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兔用膜上皮广泛丧失对角膜形态的影响。方法:用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两组,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作对照眼。将一组兔左眼角膜中央8mm上皮刮除,另一组兔左眼角膜上皮广泛刮除,仅保留角膜缘部0.2mm上皮。术后每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4周后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浓度深度、角膜中央曲率。结果:广泛刮除角膜上皮眼上皮使命愈合时间明显延长,角膜厚度明显变薄,前房深度明显变深,角膜中央曲率明显变大。结论:兔用膜上皮广泛丧失可使角膜变薄,引起角膜曲率变大。  相似文献   

2.
李才柱  张正太 《广东医学》1995,16(8):532-533
表面角膜镜片术与角膜散光解放军第458医院(510602)李才柱,张正太表面角膜镜片术(简称“表镜术”)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屈光角膜手术,近年来在发达国家普遍开展,国内也已逐步开展,角膜散光是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术后视力的提高[1],为了探讨与...  相似文献   

3.
4.
应用角膜内皮显微及角膜厚度计对84例50岁以上正常老年人的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工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角膜中央与上部内皮细胞密度及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5);随着的增长,内皮细胞面积与年龄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内皮细胞密度与年龄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而中央角膜厚度与年龄及中央内皮细胞密度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角膜病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解剖和组织学的特点,角膜病多表现慢性病程,临床上治疗较困难。自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问世以后,用其治疗慢性、顽固性角膜病,成为角膜病的有效治疗方  相似文献   

6.
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角膜外伤和角膜病疗效观察高东鸣,刘成魁,杜敏(淄博市中心医院,255036)关键词软性角膜接触镜;角膜外伤;角膜病;眼睛我院自1991年2月开始,采用“博士伦”隐形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软镜)治疗角膜穿通伤、热烧伤、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共...  相似文献   

