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bile duct tumor thrombus,BDTT)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为0.5%~2.5%,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的诊治共识,造成该病的治疗极不规范。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基于国内外本领域研究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特制订《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该共识针对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分型、外科治疗、辅助治疗,以及其他局部、区域性和系统性治疗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规范、普及和提高对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断和多学科治疗水平,改善该病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肝细胞癌 (HCC)患者生存率已有所提高 ,但 HCC肝内复发和转移率仍高 ,总的预后较差 [1 ] 。因为 HCC常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 (portaltumor thrombus,PTT) ,癌栓通过门静脉血流向肝内播散 ,导致肝内播散和复发。我们对 HCC合并 PTT采取肝切除和门静脉切开取癌栓术 ,部分患者术后联合门静脉化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 1月 - 2 0 0 1年12月我院共行 HCC手术切除 35 0例 ,其中合并门静脉癌栓 4 7例 (占 13.4 % ) ,其中男性 4 0例 ,女性 7例 ,年龄 16岁~ 6 7岁 ,平均 4 5 .8…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门静脉癌栓的出现则表明肝癌已近中晚期,预后很差。随着对门静脉癌栓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改进,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就近年来临床上关于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中国常见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前列。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是HCC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肝功能及体能状态、肿瘤是否可切除、PVTT分型以及有无远处转移是制订治疗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国内指南和专家共识对部分HCC合并PVTT患者推荐外科手术,而其他多数患者则主要接受系统治疗、介入、放疗等姑息治疗。近年,针对HCC合并PVTT,在可手术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不可切除患者的姑息治疗以及转化治疗方面开展了较多的临床研究和探索,HCC多学科诊疗模式也在临床中提倡并推广。本文回顾了近年HCC合并PVTT的相关文献,就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张青松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7,21(4):352-354
门静脉癌栓(PVTT)是导致肝癌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肝细胞肝癌(HCC)患者预后。目前对门静脉癌栓仍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以手术为主导联合其他多种治疗的方法在治疗PVTT领域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经肝动脉和门静脉双路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以及经皮穿刺PVTT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因其创伤性小和具有可重复性操作,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俭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8,25(3):170-173
肝内复发和转移是肝细胞癌治疗困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门静脉检在复发和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Q 相似文献
8.
0 引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发现时多属中晚期,且40.0%~90.2%晚期HCC患者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形成[1].Chau等[2]报道手术切除标本中直径<2 cm的HCC镜下PVTT发生率为40.5%;而直径为2.1~4.0 cm的HCC伴PVTT发生率高达49.6%,故小肝癌患者门静脉内形成癌栓的比例也非常高.PVTT是HCC肝内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原因,严重限制了手术切除和介入等治疗的使用,成为近几年肝癌研究的难点与热点.同时,PVTT又能够引起或加重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往往在数月内死亡,预后极差.所以,对HCC伴PVTT进行积极有效的诊治,是提高HCC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外科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56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94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结果术后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86/148)、18.9%(28/148)、5.4%(8/148)。结论肝切除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肝细胞癌形成门静脉癌栓与DNA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图像细胞仪(ICM)所观察的几项参数用以揭示肝细胞癌(HCC)形成门静脉癌栓(TTPV)的价值。方法99例HCC以CAS┐200型ICM行DNA定量分析。结果DNA指数(DI)和增殖指数(PI)在合并TTPV的HCC分别显著高于无TTPV的HCC(P<0.05,P<0.01)。在同为二倍体的HCC中,合并TTPV者PI值显著高于无TTPV者(P<0.05)。合并TTPV的HCC,二倍体肿瘤的比例低于无TTPV者,而异倍体比例、细胞核面积、超5倍体细胞比例均高于无TTPV的HCC,但P>0.05。结论随着DNA合成水平的上升,HCC细胞获得了侵袭门静脉、形成TTPV的能力;以ICM行DNA定量分析对揭示HCC是否具有较强侵袭性有明显价值,其中PI是较为敏感的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34例经手术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HCC合并PVTT患者术后1个月内死亡2例,32例恢复良好。获随访29例(90.6%),中位生存时间为16.2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51.7%、37.9%、24.1%、10.3%和3.4%。其中术后行门静脉及肝动脉双置管灌注化疗者23例,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7.1%、42.9%、28.6%、14.3%和4.7%,中位生存时间为19.6个月;单纯手术组9例,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5.0%、22.2%、11.1%、0、0,中位生存时间为13.5个月。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切除加PVTT摘除术是治疗HCC合并PVTT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后门静脉和肝动脉双置管灌注化疗能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17.
18.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84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成5组:手术切除 癌栓取出 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胸腺肽治疗组(A组)9例;手术切除 癌栓取出 术后TACE治疗组(B组)20例;手术切除 癌栓取出组(C组)7例;TACE治疗组(D组)38例;保守治疗组(E组)10例。比较各组癌栓变化和生存期。结果A、B、C、D、E各组对癌栓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6.7%、70.0%、57.1%、7.9%和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0,7.0,8.0,5.0和2.0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4.4%、15.0%、14.3%、10.5%和0。结论 手术切除 癌栓取出术可清除大部分癌栓,术后TACE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门静脉癌栓(PVTT)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VTT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根据门静脉的解剖特征及癌栓的生长规律,将PVTT分为Ⅰ~Ⅳ型.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彩超对肝细胞癌伴门脉癌栓介入治疗联合局部放疗后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肝癌并门脉癌栓患者,治疗前常规行肝脏门脉系统彩色超声检查,治疗后进行复查和随访,了解门脉癌栓变化情况,进一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35例患者经治疗后,门脉癌栓消失4例(11.5%),19例(54.3%)癌栓缩小,门脉血流信号增多,缓解率为52.3%.其中,5例(14.3%)患者3个月后癌栓复发.结论 彩超显像检查对肝癌门脉癌栓的疗效判断具有敏感性和准确性,其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可应用于肝癌并门脉癌栓的诊疗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