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儿,女,2岁4个月,因双眼睑下垂3个月、四肢乏力1个月、吞咽困难2 h入院。查体:精神差,呼吸浅促,眼球运动欠佳,双肺闻及较多痰鸣音,四肢无力。2个月前患儿在本院门诊确诊为重症肌无力,12 d前家长自行快速减停药物。诊断为肌无力危象。予吸痰、吸氧,溴吡斯的明片(上海三维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9990108)2 mg/kg,每6 h口服一次,静滴甲泼尼龙针剂(法玛西亚普强公司生产,生产批号:MH1209)25 mg/(kg·d),免疫球蛋白针剂(成都蓉生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9990201)足量治疗[1 g/(kg·d)]。入院24 h患儿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为80%,胸片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综…  相似文献   

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开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通气是抢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关键措施,开放塌陷肺泡的压力高达60cmH2O,而维持肺泡开放的压力即呼气末正压应大于20cmH2O。数分钟内维持极高的气道压力来开放已塌陷的肺泡即肺开放策略,有短时高压力控制通气、叹息通气和短时高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它们并无气压伤和持久的循环影响,但肺开放策略并不常规用于每个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儿,男,18h,因气促、发绀、呻吟16h,加重3h入院。患儿孕37周剖宫产出生,无窒息,出生2h气促、发绀、呻吟,当地医院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予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nCPAP)辅助呼吸,出生15h呼吸困难加重,发绀明显,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100%,经皮测血氧饱和度(SpO2)维持在80%左右,出生18h予接气管导管复苏囊加压给氧转诊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1℃,脉搏162次/min,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容量限制通气即低潮气量(TV)肺保护策略[TV≤6ml/kg,吸气平台压≤30cmH2O(1cm H2O=0.098mmHg)]与更高的TV(12ml/kg)策略比较,能降低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病死率。大量的随机对照实验证明,使用TV限制肺泡过度扩张的通气策略也有助于降低病死率。然而实际上许多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使用肺保护策略[吸入氧浓度(FiO2)≤0.60,吸气平台压≤30cmH2O]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气体交换目标,病死率仍然较高。随着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新生儿和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成功应用,已激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浓厚的兴趣。现将HFOV气体交换特点、通气策略和实施、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来氟米特致呼吸系统不良反应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男,12岁,体质量44kg。因肾病综合征予激素治疗2个月,效差。肾脏病理示:轻-中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加用术氟米特片(中美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X20000550,10mg/片),50mg/d,3d,之后20mg/d维持治疗。9周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干咳、气促。血象示正常。胸片考虑为间质性肺炎。停用来氟米特,并予磺胺嘧啶等联合抗感染等治疗。患儿干咳、气促症状进行性加重,入院d3患儿病情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机械通气后远期肺功能随访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了解新生儿机械通气对远期肺功能及反复呼吸道疾病影响。方法 新生儿期用呼吸机治疗16例患儿 ,8年后对其进行随访 ,并作肺功能检测。结果  5 0 %患儿有反复呼吸道疾病症状 ,75 %患儿肺功能异常 ,其中残气量 /肺总量 (RV/TLC)为 5 6 .2 5 %、肺活量 2 5 %时最大呼气流量 (Vmax 2 5 )为 4 3.7%、特殊呼吸道阻力 (sRaw)及特殊呼吸道传导 (sGaw)均为 5 0 %。吸气峰压 (PIP) >2 5cmH2 O组用力肺活量中期平均呼气流速 (FEF 2 5 %~ 75 % )及 5 0 %用力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 (Vmax 5 0 )低于PIP <2 5cmH2 O组。呼气末正压 (PEEP)≤ 4cmH2 O组sRaw >4cmH2 O组。结论 新生儿机械通气可影响远期肺功能。较高PIP或过低PEEP可引起肺损伤 ,从而引起呼吸道阻力增加 ,呼吸道高反应。而儿童期反复呼吸道疾病可能与肺损伤后支气管反应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凝血酶,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生儿肺出血多发生在各种严重疾病的晚期,病死率极高,近年来使用正压通气治疗,成活率有所提高。本文应用凝血酶配合正压通气成功治愈三例新生儿肺出血,报告如下:例1,男,3天,孕36周,体重2.4kg,以发热、呼吸急促1天人院,查体:T41C,P180次/分,R80次/分,口周青紫,三凹症阳性,双肺少许湿罗音,心(-),腹平软,肝脾(-),双下肢硬肿,诊断新生儿肺炎,硬肿症予头晕吸氧等综合治疗4小时,症状无改善,双肺出现大量湿罗青,予气管插管,从导管中涌出大量血性液体,诊断肺出血行正压通气治疗,呼吸机参数:FIO。O.6,…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患儿,女,1岁,体重8kg,诊断为右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拟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关节镜下右髋关节探查+经内侧途径切开复位术。人手术室前15min肌注阿托品0.15mg,入室时患儿剧烈哭吵,面色潮红,频繁吞咽,腹胀明显,予氯胺酮10mg静注后,行腹部透视显示:胃及空回结肠扩张,请普外科会诊考虑阿托品致胃肠蠕动减慢,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胃扩张。即予捕胃管及肛管行胃肠减压.同时予咪唑安定1.5mg,芬太尼0.04mg.维库溴胺1.0mg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小潮气量(VT60m1)较高频率(Pf35次/min)控制呼吸,气道压15cmH2O。手术  相似文献   

9.
