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采用将分离提取的自体造血干细胞悬液,在双下肢进行肌肉注射移植的护理与康复。方法15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给予rhG-CSF皮下注射,每天两次进行外周血动员,第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进行双下肢肌肉注射移植。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术后患者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症状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小动脉血流速度有所增快,有彩色血流。结论提出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糖的变化,进行患肢的护理与康复,严格控制感染,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70例3个阶段的临床护理观察,总结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期间细心的临床护理观察,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则要求护士有熟练的采集技术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良好的护患配合可取得较好的采集效果;移植术必要的术前术后指导及护理,是保障移植后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在体内再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1994至2003年我们用超大剂量化疗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后,采集(血细胞分离仪3000Plu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行双下肢腓肠肌内多点注射。结果2例接受治疗的患者ABI不同程度的提高,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无流出道血供做旁路手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3—09/2007-01河南省人民医院二内内分泌科194例糖尿病下肢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95)和干细胞移植组(n=99),2组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干细胞移植组进行干细胞移植,95例患者双侧肢体行自体干细胞移植,3例仅缺血较重的一侧肢体行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因一侧肢体截肢,另一侧行肢体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的肢体为194条,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干细胞移植组患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每天给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0~600u,皮下注射,第5天局部麻醉下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200mL,在实验室将骨髓沉淀、离心,分离等处理后制备40mL干细胞悬浊液备用。第6天应用COBE6.1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单个核细胞,总量60-120mL。将两种干细胞悬液按3cm×3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移植后2周观察症状、体征改变。 结果:①干细胞移植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好转、无效的肢体分别为94个、96个、4个,对照组分别7个、156个、27个,2组间显效率及无效率差异显著(P〈0.01)。②干细胞移植组冷感明显缓解、好转、无效的肢体分别为126个、63个、5个,对照组分别为6个、158个、26个,2组间显效率及无效率差异显著(P〈0.01)。③干细胞移植组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好转、无效的肢体分别为138个、47个、9个,对照组分别为13个、152个、25个,2组间显效率及无效率差异显著(P〈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无论是骨髓干细胞移植还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均得到证实.然而,二者疗效谁更优秀?目的:多指标客观对比评估自体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临床病例分析,于2003-09/2008-01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完成.对象:52例糖尿病下肢闭塞症患者,男27例,女25例,平均(69±6)岁.随机分为2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30)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n=22),方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30)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n=22),2组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自体骨干细胞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前后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变化.结果:移植2周后,2组患者下肢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冷感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踝肱指数变化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都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09/2007-01河南省人民医院二内内分泌科194例糖尿病下肢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95)和干细胞移植组(n=99),2组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干细胞移植组进行干细胞移植,95例患者双侧肢体行自体干细胞移植,3例仅缺血较重的一侧肢体行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因一侧肢体截肢,另一侧行肢体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的肢体为194条,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干细胞移植组患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每天给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0~600 u,皮下注射,第5天局部麻醉下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200 mL,在实验室将骨髓沉淀、离心,分离等处理后制备40 mL干细胞悬浊液备用.第6 天应用COBE6.1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单个核细胞,总量60~120 mL.将两种干细胞悬液按3cmx3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移植后2周观察症状、体征改变.结果:①干细胞移植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好转、无效的肢体分别为94个、 96个、4个,对照组分别7个、156个、27个,2组间显效率及无效率差异显著(P < 0.01).②干细胞移植组冷感明显缓解、好转、无效的肢体分别为126个、 63个、5个,对照组分别为6个、158个、26个,2组间显效率及无效率差异显著(P < 0.01).③干细胞移植组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好转、无效的肢体分别为138个、 47个、9个,对照组分别为13个、152个、25个,2组间显效率及无效率差异显著(P < 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9.
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的成败。对18例恶性肿瘤患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全程系统护理,用严谨的态度做好层流室无菌环境的维持、颈内静脉置管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和并发症.及时正确完成治疗。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患顺利渡过危险期.对移植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时,患者可出现恐惧、焦虑和悲观的心理表现.通过对24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情绪和行为观察及分析,认为正确判断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并针对不同心理特征予以相应的心理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将32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抽取自体骨髓干细胞260 ml,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40 ml.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或显露切开插入超声消融导管,在动脉造影监视下进行血管内超声消融.而后将干细胞悬浊液注射小腿缺血肌肉内.结果 32例患者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冷、凉感觉改善.结论 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经血管腔内途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确诊严重的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38例、糖尿病足(DMF)65例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2例,分别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肌肉注射,每日2次。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经皮微球囊扩张狭窄动脉,同时将分离的PBMNCs通过导管腔内注入缺血部位。观察12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PBMNCs移植后,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跛行距离由入院时的(24.0±14.8)m逐渐提高到12个月时的(642.0±224.1)m,表现为持续延长(P<0.01)。溃疡于移植后1~3个月逐渐愈合。踝肱指数(ABI)短期明显提升,由入院时的0.60±0.07提高到1个月的0.84±0.11,12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0±0.07,但仍高于入院时的水平。移植前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动员后的PBMNCs经血管腔内途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60条肢体)在我院进行腔内治疗,通过SIA方法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后,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总结分析SIA治疗技术、临床效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55条肢体获得技术成功,SIA技术成功率91.7%(55/60),术后肢体缺血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0±0.11增至术后7 d的0.82±0.13(P<0.000 1,t=18.2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包括穿刺点血肿3例,动脉穿孔2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及死亡病例。术后12月、24月分别随访38条肢体和23条肢体,随访中4例发生再狭窄并有明显缺血症状,经PTA解除,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1.6%(31/38)和73.9%(17/23),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9.5%(34/38)和78.3%(18/23),术后24月肢体保全率为100%(23/23)。结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中,SIA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和肢体保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张彦舫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885-1887
