.06%、67.64%.有24株产β-内酰胺酶,其中初筛有3株产ESBLs,其中有3株高产AmpC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这62株从成都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情况及其多重耐药特点。方法用微量琼脂稀释法检测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临床分离不重复75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及其产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比较产酶株与非产酶株抗药活性。结果2004—2006年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痰标本分离率较高。感染者分布于临床各个科室,并患有各种严重基础疾病,并使用过抗菌药物。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仅对复方新喏明、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巴唑坦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5%、82.8%、74.7%、70.7%;而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耐药率超过50%。产金属β-内酰胺酶株与非产金属β-内酰胺酶株比较,产酶株对含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仅对复方新喏明、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巴唑坦敏感.建议临床医生根据药敏试验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简单和经济的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方法。方法 采用抑制剂增强的肉汤稀释法(IPBDT)检测68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10株标准产酶大肠埃希菌,并以此检测结果为标准,比较双纸片法(DDT)、浓度梯度法(E-test)和Vitek法的检测结果。对DDT和IPBDT检测结果不符合细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分型。结果 与IPBDT结果相比,DDT、E-test、Vitek法的特异度均较高,而灵敏度分别为96.4%、70.4%和75.9%。5株不符合细菌中,3株产TEM-1型β-内酰胺酶,另2株细菌产非TEM、SHV型β-内酰胺酶。结论 双纸片法是一种较好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可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选用4株耐Aztreonam(MIC≥50ug/ml)的β-内酰胺酶明显增高的阴沟杆菌,其中3株为用药物梯度平皿法筛出,另一株为临床直接分离得到。提取细菌β-内酰胺酶,取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与超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4株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指出,(1)对12种β-内酰胺抗生素的水解轮廓:4种菌药酶对Aztreonam,亚胺硫霉素,头孢噻甲羧肟和头孢氨噻的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