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lasmodium lactate dehydrogenase,pLDH)活性与原虫密度,培养时间的关系。以及在监测药物疗效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利用酶比色法对不同原虫密度不同培养时间以及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样进行pLDH活性检测。结果 pLDH的活性随恶性疟原虫感染率的提高,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地升高,最大活性是在虫体培养36-48h之间,虫体主要处在裂殖体期和滋养体期;混合感染(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液中pLDH活性明显降低,治疗5d后已检测不到pLDH的活性。结论 pLDH活性检测对于疟原虫克隆株鉴定,药物的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对恶性疟原虫(FCC—1/HN)裂殖体体外短期无血清培养上清可溶性抗原进行了纯化,并用CIE及ELISA法检测和分析上清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学活性.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体外短期无血清培养上清中有可溶性抗原存在,抗原特异性与恶性疟原虫虫体抗原相似:经亲和层析纯化的上清抗原中不含可测水平的红细胞膜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3.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的凋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氯喹抗性(RC)株红内期虫体细胞危机状态的性质。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及基因组DNA琼脂糖电泳技术,观察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或氯喹敏感(N)株ICR小鼠在原虫血症上升期和感染RC株小鼠自愈期虫体的显微及超微结构,以及基因组DNA琼脂糖电泳图谱。结果:在光镜下,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虫体结构无异常;而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虫体密度下降,大部分虫体固缩,周围呈空泡状。在电镜下,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红内期虫体胞膜结构完整,核位于一侧,胞质内可见各种细胞器,代谢窗明显。N株滋养体可见食物泡和疟色素。但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红内期虫体呈球形或椭圆形;胞膜完整,核固缩,胞质浓缩,线粒体和膜状结构消失,未见代谢窗结构。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红内期虫体基因组DNA电泳均为一条带,而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红内期虫体基因组DNA电泳呈典型的梯形条带。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红内期虫体危机状态的性质是凋亡。  相似文献   

4.
液氮内保存的FCC—1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用蜡烛缸—平皿法体外连续培养40天。疟原虫复苏后培养的第3天原虫密度开始上升.第11天达到最高峰,其中一皿的红细胞含虫率高达20.56%。影响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有关因素如RPMI—1640培养液,血清和红细胞,本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存活时间,分析其培养虫血的感染活力。方法 采用Tragers等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待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原虫率达到15%~20%时,吸取含虫血于保存液置4℃贮存,以后每天吸取少量虫血培养,24h观察原虫生长情况。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4℃贮存2d疟原虫减虫率80.6%,10d几乎为100%;11d已未发现疟原虫。结论 估算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4℃贮存,存活时间不超过11d。  相似文献   

6.
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初步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乙酰吡啶(APAD)作为辅酶而设计的数量酶比色法检测恶性疟原虫乳胶脱氢酶活性。结果显示:PLDH的OD值随恶性疟原虫率的提高而明显升高,特别是当原虫率达1%以上时,PLDH的OD值更显著,但在低原虫率(0.4%以下)时,阳性血样与阴性血样OD值有时错位或不能区别。同时显示,同样的原虫率血样裂殖体(S)和大滋养体(T)期比环状体(R)期PLDH的OD值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陈俊  缪军  刘忠湘  李淑梅  薛采芳 《医学争鸣》2006,27(19):1745-1747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方法:将含有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的重组转染质粒pDB.DTm. DB./AB. AF. DB.用Bgl Ⅰ酶切线性化.伯氏疟原虫经体外培养和分离后进行电转化,转化的原虫经药物筛选后进行PCR检测.结果:PCR检测显示转染伯氏疟原虫存在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结论:成功建立了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与磺胺多辛 乙胺嘧啶联合使用治疗恶性疟的疗效。 方法 以显微镜血检单纯恶性疟原虫阳性患者为观察对象 ,服药后按时测量体温和血检原虫 ,随访 2 8d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收治 36例恶性疟患者 ,全部治愈 ,无 1例复燃 ,治愈率为 10 0 %。平均退热时间为 ( 17.0± 9.9)h ,2 4h原虫下降率为 99.7%± 1.1%,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平均为 ( 2 6 .2± 9.4)h ,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双氢青蒿素与磺胺多辛 乙胺嘧啶联合使用治疗恶性疟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宪锋  刘忠湘  李淑梅  缪军  李珣  丁劲 《医学争鸣》2005,26(21):1948-1950
