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金乡县集贸市场常见淡水鱼虾华支睾吸虫囊蚴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支睾吸虫属后睾科、支睾吸虫属,俗称肝吸虫病,人体感染是因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其囊蚴的第2中间宿主鱼、虾而引起的,沼螺与淡水鱼虾分别是华支睾吸虫的第1、第2中间宿主。132种鱼、3种虾可充当华支睾吸虫的第2宿主。我县于1987年曾对居民肝吸虫患者进行过大面积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为掌握我县居民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作者将10只羊分成 A、B 两组,每组5只。A 组每只羊皮肤接种曼氏血吸虫尾蚴5000条,10周后经口感染肝片吸虫囊蚴400只;B 组羊仅感染肝片吸虫囊蚴作为对照。感染前及感染后每隔2周采血一次,测定血象、血清山梨醇脱氢酶(对肝片吸虫引起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肝片形吸虫囊蚴脱囊所需条件及脱囊蚴的形态。方法 收集牛源肝片形吸虫虫卵,28℃水浴10~11 d后,将孵化出的毛蚴感染小土蜗,感染后35~40 d收集囊蚴。将囊蚴分为3组,每组30个囊蚴,分别置于50%、75%和100%胆汁中,每组囊蚴再均分为2个小组,分别于37、39℃水浴,每隔30 min观察后尾蚴逸出情况,以选择最适脱囊温度。另设15个实验组,每组取10个囊蚴,囊蚴经人工胃液处理10 min、30 min、1 h、1.5 h和2 h后,分别加至50%、75%和100%胆汁中,用最适脱囊温度孵育6 h,每隔30 min观察脱囊蚴逸出情况,并镜下观察脱囊蚴形态。以蒸馏水、生理盐水、人工胃液以及50%、 75%和100%胆汁直接处理为对照组。未孵育出脱囊蚴的囊蚴继续观察至24 h。结果经不同温度孵育24 h后,39℃下脱囊蚴逸出数量最多,50%、 75%、 100%胆汁中分别逸出9、 12和4条,因此最适水浴温度为39℃。不同实验组中,最早观察到脱囊蚴的为人工胃液处理2 h+100%胆汁组,共耗时3 h (胆汁孵育1 h);逸出数量最多的为人工胃液处理1 h+100%胆汁组,...  相似文献   

4.
有广泛的终宿主,其幼虫的发育在有肺淡水螺体内进行。Lymnaea truncatula(L.truncat-ula)被认为是西欧和北非肝片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已有研究表明,L.truncatula在任何时期均可被肝片吸虫感染。相对来说,暴露于  相似文献   

5.
人和家兔感染肝片吸虫可用免疫扩散、免疫电泳和对流免疫电泳等方法探测沉淀素抗体,作者报告了以二碘水杨酸酰替苯胺(rafoxanide)每公斤体重50毫克治疗家兔后的免疫学变化。实验组Ⅰ:以从波多黎各野外的椎实螺检获的肝片吸虫后囊蚴感染4只家兔,1号兔感染11个后囊蚴,于感染后0,4,7,9,11及16周采血,感染后11周用二碘水杨酸酰替苯胺单次量治疗,2,3,4号兔各感染6个后囊蚴,于感染后0,4,6,7和10周采血(3号兔12周采血),感染后6周,2,3号兔用二碘水杨酸酰替苯胺治疗,4号兔作对照。全部家兔剖检寻找成虫,收集所有血样本贮存于-75℃。  相似文献   

