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持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lysis filtration,CVVHDF)治疗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E)的应用价值.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 2008年8月至2014年1月收治39例符合ALF诊断患儿,行PE联合CVVHDF治疗,治疗方法为PE后立即进行CVVHDF,每次PE+ CVVHDF历时24~72h,治疗前后采集患儿凝血酶原时间、血氨、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并对35例存在肝性脑病患儿治疗前后进行Glasgow昏迷评分.结果 39例患几经PE+ CVVHDF治疗后20例ALF患儿(51.3%)肝功能恢复正常出院,7例治疗过程中死亡,12例因个人原因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后电话随访死亡.经PE+ CVVHDF治疗后,患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分别较治疗前下降[(128.8 ±82.6) μmol/L vs (73.2±92.4) μmol/L;(90.2±71.5)μmol/L vs (55.1±42.6)μmol/L;(3 024.1±2457.0)U/L vs(1 256.8 ±757.8)U/L;(3 420.6±2216.3)U/L vs (579.4±338.6)U/L] (P <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缩短[(40.4±23.0)s vs(22.8±9.4)s](P<0.0l),临床出血倾向明显减轻;Glasgow昏迷评分明显升高[(9.5±3.1)分vs (12.1±2.9)分](P<0.01).结论 PE联合CVVHDF治疗小儿ALF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在治疗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中的意义.方法 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6例HUS患儿进行血浆置换治疗;以新鲜冰冻血浆作置换液,治疗时间每次2~3h.结果 16例患儿经血浆置换治疗均存活,无明显并发症出现.全部患儿首次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12 -72 h,黄疸消失,血肌酐[(385.0±189.4)μmol/L vs( 100.0±19.3)μmol/L]、乳酸脱氧酶明显下降[(799.3±289.8)U/L vs (300.0±100.4) U/L],血小板计数[(45.0±18.8)×109/L vs( 120.0±20.0)×109/L]、血红蛋白回升[(59.3±15.3) g/L vs (120.0±18.3)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15例患儿症状消失,14例实验室检查正常.住院时间为15 ~57 d.结论 血浆置换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清除血浆致病物质,及时阻断HUS的病理过程,补充血浆中有效成分.推荐血浆置换作为治疗HUS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CBP)在PICU危重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施CBP治疗患儿18例,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14例,行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另外2例瑞氏综合征、2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行血浆置换(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临床症状、血生化、血气指标及氧合的变化情况.结果 1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儿CVVH治疗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明显下降[(48.6±14.8)mmol/L vs(28.9±5.4)mmol/L;(634.3±258.2)μmol/L vs(318.4±143.5)μmol/L],血钾、pH值基本维持正常范围,氧合也有明显的改善.14例患儿中12例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经PE治疗后呼吸困难、肌力明显改善,顺利撤离呼吸机.2例瑞氏综合征患儿PE治疗后ALT、AST、血氨明显下降,经包括PE在内的综合抢救治疗后好转出院.CBP治疗并发症:穿刺口渗血3例,体温不升2例.治疗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未见血压、脉搏异常波动.结论 CBP对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危重患儿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在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的应用价值和治疗方案.方法 应用金宝-PRISMA床旁血滤机和TPE2000膜式血浆分离器对4例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进行13次血浆置换治疗;以新鲜冰冻血浆作置换液,置换量40 ml/(kg次),血泵速度为50~120 ml/min,治疗时间2~3 h/次.结果 13次血浆置换治疗均顺利成功实施,无明显并发症出现;4例患儿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其中3例痊愈,1例好转出院.结论 血浆置换可以应用于重症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床旁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在辅助救治儿童剥脱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 对2例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IVIG)救治无效的重症剥脱性皮炎患儿采用床旁PE联合CVVH治疗,观察病情演变与转归情况.结果 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本院PICU收治2例重症剥脱性皮炎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8个月及1岁11个月.两例患儿均予甲泼尼龙、IVIG、抗感染及烧伤单元式皮肤护理等积极综合救治,病情加重,高热不退,皮疹、水疱急剧增多,皮肤大片剥脱,予PE联合CVVH序贯式血液净化治疗.PE采用Prisma TPE 2000膜式血浆分离器,每次置换血浆量60~80ml/kg,间隔48h;CVVH应用AN69 M60滤器,置换液量50ml/(kg·h).2例剥脱性皮炎患儿经PE 2~3次联合CVVH治疗72~96h后,体温开始恢复正常,呼吸、循环、肝、肾功能好转;治疗7d 后,皮疹颜色变淡,水疱开始收敛结痂,新生皮肤出现.监测血液净化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系列(IL-2、IL-6、IL-8、IL-10)均明显下降;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上升.例1住院32d治愈出院.例2入PICU第13天(入院第26天)再次高热,血、皮肤及尿培养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血培养:鲍曼不动杆菌,皮肤渗出液:铜绿假单胞菌,尿培养:热带假丝酵母菌),于入PICU第20天(入院第33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循环、血液、胃肠、呼吸、肾脏)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PE联合CVVH可减轻炎性反应、保护受损器官,可能是剥脱性皮炎患儿的辅助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在辅助救治儿童重症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中的疗效和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接受救治的重症HPS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置换组和常规组(n=20),常规组患儿进行病因和对症常规支持治疗,置换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血浆置换辅助治疗。