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1995年 10月至 2 0 0 2年10月 ,因排尿困难就诊的男性患者 39例 ,经尿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及尿道扩张器探查尿道等确诊为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平均 2 2 .5分 ,最大尿流率平均 10 .2ml/s,剩余尿量平均 12 4ml。所有患者应用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及α 受体阻滞剂治疗。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15min ;平均出血 5 0ml;术后平均住院 3.5d。所有患者疗效满意 ,排尿症状明显改善。术后 1年随访平均IPSS 10 .1分 ,平均最大尿流率 2 2 .1ml/s,剩余尿量平均 4 9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联合应用尿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及尿道扩张器探查尿道等方法可准确诊断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及α 受体阻滞剂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女性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28例因排尿困难就诊的女性患者,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造影及膀胱镜检查等确诊为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平均最大尿流率11.3ml/s,平均剩余尿量180ml。所有患者接受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和α鄄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min;术后平均住院4d,所有患者排尿顺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0月随访,平均最大尿流率25.7ml/s,平均剩余尿量30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应用尿流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及膀胱镜检查可准确诊断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及α鄄受体阻滞剂治疗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症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膀胱逼尿肌 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为膀胱逼尿肌收缩时尿道外括约肌不开放甚至升高 ,可以导致下尿路梗阻。明确膀胱逼尿肌 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性的情况 ,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一、临床资料1999年 6月~ 2 0 0 1年 6月检测患者12 2例。男 85例 ,女 37例 ,年龄 (5 3±2 1)岁。均因排尿困难、尿频、剩余尿增多等接受检查。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 ,发现神经系统疾患者5 8例 ,其中脑桥以上疾患者 19例 ,脑桥至骶髓疾患者 9例 ;骶髓及骶髓以下周围神经疾患者 30例 ,其余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病史或未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临床…  相似文献   

4.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排尿困难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非机械梗阻造成的排尿困难的原因.方法:对12例TURP术后仍存在的排尿困难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发现10例存在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下降,3例患者存在膀胱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结论:膀胱逼尿肌无力和膀胱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是造成下尿路非机械性排尿困难的重要原因,术前行尿动力学检查对手术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脊髓拴系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讨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脊髓拴系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8例脊髓拴系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了解患者泌尿系损害情况.结果上尿路损害组最大逼尿肌压(7.45±1.22kPa)明显高于上尿路组无损害组(4.25±1.40kPa),膀胱顺应性(2.6±0.6ml/cmH2O)低于下尿路无损害组(6.7±0.8ml/cmH2O).逼尿肌与括约肌协调组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16.7%)明显低于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组(52.1%).结论逼尿肌压升高、膀胱顺应性下降、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是上尿路损害的高危因素,尿流动力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老年女性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老年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60~89岁,临床表现为排尿费力,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患者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占27.3%.逼尿肌收缩力低下占34.1%,膀胱颈梗阻为4.5%.尿道远端狭窄13.6%.不稳定膀胱6.8%,非神经原性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占4.5%,感觉性尿急2.3%,正常6.8%。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鉴别诊断在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2005年至2011年间42例转诊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IC)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49(26~69)岁,IC病程14(6~24)个月。通过详细分析病史及辅助检查(如尿动力学检查、尿道膀胱镜检、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尿流率、剩余尿量测定、磁共振等)来探讨这些Ic病例是否存在其他泌尿系疾病,以及这些新发现的其他疾病经治疗后IC症状的改善情况。站栗尿动力学检查发现10例(24%)存在膀胱出口梗阻;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联合尿流率和剩余尿量发现16例(38%)存在远端尿道狭窄;核磁共振发现5例(12%)存在尿道憩室;尿道膀胱镜检发现21例(50%)膀胱三角区严重黏膜充血、滤泡增生明显,部分黏膜下可见弥漫脓包形成,5例(12%)存在尿道外口狭窄。42例患者根据新发现的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膀胱出口梗阻或尿道外口狭窄接受尿道扩张、尿道松解术或者尿道外口成形术;膀胱炎接受经尿道膀胱黏膜电灼术;尿道憩室接受尿道憩室切除术等。42个患者中,26例(62%)的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16例(38%)症状元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8(6~36)个月。结论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因与泌尿系统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而容易被混淆。只有做好缜密的鉴别诊断才能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8.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收集了1993年至2 0 0 2年间经影像尿动力学(VUDS)检查,采用Blaivas Groutz曲线诊断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后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的病例资料。共37例有膀胱出口梗阻的女性病例。剔除神经原性、创伤性、解剖性或医原性病因导致的梗阻后,有7例诊断为原发性膀胱颈梗阻而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对此7例的病史、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进行回顾。7例年龄为39~81岁。其中6例表现有梗阻症状,包括尿线细、尿流间断和尿等待。此6例临床体检无明显异常发现,肛门周围感觉、肛门括约肌张力和下肢反射均正常。1例表现腹部膨隆,体检发现膀…  相似文献   

9.