7.
角膜内皮移植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萧萧  胡竹林 《医学综述》2014,(8):1410-1412
角膜内皮移植术是用于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移植手术,因具有手术快速、安全、损伤小、更符合角膜正常解剖结构、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术后视力较好等优点,使角膜内皮移植术迅速发展成为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首选术式。目前,角膜内皮移植术分为4类:后板层角膜移植术、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剥离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及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该文对角膜内皮移植术的分类、手术过程及不同特点、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吴珂  李志敏  谷浩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5):512-513,518
目的:比较角膜内皮细胞计与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的角膜中央厚度值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分别用角膜内皮细胞计与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96例(192只眼)近视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分析这两种方法所得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角膜内皮细胞计的测厚结果为(501.15±32.22)μm,A超的测厚结果为(527.11±31.12)μm,差异有显著性(P〈0.05);将192只眼的角膜中央厚度,按角膜内皮细胞计的测厚结果分为3组,各组间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值分别为(27.99±11.18)μm,(24.38±9.43)μm和(18.40±8.11)μm,两种测量方法在不同角膜厚度的范围内的差值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于同一眼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值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角膜内皮细胞计的测厚值小于超声测厚,随着角膜厚度的增加这两种方法测量值的差值减小;超声测厚作为目前最为准确可靠的角膜厚度测量方法,仍不能被角膜内皮细胞计的测量所代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使用Moria M2角膜刀切削角膜瓣的厚度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60例LASIK手术中,分别使用Moria M2角膜刀90刀头(n=30)和110刀头(n=30)切削角膜瓣(均为双眼手术,右眼切削先于左眼)。术中测量角膜床厚度。获得角膜瓣厚度后,分析其与患者年龄及术前角膜横径、曲率、厚度和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在使用Moria M290刀头的患者中,右眼和左眼的平均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28.03±12.03)μm(105~156μm)和(123.40±12.38)μm(92~147μm),两眼角膜瓣厚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获得的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43,P<0.05),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0.36,P<0.05);与术前角膜曲率、横径和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在使用Moria M2110刀头患者中,右眼和左眼的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40.53±15.14)μm(116~179μm)和(135.23±18.03)μm(102~170μm),两眼角膜瓣厚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获得的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43,P<0.05),与患者年龄及术前角膜曲率、横径和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使用Moria M2角膜刀切削的角膜瓣厚度变异较大,右眼厚于左眼。建议在LASIK术中常规测量角膜瓣厚度,以避免角膜床比预计薄而产生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评价3.2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5.5 mm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对64例、70眼,按照切口不同分成A组:3.2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5.5 mm巩膜隧道切口。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和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至第3个月两组裸眼或矫正视力均超过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期两组之间的角膜散光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切口手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视力恢复,两组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兔眼能植入直径为5.5mm PMMA人工晶体的透明角膜无缝线切口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兔眼分为A、B、C 3组。A、B两组均行5.5mm长透明角膜切口,A组直接穿刺进前房,B组隧道宽2mm;C组行3.2mm长角膜穿刺切口作为对照。3组切口均不缝合。结果:3组切口均具有良好的自闭性,A组术后2周垂直铀向角膜曲率与术前及C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角膜曲率B组术后与C组比较,B组、C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切口引起的前房反应最重,B组其次。结论:5.5mm长、隧道宽2mm透明角膜切口不仅具有良好的自闭性,且对角膜曲率影响较小,通过该切口植入PMMA人工晶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位置的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术前散光≤2.0 D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6例(18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均行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按手术切口位置将患者分为 A 组(88只眼)和 B组(98只眼),A 组在10~12点透明角膜做切口,B组则根据术前角膜曲率检查,选择角膜陡峭轴做切口;又根据术前散光程度是否≤0.75 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程度变化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1、3月散光程度变化不明显。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A组比较,B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B组中,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散光程度逐渐降低,P<0.05。结论 对术前散光度≤0.75 D者,不同切口术后早期散光程度降低,晚期差别不大;但对于术前散光度为>0.75 D者,术后散光程度降低,在角膜陡峭轴行手术切口可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63例患者共7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非干眼患者,根据切口不同分为巩膜隧道切口组(32例,35眼)与透明角膜切口组(31例,35眼),两组患者均进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第1、7、14、30、90天观察两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自觉干眼感觉等。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7天,两组患者自觉干眼症状明显,巩膜隧道切口组干眼症状评分[(2.55±0.96)、(1.49±0.62)分]明显高于透明角膜切口组[(1.18±0.72)、(0.98±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试验显示,术后第1天,巩膜隧道切口组与透明角膜切口组患者SIt分别为(19.55±2.47)、(17.62±2.51)mm,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巩膜隧道切口组长于透明角膜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试验显示,术后第1、7、14天,两组BUT均较术前显著缩短,巩膜隧道切口组[(4.07±0.63)、(4.62±0.86)、(6.37±0.67)s]长于透明角膜切口组[(3.42±0.67)、(4.06±0.90)、(5.88±0.7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患者,对泪膜的影响较小,但临床干眼症状要重于进行巩膜隧道切口的患者。术后晚期,两种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泪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谭念  叶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1):1111-1113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 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A组行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同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2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verage phaco time,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rage phacopower,A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2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82例 (2 0 1眼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分别采用角膜缘切口或巩膜瓣切口。于术后不同时期观察角膜散光情况。结果 :巩膜瓣切口组术后角膜散光明显降低 ,与角膜缘切口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改良手术切口可减少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 ,提高复明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何小松 《现代医学》2014,(3):245-247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式、临床效果及术后角膜散光和角膜曲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272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方式的适宜性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裸眼视力0.5及其以上者为262眼(96.32%),0.05及其以上脱盲率为100%,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垂直径和水平径角膜曲率及散光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术获得满意疗效,是安全、简便、高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后角膜散光情况及手术性散光的变化影响。②方法 将 40 3例 (40 3只眼 )白内障分为A、B两组。A组为硬核白内障 (2 85例 ) ,取上方巩膜反眉状 8mm隧道切口 ;B组为非硬核白内障 (1 1 8例 ) ,取上方巩膜反眉状 6mm隧道切口 ,均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植入光学部直径为 6m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 ,并使用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计随访术前、术后 1~ 3天、6个月、1年角膜散光的变化。③结果 发生手术性散光A组为 (1 .50± 0 .87)D ,B组为 (0 .98± 0 .50 )D ;散光轴向变化A组为 86 .5°± 54 .7° ,B组为 75 .0°± 53 .4°,术后两组角膜散光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④结论 检查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角膜散光 ,可综合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致角膜屈光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散光增大的变化及处理时机.方法 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乐清市第三人民医接LASIK术后散光值增大的近视患者20例(38眼)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患者LASIK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后散光度、角膜前散光度以及术后1、3、6个月平均散光状况.结果 ①LASIK手术前后等效球镜[(-6.13±2.92)D比(0.44±0.34)D]、散光值[(0.94±0.42)D比(0.23±0.17)D]、角膜中央厚度[(533.29±27.19)mm比(455.08±22.39)mm]及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力[(-6.53±0.32)D比(-6.95±0.38)D]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②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3mm区散光值[(0.53±0.19)D]高于术前[(0.42±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5 mm区散光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3 mm区散光度[(1.18±0.55)D]及5mm区散光度[(1.23±0.71)D]均低于术前[(1.58±0.62)、(1.54±0.52)D],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④后1、3、6个月全眼散光度及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个月全眼轴向及角膜轴向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出现散光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角膜基质床泪液分泌过多以及角膜瓣发生水肿,术后6个月内角膜散光度及轴位未发生明显变化,是处理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A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surgical methods totreat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trabeculectomy supplemented with antimetabo-lites can cause some complications such as hypotony,shal-low anterior chamber,choroidal detachment,macular ede-ma,hyper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