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AD患者与健康老年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异,并初步探讨血小板中NO含量对其聚集率的影响。方法运用比浊法测定29例AD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并运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血小板NO含量,比较两组间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最大聚集时间及血小板NO含量。结果两组间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NO含量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0.05),AD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NO含量存在负相关(=-0.703,=0.003)。结论 AD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血小板合成NO减少,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对脑梗塞患者组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2例脑梗塞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塞患者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二者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血浆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对脑梗塞的诊断和预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小板聚集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孕前检查的80例健康妇女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血小板聚集与血浆D-二聚体检测。比较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两者异常升高率。结果对照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D-二聚体水平低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率低于观察组(6.25%比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异常升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血小板聚集试验在血栓前状态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血栓状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两组空腹或餐后>2 h抽取外周血(3.8%枸橼酸钠抗凝),并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比较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糖尿病、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妊高症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小板聚集试验在血栓前状态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预测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并作出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5.
用二磷酸腺苷(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来检测剌五加注射液应用前后脑栓塞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结果示:刺五加注射液明显抑制脑栓塞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给药组血小板聚集双相波消失,最大聚集率明显降低且抑制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发作期、稳定期和消退期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方法以2017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OLP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细胞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发作期、稳定期、消退期。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流变学指标。结果三组血小板1 min聚集率、3 min聚集率、最大聚集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发作期组1 min聚集率、3 min聚集率、最大聚集率高于稳定期组(P<0.05)及消退期组(P<0.05);稳定期组1 min聚集率、3 min聚集率、最大聚集率高于消退期组(P<0.05)。三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发作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率高于稳定期组(P<0.05)及消退期组(P<0.05);稳定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率高于消退期组(P<0.05)。结论OLP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流变学指标均发生异常,并且在发作期、稳定期、消退期依次减弱,检测上述指标利于评估OLP的疾病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在尿毒症透析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APACT2型血小板聚集仪用ADP为诱聚剂,检测60例正常人(对照组)及60例尿毒症患者(观察组)透析前、透析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观察组血液透析前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32.4±8.2)%,透析后为(36.2±9.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7±16.1)%(P<0.01);而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实用,可作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血液透析不能改善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正常动物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给予红景天苷5 d,观察其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小鼠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数的影响;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法,利用不同的诱导剂,观察红景天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结果:红景天苷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对ADP、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红景天苷1.85、0.93 m g/mL能显著降低1 min、5 min体外血小板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红景天苷48.0、24.0 mg/kg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凝血时间,各剂量组对血小板数目无明显影响.结论:红景天苷明显降低大鼠和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9.
异丙酚麻醉下烧伤手术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杰  陶国才  毕敏 《重庆医学》2006,35(11):1010-1012
