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肾脏病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励冰  王铁丹 《铁道医学》1992,20(3):140-141
  相似文献   

2.
贾云秀  王铁丹 《吉林医学》1992,13(5):290-290
<正> 中分子物质(MMS)早在1971年Babb等提出做为尿毒症中毒本源性物质已得到证实。近年来,国内外对血浆MMS含量及致病性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MMS除与尿毒症的关系外,还与肝硬化、肝昏迷、急性烧伤毒血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关。但MMS与变应性疾病的关系的报导尚少。为了探索外源性哮喘(变应性哮喘)患者血浆中MMS含量与其发病机理之间的关系,我们从1990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测定了100例白血病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的含量,发现白血病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在发病期及化疗中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化疗后复发者或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者仍明显高于正常人,但化疗后部分或完全缓解者其含量基本降至正常。所以我们认为,测定白血病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可作为观察疗效和判定预后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正> 研究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MMS)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关系。研究设计测定18例 AMI 患者和50例正常人血浆 MMS 含量及纤维蛋白浓度,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计算出AMI 患者 MMS 含量与纤维蛋白原浓度的相关性。研究单位一附院心内科研究对象 AMI 患者18例,男17例,女1例。年龄34~75岁,平均55.4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正常人与心梗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含主凝胶层析图的差异。方法 采用梗患者血浆,经SephadexG-15层析,以核酸蛋白检测仪记录,用紫外近红外分光度计测定心梗患者血浆中分离物质的含量。结果 心梗患者血浆层析图,峰1与正常人相近,2、3、4峰高度明显增加,血浆中分子物质浓度明显升高。结论 心梗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的含理明显高于正常人,对其发生、治疗、预后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47倒烧伤患者及20例正常人112份血浆标本中分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轻度烧伤、中度烧伤、重度烧伤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浆中分子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而特重组则非常显著升高(P<0.01);休克期无明显差异,而感染期与溶痂期显著增高(P<0.05);有明显中毒及精神症状的病例组中分子极度增高(85%中分子浓度>300μ/dL),且有71%的患者死亡。说明异常高的中分子有明显的神经-精神趋向性。严重烧伤患者血中分子大于300μ/dL、可提示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9.
白血病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沈建箴,杨月玲,林增云,陈晖关键词:白血病,中分子物质中分子物质(middlemolecularsubstances,MMS)是一种具有生物毒性的中等分子量的物质,其生物学作用是多方面的。经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MM...  相似文献   

10.
吴建贵 《中外医疗》2009,28(22):185-185
瘦素(Leptin)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人血浆瘦素水平升高与人体脂肪重量成正比,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突变可导致病态肥胖。探讨瘦素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72例心血管病人、51例脑血管病人和71例健康对照,进行了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在年龄、性别等因素均衡的基础上,显示心、脑血管病例组的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16mg/L和083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43mg/L)。进一步将两病例组分为心肌梗塞、非心梗性冠心病、脑梗塞和脑出血亚型后,发现除了脑出血组外,其余三组的DD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果揭示D二聚体的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其含量可作为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此外,根据D二聚体水平鉴别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实际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记忆障碍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记忆障碍特点,提高对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认识.方法 对同期同一医院收集的46例ICVD患者和46例老年志愿者,应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临床记忆量表(clinical memory scale,CMS)、Fuld物体记忆测验(Fuld object-memory Evaluation,FOM)、言语流畅性测验(Rapid Verbal Retrieve,RVR)评定认知及记忆功能.结果 ①ICVD组与对照组比较:ICVD组的各项记忆功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ICVD各亚组与对照组记忆功能比较:各亚组指向记忆和联想学习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多发性脑梗死组及血管性痴呆组记忆商数(memory quotient,MQ)、图形自由回忆及无意义图形再认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多发性脑梗死组和血管性痴呆组RV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③ICVD各亚组组间记忆功能比较:多发性脑梗死组MQ、图形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和FOM评分分别低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P<0.05,P<0.01);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及脑梗死组(P<0.05).结论 表明ICVD患者存在记忆损害,早期以短时记忆,特别是听觉记忆损害为主要表现,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可出现视觉记忆及长时记忆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157-159
目的探讨分层次护理管理在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80例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管理组(n=40)和分层次护理管理组(n=40),共干预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层次护理管理组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次护理管理组患者高钠盐、超重和肥胖、吸烟比例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次护理管理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次护理管理较常规护理管理更能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随访调查1974~1995年登记管理的2 736例高血压患者,了解其目前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并发症的患病率,分析高血压患者早期管理对心脑血管病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及电话随访收集该人群的基本信息、高血压相关病史、终点事件和伴随疾病状况、用药情况及进行本次相关检查情况。结果:存活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4±9.4)岁,患者目前血压达标率为37.4%,在存活高血压患者中,96.9%的患者有眼底病变,22.2%的患者有脑卒中,18.2%的患者有冠心病。结论:早期、综合、长期进行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和稳定率,降低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对此高血压管理模式依从性高(规律监测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血压的控制率和稳定率均较高,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事件的患病率低。对于高血压患者实行早期强制管理,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阶段的治疗依从性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脏疾病的发病、转归与血浆神经肽: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β-内啡肽(B—EP)含量变化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分别检测43例急性心血管疾病(26例急性心肌梗死及各种急性心衰17例)发病后第1、3、7、14天血浆3种神经肽含量,并设相应对照组。结果:(1)急性心脏疾病的血浆β—EP、NPY、NT含量显著升高(P〈0.01)。(2)发病时血浆神经肽水平最高,3天以后降低,至第14天接近正常。结论:血浆神经肽的水平不仅与急性心脏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且在病程观察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5(IL-35)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稳定的MHD患者72例,体检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35.Spearman相关分析IL-35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MHD患者IL-35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IL-35水平明显低于无心脑血管疾病者.IL-35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与高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结论 MHD患者血清IL-35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血清IL-35可能成为MHD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人群心血脑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滨州市城市社区≥60岁老年人且符合高血压伴糖尿病人群共654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26例)和对照组(328例)。干预组采取综合干预方案进行干预,包括定期随访、生活方式干预及监督用药等综合措施干预12个月,对照组维持日常生活及医疗状态。每3个月记录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随访24个月观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收缩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血压达标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两组干预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干预组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24个月,干预组共有19例(5.82%)不良事件发生,而对照组发生34例(10.3%),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社区综合干预可改变多种风险因素,促使血压、血糖及血脂达标,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曾海城  李斌  肖旋  何燕 《重庆医学》2016,(35):4977-4979
目的 评价伴发于老年高血压的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并分析这些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第303医院诊断为老年高血压的患者54例,其中46例伴有代谢紊乱相关疾病.采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并计算血流介导血管舒张(FMD)值,分析各代谢紊乱相关疾病与血管舒张功能受损程度的关系.随访3年,观察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FMD值在伴与不伴糖尿病[(8.38±1.04)% vs.(8.32士0.74)%]患者间,伴与不伴肥胖症[(8.20±0.82)% vs.(8.62±0.88)%]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FMD值[(8.05士0.70)%]低于不伴高尿酸血症者[(8.52士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显示,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50.0%)高于不伴高尿酸血症者(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尿酸血症加剧了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损伤程度,可能是心脑血管事件潜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安全性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56例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均顺利完成,仅26例术中出现恐惧、心率加快,6例出现暂时血压升高,对症处理后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术前充分心理辅导,术中麻醉确切、手术操作快速准确和术后观察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