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健脾单元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50例AS患者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健脾单元疗法,即新风胶囊+中医辨证论治+中药外治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嘧啶(SASP)+中医辨证论治+中药外治治疗,用ASAS20、BASDAI50及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来评价其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AS患者疼痛严重性评估疼痛目测类比法(V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功能指数(BASFI)、整体指数(BAS-G)、BASM I、症状体征积分、SF-36量表积分、焦虑(SAS)、抑郁(SDS)情绪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а酸性糖蛋白(а-AGP)等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①西医疗效评价采用ASAS20、BASDAI50比较,治疗组分别为73%、70%,对照组分别为25%、1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②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0.0%,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组在改善BASMAI计量学指数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④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VAS、BASDAI、BASFI、BAS-G、急性时相反应物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⑤治疗组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及改善焦虑抑郁方面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中医健脾单元疗法治疗AS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临床症状体征,疗效可靠且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R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清热健脾通络方合新风胶囊,对照组服用雷公藤多苷片,通过中医证候量表观察80例活动期RA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全身症状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并检测其炎症指标改善情况。结果:①2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和晨僵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关节重着、大便稀溏、食欲减退、食后腹胀、皮下硬结以及局部发热的积分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③炎症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不仅能显著改善活动期RA关节症状、体征,而且可降低活动期RA的炎症指标。因此,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具有免疫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整体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对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院诊治的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选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使用QOL和SCL-90量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和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的QOL和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可以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疾病,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反复迁延多年,最终导致关节畸变及功能丧失。然而病变并非局限于关节,常伴有关节以外的其他脏器病变,甚至可引起主要脏器的血管炎而危及生命。因肺含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管而更容易受累,且随着RA病程延长,肺受累的概率增高,约11%的RA病人会继发肺间质性病变,最终出现肺功能的降低。RA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通络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6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6例给予健脾化湿通络中药新风胶囊,对照组予以正清风痛宁缓释片,两组服用天数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与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无不良反应发生。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两组治疗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健康自我认识及总体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在降低心理功能、健康自我认识及总体生活质量得分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化湿通络中药新风胶囊能够提高RA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综合作用优于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疼痛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中医疼痛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中医疼痛护理干预,提高RA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治疗积极性,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关联规则挖掘分析中医健脾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与免疫炎症指标下降的关联度,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并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R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药物与实验室指标下降的关联分析,最小支持度设为20%,最小置信度设为50%。结果 (1)中医健脾药以茯苓、薏苡仁、山药最常用,使用频率分别为94.3%、84.8%、79.2%,以归脾肾经为主,味甘性平;(2)茯苓与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下降支持度均约为95%,置信度均高于60%,茯苓与ESR、hs-CRP下降有关联;薏苡仁与a1-酸性糖蛋白(a1-AG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补体C3(C3)、免疫球蛋白G(Ig G)下降的支持度均高于75%,置信度均高于50%,薏苡仁与a1-AGP、RF、CCP-AB、C3、Ig G下降有关联;山药与补体C4(C4)、免疫球蛋白A(Ig A)、血小板计数(PLT)下降支持度均约为78%,置信度均高于50%,山药与C4、Ig A、PLT下降有关联;(3)健脾药联合祛风湿药、健脾药联合清热利湿药、健脾药联合活血通络药均对ESR、hs-CRP、RF、CCP-AB、a1-AGP下降有关联;健脾药联合祛风湿药对C3、C4、PLT、Ig A、Ig G下降有关联,健脾药联合清热利湿药组合对C3、C4下降有关联;健脾药联合活血通络药对PLT、Ig A、Ig G下降有关联。结论 中医健脾药与免疫炎症指标下降有关联,健脾药分别与祛风湿药、清热利湿药、活血通络药组合均能提高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外周关节对称性多关节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伴关节外多系统损害,属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病理特点为滑膜炎。本病侵犯关节骨和软骨,造成关节畸形,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患病率为0.32%~0.34%,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根据临床实践,我们将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过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缓解期和稳定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16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0例,检测2组治疗前后关节症状、体征积分和全身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2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时间、关节重着、关节皮温和皮下硬结(P<0.05)。2组比较,新风胶囊治疗组改善关节症状、体征优于对照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全身症状总积分都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1)。2组比较,新风胶囊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大便稀溏、食欲减退以及食后腹胀的积分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改善全身症状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不仅能显著改善活动期RA关节症状、体征,而且对活动期RA全身症状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29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应用新风胶囊,对照组40例应用雷公藤多甙片,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用药1~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7%,对照组总有效率92.5%(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整体症状及调整T细胞免疫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风胶囊可综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及全身病变,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是调整T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微循环,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手工检索已发表与未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09年12月),收集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纳入治疗组口服新风胶囊,对照组口服其他药物。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简单评价法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严格评价,使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研究,共59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新风胶囊在减轻关节疼痛、缓解晨僵、缩短15米步行时间,增强握力方面疗效优于正清风痛宁胶囊、风湿骨痛胶囊及雷公藤多苷片,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有效率、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改善患者疼痛、缓解晨僵硬及增强握力方面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少,未采用盲法,期望将来多中心、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提供更高级别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探讨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红细胞免疫机制。方法:检测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CR1、CD59的表达水平,并将40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新风胶囊实验组(20例)和正清风痛宁对照组(20例),观察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CR1、CD59、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前红细胞CR1与CD59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及对照组红细胞CR1、CD59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其中,红细胞CD59实验组较对照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1);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关节疼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关节压痛积分、晨僵积分、症状总积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15m步行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实验组双手握力明显增加(P<0.05),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关节疼痛积分、症状总积分等部分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实验组RBC、Hb均明显升高(P<0.01),PLT、RF、α1-AGP、ESR、C3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Hb明显升高(P<0.01),IgG、RF、ESR、C3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中,C3、Hb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明显,实验组治疗后RBC的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能改善红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过亢的免疫反应,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  相似文献   

13.