对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疗效和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在性别、年龄、入院前病程、病因构成、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器官或系统功能累及情况等指标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室指标的比较上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7 d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所缓解和改善。治疗后置换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铁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置换组的PICU住院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总有效率较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总的住院时间和3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浆置换在辅助治疗儿童重症HPS上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能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部分实验室指标,缩短PICU住院时间,可能成为治疗儿童重症HPS的一项有效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浆置换治疗小儿非经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近年来对2例非经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患儿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伟  孙若鹏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0):844-847
目的探讨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总结分析7a间收治的10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过程及疗效。结果10例HUS均具备不同程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部分病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40%)或腹泻病史(20%)。该病的诊断必须对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改善肾功能不全、及时纠正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不应作为首选,丙种球蛋白对于部分患儿有效,对于重症和不典型HUS患儿,早期联合应用血浆置换可以迅速控制病情,改善症状。结论早诊断、早治疗,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是该疾病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术后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 a来本院肾内科11例HUS患儿临床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2岁。重症10例,轻症1例。其中8例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每例2、3次,术后应用泼尼松(1.0~1.5 mg.kg-1)或甲泼尼龙(1 mg.kg-1)维持;其中1例联合血液透析治疗,1例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轻症1例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丙球)治疗。1例重症HUS外院进行血液透析1个月余转本院继续血液透析治疗。1例重症HUS外院采用大剂量丙球冲击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后继续甲泼尼龙1 mg.kg-1治疗和肠道透析。结果 19例次血浆置换治疗均顺利实施,无明显并发症;8例血浆置换后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者中7例肝酶、心肌酶、肾功能恢复正常,尿常规镜下血尿或并轻中度蛋白尿出院,追踪观察2~26个月,复查肾功能均正常,尿蛋白阴性,5例镜下轻微血尿[RBC(9~36)×106L-1],1例感染后轻微镜下血尿,1例尿常规正常。轻症1例出院时尿常规和肾功能均正常,门诊随诊38个月尿常规正常。2例外院治疗的重症HUS患儿转入本科时病程1周~1个月,血小板已恢复正常,Hb无继续下降,尿常规示肉眼血尿和中量蛋白尿,处于肾衰竭期。其中1例血液透析6次,肾功能稍好转、肉眼血尿并中量蛋白尿,放弃治疗出院。1例经肠道透析和口服激素等措施后放弃治疗出院。结论重症HUS患儿宜早期应用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治疗后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可改善重症HUS患儿预后,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极重度)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极重度)行血浆置换或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及治疗前后的血清相关指标变化及治疗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变化差异,并对两种治疗社会经济学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血浆置换患儿18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同期应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患儿36例。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治疗方式使总胆红素(T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均值明显下降,血浆置换治疗[TBil(μmol/L):571.21±113.31 vs.235.82±66.71,IBil(μmol/L):529.06±107.85 vs.218.92±6.36,P<0.05];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TBil(μmol/L):567.15±99.18 vs.294.34±96.17,IBil(μmol/L):536.25±87.79 vs.288.54±46.73,P<0.05],血浆置换胆红素清除率比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置换组治疗在白蛋白、静脉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联合静脉免疫球蛋白等使用率以及血浆使用量、红细胞悬液使用量、蓝光治疗时间、单病种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低于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置换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基础上达到快速、有效、安全地清除胆红素,减少血制品的输注,节约社会资源,可能成为儿童重症医学科一项有效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D+HU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预后及治疗。