一、临床资料3例重型现再障患儿,男1例,女2例,平均年龄10a,病程1~2mo,均符合1987年全国再障学术会议急性重型再障标准[1]。治疗采用甲基强的松龙,用法:20mg/(kg·d)X3,15mg/(kg·d)X3,随后每周递减1次,剂量分别为10mg/(kg·d),5mg/(kg·d),2mg/(k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和经鼻双相正压通气(nasal 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nBiPAP)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比较这二种模式的不同和优劣。方法81例早产儿合并呼吸衰竭需要应用呼吸支持者,分别应用nCPAP和nBiPAP模式治疗,对其无创通气和总吸氧时间、治疗失败例数、呼气末正压(PEEP)、总近期并发症发生例数以及继发感染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 nBiPAP治疗组(n=36)患儿的平均无创通气时间为(96.34±31.5)h,总吸氧天数为(10.11±9.39)d,3例治疗失败,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56%(2/36),PEEP(4.08±0.73)cmH2O(1cmH2O =0.098kPa);nCPAP 组(n =45)平均无创通气时间为(114.14±41.69)h,总吸氧天数为(17.53±15.96)d,15例治疗失败,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5.56%(7/45),PEEP(5.11±1.01)cmH2O,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感染控制和动脉导管未闭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 iPAP可作为早产儿合并呼吸衰竭的首选治疗措施之一,明显优于nCPAP,尽早正确使用可避免有创通气。  相似文献   

11.
患儿,男,2岁3个月。反复浮肿、蛋白尿9月余。曾先后予足量激素诱导8周,甲基强的松力冲击,雷公藤、环磷酸胺等治疗,呈部分效应,且表现为勤反复。临床诊断为难治型肾病。入院查体:血压12/9kPa,双眼脸、腹壁浮肿,移动性油昔阳性。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尿蛋白定量450mg/(kg·d);胆固醇14mmol/L;总蛋白34g/L;白蛋白23.sg/L;予足量激素诱导、环磷酸胺等联合治疗8周,呈部分效应。加用环胞霉素A(CSA)4mg/(kg·山。4天后出现头痛、呕吐、精神差。测血压20/12kPa,血药浓度275.4Pg/ml。立即停药,辅以…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9岁,因“头痛、间断呕吐1d、昏迷2h”入院。入院当天凌晨3∶00左右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间断呕吐,呕吐2次,为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并出现嗜睡。入院前2 h,患儿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呼之不应,呈昏迷状态,急诊收入我科。病程中患儿无发热,无抽搐,无咳嗽,无腹痛,进食欠佳,尿便正常。否认特殊服药史。平时患儿无头痛,有乏力,轻度体力活动即觉疲劳。既往史:出生史及4岁前生长发育史正常。4岁后体重、身高逐渐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无具体数值记录),曾就诊于某医院小儿内分泌科,考虑“生长激素缺乏”,建议应用生长激素治疗,家长未治疗。发病前3个月因“心肌炎”住院治疗1周,当时患儿有乏力感,家长描述出院后监测心肌酶一直高于正常(具体不详),未予系统治疗。入院查体:体重19 kg,身高121 cm,体温37℃,脉搏121次/min,呼吸35次/min,血压113/61 mmHg(1 mmHg=0.133 kPa)。一般状态差,浅昏迷,Glasgow评分7分(压眶有睁眼反应,因疼痛成屈曲回缩,无说话反应),球结膜水肿,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呼吸促,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1次/min,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及额外心音。腹部查体无异常。脑膜刺激征阴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反射弱,双侧巴氏征阴性。辅助检查:入院当天头部MRI:左侧放射冠区异常信号。入院急检血气分析提示:pH 7.21,PaCO256 mmHg,PaO250 mmHg,Lac 7.5 mmol/L,HCO3-14.7 mmol/L,BE -21.3 mmol/L,离子正常。患儿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存在中枢性呼吸衰竭,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之后复查血气分析:pH 7.23,PaCO235 mmHg, PaO2160 mmHg, Na+136 mmol/L, K+4.1 mmol/L,Lac 8.5 mmol/L, HCO3-14.7 mmol/L, BE-12.9 mmol/L。