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金燕 《长寿》2005,(4):45
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养生之道的总纲。《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之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并对懂得治未病、积极做好预防的医生,给以很高的赞誉,称之为“上工”,是最高明的医生。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此学说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就是未雨绸缪 《黄帝内经》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充分说明祖国医学早已认识到对疾病应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治未病”就是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5.
论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与优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1].古医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篇>记有:"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等论述.所谓中医"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即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即突出了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这些理论和经验是中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真正医术高明的人,不仅要擅长诊断和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要精通防病于未然的理论和实践。《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和完善.目前经典的中医治未病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未病先防是未雨绸缪,保身防病,首要目标是不生病;既病防变则  相似文献   

7.
灸法四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内经>称之为"道生",<千金要方>亦称为"摄生".今人多称为"保健",是强健身体,抵抗衰老,防病御病,延年益寿之意."治未病"--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历代医家、养生家的养生思想,亦如<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古人之养生,其意深广,岂敢小视!  相似文献   

8.
李瑛 《社区卫生保健》2009,8(6):385-385,427
“治未病”是中医学防治理论体系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治未病”思想与实践一直贯穿始终。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而后历代医家对“治未病”不断丰富,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把握了中医预防保健的三个主要层次:“未病先防”强调未雨绸缪,摄生以预防疾病。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先贤的医学经典之作《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题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脑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给患者造成身体痛苦,若做好预防可减少其发生或延缓发作,同时也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的重要环节,<素问·血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阀而铸锥,不易晚乎!"说明预防思想对健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健康大视野》2009,(10):126-126
性格活泼、开朗的叶蓝天女士,今年23岁,预防医学本科学历。刚走出校园的她就经常出现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等症状,虽然拥有一些医学相关知识,但仍然无法缓解。《黄帝内经》有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相似文献   

12.
养生观点集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提示了人类益寿延年的奥秘。与此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养生的自然观、防治观、意志观、精气观、动静观及食疗观,归纳简述如下:  1.自然观:“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2.防治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3.
一、卫生预防工作中道德的重要性卫生预防工作面向群体、面向社会,是医疗卫生事业中具有广泛群众意义、社会意义和深远道德意义的一项工作。自古以来,医学上对卫生预防就赋予了应有的重视。《易经》记载:“君子以思患而防之”。《内经·素问四气调经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注意公共环境卫生。建有排污暗沟、饮水工程等。在公元前五世纪颁布的法律中规定,城市不准埋葬死人,地方官有监督清扫街道的责任等。我国宋代沈括《忘怀录》中记载,当时水井周围已设栏杆,并经常锁好,以免虫、鼠、杂物掉入井内或被儿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一词的由来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里的“治”有调养、调摄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未病”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5.
梁媛琦 《健康必读》2009,8(1):39-39
祖国医学即中医学,对疾病的预防问题已早有深刻的认识和措施,它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并提出“治未病”要从正邪两方面入手。祖国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第十六讲不治已病治未病,标本有度《黄帝内经·素问》说:“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其用药治疗得的病,不如平素注意调养,锻炼身体而不得病。这是我国预防医学的一句名言。就连非医学书古典名著《淮南子》中也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  相似文献   

17.
眼底保卫战     
陶勇 《健康世界》2012,(2):10-15
有一类眼科疾病,直接损害视力,治疗效果也不佳,这就是眼底疾病。《黄帝内经》中曾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策略;《格致余论》中也讲到“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意在告诫人们重视防患于未然,不赞成等到生病后再去治疗。  相似文献   

18.
养生又称摄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历来注重养生,其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重点探讨了养生问题,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突出“不治巳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提倡养生要“天人相应”,倡导人体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是中医学防治理论中一条非常有特色的重要原则。黄帝内经已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观点。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3个层次:一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完善、独特的理论体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中医学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五脏相关等视角认识生命和健康。以天人相应、阴阳、精气神、体质、脏腑、经络腧穴、气血津液、天癸、天年、饮食、道德等不同维度来阐述中医健康观。综合中医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其健康观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观:以“治未病”为研究对象,阐述其重视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三层涵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