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0例恶性黑色素瘤,男女各20例,年龄4~78岁,多数发生于皮肤(20例)和粘膜(6例).主要组织学类型是大上皮样细胞(21例)、梭形细胞(9例)及小痣样细胞(5例).有淋巴结、血道转移者占35%.出血、坏死、溃疡形成者占45%.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总结鼻腔粘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鼻腔恶黑)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4例鼻腔恶黑进行光镜观察,并对部分病例做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其镜下改变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皮肤恶黑)类似,4例免疫组化S-100蛋白和HMB45染色均阳性。结论:鼻腔恶黑易误诊,结合恶黑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及辅以组化、免疫组化和光镜检查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mecanona)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 ,多发生于皮肤 ,也可发生接近皮肤的粘膜 ,甚至眼、脉络膜及软脑膜等[1,2 ] 。本文收集我科 1982年至 2 0 0 1年近 2 0年外检 6 5 6 0 0例 ,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 4 8例 ,占外检总量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确诊的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结果 4例均为女性,且均发现尿道口赘生物,4例肿瘤组织病理学形态虽不一致,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MB45、S100、Vimentin及Melan-A阳性表达,排除其他部位原发性肿瘤后,确诊为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4例患者随访4个月至3年,其中2例患者因复发或转移死亡,另2例患者健在。结论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少见,预后差,临床易与尿道其他良恶性病变混淆,及时准确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恶性黑色素瘤13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36例,其中男74例,女62例,男女之比为1.19∶1,年龄18~79岁,平均54岁;发生部位以下肢多见(45例占30%),上肢25例(占18%);牙龈10例,直肠肛门16例,鼻腔8例,眼球6例,外阴,阴道6例,包皮2例,外耳道3例,面、背、胸、腰皮肤共有15例。2临床表现最多见是缓慢增大的肿块(占75%),大部分有近期迅速增大的现象,其次是颜色变深呈紫、黑色(占53%),出血、糜烂、咖啡色、豇豆水样分泌物,疼痛发痒。病变处有黑痣史34例,占25%,其中17例有明显外伤史(包括自行剪破、割除、针刺、手指挠破、沥青烫伤、医生切除不净、游医消痣药水处理)。3病理所见3.1肉眼大多数为隆起的大小不等的肿块结节状最多60例(占44.1%),其次为莱花状,息肉状最少,溃疡形成(占44.5%)。主瘤周围出现卫星结节占5.6%,肿瘤呈明显黑色占53.6%。切面肿瘤大部呈浸润状,少数呈不规则团块状,境界大部不清,质软细嫩,色泽灰棕、褐、黑色或灰白色。病灶最小直径1.5cm,最大7.5cm,平均4cm。3.2光镜[1~3]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大多数呈巢团状及片状,少数呈腺样乳头状及瘤细胞绕血管排列。瘤细... 相似文献
7.
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张爱华(广西桂林市中医院桂林市541001)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分析恶性黑色素瘤虽非少见,但其表现多样化、易于误诊,不易早期诊断。现将我院临床活检中所遇到的10例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进行讨论1材料和方法整理197... 相似文献
8.
粘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很少见[1]。由于经验不足常可误诊为其他肿瘤,需结合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加以确诊,我们在诊疗过程中先后诊治1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32~76岁,平均55.3岁。发病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组织发生和生物学行为。方法:报道2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并进行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研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和组织来源进行探讨。结果: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中老年,临床证状多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肿瘤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大体形态多呈息肉状,Fontana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显示出嗜银性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100和HMB45均为阳性。结论:食管中下段息肉样肿物在中老年患者应想到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最后确诊特别是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素需靠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或电镜的支持。该肿瘤的组织发生可能来自食管粘膜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MM)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新疆煤矿总医院就诊的5例MM的活检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黑色素瘤瘤细胞体积较大,多呈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仁清,并可见泡状核。部分细胞浆透明,核小居中,核分裂像易见,并见瘤巨细胞,可见间质反应及淋巴细胞浸润。其中2例未见色素,5例均可见溃疡。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重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汪娟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5):743-744
恶性黑色素瘤 ,好发部位为体表皮肤 ,尤其下肢。发病原因不明 ,部分病例可在皮肤组织受损伤后发生。极少数病例发生于成年之前 ,可能和内分泌因素有关。其病理组织学谱系广 ,已有十几种类型[1] ,易给诊断造成迷惑。为此 ,笔者对 18例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期望提高对此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993~ 1999年间恶性黑色素瘤病例 18例。其中男 12例 ,女 6例 ,男女之比为 2∶1。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2 3岁 ,平均 5 1岁。1.2 病变部位 本组病例发生于下肢皮肤 6例 ,躯干皮肤 4例 ,头面部皮肤 1例 ,眼球结膜 1… 相似文献
12.
7例均经Masson-Fontane特染显示阳性,1例有丰富的黑色素小体。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易发生血运和淋巴转移,预后差.临床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较困难,易发生误诊和漏诊.现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颌面部皮肤及粘膜恶性黑色素瘤11例进行分析,探讨其病理特征对本病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canona)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 ,多发生于皮肤 ,也可发生接近皮肤的粘膜 ,甚至眼、脉络膜及软脑膜等 [1,2 ] 。我科1982~ 2 0 0 1年外检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者 4 8例 ,占外检总量 6 5 6 0 0例的 0 .73‰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4 8例恶性黑色素瘤 ,全部来自外检标本 ,行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制作 ,HE染色 ,光学显微镜观察 ,其中部分行 Fontana染色 ,个别病例行免疫组织化学 HMB4 5及 S10 0。2 临床资料2 .1 一般资料 本组 4 8例恶性黑色素瘤中 ,男性 17例 ,女性 31例 ,男… 相似文献
15.
恶性黑色素瘤发病范围广,大部分发生于皮肤,而原发于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甚少见,本文报告6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复习文献,并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组织起源及综合治疗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恶性黑色素瘤(以下简称恶黑)的组织形态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转移性恶黑有时又难以找到原发灶,因而增加了诊断的难度.为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我室活检诊断恶黑80例,对其临床和病理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恶黑主要发生在41-60岁年龄组,占54%,男性:女性1.8:1。皮肤恶黑的发生部位主要在手、脚、头面部、粘膜恶黑发生在鼻腔和眼部,恶黑的发病一般认为与日光照射、损伤、遗传等因素有关。恶黑组织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多形的瘤细胞排列成肉瘤样,巢状、血管外皮瘤样、腺样等类型。同时也讨论了恶黑的分型、核分裂、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结节型核分裂最多且浸润深,预后就最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 收集1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现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中男5例,女7例.年龄38~75岁,平均56.5岁.病变主要发生于鼻腔,或鼻腔和鼻窦同时受累.肿瘤由上皮样、梭形度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通常血管周围细胞呈瘤样结构.免疫组化标记瘤组织HMB45、S-100和Vim均(+).结论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罕见,其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具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通常诊断较困难,但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与鼻腔其他原发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报告15例消化管恶性黑色素瘤,胃贲门1例(7%)、小肠2例(13%),直肠8例(53%)及肛管4例(27%)。临床以吞咽困难或便血为主要特征。15例恶性黑色素瘤均为向消化管腔内突出的肿块,呈结节状或息肉样,组织学上分为三种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10例,梭型细胞为主3例,混合细胞型2例,本文还讨论了消化管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及其组织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