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儿脑瘫是指从胚胎发育到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的脑发育成熟过程中,由某种或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以及脑损伤导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一旦患儿确诊为脑瘫,家长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现实沉重的打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瘫引发医疗纠纷一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儿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1].但脑瘫的病因是否与医源性因素有关,责任认定通常很困难.本文报道1例小儿脑瘫引发的医疗纠纷,并就此诉诸法院,历时6年,最终明确双方责任并予以判决.现对案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早产及难产新生儿脑瘫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和感知觉障碍。脑瘫的危险因素有:①低体重儿(体重〈2500g);②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先天性代谢病、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先天性染色体病等;③脑缺血、缺氧:包括母亲因素、胎盘因素、脐带因素、产时因素、新生儿因素、核黄疸等。其中早产、难产是导致新生儿脑瘫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1脑瘫定义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及视听觉、言语行为等障碍。2脑瘫的病因2.1出生前母亲在妊娠期间由于妊娠中毒症,遗传基因缺陷,宫内感染等原...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将脑瘫定义为: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发生可以由脑损伤所致,也可以由脑发育缺陷所致[1]。脑瘫的发病率世界各国报道均不一致,约为1.5‰~4‰[2],在西方国家其患病率为2‰~3‰[2],洪世欣等[3]报道我国为1.2‰~  相似文献   

6.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及姿势异常[1].本文对40例脑瘫患儿分2组采取不同的方法取得了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瘫的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脑性瘫痪 (cerebralpalsy)是指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 1个月内在脑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前 ,由于各种高危因素引起的脑细胞受损而导致患儿姿势异常与运动障碍。临床表现复杂 ,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和混合型。早在 186 2年 ,英国Little首次描述此病时提到“脑瘫是由于异常分娩、难产、产前因素及新生儿窒息而导致儿童出现精神和生理上的缺陷”。总体发病率在1 8‰— 5‰左右[1] 。由于其发病过程复杂 ,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目前尚未有一经典的获得公认的脑瘫动物模型 ,以供对其确切病理…  相似文献   

8.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神经系统残疾的主要疾患之一。 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道 ,全国 0— 6岁脑瘫患儿有 31万 (患病率为 1.86‰ ) ,并以每年 4 .6万的速度递增。所以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紧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使脑瘫患儿获得理想康复疗效的关键。1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 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同时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障碍[1] 。2高危因素[2— 6]小儿脑瘫的主要高危因素有 :①早产、低出生体重 ,尤以胎龄 …  相似文献   

9.
小儿脑性瘫痪的施护和功能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脑瘫指的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小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肌肉控制失调,引起身体运动困难,同时还可能伴有智力、视力、语言、情感、学习障碍,又称为儿童脑性瘫痪[1],也指患儿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新生儿病区住院的患儿1283例,分析影响患儿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1283例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共发生静脉炎78例(6.08%)。发生组出生时体重<3000 g、出生前孕周<37周、下肢留置、药液pH<5或>9、留置针时间>5 d、抢救时留置针及未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患儿占比高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是否留置、药液pH值、留置针时间、留置时机为患儿静脉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静脉炎与患儿出生时体重低、出生前孕周短、下肢静脉留置、药液pH<5或>9、留置针时间长、抢救时置针、未一次性穿刺成功等因素相关,综合防范可降低新生儿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1 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 脑瘫是脑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伤,形成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是非进行性疾病。我国在 1988年第 1届全国脑瘫座谈会纪要中定义为:脑瘫是指从出生前至出生后 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听觉、语言、摄食等障碍。目前我国有 0~ 6岁脑瘫儿 31万,每年增加 4.6万。 2 小儿脑性瘫痪常见病因及诱发因素 脑瘫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最多见的是: (1)产前因素:妊娠期间做过妇科手术、感染、 先兆流产、妊娠中毒症、高龄…  相似文献   

12.
脑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目前尚未能控制其发生的严重致残性疾病,它继发于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短期内非进行性脑损害,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等一系列运动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综合症侯群。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只能通过各种治疗改善其功能。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已成为目前治疗脑瘫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术目的是降低异常增高的肌张力,解除肢体痉挛,其解痉效果确实可靠,不影响肌力,术后肌痉挛不复发,运动功能恢复良好,但不能恢复某一特定功能。本科曾收治1例脑瘫患儿,经SPR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脑性瘫痪又称大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对儿童体能智能危害极大。为指导优生,本文对我中心2年来(1987年6月~1989年6月)运动康复门诊544例脑瘫儿病因作一分析,结果如下: 1、544例脑瘫儿中男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女童,男女之比为1.7:1(男童342例,女童202例)。2、544例脑瘫病因发生时期:围产期(孕7月~出生7天)占72%(394例);产前期(孕6  相似文献   