目的观察异丙酚静脉麻醉对大面积烧伤手术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55例大面积烧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氯胺酮组(K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30min、1、2h以及手术结束停药后1h采血,比浊法测量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双波长荧光比值法测量血小板内游离Ca2+浓度([Ca^2+]i).结果 (1)两组烧伤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静息[Ca2+]i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组).与C组相比,P组和K组的血液明显处于高凝状态.(2)与术前相比,P组术中及术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静息[Ca^2+]i显著降低.(3)与术前相比,K组术中及术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静息[Ca^2+]i均进一步升高,明显高于诱导前.结论 (1)烧伤后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内游离钙浓度([Ca2+]i)和聚集性均升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异丙酚通过降低血小板内游离钙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稳定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红豆杉片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聚率的影响.方法:制造大鼠体内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血栓湿重;采用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凝聚,测定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以及最大聚集率.结果:复方红豆杉片2g/kg、1g/kg组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体内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抑制由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结论:复方红豆杉片可明显对抗血栓的形成,并具有明显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242例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数(M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参数的测定结果,其中高胆固醇并高甘油三酯患者,PLT、MPLT及巨大血小板比例(Macro-PLT)高于正常,MPV正常;而单纯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患者,上述指标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高胆固醇并高甘油三酯患者,存在血小板生成动力学异常,其血小板的破坏增加,生成率加速、但处于一种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之中。这可能是高脂血症出现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同时表明此类患者使用抗血小板疗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计数异常直方图,分析判断血球计数仪计数血小板结果的准确度,是分析后质控的重要步骤,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应用血球计数仪和显微镜计数法分别计数80例临床已确诊的ITP患者血小板,并且观察血小板直方图、MCV、红细胞计数值。两种方法所测的血小板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通过观察ITP患者异常血小板直方图:RBC计数和MCV都正常组,血球计数仪法与显微镜计数法比较,血球计数仪血小板计数出现假性减低,p〈0.01,是由于异常蛋白的干扰引起血小板聚集,见图3;RBC计数〉6.0×10^12/L,MCV〈70fL时,血球计数仪法出现假性减低和假性增高同时存在,由于小红细胞的干扰大于异常蛋白的干扰,假性增高显著,p〈0.01,见图4;RBC计数〉6.0×10^12/L,MCV〈70fL,此组患者治愈后,血球计数仪法只出现假性增高,是由于异常蛋白干扰消除,只存在小红细胞的干扰,p〈0.01,见图5。结论 ITP患者血小板计数直方图出现异常时,必须用显微镜计数法复查,ITP患者异常血小板直方图可以作为结果的准确度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方法:研究龙岗区各医院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计输血小板前、后1h和24h血小板值,算出血小板增值(CCI);对治疗性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检测其输血小板前和后1h的出血时间。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对照。结果: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hCCI>7.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92.3%(36/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5.2%(40/4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χ2=0.297,P>0.05);24hCCI>4.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46.2%(18/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0.5%(38/42),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χ2=18.60,P<0.01);用于治疗性输注时,在输注血小板前,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无显著性(t=0,P>0.05),输注后1h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有显著性(t=2.447,P<0.01)。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效果不佳,而用于治疗性输注时效果优于新鲜机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14.
对59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和32名正常者作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结果显示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74.9±10)和对照组(53±1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肿瘤的临床各期之间和治疗前、中、后各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可能与肿瘤细胞破坏组织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和酶有关,提示以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作抗肿瘤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对68例鼻恶性肿瘤病人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并以100例正常人和10例鼻良性肿瘤病人为对照。结果发现恶性肿瘤疗前组、复发组、远隔转移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均数高于正常组、良性肿瘤组和疗后组(P<0.05);疗前组中MAR均数则随肿瘤的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高;有效治疗后降低或恢复正常。表明恶性肿瘤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强。研究提示血小板聚集功能可作为观察、判断肿瘤性质、发展、疗效、预后的参考指标。本文对恶性肿瘤病人血小板聚集增强的机制、血小板在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血小板抑制剂抗肿瘤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忠  陈方祥  何静  罗梅 《重庆医学》2007,36(24):2484-2485
目的探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非滤过组(A组)和滤过组(B组)患者血4、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6.67%(17/30),HPA抗体阳性率为16.67%(5/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6.67%(14/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3.33%(4/30)。两组比较,HL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本地区健康成人静脉血PLT及MPV参考范围。方法检测1677例(其中男1154例,女523例,年龄在18~56岁)正常人群静脉PLT、MPV,并通过质量控制措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血小板:男中位数为230×109/L,范围在(144~316)×109/L,女中位数为212×109/L,范围在(110~314)×109/L;MPV:男中位数为8.95,范围在7.2~10.8fl,女中位数为9.2fl,范围在7.2~11.2fl。结论男性与女性血小板参数的参考范围有一定差异,各实验室应制定本地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本地区健康成人静脉血PLT及MPV参考范围。方法检测1677例(其中男1154例,女523例,年龄在18—56岁)正常人群静脉PLT、MPV,并通过质量控制措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血小板:男中位数为230×10^9/L,范围在(144—316)×10^9/L,女中位数为212×10^9/L,范围在(110—314)×10^9/L;MPV:中位数为8.95,范围在7.2—10.8fl,女中位数为9.2fl,范围在7.2—11.2fl。结论男性与女性血小板参数的参考范围有一定差异,各实验室应制定本地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最佳血小板浓度.方法 将1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共有155例患者获得随访,根据患者分组予不同血小板浓度富血小板血浆膝关节内注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d、3个月、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