血常规:白细胞13.72×109/L, N 0.90, L 0.07。超敏C反应蛋白2 mg/L。降钙素原0.08 ng/ml。心肌酶:CK 477 U/L,CK-MB 52.7 U/L,LDH 333 U/L。肝功能正常。入院初怀疑为重症脑炎、呼吸衰竭、高乳酸血症、急性心肌损伤,予抗感染、呼吸支持、营养脏器、减轻脑水肿等对症治疗。入院第3天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氯117.0 mmol/L,蛋白0.29 g/L,潘氏反应阴性,白细胞5×106/L,红细胞40×106/L。病程中患儿意识状态逐渐恢复正常,血气分析提示PaCO2和PaO2正常,但乳酸波动于1.5~3.5 mmol/L之间,入院第6天停止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改为CPAP辅助通气,入院第8天停止CPAP辅助通气,改为鼻导管吸氧(吸入氧浓度为30%)。患儿吸氧状态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正常,但自觉乏力,咳痰无力,进食欠佳,嗜睡,尿便正常。查体:一般状态及反应差,嗜睡, GCS评分正常(15分)。表情淡漠,双侧眼睑下垂,肺部可闻及痰鸣音,四肢肌张力减低,四肢肌力Ⅳ级,监测乳酸波动于2.5~4.5 mmol/L之间,综合患儿的症状、体征及化验,临床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考虑为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 MELAS)。给予高热量、限制脂肪、蛋白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左卡尼丁、辅酶Q10口服,并送检血标本到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研究所行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入院第15天,患儿再次出现意识障碍突然加重,表现为浅昏迷,呼吸困难,急检血气分析提示PaCO2和PaO2正常,乳酸升高至8.5 mmol/L,再次留置气管插管2 d,意识状态恢复,呼吸困难缓解后拔除气管插管。住院过程中患儿一直存在乏力,咳痰无力,间断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查体:一般状态及反应差,嗜睡,四肢肌力Ⅳ级。监测血气分析乳酸1.8~8.5 mmol/L之间。入院45 d时,基因检测结果提示A3243 G位点杂合突变,支持线粒体脑肌病伴ME LAS的诊断,患儿住院约2个月后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2个月后患儿病情突然加重在当地医院死亡。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查房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后第2天.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男,2岁,因“反复喘息3月余,加重2周,发热2d”入院.患儿3个月前(6月14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伴喘息,伴有发热,最高体温39℃(腋温),呼吸促,无发绀、呼吸困难,3d后(6月17日)至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6月17日至7月5日),当时查体示肺部闻及中细湿哕音,X线胸片示肺炎,血常规示WBC 16.6×109/L,Hb 112 g/L,N 45.6%,CRP 23 mg/L.痰液DNA检测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CMV(+);血清CMV-IgM(+),尿CMV病毒(+);痰培养(-).入院后予以头孢唑肟抗感染(6月17日至6月20日),甲强龙[2 mg/(kg·d),共3d]抗炎及雾化(每次布地奈德雾化液0.5mg和特布他林雾化液2.5 mg,每日3次)等对症治疗,住院3d后患儿仍有发热,呼吸急促伴喘息加重,肺部查体示吸凹(+),双肺细湿哕音较前增多,复查血常规示WBC 23.4×109/L,Hb 109 g/L,N 80.1%,CRP56 mg/L,改用泰能、阿奇霉素抗感染,奥司他韦抗病毒,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1 g/(kg·d),共2d].  相似文献   

14.
患儿,女,11个月。因发热、呕吐5d,血糖增高3d入院。入院前5d出现发热,最高39.4℃,伴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2~3次/d,多为进食后,到当地医院住院,曾出现呕吐少许咖啡样物,血糖51.79mmol/L,尿糖++++,酮体+++,红细胞+++,血酮(+),血淀粉酶456U/L,尿淀粉酶1477U/L,血气分析示:pH7.155,pa(CO2)1.8kPa,pa(O2)13.8kPa,HCO3^- 4.7mmol/L,拟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  相似文献   

15.
