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少见,以中青年好发,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0.50%~1%[1]。因其发病形式复杂多样,故临床表现各异,易误诊或漏诊,因而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及病死率[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目前仍是神经病学和神经介入领域的难治性疾病,由于其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性,观察正常人MRV表现及其静脉窦变异情况。方法共2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MRI和MRV检查,计算二者诊断一致性;同时观察11例正常对照者颅内静脉窦在血流和连接方式等方面的变异情况。结果 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致率:3.0T为92.59%(25/27)、1.5T为88.24%(15/17)。正常对照者静脉窦变异主要集中在横窦,11例中双侧横窦显影粗细大致相同5例、右侧横窦较粗5例、左侧横窦较粗1例。结论MRV与MRI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对于先天性变异无法区分,需结合MRI综合分析。正常人静脉窦变异主要集中在横窦,传统认为右侧横窦可较左侧横窦粗,但根据目前数据也可出现右侧横窦比左侧横窦细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和脑静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中的特殊类型,以往因诊断困难发现较少,近年随着影像学不断发展,临床确诊患者越来越多[1],但是由于静脉系统在颅内分布广泛,且静脉系统血栓的病因复杂,因此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护理的难度较大,对护理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中国人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国内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 对我国1998~2006年文献报道的461例CV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T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其病因中,继发于感染病灶的占18%;非感染性原因占60%左右,其中产褥期发病占39.7%。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CVT。CVT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占88%,视乳头水肿占48.9%,局灶性或全身性的癫占27.6%,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占21.6%和意识障碍占18.5%。目前抗凝溶栓治疗是比较公认的治疗CVT的方法,可使CVT的死亡或完全致残率下降15%,超过80%的患者可以存活,但仍有13%~20%的患者死亡。结论 中国人CV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溶栓药物的使用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2例联合机械性破栓术治疗,2例联合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治疗,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结果除1例患者出现脑内血肿,留有一侧肢体轻瘫外,其余7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1分恢复到15分,原有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100%),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是有效的,对溶栓药物的使用、提高治疗安全性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易误诊和漏诊。近年此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均取得较大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修订《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为了指导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指南,本文对指南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由于脑静脉回流障碍,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症状。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复杂,颅内静脉窦各窦部位不同,局部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亦异,因此临床误诊较多。现就1987年2月~199...  相似文献   

9.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T)的发病率较脑动脉血栓为低,其致病因素、发病特点及病理学改变与后者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对脑静脉系统解剖、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学改变做一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小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以期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于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收治住院的12例CVST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短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病因:12例患儿中,7例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为亚急性或者慢性头痛进行性或急性加重;2例与感染相关;1例为颅内肿瘤术后;另外2例发生在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过程中.确诊前有7例发生误诊.(2)诊断:12例患儿均行头颅磁共振及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3)短期预后:所有患儿确诊后均予以抗凝治疗,11例临床症状好转;7例病因不明的患儿中确诊时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治疗后短期视力无改善;1例患儿确诊后至外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球囊扩张,后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小儿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认识其临床特征并及时行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是诊断的关键.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最常发生于静脉窦,也可发生于皮质静脉和深静脉,发病率较低,静脉性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0.5%,成人和儿童发病率无明显差异[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3,成年女性发病年龄明显低于成年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34和42岁)[2]。病因学研究显示,服用避孕药、妊娠期和产褥期(特别是妊娠期最后3个月和产后)、外伤、感染、肿瘤等均与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密切相关[1,3-4]。分子水平研究显示,G20210A基  相似文献   

1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6,自引:2,他引:84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男34例,女26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结果 (1)年龄多在20-40岁;(2)多数为急性起病;(3)早期表现为头痛(87%)、呕吐(61%),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4)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51%),其中39%伴有渗血或血肿;(5)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感染性或癌性CVT除外);(6)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60例病人中,26例症状好转,24例基本痊愈,死亡6例。结论 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剂量调节性静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其后口服抗凝药物3-6个月)为治疗CV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窦血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探讨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单纯经颈动脉溶栓(方案1)、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方案3)及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方案4)综合治疗10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观察4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脑循环时间均降至<14s,颅内压由治疗前的(350.29±80.12)mmH2O降至(247.92±75.53)mmH2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670,P=0.000)。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0级71例(68.27%),1级26例(25.00%),2级6例(5.77%),3级1例(0.96%),4级0例,5级0例,4种治疗方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50,P=0.065)。结论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经颈动脉溶栓与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及静脉窦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慢性、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颅内动-静脉畸形等。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和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如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治疗静脉窦狭窄、微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术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使得对脑静脉系统疾病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重点阐述常见脑静脉系统疾病的最新诊断与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发病年龄以20~60岁多见,多数患为急性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白细胞数及蛋白质含量正常或增高,但感染性或癌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除外。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方法后,16例患中6例基本痊愈,7例症状好转,1例无变化,2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对临床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乏癫痫发作的年轻患,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时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治疗。  相似文献   

16.
研究背景通过综合分析颈静脉孔区颅内静脉窦血管造影术影像学表现,探讨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困难或失败原因,并寻找可预测静脉窦狭窄支架植入困难的临床指标,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18例接受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患者(窦狭窄伴颅内高压87例、窦狭窄致搏动性耳鸣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两个转折夹角及静脉窦直径对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的影响。结果共115例患者术中支架植入成功、3例因支架植入困难而导致手术失败。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为连接乙状窦和颈内静脉的过渡结构,侧位脑血管造影呈典型"N"形结构,支架植入成功者静脉窦两个转折夹角之和为(120.11±30.32)°、失败者为(86.37±10.7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20,P=0.001);静脉窦直径分别为(5.10±1.12)和(5.11±0.3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210,P=0.352)。结论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侧位脑血管造影呈"N"形结构,若静脉窦两转折夹角过小易导致支架植入困难,但静脉窦直径不影响支架的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