女性下尿路症状患者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女性下尿路症状原因及临床意义。 方法  72例下尿路症状女性患者 ,年龄 8~ 86岁 ,平均 4 8岁。其中排尿困难 4 6例 ,尿失禁 14例 ,尿频 10例 ,夜间遗尿 2例。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测。 结果  4 6例排尿困难者膀胱容量 6 0~ 80 0ml,其中 2 0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2 6例9~ 16 0cmH2 O(1cmH2 O =0 .0 98kPa)。Linp URR图示为Ⅲ级以上梗阻者 19例。尿道静态分布阻力2 5~ 130cmH2 O。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性良好者 5例 ,协同失调者 33例。 10例尿频患者膀胱容量 97~ 4 5 0ml,2例排尿期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8例 31~ 110cmH2 O。Linp URR图示显示Ⅲ级以上梗阻者 2例。 1例急迫性尿失禁者膀胱过度敏感。 6例压力性尿失禁者腹压漏尿点压力 4 4~76cmH2 O。 3例充盈性尿失禁者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为 0 ,尿道静态分布阻力 32~ 4 2cmH2 O。真性尿失禁 4例尿道外括约肌压力 0~ 16cmH2 O ,平均 (8.5± 5 .7)cmH2 O。 2例遗尿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表现 ,排尿期膀胱收缩乏力。 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下尿路症状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持续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约为 5 %~ 2 0 % ,理论上 ,原因可能是括约肌异常或 (和 )膀胱功能异常。膀胱功能异常包括逼尿肌不自主收缩、逼尿肌收缩力受损或丧失、膀胱顺应性降低等 ,由长期出口梗阻造成或术后出现。为了分析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发生机制 ,作者研究了连续 83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持续性尿失禁患者 ,平均年龄 (6 8.0± 6 .8)岁 ,平均术后时间 2 .7年 (1~ 10 )。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病史、排尿问卷、尿垫试验、排尿日记、尿流率、剩余尿、录像动力学检查和线性被动尿道阻力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1例罕见女性膀胱臀部瘘和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膀胱臀部瘘发病原因、形成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患者18年前开始出现右臀部软组织反复感染后臀部漏尿,当地医院先后多次手术治疗无效。后转来我院行膀胱臀部瘘瘘管切除+膀胱壁无张力修补术,膀胱臀部瘘消失,3个月后复查膀胱镜、尿道造影及尿流率检查。绪果: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膀胱镜见膀胱修补处黏膜连续完整、光滑红润,未见瘘口样改变,尿道排泄造影示膀胱充盈好,未见造影剂外渗,尿流率检查示最大尿流率35ml/s,膀胱容量305ml,随访至今尿瘘无复发。结论:膀胱臀部瘘非常罕见的,病因多较复杂,采用瘘管、周围瘢痕切除和膀胱壁分层无张力修补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下尿路症状的尿动力学分析(附283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诉的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6-89岁,临床表现为储尿期(刺激性)和(或)排尿期(梗阻性)症状,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以排尿症状为主者86例,以储尿症状为主者197例。不稳定膀胱57例,感觉性尿急30例。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32例,其中逼尿肌反射低下26例。逼尿肌反射亢进7例。逼尿肌收缩力低下26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例。下尿路梗阻30例,其中膀胱颈梗阻6例,尿道远端狭窄11例,非神经原件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3例。压力性尿失禁68例,其中Ⅰ型19例,Ⅱ型12例。Ⅲ型14例,Ⅱ/Ⅲ型23例;TF常40例。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低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190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结果:明显降低了膀胱痉挛的发生率.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均有创伤,气囊尿管的放置,持续膀胱冲洗均可使处于敏感性增高的膀胱逼尿肌收缩.加之精神紧张、焦虑都可诱发膀胱痉挛,术前、术后精心细致的护理可以明显预防和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通过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降低了膀胱痉挛的发生率,缩短了膀胱冲洗的时间,从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小儿尿道直肠瘘中的应用。方法分析应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诊断1例11岁男童尿道直肠瘘的临床资料。患儿主诉肛门闭锁术后、肛门漏尿11年。复习文献总结影像尿动力在指导小儿尿道直肠瘘诊治中的应用。结果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提示该患儿尿道直肠瘘的瘘管位于尿道球部,括约肌下方,且膀胱及括约肌功能良好。根据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采取经会阴部"T"形切口入路行"尿道直肠瘘修补术"。术后患者排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明确诊断小儿尿道直肠瘘,并为其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了一项悬吊术治疗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前瞻性研究。