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设计重组IL-6/IL-2的嵌合基因,选取合适的中间接头,并对IL-6及IL-2功能区基因进行修饰,运用PCR拼接技术,克隆了中间接头与IL-2功能区基因,再与IL-6基因连接后转化E.coli经序列分析证实获得IL-6/IL-2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FIL-6/2经诱导表达IL-6/IL-2占菌体总蛋白32%,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37kD,分别以IL-6及IL-2依赖株测得融合蛋白具有双功能生物活  相似文献   

2.
3.
IL—6/IL—6R系统与重组IL—6—PE40融合蛋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IL-6/IL-6R系统与重组IL-6-PE40融合蛋白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免疫学研究室(北京100039)奚永志IL-6/IL-6-receptorsystemandrecombinanIL6-PE40exotoxinfusionprotein...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细胞因子-受体的持异性结合来靶向杀伤肿瘤是新一代导向杀伤策略。鉴于白血病细胞异常高地表达IL6/IL6R系统,而正常造血细胞几乎不表达抑或微量表达这一事实。我们率先在国际开展了利用IL6/IL6R系统介导重组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特异性杀伤高表IL6R白血病新策略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的探讨。方法:1.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特异性杀伤高表IL6R白血病新策略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的探  相似文献   

5.
IL-2和IL-6融合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IL-6/2融合蛋白(FPIL-6/2)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测定其等电点,并对该蛋白的表位、柔性和抗原性进行了计算机模拟。ELISA测试结果表明:融合蛋白IL-6/2含有IL-2和IL-6两个结构域,可分别与IL-2和IL-6单克隆抗体结合,且两个结合无明显空间排阻效应,这与计算机的表位、柔性和抗原性分析结果一致。从计算机模拟也可以看出FPIL-6/2的抗原性与IL-2和IL-6的一致性,而且接头区抗原性较低,这为该蛋白的实际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人白细胞介素6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CR和重组DNA技术,结合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引物,成功地构建成人白细胞介素6高效表达克隆,命名为pBMhIL6,使人rIL-6编码基因受控于P_RP_L串联启动子和人工合成SD序列,且以TAA终止密码子代替原人IL-6的TAG,在E.coli中获得人rIL-6的高效表达。SDS-PAGE和凝胶密度扫描分析证明表达的人rIL-6蛋白占E.coli总菌体蛋白的28%,分子量为21KDa,Western Blot证明其能特异地与抗IL-6 McAb结合。人rIL-6诱导表达动力学研究表明在42℃条件下诱导6小时,表达达峰值。不同菌株表达人rIL-6及其生长状态影响研究提示以E.coli DH5a生长菌密度至0.7时,人rIL-6诱导表达产率较高。以7TD1细胞株~3HTdR法测定表达的人rIL-6的HPGF活性为5×10~6u/L菌液。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IL-6/2融合蛋白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测定其等电点,并对该蛋白的表位,柔性和抗原性进行了计算机模拟,ELISA测试结果表明;融合蛋白IL-6/2含有IL-2和IL-6两个结构域,可分别与IL-2与IL-6单克隆抗体结合,且两个结合无明显空间排阻效应,这与计算机的表拉,柔性和抗原性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huIL-6-GM-CSF(9-127)融合蛋白的表达及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构建及表达具有huIL 6和huGM CSF双重生物学活性的huIL 6 GM CSF(9- 12 7)融合蛋白分子。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huIL 6和huGM CSF的基因分别加以改造 ,同时在二者之间加上连接肽序列 (G G S G S) 3 ,克隆PCR产物 ,并构建成pBV2 2 0 IL 6 GM CSF(9- 12 7)表达质粒 ,将表达质粒导入E .coliDH5α中 ,诱导表达融合蛋白。通过QSepharoseH .P .离子交换柱和SephacrylS 2 0 0分子筛柱二步柱纯化以获取目的蛋白。使用MTT法测量其huIL 6和huGM CSF生物学活性。结果 pUC18 IL 6 GM CSF(9- 12 7)的序列与理论设计完全一致 ,表达质粒在E .coliDH5α中得到高效表达 ,表达的融合蛋白占总蛋白含量的 30 %以上 ,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QSepharoseH .P .离子交换柱和SephacrylS 2 0 0分子筛柱二步柱纯化及复性后获得目的蛋白 ,其纯度达到 96 %以上。融合蛋白具有huIL 6和huGM CSF的双重生物学活性 ,其促进huIL 6依赖细胞株B9和huGM CSF依赖细胞株TF 1增殖的比活性分别为 2 .86× 10 7U/mg和 3.33× 10 8U/mg。结论 获得了具有较高纯度和双重生物学活性的huIL 6 GM CSF(9- 12 7)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9.
宋伦  沈倍奋 《免疫学杂志》2001,17(3):161-164
目的 研究两条主要的IL-6信号转导途径-JAK/STAT和Ras/MAPK/NFG-IL-6在人骨髓瘤细胞系KM-3中的诱导活化情况和调控机制。方法 首先分别采用凝胶阻滞电泳(EMSA)和免疫沉淀(IP)方法检测参与 IL-6信号转导功能的转录因子(STAT3、NF-IL-6)和蛋白激酶(JAK1、MAPK)在KM-3细胞中的诱导活化情况。然后采用特异性酢氨酸蛋白激酶 抑制剂Genistein作用于KM-3细胞,观察酢氨酸磷酸化作用对KM-3细胞中IL-6信号转导功能的影响。结果 IL-6刺激后,KM-3细胞中只出现了Ras/MAPK/NF-IL-6信号转导途径的诱导激活,而JAK/STAT途径则不参与IL-6在KM-3细胞中的信号转导功能。Gwenistein的作用可明显抑制Ras/MAPK/NF-IL-6途径的活化。结论 一种目前尚无法确定的非JAK1酪氨酸蛋白激酶可参与并调节Ras/MAPK/NF-IL-6信号转导途径在KM-3细胞中的诱导活化。  相似文献   