目的:探讨TAT-p53融合蛋白转导进入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的特性. 方法:将纯化的TAT-p53融合蛋白和p53蛋白分别与培养疟原虫共孵育30 min后,制备血涂片,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融合蛋白的转导. 同时计算融合蛋白与疟原虫共孵育12 h前后的感染率变化,观察蛋白转导对疟原虫生长的影响. 结果:TAT-p53融合蛋白可以突破红内期疟原虫各层细胞膜,进入虫体细胞内,并可根据荧光观察到融合蛋白主要分布在疟原虫滋养体和晚期裂殖体,而p53蛋白不能进入疟原虫内. 融合蛋白与疟原虫共孵育12 h后其感染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蛋白转导对疟原虫的生长没有影响. 结论:TAT融合蛋白可以转导进入疟原虫内,这将为疟原虫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氧化氮对红内期约氏疟原虫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的氏疟原虫感染早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红内期疟原虫的影响。方法:通过ELISA和Griess反应,观察疟原虫感染早期宿主体内细胞因子和NO对红内期虫体血症的影响及其效应。结果:疟原虫感染早期随着以IFN-γ分泌增加为主的Th1细胞免疫应答产生的过程,NO合成逐渐增加,红内期原虫血症受到抑制,一旦解除高水平NO的作用,虫体的增殖能力即可迅速得以恢复。结论:NO通过抑制裂殖子的侵袭力发挥抗红内期原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o report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IDS with nervous system complications. Methods:We collected the clinical material of AIDS and HIV positive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1998 to July 2006,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39 cases having nervous system complications, among 146 cases in total. Results:Among 39 cases, there were 3 cases of HIV dementia, 1 case of vacuolar myelopathy, 3 cases of Gullain-barre syndrome, 3 cases of myopathy and 26 cases of secondary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of CNS,including 9 cases of tuberculosis, 6 cases of cryptococcus, 5 cases of toxoplasma, 3 cases of herpes zoster virus, 2 cases of herpes simples virus, 1 case of cytomegalovirus, 1 case of 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ncephalitis. 2 cases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Among them 12 patients gave up treatment, other patients received anti-HIV treatment and antimicroorganism treatment. 5 patients died of respiratory failure, 2 patients died of multiple organs failure. Conclusion:Up to now, AIDS still has not very good management. So prevention is very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三沙市位于我国南海中北部,由于其远离大陆,地理距离遥远,交通不便,其病媒生物的调查缺乏系统性。作者通过近年来的多次调查,并结合以往文献报道,总结三沙市病媒生物名录。方法 自2013—2017年,连续5年在三沙市永兴岛、石岛和赵述岛对重要病媒生物进行采集和鉴定,主要通过布放鼠笼捕获鼠形动物并收集体表寄生虫,悬挂诱虫灯捕捉吸血节肢动物,依据外部形态特征并结合分子标志种类鉴定病媒生物种类。结果 采集和鉴定重要病媒生物共57种(包括文献记录的23种):鼠形动物4种,蚊7种,蝇21种,白蛉1种,蠓8种,虱1种,蚤1种,臭虫2种,蜚蠊5种,硬蜱1种,恙螨4种和革螨2种。其中按蚊属、毛蛉科、蠓科、虱目和硬蜱科的种类,以及温带臭虫、斑蠊、拟德国小蠊和蔗蠊为三沙市首次记述。结论 三沙市分布的病媒生物种类多,有相关疾病流行的潜在风险,需要加强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3.
检测了部分老年性白内障房水,晶体及不同时期血清的13~33种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白内障晶体中Zn,K,As,P,Rb,Sb,Bi含量较透明晶体明显降低。Ca,Fe,Na,Li,Cr,Ba含量较透明晶体明显升高。2.随着白内障的发展,血清中Zn,Mg,Ti,Li,Si,Sn含量逐渐降低,白内障成熟时,血清中除Mg以外余者含量均降到最低,而Al的含量却逐渐升至最高,白内障成熟时Al的含量达到最高。3.白内障房水中Ca、K含量较透明晶体明显升高。上述结果表明,微量元素与白内障密切相关,可能是白内障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扬  李招兵  沈严严 《重庆医学》2011,40(6):587-589
目的观察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的比较研究。方法 24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60例,A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C组采用氟伐他汀治疗,D组给予饮食控制。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末,比较TC、TG、HDL-C、LDL-C、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A、B、C 3组TC、TG、HDL-C、LDL-C、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疗效,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疗效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肝素抗凝血浆在临床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素在不同抗凝浓度下对临床化学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模拟临床工作中出现的4种肝素浓度抗凝血浆与血清标本在相同条件下配对检测27项临床化学指标。结果肝素不同抗凝浓度血浆与血清比较: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葡萄糖(GLU)、碱性磷酸酶(ALP)、肌酐(Cr)、直接胆红素(D-Bil)和尿酸(UA)无影响或在肝素正常抗凝浓度下(肝素浓度<20 U.ml-1血液)无影响(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乳酸脱氢酶(LDH)、胆碱酯酶(CHE)、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α淀粉酶(-αAmy)、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MB(CK-MB)、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lB)、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糖化血清蛋白(GSP)、D-3羟丁酸(D3)和尿素(Urea)等19项生化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TP、ALB、TBA、GLU、ALP、Cr、D-Bil和UA的化学检测可使用肝素抗凝血浆,但需建立正常参考范围使结果具有可朔源性;目前条件下ALT、AST、-γGT、LDH、CHE、-αHBDH、-αAmy、CK、CK-MB、T-Bil、P-ALB、T-CHO、TG、HDL-Cho、ApoA1、ApoB100、GSP、D3和Urea运用肝素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生物传感器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技术,将固化生物分子(DNA、抗体、抗原、细胞、组织等)作为敏感材料,与相应换能器相结合,通过检测光、电等信号变化最终达到检测生物分子的目的。作为生物传感器方向的一条重要分支,生物免疫传感器的设计主要以双抗体夹心、竞争法和无标记检测为主,检测方法主要以光学和电学检测为主。在传感器设计中创新性引入多种类型纳米颗粒,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以及一些碳类纳米材料。由于此类纳米材料一些特殊性质的利用,使传感器的检测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对现有传感器设计中的纳米材料所发挥的一些作用,比如充当载体、信号放大、拟酶以及充当信号分子等进行了论述。