14.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给予甲氨蝶呤片口服,观察组加用激素序贯疗法,对照组加用泼尼松口服治疗,持续给药1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晨僵、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变化情况,并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AQ得分12.5±2.9分,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5.6±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AS28评分1.56±0.2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3±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F、ESR、CRP三项指标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序贯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以滑膜炎、血管翳形成、血小板活化及纤容系统的改变为其重要的致残病理基础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2]。成年人RA患病率为0.2%~0.8%[3],女性发病约为男性的3倍[4]。本病若得不到及时医治,可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温泉等物理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物理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治疗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各项指标恢复明显,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泉水疗等物理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疗效确切,且无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作用于机体,阻止类风湿关节炎病变发展,在防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目前中医在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学的研究上尚存在较多分歧,证候分类种类繁多,难以统一,就其现状加以综述。 资料来源:本资料通过查阅清华同方数据库经计算机检索方法收集(其中小部分经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手工检索),查阅来自1991—10/2005—07期间相关资料及专著。检索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主题词的文献,然后筛除单纯中医证型研究及单纯西医临床研究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收集到178篇原始文献,有47篇与关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相关。再次排除10篇单纯中医证型研究及19篇单纯西医临床试验研究,共有18篇文献符合标准,进入综述。 资料综合:①近年中医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及分期:其代表性的学说继承《内经》旨意,以虚实立论,强调肝肾气血亏虚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制定了祛风胜湿,温经散寒,清热通痹,益气养血,调和营卫等治疗大法。其病机主要为正虚邪犯。分期主要为活动期、缓解期,再具体分析。②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论证: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寒湿阻络证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显著升高。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明显降低,而湿热阻络证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显著升高,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显著降低,对应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肾两虚证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的水平高于(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气阴两虚证患者。又有研究发现,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初诊时,辨证分型为:湿热阻络型、寒热错杂型、寒湿阻络型、痰瘀阻络型、肝肾阴虚(兼挟外感)型,其中湿热阻络型、寒热错杂型最为常见。③现代医学发现:一系列自身抗体如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Sa抗体、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等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出现,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成为中医证型病证结合研究的新着眼点。 结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医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对中医证候进行规范化、定量化、标准化研究,建立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应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相结合方法,分析本病病因病机、证候演变的规律,揭示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时使用中医综合的效果。方法:收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106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药物为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而观察组则联合使用二藤通痹合剂,将两组患者的肿胀关节数、关节压痛数目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肿胀关节数为(5.7±2.8)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5.6)个,T=2.791,P=0.006;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压痛数目为(6.4±5.8)个,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5±6.6)个,T=3.397,P=0.001。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综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肿胀和疼痛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归纳了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治疗法,包括中药贴敷、中药熏洗、普通针刺、电针、蜂针、火针、温针、灸法、针刀、推拿等,患者易于接受且疗效确切,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作用于机体,阻止类风湿关节炎病变发展,在防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目前中医在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学的研究上尚存在较多分歧,证候分类种类繁多,难以统一,就其现状加以综述。资料来源:本资料通过查阅清华同方数据库经计算机检索方法收集(其中小部分经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手工检索),查阅来自1991-10/2005-07期间相关资料及专著。检索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主题词的文献,然后筛除单纯中医证型研究及单纯西医临床研究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收集到178篇原始文献,有47篇与关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相关。再次排除10篇单纯中医证型研究及19篇单纯西医临床试验研究,共有18篇文献符合标准,进入综述。资料综合:①近年中医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及分期:其代表性的学说继承《内经》旨意,以虚实立论,强调肝肾气血亏虚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制定了祛风胜湿,温经散寒,清热通痹,益气养血,调和营卫等治疗大法。其病机主要为正虚邪犯。分期主要为活动期、缓解期,再具体分析。②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论证: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寒湿阻络证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显著升高。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明显降低,而湿热阻络证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显著升高,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显著降低,对应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肾两虚证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的水平高于(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气阴两虚证患者。又有研究发现,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初诊时,辨证分型为:湿热阻络型、寒热错杂型、寒湿阻络型、痰瘀阻络型、肝肾阴虚(兼挟外感)型,其中湿热阻络型、寒热错杂型最为常见。③现代医学发现:一系列自身抗体如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Sa抗体、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等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出现,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成为中医证型病证结合研究的新着眼点。结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医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对中医证候进行规范化、定量化、标准化研究,建立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应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相结合方法,分析本病病因病机、证候演变的规律,揭示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