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眼眶炎性假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倩 《国际眼科纵览》1989,13(4):193-198
眼眶炎性假瘤系原发于眼眶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病因不明,有感染和免疫功能紊乱等假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眼、眶内肿块、可伴有眼痛、睑结膜充血水肿等炎症症状和体征。超声扫描和CT检查常显示眼外肌变粗、视神经变粗和眶内软组织肿块影象。若出现Tenon氏囊加宽和眼环增厚,则提示病变多系炎症性改变,具有鉴别诊断的参考价值。炎性假瘤病理学改变呈现不同程度的炎性和细胞浸润、增殖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特征是细胞成分的多形性和成熟性。本文对炎性假瘤的鉴别诊断以及皮质激素、外科手术、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疗效作了总结,并对其预后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眼眶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Shi JT  An YZ  Sun XL  Li B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2):81-86
目的:探讨眼眶炎性假瘤影像学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以期在治疗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推断其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并评估其预后。方法:回顾我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眼眶炎性假瘤的患者56例(58只眼),分析临床特点,观察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类型眼眶炎性假瘤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方差分析,P=0.44)。不同类型眼眶炎性假瘤病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秩和检验,P=0.006)。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炎性假瘤病理上表现为组织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仅有少许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故B超检查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实性暗区,后界显示清晰,MRI上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明显强化。硬化型炎性假瘤组织内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较少,故B超仅能探及肿物的前部,后界不显示,MRI上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低信号,且不被强化或仅轻度强化。混合型炎性假瘤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和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混杂,故影像表现介于上述二者之间。42例淋巴细胞浸润型和混合型炎性假瘤患者经全身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不能控制或停药后复发,最终采取手术治疗。12例硬化型炎性假瘤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行眶内肿物切除术;2例患者行双眼眶内容物摘除术。综合治疗的成功率为68.5%。结论:不同类型炎性假瘤的发病与年龄因素无关,但与病程时间的长短有关,时间长,则病变趋于硬化;不同类型的眼眶炎性假瘤影像学表现不同,并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CT扫描可作为定位诊断,B超和MRI检查亦可定位,同时也可对组织学类型做出判断;眼眶炎性假瘤治疗困难,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史季桐 《眼科》2000,9(5):314-317
眼眶炎性假瘤是一种眶部常见疾病,又称为特发性非特异性眼眶炎症,临床表现为疼痛、突眼、充血水肿、运动障碍、眶缘肿物及视力下降等。影像学显示该病呈灶性或弥温性软组织肿块,伴有眼外肌肥大、泪腺肿大、眼环增厚及视神经增粗等改变,无骨质破垭,磁共振成像若T1及TWI均为低信号强度,对硬化型炎性假瘤有诊断价值。本文就眼眶炎性假瘤的命名、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眼眶炎性假瘤的临床论断,并发症及CT或MRI对其定位诊断分型意义的探讨。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0年间资料完整的眼眶假45例(48眼),结果:前部假瘤12例(12眼),痊愈8眼,好转4眼,后部型假瘤12例(12眼),痊愈3眼,好转9眼,其中继发青光眼2眼,视神经萎缩2眼,眶炎综合症1眼,弥漫型6例(7眼),痊愈3眼,其中继发青光眼3眼,视神经萎缩2眼;泪腺炎型7例(7眼),痊愈3眼,好转4眼,继发青光眼1眼,肌炎型8例(10眼),痊愈8眼,好转2眼,继发青光眼3眼,平均总治愈率(26眼)54.17%,入院前平均视力0.17,出院平均视力0.29,结论:高度重视对眼眶炎性假瘤的积极治疗,减少误诊及并发症,CT或MRI对眼眶炎性假瘤的定位诊断分型对指导治疗,评估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是常见的眼眶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眼眶病.病理特点取决于眶内不同组织、部位和病变处于不同阶段.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复发件四期.