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评估鼻空肠管与空肠造瘘管置入术在全胃切除术患者中行肠内营养的效果。   方法  将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43例采用鼻空肠管置入术行肠内营养治疗; B组:43例运用空肠造瘘管置入术进行肠内营养治疗, 比较两组肠内营养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  B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比A组更短(P < 0.05);B组术后营养指标优于A组(P>0.05);A、B组耐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实施空肠造瘘管置入术行肠内营养, 耐受性更好, 放置时间更长,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空肠造瘘管和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后行肠内营养的患者156例,以信封法分为空肠造瘘组(88例)和鼻空肠管组(68例)。两组患者均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空肠营养管护理、并发症防治、营养护理和口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意外脱管率、堵管率、置管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结果护理期间,空肠造瘘组患者意外脱管率、堵管率低于鼻空肠管组(均P0.05),平均置管时间长于鼻空肠管组(P0.001)。空肠造瘘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显著短于鼻空肠管组(均P0.001)。结论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空肠造瘘管与鼻空肠管途径相比,前者的意外脱管率和堵管率低,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置管时间,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途径主要包括经鼻十二指肠营养 管和空肠造瘘管两种。本研究旨在探讨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0 例 我院2014 年 1 月至2016 年 10 月期间行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 组和B 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 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A 组术中经鼻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常规行X-ray 检查确认 营养管位置;B 组行空肠造瘘术。两组患者均在术后24 小时后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结果  A 组患者术中均顺利置入十二指 肠营养管,平均置管时间为15 分钟,术后经X-ray 证实A 组营养管末端均位于合适位置。B 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空肠造瘘 术,平均置管时间为20 分钟,两组患者对营养管的耐受程度、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 > 0.05)。结论  经 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和空肠造瘘管在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治疗中各有利弊。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切除术后肠内营养 的应用是安全、经济、可行的,尤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人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42例食管癌患者(A组)术中经幽门后至空肠上段留置胃管(鼻空肠管)(EN组),对照组(B组)42例患者未进行肠内营养(PN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食管癌患者术中顺利留置胃管营养管,EN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体重、人血白蛋白水平术后第7d、第21d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7d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胃管在幽门后一空肠上段行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其康复,能减少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手术成功率提高,是1种既经济又简单、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5.
吴晓燕  鲁铭  田辉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3):1510-151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通过经空肠造瘘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  方法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178例, 其中9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经空肠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 80例患者行全静脉营养支持,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0天测定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  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10天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均高于静脉营养组(P < 0.05);肠蠕动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优于静脉营养组。  结论  经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 维护和促进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手术操作时间、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6月我院施行全胃切除术的21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分别采用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PR法)(A组,96例)和改良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FJI法)(B组,44例)。记录术中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后12个月营养状况和胃肠道症状(GSRS)评分等。结果消化道重建术所需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组与A组比较,进食量明显增加(P〈0.05),而GSRS评分降低(P〈0.05)。术后12个月B组体重恢复较A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有利于维持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在每天进食量及体重恢复方面改良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优于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ttx—en—Y吻合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中应用空肠造瘘双向置管的效果。方法:对12例经腹、胸、颈食管癌切除患者术中行空肠造瘘双向置管,术后经胃肠减压管减压、空肠营养管管喂肠内营养。结果:12例患者均无造瘘相关并发症,无肺部并发症,部分患者延长使用造瘘管时间,促进了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好转。结论:空肠造瘘双向置管可在食管癌手术中选择性使用,有利于术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中应用空肠造瘘双向置管的效果.方法:对12例经腹、胸、颈食管癌切除患者术中行空肠造瘘双向置管,术后经胃肠减压管减压、空肠营养管管喂肠内营养.结果:12例患者均无造瘘相关并发症,无肺部并发症,部分患者延长使用造瘘管时间,促进了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好转.结论:空肠造瘘双向置管可在食管癌手术中选择性使用,有利于术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探索 Ivor-Lewis 食管癌根治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的方法,本文对比手术中逆行置入法与空肠造瘘法置 入空肠营养管的利弊与临床效果。方法 我们选取2010 年 1 月至2013 年 12 月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Ivor-Lewis 食管癌根 治术患者,根据置入空肠营养管的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空肠造瘘组 210 例及逆行置入营养管组 58 例,进行临床效果 的观察与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放置营养管,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营养代谢障碍。逆行置入营养管组肛门排气恢复 明显较快,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而排便恢复时间虽短于空肠造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空肠造 瘘组 1 例发生完全性肠梗阻。逆行置入营养管组有 2 例患者将鼻空肠管拔出,空肠造瘘组则无意外脱管事件。结论 相较于 空肠造瘘术,逆行置入法是一种无创的肠内营养管置入技术,适用于Ivor-Lewis 食管癌手术患者,它更简单、方便、实用 且易于掌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治疗途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98例胃癌患者按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Ⅰ组,n=34)、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Ⅱ组,n=28)及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Ⅲ组,n=36)。比较3种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组,P<0.05。Ⅱ组与Ⅲ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相比,除体重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胃切除后P型空肠袢Roux-en-Y吻合术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方式较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为胃癌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较理想的术式,更有利于患者的营养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食管癌腔镜术后不同营养途径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腔镜手术的310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术中放置鼻十二指肠管102例, 空肠造瘘98例, 术后早期进食110例。比较3组患者术前, 术后第4天血清白蛋白、体重; 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及鼻胃减压管拔除后咽喉不适、造瘘口渗液感染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3组均无住院死亡。鼻十二指肠管组与空肠造瘘组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而早期进食组较这两组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急性胃扩张及胃排空障碍, 在吻合口瘘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十二指肠管组在鼻胃减压管拔除后咽喉部不适高于空肠造瘘组, 术后有11%的患者自行拔管。空肠造瘘组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造瘘口渗液, 其中有1例较严重者予拔除造瘘管, 有5例患者出现不全肠梗阻。  结论  早期经口进食是食管癌腔镜术后较适宜的营养途径, 符合患者的生理状态, 减少手术带来的应激,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促进加速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汪洋  王新乐 《癌症进展》2016,14(2):159-161