10.
GM—CSF/IL—3融合蛋白的研究开发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述及GM-CSF/IL-3融合蛋白的基因构建和酶母及大肠杆菌的表达工作、着重综述了该融合蛋白的体外生物学活性,动物体内实验及临床试验研究,并涉及其毒副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根据sIL-6R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分析,利用PCR技术选择性地扩增两个不同长度的IL-6RcDNA胞外片段。经DNA测序和Southernblot证实后,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a中,获得了中、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2.
重组人IL—6在E.coli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机分析设计,人工合成了寡核苷酸引物,并优化了翻译起始区,应用PCR及重组DNA技术,获得了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IL—6)高效表达工程菌。从全菌SDS—PAGE考马斯亮蓝染色后薄层密度扫描分析表达产率为38.6%,分子量为2.1×10~4。以IL—6依赖性的小鼠杂交瘤细胞株B9用MTT法测定表达重组人IL—6的HGF活性为2×10~7U/L菌液。不同菌株表达重组人IL—6研究表明,以E.coli DH5α/pBV IL—6表达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突变型人重组IL—2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含有3个半胱氨酸(Cys),其中第58位和第105位Cys形成二硫键,第125位Cys的巯基游离。应用PCR和定点突变技术将编码125位Cys的密码子突变成编码丙氨酸(Ala)的密码子,将此突变基因(hIL—2a)受控于P_RP_L串联启动子和人工合成SD序列,在E.coli中获得高效表达,用凝胶过滤法分离表达产物获得新型白细胞介素2[rIL—2(125-Ala)],其比活性达1×10~7IU/mg蛋白。  相似文献   

14.
高活性人重组双体GM—CSF在大肠杆菌的表达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基因融合与基因工程技术,将两个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经白细胞介素—3(IL—3)的N端亲水序列串联起来,插入表达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出含凝血酶识别序列的MS2—双体GM—CSF融合蛋白。表达蛋白经凝血酶消化后,可去除MS2细菌蛋白,获高活性的双体GM—CSF分子(G2)。利用GM—CSF依赖性细胞株TF—1检测活性表明,G2的比活性高于单体GM—CSF的10倍以上,为研制新一代GM—CSF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利用PCR技术,从人T细胞cDNA文库中扩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cDNA经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重组,构建成不同表达克隆,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成功MIF融合蛋白,占细菌总蛋白的32%-60%,经纯化的MIF产物纯度可达98%,其氨基酸组成分析与理论值一致。  相似文献   