一般的治疗是首选糖皮质激素,对复发、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或有抵抗的患者依次进行放射治疗、免疫抑制剂等,对于以上治疗无效或视功能丧失的可给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眼眶炎性假瘤是一种常见的眼眶疾病,病因不明,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及手术治疗等。近年来开始应用生物治疗。本文旨在概述眼眶炎性假瘤的现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眼眶炎性假瘤是原发于眼眶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是常见的眼眶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近年采用生物制剂、强力霉素等新的尝试治疗眼眶炎性假瘤,在给药方法和剂量的选择上也有新的突破,如眼眶内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等。(国际眼科纵览,2019, 43: 426-430)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是常见的眼眶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眼眶病.病理特点取决于眶内不同组织、部位和病变处于不同阶段.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复发件四期.一般的治疗是首选糖皮质激素,对复发、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或有抵抗的患者依次进行放射治疗、免疫抑制剂等,对于以上治疗无效或视功能丧失的可给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我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平均海拔3500米,我院病理科及眼科二十多年来共收集各种眼部肿块500例,本文就8例眼眶炎性假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眼囊尾蚴病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D  Li S  Guo Y  Guo X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1):56-58,I008
目的 探讨B超、CT和MRI坚眼囊尾蚴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29例眼囊尾蚴病患者,B超检查21例,CT检查19例,MRI检查6例,结果 眼囊尾蚴病活动期,B超检查可探及眼内和眶内寄生虫囊泡、囊尾蚴动及眼外肌不规则增粗;CT中发现眼眶内寄生虫囊泡及病变的眼外肌;MRI检查可发现眼内和眶内寄一虫囊泡及病变的眼外肌。毛蚴病非活动期,B超及CT检查均可发现眼内或眼外肌内的钙化斑。结论 眼囊尾蚴病影蚴在  相似文献   

12.
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利用现代影像检查手段,对眼眶内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选择6种常见眼眶内肿瘤各20例,观察其在B超、CT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方面的改变。结果B超、CT和MRI均可确定病变的位置并提示病变的性质,但B超能较好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和动态,CT发现病变及确定空间位置较精确,MRI对视神经肿瘤及眶内肿瘤眶外蔓延的显示优于前两者。结论3种影像检查均能对眼眶内肿瘤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但各有其优、缺点,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13.
38例眼眶神经鞘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iao LH  Lu XZ  Wang Y  Yang XJ  Hei Y  Zhu H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7):585-589
目的探讨眼眶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8月至2003年12月在北京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治疗的38例眼眶神经鞘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中男性15例,女性23例,年龄9—65岁,平均22岁。其中行标准化A/B超检查者37例,CT扫描38例,MRI成像33例。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外侧开眶(包括改良外侧开眶)26例,内外联合开眶2例,前路开眶4例,内侧开眶2例。其中肿瘤囊内切除21例,肿瘤整体切除15例,部分切除联合术后放射治疗2例。随访时间平均为23个月,手术并发症包括视力丧失1例,上睑下垂2例,眼球运动障碍2例。结论现代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MRI对眼眶神经鞘瘤的术前定性、定位诊断及对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熟练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可提高治愈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眼上静脉扩张的影像学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Wei R  Cai J  Ma X  Zhu H  Li Y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7):I007-002