目的 探讨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对防治胃癌术后胃瘫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胃癌手术治疗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者82例作为观察组,未置入营养管者4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胃瘫发生情况、胃瘫治愈时间、胃管引流量、胃管拔管时间以及胃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胃瘫发生率和治愈时间分别为2.44%和(15.38±4.03)d,低于对照组的18.60%和(25.93±3.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功能指标中的最大耐受压力、耐受容积和顺应性分别为(23.83±7.54)kPa、(5.29±0.92)ml和(30.35±1.3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管平均引流量和拔除时间分别为(284.28±7.17)ml/d和(6.14±0.48)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4.16±4.28)ml/d和(7.64±0.36)d,而血清白蛋白浓度为(34.28±0.87)g/L,高于对照组的(23.12±0.7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对胃癌术后发生胃瘫起到防治作用,且可缩短胃瘫治愈时间,促进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开腹全胃切除术,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应激指标水平[C反应蛋白(CRP)和皮质醇(COR)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相似文献   

14.
王俊  李芝  甄福喜  张憬  骆金华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3):1503-150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中营养管放置和围术期营养支持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单手术组513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均常规放置营养管, 其中鼻肠管497例, 空肠造瘘16例。术后24 h后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治疗, 并辅以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治疗, 至全量EN后停PN支持。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放置营养管, 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营养代谢障碍。鼻肠管组吻合口瘘、肺部并发症及切口感染发生率与空肠造瘘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肠造瘘组肠梗阻发生率高于鼻肠管组患者(P < 0.05)。  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中有效放置鼻肠管及早期应用EN为食管癌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癌腹腔镜辅助全胃全切术后实施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行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与观察组(行"P"形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术后营养状况;同时统计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及术后腹泻、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腹胀、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B、RBC、TP、HG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5±0.4)h、(317.5±32.6)ml,与对照组[(3.4±0.4)h、(318.1±33.0)ml]比较,其中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腹腔镜辅助全胃全切术治疗胃癌患者后实施"P"形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徐美华 《实用癌症杂志》2017,(12):2064-2066
目的 分析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57例早期宫颈癌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手术指标;出院后,并对患者进行1月/次的定期电话回访或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FACT-G评分.结果 术中观察组手术时间[(243.56±51.24)min]、清扫淋巴结个数[(24.56±4.71)个],明显多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61.87±42.39)min]、清扫淋巴结个数[(19.37±3.56)个];但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317.82±51.36)ml]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52.44±62.17)ml](P<0.05).术后,观察组排气时间(47.59±7.82)h、住院时间(7.45±2.13)d及并发症总发生率(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排气时间(60.27±11.56)h、住院时间(10.78±2.39)d、并发症总发生率10.31%(P<0.05)].观察组的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FACT-G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与开腹手术对比创伤小、恢复快,且患者术后的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相当,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头颈肿瘤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管饲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头颈肿瘤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分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留置胃管鼻饲,观察组予以间歇经口管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态指标[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吞咽功能变化、注食时和非注食时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吞咽困难生命质量测量工具评分(SWAL-QOL)、患者尊严量表评分(PDI)、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干预前后Hb、TP、ALB、TR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92.50%)较对照组(65.00%)高(P<0.05);两组注食时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注食时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干预后PDI评分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P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WAL-QOL、P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较对照组(20.00%)低(P<0.05)。结论:头颈肿瘤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歇经口管饲,可保证机体营养供给,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保留患者尊严,提高患者舒适度、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及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及各个测评功能区的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7.0% vs 44.2%)、胸胃综合征(2.3% vs 14.0%)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出院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82.6±10.4)分 vs(73.8±9.9)分]和满意度(48.8% vs 27.9%)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 FD、SD 测评功能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4.4±1.2)分 vs(15.3±1.1)分,(14.5±1.2)分 vs (15.6±1.4)分;均 P<0.05],AD、MF、SA 测评功能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1.7±2.3)分 vs(18.9±2.6)分,(12.6±1.1)分 vs(11.8±1.2)分,(8.2±0.7)分 vs(7.6±0.8)分;均 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降低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癌并食管瘘形成患者鼻饲法的改进与应用。方法:食管瘘形成的晚期食管癌患者46例按接受鼻饲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按常规的鼻饲法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改进的鼻饲方法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两组注入相同的营养物,观察鼻饲后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身体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疾病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瘘口愈合以及完成治疗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进的鼻饲法能更有效的提供营养支持,有助于食管穿孔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