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长球囊和药物支架等的应用明显改善了介入治疗的疗效,内膜下成形术以及多种新技术、新器械的问世,显著提高了长段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率。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常用的血管检查方法、TASC II分型、介入技术(包括穿刺入路的选择、闭塞段的开通、经导管溶栓、PTA、支架植入、内膜下成形术和机械性辅助技术等)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56例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的病人提供全程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在层流病房中很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减少并发症,顺利转出层流病房。[方法]采取一对一交谈法、病人现身说法等形式,从病人心理、层流室环境、无菌观念、化疗、回输造血干细胞过程、Ⅳ度骨髓抑制期、转出层流室和出院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结果]56例病人在干细胞移植的各个阶段都能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平均15.2d就完成整个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顺利转出层流病房。[结论]56例病人经过全程健康教育,能正确认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及在层流室中配合医护工作,心身协调地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may increase the curability of refractory hematologic diseases, it requires complication management due to a long-term immunocompromised state. We experienced a case who received an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uto-PBSCT) for POEMS syndrome (polyneuropathy, organomegaly, endocrinopathy, monoclonal gammopathy, and skin changes) and developed cutaneous Mycobacterium chelonae infection. It is clear that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prevent bacterial, fungal and viral infection after HSCT.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keep in mind that tuberculous and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 in rare cases, lead to lethal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CD34+ 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细胞采集和分选、预处理和并发症处理等问题。方法  10例重度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采用环磷酰胺 (CTX) +rhG 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并以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CD34+ 细胞 ,适时用CTX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7例 )或CTX +全身照射 (3例 )两种预处理方案后 ,进行CD34+ 细胞回输的方法治疗。结果 经CTX +rhG CSF方案动员并以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后 ,可获得 (1.98± 0 .95 )× 10 8的CD34+ 细胞 ,其纯度为 (91.4± 10 .6 ) % ,回收率为 (6 0 .5± 19.8) %。在回输(2 .14± 1.0 5 )× 10 6 kg的CD34+ 细胞后 ,ANC≥ 0 .5× 10 9 L的时间为 (8.6± 2 .5 )d ,血小板升至 2 0× 10 9 L的时间为 (9.0± 5 .2 )d。在造血恢复后 ,所有CD3+ 细胞、CD1 9+ 细胞和CD1 6+ CD56+ 细胞均未恢复至移植前状态。在造血和免疫抑制时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2例患者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近期疗效满意 ,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DAI评分由移植前的平均 17分降为移植后的 4分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AS2 8评分由 6 .4分降至 1.8分 ;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明显缓解。结论 对常规治疗无效的严  相似文献   

18.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ABSCT13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及自体骨髓联合移植15例。移植前采用化疗加多抗甲素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结果:多抗甲素组每例采集单个核细胞数为(3.58±2.12)×108/kg,GCSF组为(6.68±5.31)×108/kg;接受移植的28例患者中21例呈持续缓解状态(CCR),中位CCR时间为18(5~58)个月,复发7例;3年无病生存率为68.7%,复发率为22.3%。结论:两种动员方案均有良好的动员效果;ABSCT及PBSC和自体骨髓联合移植均具有良好疗效及造血功能恢复快、合并症少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ASO)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经验。方法对157例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166条肢体)行腔内治疗,其中48条肢体单纯进行球囊扩张,113条肢体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手术结束前均行动脉造影,以了解扩张后动脉通畅情况。术后常规抗凝治疗。结果 1例腘动脉分叉以下闭塞患者和4例股浅动脉或髂动脉长段闭塞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闭塞段而失败截肢,117条肢体足背动脉或桡动脉搏动恢复,157条肢体皮温升高。结论对肢体动脉硬化行闭塞患者,腔内介入是一种创伤小和可重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59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移植的疗效及其与移植MNC数及CD34+细胞数的相关性,探索外周血MNC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优势.方法 对59例患者治疗前静息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及组织损伤分别进行评分,而后动员并采集自体外周血MNC,于缺血下肢多位点等间距注射.评价治疗后第7天及4个月时的治疗效果,分析注入的MNC数及其中所含CD34+细胞数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MNC移植后第7天及4个月时患者的下肢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D34+细胞数量与疗效的相关系数为0.461(P=0.047),尼莫地平值=0.484+1.055×CD34+细胞数,MNC数量与疗效的相关系数为0.473(P=0.000),尼莫地平值=0.288+0.401×MNC数.结果 显示MNC数量比CD34+细胞数量与疗效的相关性更强.结论 注入的自体外周血MNC数较CD34+细胞数更能反映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species of transplant cells of autologous 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PB) mononucleated cells (MNCs) transplantation on 59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s ischemia. Methods Fifty-nin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symptoms scores and after that their PBMNCs were mobilized and collected and then injected into the ischemic area at equal distance. They effectiveness and scores were evaluated at 7th day and 4th month after therapy. The correlation of CD34 + cells and of MNCs with effectiveness was analysed respectively, and formula for c orrelations between them and effectiveness was calculated. Results After MNCs injection, the effectiveness was observed both at 7th day and 4th month . The correlation of MNCs with effectiveness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CD34 + cells ( the effectiveness was represented by nimodipine value),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of nimodipine value, the value of the latter =0.484 + 1. 055 × CD34 + cells number and the former = 0.288 + 0. 401 × MNCs number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R =0. 461( P =0. 047 ) and R =0. 473 ( P =0. 000 )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Autologous mobilized PBMNCs number is a better indicator for effectiveness than CD34 + cells num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