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三戒":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2.
1、我国古代各人的“数字”养生法 “一德:养生法: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提出要把道德修养、品德仁爱作为养生之最高准则。“二字”养生法: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就是说。一个人对世界万物要有“安”、“和”心态,以达到物我两相宜之养生境界。“三戒”养生法: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有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指养生非一朝一夕,乃贯穿于人的一生,要行为检点,了解得失。  相似文献   

3.
计光辅 《世界中医药》2007,2(5):295-295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相似文献   

4.
梁占生 《养生月刊》2013,34(2):138-139
我国古代特别注重养生,他们通过实践和思考,总结出了一些言简意赅的"数字"养生法。"一德"养生法。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明确提出要把道德修养、品德仁爱作为养生之最高准则。"二字"养生法。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就是说,一个人对世界万物要有"安""和"心态,以达到物我两相宜之养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1.“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2.“二字”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相似文献   

6.
古人将修身养性相提并论,融为一体,其中许多有益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说三".其一是孔子的"三戒"论.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是说年龄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的阐述,浩如瀚海,这里只就养生保健“三定律”作一介绍。 “三戒”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使人们认识到年龄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在少年时期,发育不成熟,  相似文献   

8.
成语"君子三戒",出自《论语.季氏》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三戒,意思是说,在年轻的时候,身心尚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古代的不少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己的经验,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借鉴价值,现列举几位介绍如下。孔子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养生学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均寿命尚不能达到30岁,而孔老夫子却能享年73岁。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提出过不同的养生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10.
“三戒”益养生洪流《论语·季氏》里说:“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之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反之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的养生观。我国春秋末期的孔丘,不仅是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而且深知健身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1.
北宋大文豪苏轼对养生学很有研究,著<养生论>、<问养生>等.他认为养生有三戒: 一戒急躁.急躁是修身养性之大敌,急躁则心烦,心烦则意乱,意乱则神散.躁则多怒,怒则伤肝.急躁者,坐不宁,立不安,难以养性.所以,欲养生者,切忌急躁.须知,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中老年人与气血的关系: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中老年人以血气既衰为其本,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据中医学理论:气血是维持脏腑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的生成以转化又得脏腑生理功能联合活动的结果,气血既衰,必表现为机能活动的衰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表明气和血都运行于经脉里面而不停地运行周流全身,血又赖于气为它的动力,气又必须依赖于血才能发挥作用,即血营养脏腑而产生机能活动,机能的正常活动又摧动了血的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凝。”中老年人气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的论述很多,这里只就养生保健“三定律”作一介绍。“三戒”: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生活上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11,(10):1977-1977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指出了老年人养生重在"戒得"。《泰定养生主论·论衰老》中解释说:到了老年,身体的盛壮阶段已经过去,血气虚衰了,如果还念念不忘获取名利、患得患失,那就对健康延年极其不利,所以老年人应该"戒得"。北宋道学家张紫阳诗曰:"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  相似文献   

15.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这段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养生领域,影响深广的当属儒家养生说和道家养生说。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不仅博学多才,精通六艺,并长于养生之道。他提出: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相似文献   

16.
“七损八益”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云:"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古今关于"七损八益"之注文,多在七八二字争论不休,对损益二字则弃之不顾.然"七损八益"之核心不在七八,而在损益二字,即如何把握阴阳损益,以实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相似文献   

17.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牦,毫牦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鉴者,镜也;镜者,照也;“波平如鉴”,“水清可鉴”之词。引申为“前车之鉴”,“鉴别”,“有比较才能鉴别”等。  相似文献   

18.
《养生月刊》2021,42(9)
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关于中医养生理论非常丰富,这是贯彻"治未病"思想的必然趋向。如果要简练地概括,笔者认为《灵枢·本神》这一段话概括得最为根本:"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三者可另表述为以下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和平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2):111-111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1(]以下简称《原文》),至于言及"其要一也",有人认为本篇古文错杂难读,由来已久[2]。关于其中之"一"者,自古更是众说纷纭,细推敲之,又均觉语焉不详。兹就笔者理解,略述浅见之一二如下。1古今议论荟粹程士德说,对于"一",古人大凡有三种解释。一为离合,如王水注:"一,谓离合也。虽不可胜数,然其要妙,以离合推步,悉可知之。"二即一阴一阳。若吴崑注:"言阴阳之道始于一,推之则十百千万不可胜数,然其要本于一阴一阳也。"三曰阴阳变化之理。张  相似文献   

20.
裘沛然教授身为医界翘楚,尤热爱中华文化,认为中医学植根于中华文化,两者一脉相承。对中华文化与养生之道作了缜密的研究和创造性的阐述发挥,提出养生且莫贪生、养生贵在识度与守度、养生首先养心、养心要遵循"1 4"原则,并创造一张养生的精妙方剂——"一花四叶汤"。一花,即指身体健康长寿之花;四叶,即一为豁达,二为潇洒,三为宽容,四为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