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分析脾虚患者基础状态下(酸刺激前)及酸刺激后唾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探讨脾虚证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变化与一氧化氮的关系.方法选择脾虚证患者,并以胃阴虚证患者为对照组,病例均为Ⅱ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检测基础状态下及酸刺激后唾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并与脾虚证的重要指标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1)发现脾虚证患者基础状态下唾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酸刺激后唾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显著降低;基础状态下唾液淀粉酶活性略高于对照组(P>0.05),显著高于以前研究的病证,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变化与唾液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显著相关(r=0.6,P<0.05);而胃阴虚证对照组患者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及一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均无显著变化.2)本实验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以前研究的病证.结论1)脾虚证的重要指标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变化与唾液一氧化氮相关,脾虚证可能存在交感神经系统-一氧化氮通路功能障碍,致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降低,可能存在副交感神经系统-一氧化氮通路功能代偿增强,致基础状态下唾液淀粉酶活性升高.2)唾液淀粉酶活性可能受病种的影响,糖尿病可能致唾液淀粉酶活性升高,因而致本实验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检测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脾虚证大鼠唾液淀粉酶分泌情况及四君子汤治疗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利血平,空白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8d;造模结束后将模型组分为中药组和模型组,中药组给予灌服四君子汤,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灌服等量的双蒸水,灌服4周后进行取材。麻醉动物,取下左侧腮腺,缝合伤口,等大鼠稍清醒时用10%冰乙酸溶液20μL刺激大鼠舌尖,1次/min,共刺激30min;处死,取下右侧腮腺。检测腮腺淀粉酶活性、电镜下观察腮腺内酶原颗粒数量、腮腺组织病理。结果模型组大鼠酸刺激后腮腺内残余的淀粉酶活性和酶原颗粒高于正常组大鼠,经四君子汤治疗后脾虚大鼠的唾液淀粉酶的分泌基本恢复正常,各组腮腺组织没有明显病理改变。结论四君子汤对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唾液淀粉酶分泌障碍有明显治疗作用,机制与腮腺组织病理学无关。  相似文献   

3.
脾虚证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脾”的功能主要为主运化、主升清。因此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除此还包括内分泌、免疫、植物神经、能量代谢及运动等多系统的功能在内。脾为五脏生理病理之枢纽,脾气虚则诸脏之气无源,亦应之而虚。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对  相似文献   

4.
5.
脾虚病人唾液淀粉酶活性差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对脾虚病人进行了唾液淀粉酶活性差的动态观察,报告如下:病例选择本文测定脾虚和非脾虚患者各20人,均为消化系统疾病住院病人,经 X 线或纤维内窥镜等检查,确诊为胃炎、溃疡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肠炎等。年龄20~60岁。男25人,女15人。病程17个月~20年。根据下列症状确定为脾虚证:1.饮食减少,食后腹胀,乏力(1  相似文献   

6.
Chen YL  Zhang HT  Li RL  Liu J 《中药材》2012,35(1):83-87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唾液淀粉酶分泌障碍治疗效果,并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皮下注射利血平0.5 mg/kg,正常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8 d;造模结束后模型动物分为模型组和四君子汤组,四君子汤组灌胃给予四君子汤,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灌胃给予等量双蒸水,给药4 w后进行取材。麻醉动物,取左侧腮腺,缝合伤口,大鼠稍清醒时,用10%冰乙酸溶液20μL刺激大鼠舌尖,1次/min,共刺激30次;处死,取下右侧腮腺。检测腮腺组织唾液淀粉酶活性(sAA)c、AMP及VIP含量、PKA活性和VAMP8、SNAP-23蛋白表达。结果:四君子汤组大鼠腮腺内sAA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无显著差异,模型组大鼠酸刺激后sAA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酸刺激前VIP含量、PKA活性各组大鼠无显著差异;酸刺激后,正常对照组大鼠VIP及cAMP含量、PKA活性显著升高,模型组大鼠VIP轻微升高,cAMP含量、PKA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四君子汤组大鼠VIP及cAMP含量、PKA活性有一定程度恢复。模型组VAMP-8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SNAP-23蛋白表达有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大鼠SNAP-23、VAMP-8蛋白表达增强。结论:四君子汤对利血平脾虚大鼠唾液淀粉酶分泌障碍有一定疗效,可能通过恢复脾虚大鼠腮腺细胞VIP-cAMP信号通路改变起到治疗作用,包括提高VIP含量和提高SNAP-23和VAMP-8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利血平致脾虚大鼠唾液蛋白分泌的改变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利血平组大鼠20只皮下注射0.4mg/(kg.d)利血平9d造模,对照组大鼠20只注射生理盐水9d;10d时两组各随机抽取10只大鼠检测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sAA)比值,眼眶静脉采血检测血清的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环磷酸腺苷(cAMP),处死动物取腮腺检测VIP和cAMP,取腮腺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和透射电镜计数腮腺酶原颗粒。两组剩余大鼠均停止注射并正常饲养40d,检测以上项目。结果利血平组大鼠较对照组食量明显减少、体重下降。10d时:利血平组sAA活性比值(0.39±0.18)显著低于对照组(0.80±0.21,P0.01),25d已恢复正常并持续至40d(与本组10d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HE染色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两组腮腺有明显病理改变,透射电镜发现利血平组的单位观察视野腮腺酶原颗粒数(41.4±4.9)高于对照组(34.6±5.2,P0.01);血清VIP利血平组(22.5±13.1mg/L)低于对照组(38.5±14.1mg/L,P0.05),腮腺VIP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cAMP利血平组(125.8±15.5μmol/L)高于对照组(105.3±16.7μmol/L,P0.05),腮腺cAMP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d时各项检测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血平致脾虚大鼠酸刺激下唾液蛋白分泌减少,可能与VIP和cAMP调节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9.
从生物酶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等8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认为所取得的成绩是紧紧围绕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展开的。指出今后的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更加基础、更加微观和证型发展相互联系的新阶段 ,因此必须从具体的疾病出发以求得对脾虚证更详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正常和脾虚大鼠在酸刺激下唾液淀粉酶分泌及cAMP-PKA信号通路变化情况,揭示脾虚大鼠唾液淀粉酶分泌障碍机制。方法:模型大鼠皮下注射利血平0.5mg﹒kg-1﹒d-1,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8d;第9d和第37d分批麻醉动物,取下左侧腮腺,缝合伤口,等大鼠稍清醒时,用10%冰乙酸溶液20μL刺激大鼠舌尖,1次/min,共刺激30min;处死,取下右侧腮腺。检测腮腺组织唾液淀粉酶活性(sAA)、cAMP、PKA活性、VAMP8、SNAP-23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第9d和第37d,正常组大鼠和脾虚组大鼠腮腺组织sAA在酸刺激前没有显著差异,酸刺激后脾虚组大鼠sAA高于正常组;第9d cAMP含量在刺激前后两组都没有显著差异,第37d脾虚组cAMP含量在刺激后有所下降;脾虚组PKA活性在第9d、第37d刺激后升高程度和正常组相比都较低;VAMP-8蛋白表达在实验第9d、第37d和正常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SNAP-23蛋白表达下降。结论:脾虚证大鼠唾液淀粉酶分泌障碍与cAMP-PKA信号通路的改变密切相关,包括PKA活性和SNAP-23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和脾虚湿热证重症肌无力(MG)患者唾液淀粉酶(s AA)活性比值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择30例健康者,50例MG患者,其中脾气虚证29例,脾虚湿热证21例。检测酸刺激前、后s AA活性及s AA活性比值(酸刺激后/酸刺激前),并比较两型的症状频次及与s AA活性比值的关联性。结果:脾气虚证出现频率超过80%的症状有: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浮细弱,排便费力,自汗,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肢体倦怠;脾虚湿热证出现频率超过80%的症状有:舌红苔黄、白腻,脉滑、濡,神疲乏力,肢体倦怠,食欲减退,身重困倦,排便不爽。脾气虚证MG患者s AA活性比值1与复视、体位改变困难关系密切,脾虚湿热证MG患者s AA活性比值1与构音不清、呼吸困难、复视关系密切。结论:MG脾气虚证与脾虚湿热证患者s AA活性比值1与临床不同症状之间具有相关性,将s AA比值与症候组合相结合可提高临床辨证机率。  相似文献   

