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茶多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茶多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KK-Ay 2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高、中、低3个剂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以等体积的50、100、150 mg/kg/d的茶多糖和生理盐水连续灌胃8周.4周末时检测各组小鼠的糖耐量,8周末时测其空腹血糖、胰岛素、果糖胺、血脂以及肝糖原等指标.结果:4周末时高剂量组小鼠的葡萄糖耐量得到显著改善(P<0.01),至第8周时,中、高剂量组血糖、血清胰岛素、血清甘油三酯和果糖胺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肝糖原显著升高(P<0.01).结论:茶多糖可有效降低KK-Ay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并对糖代谢、脂质代谢有改善作用,提示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肾宁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根据小鼠随机血糖,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和糖肾宁组,以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组,每组均为20只。药物连续干预12周,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组织H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bA1c、BUN、SCr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HGF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和糖肾宁组HbA1c无明显变化(P>0.05),肾组织HGF表达明显升高,BUN、SCr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缬沙坦和糖肾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肾宁可降低糖尿病小鼠BUN、SCr,升高肾组织HGF蛋白表达量,抑制肾脏纤维化,具有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逐渐增加,认知功能障碍是指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最严重的程度为痴呆,包括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等。痴呆是老年人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痴呆患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5~2倍,糖尿病可加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发展过程[1-3]。现就 2型糖尿病患者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一种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其发病早期行为学和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以及胆碱能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与糖尿病脑病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小鼠发病早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糖尿病小鼠发病6周时,脑皮质和海马组织的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发病12周时皮质组织的ChAT活性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了39%(P<0.05),海马组织下降了36%(P<0.05);糖尿病动物模型KK-Ay小鼠发病6周和12周时皮质和海马组织的胆碱毒蕈碱受体(M受体)结合于3H-QNB的活性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碱能神经递质传递异常在糖尿病脑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年2型糖尿病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可能影响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T2DM患者140例和非T2DM患者102例,将其分为MCI组(126例)与认知功能正常组(NC组,116例).对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40例T2DM患者中,合并MCI者94例,认知功能正常者46例,对T2DM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患有糖尿病、收缩压增高是MCI的危险因素,而文化程度高是MCI的保护因素.(2)血糖控制情况[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表示]、微血管积分是T2DM患者MCI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是T2DM患者MC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1)控制血糖和血压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2)T2DM是影响MCI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2型糖尿病患的激素水平的变化、代谢紊乱、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细胞粘附分子等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本就这方面近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的临床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我市人民医院2011-2012年接收治疗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分析.在经过诊断以后,都符合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的血糖为7.3 ~ 14.7 mmol/L.结果 2型糖尿病的临床发病机制主要是骨骼肌、肝脏内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等因素造成的.患者腰围与臀围比值,男性患者>1.1,女性患者>0.83;在体重方面,男性患者> 24 kg/m2,女性患者> 23 kg/m2;胰岛素在空腹状态>110 pmol/L;胆固醇>6.6 mmol/L;尿白蛋白>20.3 mg;尿酸>479.98 μmol/L;血糖在空腹状态> 6.8 mmol/L.结论 胰岛素抵抗的出现让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重新被认识,使胰岛素抵抗知识更深化,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很大影响.已经患有2型糖尿病的也可以根据其发病机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将病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通过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找到临床治疗的切入口,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使2型糖尿病得到控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脑病(diabetic encephalopathy,DE)是一种与糖尿病相关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决策障碍及情绪障碍等。目前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有胰腺淀粉样多肽稳态失衡、MicroRNAs、巨噬细胞自噬、脂素Lipin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氧化应激、Tau蛋白过度磷酸化、钙稳态失调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影响脑内组织细胞的功能,引起糖尿病脑病相应的病理改变,促成糖尿病脑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T2DM)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的糖代谢性疾病,主要包括高血糖反应、胰岛功能受损和(或)胰岛素分泌障碍。T2DM可引起多器官或组织功能失调。目前T2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已对T2DM的认识带来了一些全新的面貌,特别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在分子水平的认识已为T2DM的治疗开辟了一些鼓舞人心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燥邪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理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占本病90%以上.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与中医对消渴的认识、记载、描述极为相似,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其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或消瘦.历代医家认为其基本病机是热烁津液化燥,或气机阻滞、津液失布.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小鼠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优势明显。目前常用的DN小鼠模型难以完全模拟人类DN病变,限制了DN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的进展。近年来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和杂交技术建立了一些新的DN小鼠模型,其中部分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人类DN的典型病变。本文总结常见DN小鼠模型特点的基础上,对新建立的DN小鼠模型疾病表现、肾病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有助于DN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及DN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糖尿病性膀胱病(DCP)的尿动力学及病理学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及病理演绎过程.方法 建立早期糖尿病大鼠模型(30只),以正常大鼠(30只)作对照,饲养60 d后,进行膀胱静态压、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膀胱收缩压等尿动力学指标测定.然后行膀胱湿重、膀胱壁厚度及光镜、电镜病理学观察.结果 60 d后,糖尿病组膀胱静态压、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膀胱收缩压、膀胱顺应性、膀胱湿重、膀胱壁厚度分别为(0.95±0.10)kPa、(3.49±0.40)ml、(3.09±0.10)kPa、(1.39±0.11)ml/kPa、(182.0±1.5)mg、(1.41±0.07)mm,而对照组分别为(0.60±0.03)kPa、(1.82±0.12)ml、(4.91±0.30)kPa(0.68±0.07)ml/kPa、(149.0±1.4)mg、(0.93±0.04)mm.两组对应参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糖尿病组膀胱逼尿肌边缘有空泡样变性、肌细胞固缩、细胞连接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变性及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结论 DCP大鼠早期就有膀胱的动力学及病理学改变,提示对DCP患者应尽早干预,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3.