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儿科收治的36例D+HUS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体液免疫和尿液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经治疗,患儿血白细胞计数[(9.28±6.77)×109/L比(11.20±5.93)×10^9/L]、C-反应蛋白[7.15(3.34,29.33)mg/L比31.83(25.03,39.75)mg/L]、网织红细胞计数[(112.49±76.25)×10^9/L比(206.49±147.99)×10^9/L]、红细胞沉降率[15.02(11.79,22.83)mm/1 h比28.06(24.13,40.52)mm/1 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0.04(41.92,60.11)U/L比62.61(54.58,83.52)U/L]、丙氨酸转氨酶[16.72(11.80,24.74)U/L比24.54(20.30,34.36)U/L]、尿酸[(532.84±309.06)μmol/L比(606.64±327.23)μmol/L]、血肌酐[160.07(124.87,221.18)μmol/L比200.56(160.62,283.01)μmol/L]、血尿素氮[20.74(15.77,28.40)mmol/L比33.67(25.91,45.84)mmol/L]、乳酸脱氢酶[488.21(337.59,692.82)U/L比1520.68(734.24,2272.10)U/L]、凝血酶原时间[(12.14±5.89)s比(17.91±6.12)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25.05±6.26)s比(32.38±5.49)s]、纤维蛋白原[(3.79±2.17)g/L比(5.17±3.88)g/L]、D-二聚体[0.92(0.30,1.13)mg/L比1.27(1.01,1.90)mg/L]、24 h尿蛋白定量[(84.05±44.19)mg/(kg·24 h)比(112.18±78.26)mg/(kg·24 h)]、尿沉渣[175.73(79.72,258.66)×10^7/L比160.38(118.68,361.83)×10^7/L]、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25.10(18.84,33.02)U/(g·cr)比41.57(29.49,58.61)U/(g·cr)]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0.35(0.18,1.33)mg/L比1.05(0.66,1.68)mg/L]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均P<0.05);红细胞计数[(4.51±1.73)×10^9/L比(2.43±1.40)×109/L]、血小板[(126.82±78.35)×10^9/L比(85.21±69.38)×10^9/L]、血红蛋白[(118.46±18.27)g/L比(62.36±16.11)g/L]和补体C3[(0.74±0.39)g/L比(0.58±0.27)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均P<0.05)。儿童D+HUS表现为多系统损伤,36例患儿中,发热17例(47.22%);腹痛、腹泻31例(86.11%),恶心、呕吐29例(80.56%);头痛、头晕8例(22.22%);蛋白尿、血尿36例(100.00%),肾功能不全34例(94.44%);皮肤巩膜黄染21例(58.33%)。肾脏病理主要表现为系膜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肿胀和肾小管刷状缘脱落等,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肾脏B超示86.67%存在双肾肾损伤。结论儿童D+HUS表现为多系统损伤,消化系统异常是儿童D+HUS的最主要诱发因素,且病情凶险,早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对小儿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采用CVVHDF辅助治疗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共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10个月至5岁。入院时发病时间3~14d。药物性肝损(对乙酰氨基酚)3例,严重脓毒症合并肝损1例,阑尾炎术后门静脉炎引起的肝损1例。肝性脑病分级:2级1例,3级2例,4级2例。观察治疗前后病情及肝功能指标,并观察处理并发症。结果 CVVHDF治疗开始时间为入院后(2~24h),治疗时间为(24~144h),5例患儿中治愈3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CVVHDF治疗后12h,丙氨酸转氨酶(ALT)从(3888.76±2373.60)U/L下降至(3284.80±1974.80)U/L,治疗后24~48h继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P<0.05);CVVHDF治疗后12h,血氨从(209.00±53.61)μmol/L下降至(158.80±60.9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后继续好转(F=3.75,P<0.05)。CVVHDF治疗后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在高危出血风险的危重症儿童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PICU接受床旁CRRT治疗的5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肝素抗凝组(n=33)和无抗凝组(n=18),对两组患儿CRRT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51例患儿共接受了168次CRRT,其中有18例患儿因存在高危出血风险而接受了62次(36.9%)无抗凝CRRT,其他33例进行了106次(63.1%)肝素抗凝CRRT.无抗凝的滤器寿命明显低于肝素抗凝[(12.31±6.64)h vs.(17.43±9.97)h,P<0.001].无抗凝与肝素抗凝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乳酸、C-反应蛋白均有显著改善(P<0.05);无抗凝治疗前后PT和APTT无明显变化(P>0.05);肝素抗凝治疗后APTT明显延长[(52.36±5.00)s vs.(76.48±9.02)s,P=0.013],血小板明显下降[(127.3±20.85)×109/L vs.(95.52±15.46)×109/L,P=0.041],而PT未产生明显改变[(20.73±2.82)s vs.(27.58±5.38)s,P=0.078].结论 无抗凝CRRT不引起凝血指标明显延长,可减少出血风险;虽然在滤器寿命方面逊于肝素抗凝,但对于临床上需要CRRT的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儿来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肝衰竭(PALF)的病因、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并确诊为PALF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和预后进行分析,并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生化指标,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例PALF患儿中,男68例,女52例;婴儿36例,幼儿34例,学龄前期22例,学龄期28例。病因方面:脓毒症20例(16.7%)、遗传代谢性疾病19例(15.8%)、中毒18例(15.0%)、病毒感染12例(10.0%)、药物6例(5.0%)、胆道息肉1例(0.8%)、肿瘤性疾病1例(0.8%)和病因不明43例(35.9%)。在已知病因中,婴儿以感染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幼儿以感染和药物/毒物为主,而学龄期和学龄前期以药物/毒物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PALF患儿病死率为50.0%;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脓毒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和酪氨酸血症合并PALF病死率高;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总胆红素(TB)[159.00(73.05,274.00)μmol/L比62.75(2.65,221.75)μmol/L]、结合胆红素(DB)[83.00(41.43,160.00)μmol/L比38.74(10.98,128.75)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39.60(24.93,62.60)s比24.65(21.43,29.83)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40(2.30,6.74)比2.09(1.85,2.84)]、血氨(NH3)水平[109.50(85.25,149.75)μmol/L比80.00(60.25,102.75)μmol/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清蛋白(ALB)[(28.72±5.88)g/L比(33.69±4.96)g/L]、丙氨酸转氨酶(ALT)[586.50(223.25,1082.00)U/L比1434.00(615.00,3334.50)U/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27.50(545.00,2024.00)U/L比1663.50(821.00,4886.75)U/L]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PALF病死率高,不同年龄段病因不同,TB、DB、PT、INR、NH3水平升高及肝性脑病发病率升高,ALB、ALT和AST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可疑百日咳住院患儿进行痰百日咳博德特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共有19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19例(60.4%)百日咳博德特菌PCR检测阳性,78例百日咳检测阴性的标本中,其他病原检测阳性者37例,其中鼻病毒14例(37.8%),肺炎支原体14例(37.8%),博卡病毒4例(10.8%),副流感病毒3型3例(8.1%),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2.7%),流感嗜血杆菌1例(2.7%)。