俯卧位通气对小儿急性肺损伤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俯卧位通气对小儿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5月-200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17例ALI患儿,在持续镇静下俯卧位通气4h,机械通气模式为压力控制模式(PCmode),以监测呼出潮气量6~8mL/kg反馈调节控制压力,吸气时间0.6~1.0s,呼吸频率28~42次/min,吸入氧体积分数400~1000mL/L,呼气末正压6~16cmH2O(1cmH2O=0.098kPa)。监测0、1、4h及恢复仰卧位通气4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实施俯卧位通气1、4h及恢复仰卧位通气4h,氧合指数[pa(O2)/FiO2]和pa(O2)均较实施俯卧位通气前显著升高(Pa<0.05),俯卧位通气4h和恢复仰卧位通气4h时的尿量也有增加(Pa<0.05)。而心率、平均动脉血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呼吸道阻力、呼吸道峰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ALI患儿的氧合,增加尿量,恢复仰卧位通气后氧合改善,尿量增加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6.
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使用硫酸镁治疗10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饱和量200mg/kg,静脉推注。维持量20—150mg/kg/h静脉滴注,平均治疗时间71.0±12.8小时,未使用其他扩管药和高频通气治疗。动脉血氧分压由治疗前的5.50±1.20kpa升至治疗24小时后的9.25±2.10kpa(P<0.01);氧气指数及肺泡-动脉氧气阶度在治疗24小时后显著降低,分别由44.76±10.74降至27.30±9.31(P<0.01),由628.25±15mmHg降至498.20±48.10mmHg(P<0.05);机械通气平均气道压由治疗前17.52±0.40mH2O降至治疗72小时后的12.72±0.32cmH2O(P<0.01)。9例患儿治愈,治愈率90%。故认为硫酸镁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治疗中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抢救新生儿肺出血3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生儿肺出血(简称肺出血)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将我院收治32例肺出血患儿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人来源及诊断标准1996年1月~1998年7月我院NICU确诊为新生儿肺出血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诊断标准:1.有肺出血的各种高危因素。2.临床诊断:气道内有血性液流出为依据[1]二、呼吸机的应用应用美国生产纽邦E-150型呼吸机。通气形式为IPPV加PEEP,呼吸机参数,初调值:FIOZ0.7~1.O,PIPZ.452~3.423kPa(25~35cmH刃),PEEPO.588~O.98IkPa,l/EI:正.0~1.2,FIS~12L/min,RR35~45/mi…  相似文献   

18.
例1,患儿,女,6岁,因“发热6 d、头痛、呕吐1 d”入院。体温反复,波动于39℃。既往体健,否认先天性心脏病史。入院查体:体重24 kg,神志清,精神稍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咽红,呼吸平稳,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中等,心前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包块,肝脾肋下未及,颈亢(-),布氏征(-),克氏征(-)。门诊脑电图提示:异常脑电图、地形图(中度),背景活动慢波明显增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8.9×109/L,血红蛋白107 g/L,C-反应蛋白( CRP)105 mg/L;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800×106/L,红细胞计数160×106/L,试验潘台氏弱阳性(±),嗜中性粒细胞0.25,淋巴细胞0.75,糖半定量>2.28 mmol/L,细菌未找到,蛋白定量0.66 g/L,氯化物123.3 mmol/L;血培养阴性,MRI提示:脑内多发异常信号,感染首先考虑。血生化检查中转氨酶及肾功能均正常。入院初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予更昔洛韦抗病毒,甘露醇降颅压,静脉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入院后因体温反复,扁桃体肿大明显,CRP明显升高,给予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期间查房发现心脏听诊Ⅲ级杂音,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后叶条块样回声(赘生物首先考虑),二尖瓣前叶脱垂伴中度关闭不全,头孢曲松抗感染过程中,体温3 d后降为正常,复查血常规及CRP均正常,血培养回报结果无细菌生长。入院后第13天出现面瘫,复查MRI左侧额颞叶异常信号,梗死(?),原脑内多发异常信号减少。入院后第14天体温复升,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4.2×109/L,CRP 11 mg/L,再次查血培养检出缓症链球菌。入院后第15天出现右侧肢体瘫痪,增强MRI提示脑内广泛陈旧性微出血灶。心脏超声提示二尖瓣前叶脱垂伴中度关闭不全,二尖瓣前叶穿孔(赘生物脱落)。予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体温正常2周后,复查脑脊液常规正常,多次复查血培养阴性,多次复查血常规、CRP正常范围,最后1次血培养阴性继续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治疗2周后停用抗生素。