6.
6周龄童虫及12周龄肝片吸虫成虫分别从感染150条和75条后囊蚴的雄性新西兰白兔体内获得。根据Smith和Clegg(1981)的方法对肝片吸虫的后囊蚴进行人工脱囊(以下称脱囊蚴),然后混悬在新鲜的培养基内,每毫升含100个脱囊蚴。培养基为RPMI 1640,内含50%灭活兔血清以及2%兔红细胞,每0.1ml分别加青、链霉素50U及50μg。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肝吸虫囊蚴感染大鼠后粪便中虫卵检出率及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分离采自疫区麦穗鱼体内的囊蚴,分别以25、50、100和200个囊蚴经口感染四组大鼠,同时设生理盐水灌注对照组.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大鼠粪便中虫卵,虫卵检出率达100%时宰杀动物,取肝脏制备组织切片.结果 成功建立了肝吸虫感染Wistar大鼠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到肝吸虫感染大鼠和肝吸虫病患者肝组织有典型的肝胆管病理学改变.感染组大鼠感染后3w粪便虫卵检出率为70.8%;感染后4w为85.4%;感染后5w为93.8%;感染后6w检出率为100%.感染25个囊蚴组虫体回收率为17.3%;感染50个囊蚴组虫体回收率为15.7%;感染100个囊蚴组虫体回收率为42.8%;感染200个囊蚴组虫体回收率为31.7%.对照组均未检出虫卵及成虫.结论 感染后6w肝吸虫虫卵的检出率达高峰;感染100个囊蚴组虫体回收率最高.肝吸虫感染可以引起宿主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肝损伤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水田中Lymnaea palustris椎实螺作为肝片吸虫中间宿主的可能性,本文作者于1987—1992年在法国利穆赞地区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在7个土壤含硅酸盐的池塘中进行。2个池塘为对照,其余5个实验引入肝片吸虫毛蚴。所有池塘均灌以泉水,表面积为8.8—11.4m~2。其中的水生肺螺仅有L.palustris螺。实验开始时,越冬后存活的成螺约95—126只。毛蚴引入实验历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华支睾吸虫生活史的室内生态系统。 方法 解剖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家猫,收集华支睾吸虫虫卵,放入养殖缸内自然感染纹沼螺和长角涵螺,待尾蚴发育成熟,分离阳性螺,放入养殖缸内与各种鱼类同缸饲养,使阳性螺释放的尾蚴自然感染缸内的各种鱼类。螺类释放尾蚴后的第30天开始,定时检查鱼类的感染情况,分别采用鱼肉压片法和消化法检查各种鱼体内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分离、收集鱼肉中囊蚴感染家猫和SD大鼠。 结果 水温在24.3~37.2 ℃时,尾蚴发育成熟逸出螺体的时间需95 d。纹沼螺的感染率为12.5%(25/200),长角涵螺为18%(9/50)。水温在20 ℃以下时,螺体内尾蚴停止逸出。鱼类感染尾蚴后形成囊蚴的时间为30 d,至囊蚴完全成熟需45 d。麦穗鱼、草鱼、鳑鮍鱼、鳙鱼、鲮鱼、鲫鱼、鲤鱼和罗非鱼体内囊蚴的感染度不尽相同,每克鱼肉含囊蚴数分别为1 792、16、8、6、5、4、4和2个。将鱼体内分离的囊蚴分别感染大鼠和家猫均获得成虫。 结论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室内生态系统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0.
《内科》2016,(3)
正肝吸虫病是人因食生或未煮熟含华支睾吸虫囊幼的淡水鱼虾而感染,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腹胀及肝肿大。严重者出现黄疸、肝脾肿大、腹水,常可并发胆道感染、胆汁性肝硬化或胆管癌[1]。该病流行面积广、感染率较高,广州为高发区。典型肝吸虫病比较容易诊断,但不典型病例往往容易造成误诊。现将在我院就诊的不典型肝吸虫病患者1例的情况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1.1一般情况患者,男,办公室职员,30岁,体型偏  相似文献   