共 2 1例患者施行了该手术 ,包括 18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 ,2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及 1例脊膜膨出继发括约肌受损患者。年龄 32~ 80岁 ,平均 6 7岁。均经限制入量、药物治疗和盆底肌锻炼无效。6例经胶原注射、2例行人工括约肌治疗失败。 3例前列腺癌患者曾接受外放射治疗。尿动力学显示膀胱顺应性良好 ,无膀胱出口梗阻。术前平均漏尿点压力为 (2 6± 2 )cmH2 O(1cmH2 O =0 .0 98kPa)。手术方法 :尿道插入 14F尿管 ,会阴作 3.5cm切口 ,暴露尿道球部和双侧耻骨下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铥激光经尿道膀胱内肌层网状全层切开术治疗高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性。方法:3例高张力小容量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男2例,分别为29岁、40岁,分别患先天性脊膜膨出、椎管室管膜瘤;女1例,21岁,患脊髓栓系综合征。3例患者均行常规尿动力学检查及逆行膀胱造影提示小容量高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取截石位,经尿道置入膀胱腔内操作器械,采用1 900nm的Vela激光直射光纤,能量为40 W,低压观察膀胱内壁后,在膀胱三角区以外的膀胱壁呈网状多处全层切开膀胱肌层,直至显露肌层外方浆膜层,或多处切开膀胱壁小梁,注意保护膀胱肌层的血运。术后留置膀胱冲洗1天,术后1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术后复查尿动力学检查及逆行膀胱造影,膀胱容量明显增加,储尿期膀胱内压降低,能依靠腹压自主排尿,无明显剩余尿。另2例患者排尿症状、膀胱容量及输尿管反流情况无明显改善。结论:铥激光经尿道膀胱内肌层网状全层切开术治疗高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对部分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病例的选择以及疗效的持续时间,还需积累更多的病例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存在的下尿路症状,结合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其原因。方法对30例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测量其尿流率、充盈性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尿道括约肌肌电图同步检测、尿道测压。结果最大尿流率降低18例(60.0%),前列腺压增高5例(16.7%),逼尿肌过度活动11例(36.7%),膀胱出口处梗阻9例(30%),膀胱感觉过敏5例(16.7%),低顺应性膀胱4例(13.3%),逼尿肌收缩无力4例(13.3%),逼尿肌外括约肌不同程度协同失调14例(46.7%)。结论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与前列腺或盆腔局部因素诱发的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出口梗阻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认识并解除这些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并发膀胱颈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并发膀胱颈梗阻 11例。 11例慢性前列腺炎病史平均1.67± 0 .34年 ,尿流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率为 11.2 0± 1.33ml/ s,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颈后唇抬高。结果 :术后 1个月复查 ,最大尿流率上升至 19.30± 0 .61ml/ s,前列腺按摩液和精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结论 :对膀胱颈梗阻的男性青壮年患者 ,经药物治疗无效后可慎重选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来解除膀胱颈梗阻。  相似文献   

19.
在464例排尿道障碍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检查中,发现61例由尿道内,外括约肌痉挛引起,其中内括约肌痉挛40例,外括久肌痉挛21例,伴有下尿路机械性梗阻患者30例,其中前列腺增生27例,女性膀胱内颈挛缩狭窄3例,有上,下运动神经源性损害者12例,无神经疾患者49例,诊断为非神经源性内括约肌痉挛32例,此类患者作苄胺唑啉试验阳性,对α-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认为,对此类疾患要在流动力学测定基础上,根据不同病  相似文献   

20.
腺性膀胱炎尿动力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采用尿动力学方法评估腺性膀胱炎患者下尿路功能,提高治疗水平,降低复发率。方法:腺性膀胱炎组48例,正常对照组20例,常规方法行尿流率、压力—流率、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比较两组尿动力学结果。治疗分单纯电灼膀胱内病变和同期行膀胱尿道病变电灼、膀胱颈切开及应用α-受体阻滞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累:腺性膀胱炎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P<0.05),排尿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膀胱感觉、膀胱容量、顺应性、通尿肌收缩力、排尿时括约肌电活动有不同程度改变。最大尿道压及最大尿道关闭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3—6个月,随访显示:同时进行膀胱尿道病变处理并服用α-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症状改善率较高,复发率较低。结论:腺性膀胱炎患者多数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下尿路排尿功能紊乱可能是一部分腺性膀胱炎患者的病因。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同时治疗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