目的:探讨超声,CT及MRI检查在眼上静脉扩张及其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984-2000年临床资料完善的116例(232只眼)伴眼上静脉扩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多种疾病均可引起眼上静脉扩张,颈动脉-海绵窦瘘是导致眼上静脉扩张的主要疾病。其中颈动脉-海绵窦瘘92例(包括高和低流瘘),眼型Graves病14例,眶尖炎症2例,Tolosa-Hunt综合征2例,眼部血管畸形2例,眶炎性假瘤、眶内血肿、海绵窦肿瘤及海绵窦血栓形成各1例。扩张的眼上静脉直径为3.5-7.0mm,各病种眼上静脉管径扩张大小无明显差异,但颈动脉-海绵窦瘘眼上静脉最粗7.0mm。影像学检查同时能发现眼外肌肥大、眶部病变及海绵窦膨大等相关影像学表现。结论:超声、CT及MRI检查均能良好显示眼上静脉扩张,综合其他影像学表现,可确定眼上静脉扩张的病因。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成像与CT在眼内非磁性异物诊断和定位中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和CT在眼内异物诊断和定位中的特点。方法以手术结果作为验证标准,比较28例(42枚)眼内非磁性异物在MRI和CT图像上的显示及定位情况。结果42枚眼内非磁性异物,MRI和CT的检出率分别为90.5%和95.2%(x2检验,P>0.5)。MRI与CT显示异物位置的准确率分别为89.5%和60.0%(x2检验,P<0.05)。结论MRI可用于眼内非磁性异物的诊断和定位,检出率高,在揭示异物与眼内组织的位置关系及显示眼内非磁性低密度异物方面优于CT,但对于眼球壁异物的显示则不如CT可靠。MRI不宜用于眼内磁性异物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眶内炎性假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春兰 《眼科》2002,11(6):348-349
目的:探讨眶内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对1987-2001年收治的27例眶内炎性假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7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多数可以明确诊断,确诊还是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依据,结论:手术切除联合口服皮质类固醇是治疗眶内炎性假瘤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眶蔓状血管瘤的MRⅠ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眼眶蔓状血管瘤9例。采用西门子公司Ⅰmapct型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行眼眶部MRⅠ扫描。结果5例较小病灶位于肌锥内,形态欠规则,眼外肌受压。1例位于眶尖,3例肿块超出眼眶范围,或经视神经管向颅内生长,或肿块侵犯眶内侧壁达筛窦。结论MRI能清晰显示肿瘤部位、范围,是优良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Cheng P  Wei RL  Yue Y  Cai JP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0):892-895
目的探讨眼眶朗格尔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1例眼眶LCH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部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嗜酸细胞肉芽肿患者7例,汉-许-克综合征患者4例。结果嗜酸细胞肉芽肿好发于青少年,多单发于眶内。汉-许-克综合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男性患儿,以多灶性组织细胞增生为特征,典型患者具有三联征(眼球突出、尿崩症及多灶性颅骨缺失)。患者多以眼球突出、眶区发现肿块就诊。颅部x线片示颅骨多灶性缺失,B超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眶内软组织肿物,CT检查可同时显示眶骨缺失和软组织肿块,MRI检查可示眶内肿瘤及颅内受累情况。结论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LCH的诊断。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即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局部放疗及化疗。预后与分型有关,嗜酸细胞肉芽肿预后最好,婴儿型LCH预后最差。(中华跟科杂志.2006,42:892-895)  相似文献   

19.
眼眶CT显示钙斑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Pan Y  Song GX  He YJ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197-198
目的 探讨眼眶病患者CT影像中钙斑图像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审读2181例眼眶病患者的眼眶CT片,其中129例CT片有钙斑,分析影像中眼眶钙斑在诊断标准、发生机制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2181例眼眶CT片中129例有钙斑存在,其中眼内视网膜母细胞瘤40例(31%),眼内脉络膜骨瘤3例(1%);眼眶血管性病变58例(45%),眼眶其他良性病变19例(15%),眼眶恶性病变9例(8%)。结论 确诊眼眶钙斑和其形状、数量及位置可能有助于眼眶病患者的临床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的变化,探讨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方法调查研究。召集我院144例(男女各半,288眼)成人健康体检志愿者,按年龄分组(1组,18~35岁;2组,36~50岁;3组,≥51岁)平均入组不同年龄组男、女各为24例,行眼眶MHI扫描并测量眼眶脂肪体积,经标准化处理后,分析不同性别及年龄段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男性各年龄组之间眶脂肪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87,P〉0.05),女性各年龄组之间眶脂肪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3,P〉0.05),男、女2组眼眶脂肪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9,P〉0.05),眼眶脂肪体体积与年龄之间无相关性(r=-0.087,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男、女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