11.
日本岡山县(归儿)岛湾地区历来是肝吸虫病的流行区,50年代初期日本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使当地的淡水鱼、淡水螺大大减少,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改善,淡水鱼、淡水螺相应增加,且相继发现了肝吸虫囊蚴感染的鱼类和野生动物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2.
将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毛蚴随机感染小土蜗(Galba pervia)10只,感染后第44天,首次捡获囊蚴10个,持续24 d,共捡获囊蚴495个。环境改变前后,8:00-24:00均未发现有尾蚴逸出或囊蚴结成,结囊以凌晨为主,囊蚴可附着于水中任何物体,并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提示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尾蚴逸出及结囊主要在凌晨进行。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云霄,诏安县采检的瘤拟黑螺体内,发现一种具棘口吸虫特征的尾蚴,人工实验感染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后3~4h,在鱼鳃内形成囊蚴。将囊蚴分别感染金黄色地鼠和鸽子后获得日本棘隙吸虫成虫。首次报告瘤拟黑螺充当日本棘隙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其尾蚴自然感染率为1.1%;同时对尾蚴形态特征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4.
作者等比较了大白鼠的低水平的初次感染(每鼠感染1只囊蚴)及高水平的初次感染(每鼠感染10只囊蚴),对49天后攻击感染10只肝片吸虫囊蚴能否产生免疫力的情况。结果表明原先感染1只囊蚴后再接受攻击感染的大白鼠组,其攻击感染所发育的虫数每鼠平均1.32条,而攻击感染对照组的发  相似文献   

15.
[摘要] 肝吸虫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包括华支睾吸虫、后睾吸虫和肝片吸虫等,其成虫寄生在肝胆管或胆管内,可引起以肝胆管损伤为主要病变的肝脏疾病。肝吸虫已被WHO明确列为胆管癌的I类致癌物。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主要是华支睾吸虫,因此本文将以华支睾吸虫为例,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虫体(虫体机械刺激和排泄分泌物毒性损伤作用)和宿主(免疫应答反应、胆汁淤积、肠肝循环障碍、肠道菌群失衡等)两方面系统阐述肝吸虫感染致胆管系统病变以及胆管癌发生发展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BALB/c小鼠20只,每只经口感染肝吸虫囊蚴2~3个,感染前及感染后,每周用乙醚麻醉,眼静脉窦采血1次,共5周。活肝片吸虫成虫(获自牛肝),洗净,置PBS中(20/100ml),37℃孵育3小时,培养液离心,上清液为排泄分泌抗原(FhES)。用FhES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FhES免疫球蛋白,以其包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肝片吸虫成虫分离到肝片吸虫/曼氏血吸虫交叉免疫抗原(称为Fh_(smⅢ(M))),并研究了这一抗原免疫小牛后的免疫应答和对肝片吸虫攻击的抵抗力。从病牛胆道中收集肝片吸虫成虫,在冰冷0.01M磷酸缓冲液及蒸馏水中反复洗涤多次,在组织捣碎器中制成匀浆,50000×g离心1小时,收集上清液,通过亲和层析柱分离得到Fh_(smⅢ(M))。感染用的肝片吸虫囊蚴在显微镜下观察活力后计数,以滤纸裹成小丸,经口给予。实验用3~4月龄小牛,均经粪便检查未  相似文献   

18.
片吸虫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反刍动物的寄生虫病,但在一些地区人体片吸虫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其感染是由于食入了肝片吸虫或巨大片吸虫的后囊蚴,最终导致肝脏的不可逆损伤。因此,早期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度对肝片形吸虫毛蚴感染小土蜗螺及毛蚴在其体内发育的影响,以期了解片形吸虫的生物学特征,为防控肝片形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泰兴市场收集病牛肝胆管及胆囊内的肝片形吸虫虫体并剥离出虫卵,孵化出毛蚴,在实验室分批进行人工感染小土蜗螺并观察不同温度下螺内虫体的发育状况。结果平均水温10℃时肝片形吸虫幼虫在小土蜗螺体内只能发育到胞蚴阶段,12℃时只能发育到母雷蚴阶段,18℃时只能发育到子雷蚴早期阶段,22℃时发育到尾蚴阶段。结论温度是影响肝片形吸虫幼虫在小土蜗螺体内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已证明对肝片吸虫的保护性免疫是片吸虫成熟后产生的。本文报告感染肝片吸虫的大鼠在第2次感染后24~48小时虫负荷是否减少。将雄鼠分为6个实验大组,每大组包括攻击组(第1次加第2次感染)和攻击对照组(仅进行第2次感染),两组鼠令相同,第1次感染全部用30~35天鼠令,喂以10~15个后囊蚴,分别同隔7~11周再进行第2次攻击,感染250~300个后囊蚴,于攻击后24~48小时解剖动物检查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