14.
国内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有关资料,中国脑性瘫痪的发生率为1.8‰~4‰。脑瘫虽是非进行性的,但运动功能障碍却长久存在,因此有大量现存患儿,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患儿产生。随着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脑瘫儿童的康复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目前国内的康  相似文献   

15.
脑瘫兔血清及脑组织中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髓鞘碱性蛋白 (MBP)能否作为脑瘫早期诊断生物学指标及反映各脑区损伤情况。方法 :出生后 3d仔兔腹腔分次注射胆红素 (总量 30 0mg/kg)制备出兔脑瘫动物模型 ,观察脑组织不同区域病理变化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和脑组织中MBP含量。结果 :仔兔注药后 12h血清中MBP含量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 .0 5 ) ,而脑瘫仔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脑组织中MBP含量脑瘫仔兔海马、基底节区较对照组减少(P <0 .0 5 ) ,脑干、小脑、皮层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清MBP含量可作为胆红素致脑损伤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胆红素致脑瘫兔脑海马、基底神经节区髓鞘脱失 ,但在脑干、小脑、皮层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痉挛型脑瘫伴癫痫患儿的危险因素,以及行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后对癫痫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8年3月我院脑瘫中心收治行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的痉挛型脑瘫患儿332例,分为痉挛型脑瘫组(n=285)和痉挛型脑瘫伴癫痫组(n=47),收集患儿围产期资料、头部磁共振检查,24小时视频脑电图监测,寻找脑瘫伴癫痫患儿的危险因素及评估最常见癫痫发作类型。此外痉挛型脑瘫伴癫痫组按照患儿监护人意愿和脑瘫治疗团队建议分康复治疗+抗癫痫药物组(PT组) 23例、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抗癫痫药物组(SPR组) 24例,随访6月,按照恩格尔分级评定癫痫效果。测试患者术前,术后6月智力量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结果痉挛型脑瘫伴癫痫组与痉挛型脑瘫组在出生时低体重、新生儿惊厥和MRI检查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59. 6%); SPR组与PT组治疗6月后癫痫效果Engel分级及癫痫无发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R组智力评分高于PT组(P 0. 05)。结论出生时低体重、新生儿惊厥和磁共振提示脑发育不良发生痉挛性脑瘫伴癫痫的可能性更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伴癫痫有治疗作用,有利于提高患儿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王亚莉  陈国军  方凤  陈丽  刘厚奇 《临床荟萃》2012,27(11):993-994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或各种运动障碍,也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以及感知觉障碍等。而脑瘫所致的癫痫常常表现为难治性。干细胞移植为脑瘫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1-2],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是儿童严重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1].国外报道脑瘫发病率占新生儿的2.0‰~2.5‰,自1970年以来患儿总数保持稳定,或轻微增长[1].我国江苏、河北、四川、黑龙江、甘肃及广西六省(区)1~6岁儿童的抽样调查发现,脑瘫发病率为1.92‰[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中文版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中文版研究脑瘫儿童家长心理抑郁焦虑程度,并分析可能引起抑郁焦虑的因素,为改善家长心理健康指导方向,进而提高家庭康复和儿童康复的疗效。方法:采用PHQ-9和GAD-7对2017年3~5月期间我院随机抽取的42名住院脑瘫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使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脑瘫严重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户籍、出生排序、孩子年龄、孩子性别、康复时长、父亲文化水平、父亲工作、主要照顾者、母亲文化水平、母亲工作等12项因素对脑瘫儿童家长抑郁焦虑的影响。结果:回收有效问卷40例,其中正常心理状况4例,36例有抑郁焦虑情绪;且抑郁和焦虑呈高度相关,12项因素对抑郁或焦虑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脑瘫严重程度、父亲文化水平对抑郁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济状况、父亲文化水平、主要照顾者对焦虑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瘫儿童家长普遍有抑郁焦虑,且抑郁与焦虑呈高度相关;影响脑瘫儿童家长抑郁焦虑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脑瘫严重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父亲文化水平、主要照顾者为显著影响因素;脑瘫儿童家长接受一定的心理干预对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脑瘫儿童康复疗效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性瘫痪患儿的视觉障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脑性瘫痪(脑瘫)是由于出生前或围产期未成熟脑受损伤引起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常伴有其他损伤,如智力低下、癫痫、视听觉障碍等。其中视觉障碍是脑瘫常见而重要的合并损伤.对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发育及以后的认知有不良的影响。重视视觉损伤并进行视功能正确的评价,将其作为康复计划的一部分.积极促进视功能恢复和改善,对脑瘫患儿的全面康复有非常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有关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