12.
证候客观化研究一直是中医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焦点,脾虚证客观化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从诊断标准、动物模型和客观指标3个方面进行综述。指出目前存在诊断标准未统一、动物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尚需提高、缺乏特异性的客观指标、实验研究未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几个方面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目前,脾虚证动物模型研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客观性评估标准尚未确立,故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客观性、公认性、重复性较差。动物实验做为科研先导,以其独特优点  相似文献   

14.
脾虚证酶学的研究进展李德新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修宗昌长春中医学院(长春130021)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精髓。近年来,人们在酶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脾虚证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发现一些较有意义的指标。本文就近10余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也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研究领域已涉及文献研究、标准研究和现代研究等多方面。中医客观化与现代化已成为当今科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肝郁脾虚证见于临床多种疾病,疾病的特点不同,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也不尽一致,影响了中医的疗效评价。笔者现就近10年来关于肝郁脾虚证不同研究方向的近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展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和实质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麦粒灸对脾虚泄泻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及粪便SIgA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麦粒灸灸患者脾俞、胃俞、足三里 ,每穴 3壮 ,隔日 1次 ,连续3天 ;对照组用中药治疗。结果 :麦粒灸能显著改善患者脾虚泄泻症状 ,并显著提高唾液淀粉酶活性及降低血清SIgA ,其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 :麦粒灸治疗脾虚泄泻的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脾虚证免疫功能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脾胃学说与现代免疫学 祖国医学认为脾具有卫护机体的重要功能,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学理论是一致的。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人体本身的功能紊乱,正气相对虚弱和邪气对人体的影响。古称脾为后天之本。在论治过程中,无论是通过扶助正气,还是通过调节各脏腑的功能以防病、抗病及防止疾病的传变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一定的免疫学思想。现代免疫学认为人体免疫系统具有防御传染、自身稳定及免疫监视的重要功能,它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SIL-2R、IFN)、体液免疫(IgG、IgM、IgA、C_3)、局部免疫(消化道浆细胞、SIgA),这种复杂的免疫系统对疾病的产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十分密切。兹就近年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1 脾与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中医脾虚证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舒  钱会南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433-143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健旺与否不仅关系着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且对人体的生命功能都至关重要,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脾虚证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重量的减少及超微结构的改变;NK细胞杀伤能力、ADCC作用、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下降,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杀瘤能力、产生NO能力的下降;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下降;T细胞亚群的变化;红细胞免疫功能损伤;免疫活性分子水平降低等。  相似文献   

19.
脾虚证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阐明中医病理生理及指导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而脾 (胃 )又为脏象学说的核心。近 2 0年来 ,国内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从“后天之本”入手 ,对脾虚证临床与实验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随着近年来有关脾虚症诊断标准规范化和实验性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反复探索 ,有关脾虚证临床与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现述评如下。1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 自 80年代开展脾虚证本质研究以来 ,由于临床研究的诸多困难 ,使得许多研究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动物模型进行深入探讨。但复制脾虚证模型是…  相似文献   

20.
脾虚证的肿瘤患者免疫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脾虚证的肿瘤患者体内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从而说明肿瘤患者可以通过健脾补脾的中医药方法来起到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