糖通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早期病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糖通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早期病变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通饮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用腹腔注射四氧嘧啶的方法复制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血清尿素氮、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肾重、肾重指数等指标。结果:中药组较模型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空腹血糖、血清尿素氮、肌酐、肾重、肾重指数显著下降,空腹血清胰岛素、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升高(P〈0.05或P〈0.001)。结论:中药糖通饮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翻白草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翻白草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治疗作用.方法:给动物灌胃给药,用四氧嘧啶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胰岛B细胞形态学改变,比色分析法检测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翻白草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胰岛B细胞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并可以降低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结论:翻白草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对链脲霉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单剂量尾静脉注射(iv)链脲霉素(150 mg.kg-1)诱导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空腹血糖〉11.1 mmol.L-1)的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罗格列酮3.2,1.6 mg.kg^-1.d^-1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0-12只,连续灌胃(ig)给药6周。第6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实验评价认知功能,并检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海马和皮层区Aβ40,Aβ42,糖尿病动物脑内β分泌酶(β-sit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cleaving enzyme,BACE1)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罗格列酮3.2 mg.kg-1剂量组能显著缩短糖尿病小鼠定位航行试验的潜伏期(P〈0.05),增加空间探索实验中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百分率(P〈0.05),并增加糖尿病小鼠在Y迷宫测试中的正确反应次数(P〈0.05);罗格列酮对1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影响;罗格列酮3.2 mg.kg-1剂量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脑内海马和皮层区Aβ40(P〈0.05,P〈0.05)和Aβ42(P〈0.05,P〈0.05)的水平而对海马和皮层区BACE1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罗格列酮3.2 mg.kg-1剂量可通过降低脑内Aβ水平而改善1型糖尿病小鼠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芪卫颗粒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肾组织USF2表达的影响及对DN肾纤维化的干预机制。方法将SPF级12周龄雄性KK-Ay小鼠60只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芪卫颗粒组、缬沙坦组,20只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24周龄时,检测各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BUN、SCr)、尿蛋白;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肾组织的结构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纤维化程度;RT-PCR检测肾组织中USF2、TGF-β_1的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USF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GF-β_1、Col-Ⅳ、FN在肾脏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用图像定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中USF2和TGF-β_1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TGF-β_1、ColⅣ、FN在肾小球和肾小管表达均明显增加,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肾功能减退(P<0.05)。(2)与模型组比较,芪卫颗粒组和缬沙坦组肾功能和尿蛋白得到改善,肾脏纤维化减轻,USF2和TGF-β_1基因及纤维化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3)相关分析表明,USF2与TGF-β_1呈正相关(r=0.82,P<0.05)。结论 (1)USF2正向调节TGF-β_1表达,刺激TGF-β_1所调节的下游纤维化蛋白ColⅣ、FN表达增加,导致细胞外基质积聚。(2)芪卫颗粒下调KK-Ay小鼠肾组织USF2基因和蛋白表达,负向调节TGF-β_2表达,可能是其治疗DN肾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126只NOD小鼠自发性糖尿病发病情况观察,52周后雌性发病率为50%、雄性发病睾为28.3%。雌性发病早于雄性,发病期小鼠尿糖、血糖水平升高,发病后2~5周死亡。主要病理学特征表现为胰岛炎及胰岛萎缩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糖尿病早期大鼠周围神经形态学变化,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物模型的确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建立糖尿病模型(DM),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大鼠6周末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变化,并对坐骨神经横切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DM大鼠6周时坐骨神经出现明显的病理损害。光镜下见坐骨神经有髓鞘神经纤维空泡样变性、轴索肿胀。电镜下见严重脱鞘改变。病理图像分析结果与电镜结果相符。结论:STZ诱导大鼠早期已出现明显的周围神经损害,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病理特点,说明DPN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