百日咳组患儿的平均年龄、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咳后呕吐、阵发性青紫、并发症及肺部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百日咳组男性患儿的比例(57.1% vs. 35.3%)、白细胞计数[(18.83±11.54)×109/L vs. (12.46±6.01)×109/L]、淋巴细胞计数[(10.62±8.48) ×109/L vs. (6.54±5.13×109/L]明显高于类百日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临床初步区别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儿童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儿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血培养阳性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AL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细菌感染血培养阳性与化疗时期的关系,血培养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粒细胞计数绝对值的差异,血培养阳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敏感性。结果 AL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5.5%(112/246),其中血培养阳性率为25.0%(28/112)。血培养阳性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05±1.17)×109/L,血小板计数为(55.57±27.5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为(0.13±0.33)×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为(8.46±3.40)d;血培养阴性患儿的白细胞计数为(2.72±3.00)×109/L,血小板计数为(117.80±133.6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为(1.02±2.34)×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为(2.48±0.62)d,各项指标在血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血培养中的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青霉素类、头孢三代抗生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均比较高,葡萄球菌属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相对较敏感,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复方新诺明较敏感。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AL患儿骨髓抑制易发生感染。AL患儿考虑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择碳青霉烯类,考虑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择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必要时进行细菌药敏物敏感试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6个月内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6个月内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年龄组KD患儿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KD患儿487例,分为≤6个月组67例(14%),>6个月组420例(86%).≤6个月又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 组),对患儿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个月组和>6个月组临床表现(球结膜充血:68.7% vs 79.5%,P<0.05;颈部淋巴结大:25.4% vs 64.3%,P<0.05)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0.31±0.83)×109 L-1 vs (16.56±0.29)×109 L-1,P <0.05;血红蛋白 (97.37±1.22) g·L-1 vs (109.01±0.64) g·L-1,P<0.05;血小板(453.34±22.99 )×109 L-1 vs (338.26±6.33)×109 L-1,P<0.05;AST (43.87±6.52) U ·L-1 vs (67.64±4.23) U·L-1,P<0.05]均存在显著差异.虽然≤6个月组不完全KD的发病率明显升高(59.7% vs 33.6%,P<0.05),但冠脉损害率无显著差异(52% vs 53%,P>0.05).≤6个月CAL组和NCAL 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个月内小婴儿由于临床表现迟发,且不典型,诊断及治疗也就相应延迟,心脏超声示冠状动脉异常可作为6个月内完全KD确诊的金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肝衰竭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ionin,PCT)水平的变化,并探讨PCT与急性肝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1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符合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的24例患儿血清PCT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抗体、血氨、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国际标准化比值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变化.结果 急性肝衰竭患儿血清PCT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21例患儿血清PCT大于0.5μg/L.6例患儿入院后第1天、第3天、第8天间断监测PCT,分别为(12.55±13.65) μg/L、(5.62 ±8.12) μg/L、(0.15 ±0.26) μg/L,PCT呈现下降趋势.24例急性肝衰竭患儿中,死亡组血清PC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氨明显高于存活组[(28.37±60.22) μg/L vs(12.24±14.76) μg/L;4.28 ±2.50 vs 3.16±1.41; (213.30±185.87) μmol/L vs(128.89 ±102.17) μmol/L] (P <0.05).结论 急性肝衰竭可引起血清PCT水平升高,血清PCT可能成为评价急性肝衰竭患儿肝功能状态、疗效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