此外,简述了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应用中的挑战和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藜草花粉变应原成分及其变应原性、免疫原性.方法:用Sephacryl S-200HR葡聚糖凝胶层析法分离、纯化藜草花粉变应原,通过十二烷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法(SDS-PAGE)测定变应原各组分的分子质量;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分蛋白质与藜草花粉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中sIgG和sIgE的反应率.结果:藜草花粉经电泳后得到12条蛋白质区带,分子质量依次为92,63.1,61,52,45,43,39.7,38.9,34,31.6,28.4和18.5~12 ku;免疫印迹可见4条sIgE反应带,蛋白分子质量依次为92,34,31.6和18.5~12 ku;与患者血清反应率分别是70%,50%,80%和90%;与血清sIgG结合的反应带有8条,蛋白分子质量为92,61,52,45,43,39.7,31.6和18.5~12 ku;与患者血清反应率分别是80%,40%,10%,20%,80%,10%,10%和100%.结论:藜草花粉变应原主要含12种蛋白质成分,其中分子质量为18.5~12 ku和92 ku的蛋白质变应原活性及免疫原活性均很强,是主要变应原成分;分子质量在34和31.6 ku的蛋白质有较强的变应原性而无或仅有较弱的免疫原性;而分子质量为43,61,45,52和39.7 ku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而无变应原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肺癌患者常并发肌肉减少症,但对于肌肉减少症与生活质量及情绪状况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 调查肌肉减少症在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情绪状况、生命质量等临床预后的影响,为肺癌患者临床预后的整体改善提供依据。方法 招募2019年12月-2020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肺癌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肿瘤病理类型、体力状况(PS)评分、患病时长、治疗情况、合并症情况、体质指数(BMI),测量患者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四肢肌肉量并计算骨骼肌质量指数(SMI),根据亚洲老年肌肉减少症工作组(AWGSOP)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肌肉减少症组(46例)、无肌肉减少症组(41例),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NRS2002)评价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采用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价患者的生命质量,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价患者的情绪状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肺癌并发肌肉减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肌肉减少症与生命质量和情绪状况的相关性。结果 肺癌患者合并肌肉减少症的发生率为52.9%(46/87)。肌肉减少症组患者年龄、长期吸烟比例、Charlson合并症指数、NRS2002评分、有营养不良风险比例高于无肌肉减少症组,BMI、四肢肌肉量、SMI低于无肌肉减少症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期吸烟史〔OR=5.515,95%CI(1.234,24.646)〕、患病时长〔OR=1.132,95%CI(1.007,1.272)〕、BMI〔OR=0.676,95%CI(0.519,0.880)〕、NRS2002评分〔OR=1.773,95%CI(1.012,3.108)〕均是肺癌并发肌肉减少症的影响因素。肌肉减少症患者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疲倦、疼痛、气促及食欲丧失得分高于无肌肉减少症组患者(P<0.05),QLQ-C30总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得分低于无肌肉减少症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并发肌肉减少症与焦虑量表得分、抑郁量表得分及疲倦、疼痛、气促、食欲丧失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QLQ-C30总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肺癌患者病程及吸烟史越长、NRS2002评分越高、BMI越低,肌肉减少症发生风险越高;肌肉减少症的发生与肺癌患者较差的生命质量以及焦虑、抑郁症状之间等不良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问题日益突出,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更加显著,CVD患病率和发病率仍在持续增高。2019年农村和城市CVD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CVD。推算中国CVD现患人数为3.3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19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总费用为3 133.66亿元。CVD负担持续加重,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对疾病的认识较低及治疗的顺从性较差等原因,近几年农村地区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持续超过城市地区。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在CVD的防控方面也在不断进步,吸烟率下降,高血压控制率不断上升,临床诊疗水平和基础研究也有大幅进步,社区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疾病后的康复工作愈发受到重视,医疗器械研发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随访观察769例脑梗死患者,比较有复发的脑梗死患者和无复发的脑梗死患者首次卒中时的危险因素、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1)、细胞因子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首次卒中后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结果:769例脑梗死患者在随访期有156例(占20.3%)复发,出院后正规服阿斯匹林的患者复发率低于未正规服阿斯匹林的患者(P〈0.05);首次卒中后戒烟者及血压、血糖、血胆固醇控制在正常范围的患者复发率低于控制不好的患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例、血糖、纤溶酶原活性、Hcy、sICAM-1、IL-6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斑块类型以及首次卒中后是否戒烟,血压、血糖和血胆固醇是否控制在正常水平,出院后是否正规服用阿斯匹林是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与脑梗死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多,首次卒中后戒烟、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胆固醇以及出院后正规服用阿斯匹林在降低脑梗死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