16.
四种hGM-CSF/IL-6融合蛋白的基因构建、表达及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及表达具有hGM-CSF和hIL-6双重生物学活性的hGM-CSF/IL-6融合蛋白分子。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hGM-CSF和hIL-6的基因分别加以改造,同时在二者之间加上连接肽序列(G-G-S-G-S)3,克隆PCR产物,并构建成克隆有4种融合蛋白基因的pBV220表达质粒,4种融合蛋白分别是GM-CSF(9~127)-IL-6(29~184)(简称GII)、GM-CSF(9~127)-IL-6(1~184)(简称GL2)、GM-CSF(1-127)-IL-6(1—184)(简称GI3)、GM-CSF(9-127)-IL-6(24~184)(简称GI4),表达质粒分别导入E.coli BL-21中诱导表达。通过Q Sepharose HP离子交换柱和Sephacryl S-200分子筛柱二步柱纯化以获取目的蛋白。使用hGM—CSF依赖细胞株TF1和hIL-6依赖细胞株B9通过MTT法测量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对4种融合蛋白基因的测序结果表明,其序列与理论设计完全一致,表达质粒在E.coli BL-21中均得到高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均占到总蛋白含量的30%以上,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Q Sepharose HP离子交换柱和Sephacryl S-200分子筛柱二步柱纯化及复性后获得4种目的蛋白,其纯度均达到95%以上。活性测定结果表明4种融合蛋白均具有较高的hGM-CSF和hIL-6的双重生物学活性。结论 获得了具有较高纯度和双重生物学活性的GM-CSF/IL-6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17.
采用PCR方法 ,从恙虫病东方体Karp株基因组DNA中扩增 5 8kDa热休克蛋白的基因 ,将该基因分别与原核表达载体pQE30及 4 7kDa外膜蛋白的基因重组质粒 (pQE30 4 7)连接 ,构建pQE30 5 8及pQE30 5 8 4 7重组质粒 ,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SDS PAGE显示 ,pQE30 5 8和pQE30 5 8 4 7转化的大肠杆菌分别产生一 5 8kDa重组蛋白和一 90kDa的双抗原 (5 8- 4 7)融合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显示Karp株免疫血清能特异识别 5 8kDa重组蛋白和 90kDa融合蛋白 ,90kDa融合蛋白既与 4 7kDa重组蛋白也与 5 8kDa重组蛋白的免疫血清特异反应 ,5 8kDa与 4 7kDa重组蛋白也被 90kDa融合蛋白免疫血清所识别。研究结果证明 5 8 4 7融合蛋白具有恙虫病东方体Karp株 4 7kDa外膜蛋白和 5 8kDa热休克蛋白的抗原特性  相似文献   

18.
弓形虫ROP2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弓形虫棒状体蛋白 (ROP2 )基因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用于筛选弓形虫新的诊断抗原和疫苗分子。方法 :根据ROP2基因已知序列 ,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用PCR方法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ROP2基因片段 ,再克隆到pGEX 4T 1质粒 ,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 ,而后进行测序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 1 (DE3)中进行ITPG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经SDS PAGE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 :ROP2基因PCR产物大小与预期相符 ,约 1 0 4 3bp ,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表明获得正确重组子 ,测序结果与已知序列基本吻合 ;SDS PAGE及免疫印迹显示ROP2融合蛋白表观分子量约为 5 5kDa ,表达产物约占菌体总蛋白1 7% ,具有一定的免疫反应性。结论 :克隆并表达了弓形虫ROP2基因 ,为下一步弓形虫诊断及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preS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乙型肝炎病毒完整preS抗原高效表达克隆,该克隆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一分子量约31kD的融合蛋白,由MS2、白细胞介素3N端14个氨基酸接头和preS抗原组成,在IL-3N端与MS2连接处有凝血酶识别位点,可被该酶切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183B2scFv Interleukin2,为卵巢癌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两段基因IL2和183B2scFv开放读框的编码序列克隆在一起,在CHO K1细胞内人巨细胞病毒启动子的作用下表达可溶性融合蛋白,并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结果采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表达的这种小分子融合蛋白,既保留了与卵巢癌OC183B2抗原结合的特性,又保持了IL2的生物学活性。融合蛋白在细胞培养上清中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融合蛋白将IL2靶向表达OC183B2抗原的卵巢癌细胞表面化的同时,又能刺激IL2依赖细胞株的增殖,从而诱发局部有效的抗肿瘤反应。既提高了融合蛋白的穿透组织能力和肿瘤组织部位的浓聚,又避免了大剂量全身应用细胞因子引起的副作用。结论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很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