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共治疗6周,地塞米松针抗炎20 d (2 mg,每8小时1次逐渐减量至2 mg ,每天1次),后改用泼尼松片30 mg每天晨服1次至出院后2周,止血敏针止血,甘露醇针降颅压(根据头痛情况用药7 d)。住院期间患儿出现反复右侧口角抽动,予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抗癫痫。住院58 d好转出院,出院时口角稍左歪,右上肢肌力Ⅳ+,右下肢肌力Ⅴ-级,左侧肢体肌力Ⅴ级,MRI提示左侧额叶脑梗死伴血肿,范围吸收缩小;右侧枕颞叶、左侧顶叶及右侧小脑陈旧性小血肿(吸收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至2011年收治的10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采用小潮气量通气(6—8ml/k),逐渐增加PEEP(6cm H2O开始,达到10~14cmH2O,1cmH2O=0.098kPa),NO吸入浓度(5—25)×10^-6,同时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疗效。结果10例患儿平均上机时间13.7d,NO吸入时间6.8d,全部患儿均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胃肠功能衰竭最多),其中合并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8例。6例存活,2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后死亡。存活患儿恢复期肺CT表现严重肺大泡3例,纤维化2例。1例形成支气管胸膜漏,经手术修补未愈合再次成漏,患儿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高,小潮气量通气可减少气压伤,NO吸入可帮助患儿度过严重低氧血症期,从而降低呼吸机参数,二者联合应用有可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1岁,以“发热12 d”入院。12 d前患儿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当地医院给予退热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无效,7d前出现口唇皲裂,肛周脱皮,当地医院彩超示:右侧冠状动脉远端3.4 mm;按“川崎病”给予丙种球蛋白2 g/kg治疗,仍发热,热峰达39.2℃,3 d前出现咳嗽,为求进一步诊治转我院,门诊以“川崎病?肺炎?”收入我科。病程中无皮疹,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T 37.8℃,P 134次/min,R 58次/min,体重10 k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潮红,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球结膜无充血,口唇红,口腔黏膜无充血。心肺腹部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肛周脱皮。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6.29×109/L,N 51.80%,L 31.50%,Hb 81 g/L,PLT 527×109/L,CRP 46.31 mg/L;肝功能:ALT 86 U/L,谷草转氨酶73 U/L,总蛋白64.8 g/L,白蛋白22.5 g/L,PT 14.30 s,APTT 89.40 s,凝血酶原时间19.00 s,Fib 2.50 g/L,FDP 5.02μg/ml,D-二聚体0.6 mg/L。ESR 62 mm/h。免疫全套、G 试验、LPS 正常。T细胞亚群:CD3+40.27%[(69.8±7.06)%], CD4+25.05%[(37.65±6.18)%], CD8+11.19%[(28.50±6.23)%],CD4+/CD8+2.24(1.53±0.59)。心脏彩超示: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约6.2~8.4 mm,RCA/AO=0.49,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约4.8 mm,前降支内径约4.8 mm, LCA/AO=0.28。心包腔内可探及液性暗区。彩超提示:左、右冠状动脉增宽;心包少量积液。入院后考虑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不完全川崎病,再次给予免疫球蛋白2 g/kg、双嘧达莫片3 mg/( kg·d)、阿司匹林片40 mg/( kg·d),患儿体温降至38.2℃。入院第2天,患儿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7.9℃,加用口服中成药治疗。查体:球结膜稍充血,口唇皲裂,肛周有脱皮。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手拇指、食指及左手拇指指甲与指腹交界处膜状脱皮。入院第6天,双手十指指甲与指腹交界处大片膜状脱皮,结膜充血症状消失,“阿斯匹林片”减量为5 mg/( kg·d)。入院第11天,体温波动于36.0~37.6℃之间,肛周皮肤稍红,已无脱皮。血沉20 mm/h;心脏彩超:左侧冠状动脉内径5.0 mm,前降支内径4.7 mm,右侧冠状动脉内径6.2~8.4 mm(巨大冠状动脉瘤)。入院第17天,体温正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皲裂。咽部黏膜无充血,肛周皮肤稍红,已无脱皮。双手脱皮完全。住院27 d出院,继续口服双嘧达莫及小剂量阿司匹林。1年后随访心脏彩超:左侧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5 mm,前降支内径2.2 mm,主干内径6.5 mm,局部呈瘤样扩张,最宽处约10 mm,右侧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7 mm,主干内径5.7 mm,局部呈瘤样扩张,最宽处约15 mm。血常规血小板正常,CRP、ESR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