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新安医家治疗喉痹的经验,以服务于现代临床。方法:依据古代经典及新安医家著作,从病名、辨证、论治等方面探讨和分析新安医家治疗痹证的中医特色。结果:新安医家治疗喉痹,立足肺胃,根据病情发展,注重辨证论治。初以拦定风热,制其传变;继以针药并施,内服外敷;后期清热滋阴,益精填髓。结论:新安医家治疗喉痹,博采众长,又各具特色,为临床喉痹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总结骨痿骨痹与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之间的联系,从新安医家对骨痿骨痹的特色治疗即补肾健脾、固本培元及清热利湿、祛瘀泄浊两个主要方面,探讨其对现代中医治疗CKD-MBD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吾师李艳先生为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于皖南地区行医30余载。因地处长江之畔,患痹病者尤多。吾师尊崇《内经》《伤寒》等经典,传承新安医学和家学"张一帖"并善于创新,于痹病尤以热痹颇有体会,对于痹病的诊治强调辨证寒热,释疑热痹之"热"从何而来;治法上本于虚实,调和气血;用药上  相似文献   

4.
痹证从痰论治,早在《丹溪心法》中即有记载,其后,叶天士及王孟英等的著述中亦多有验案。近年来,我们对某些颈、肩、腰腿痛等伤科痹证,在蠲痹常规用药中,亦加入化痰散结之品,临床证明效果颇佳,本文就此作一报告。痹与痰的关系痹者,闭也。《素问·痹论》云:“风寒  相似文献   

5.
“痹”具有痹阻不通之意。痹证是指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闻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处酸、痛、麻、重及屈仰不利。本病在临床较多见。久居潮湿之地,受风、受寒后多可诱发。痹证的表现,轻者可见某些肢体、关节等处感到酸楚、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重者可见关节疼痛明显,关节肿大,反复发作后出现肢体变形、关节功能障碍等,甚至造成残疾,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能力。痹证可按病因分为“风寒湿痹”、“行痹”、“痛痹”、“着痹”等,按脏腑可分为“五脏痹”,治疗也相应有其方法。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从肝论治是治疗痹证的一…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中论述痹证的文献极其丰富。而专论运用补法治痹证,尚不多见。笔者根据多年临床体会以及对古今论痹文献的复习,深感治痹用补对提高疗效是大有裨益的,现简介几案,以证痹证用补之佳效。治行痹重养血而风邪易祛孙女,49岁,农民,1989年4月1日初诊。患者全身肌肉关节呈游走性疼痛,伴有后背疼痛发胀已2个月。有时浮肿,经常头晕,寐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祛痹丹胶囊用于痹证的治疗。方法:共选择病例972例,诊断依据中医风寒湿痹诊断标准,观察治疗后症状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达97.62%,愈显率为86.32%。结论:祛痹丹胶囊对痹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临床观察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痹,有闭阻不通的意思,凡外邪侵入肢体的经络、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疼痛、肿胀或麻木等证,甚至影响肢体运动功能总称痹证。痹证是疑难病之一,《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传统思想认为,痹证的病机主要是寒湿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此病。现将笔从事针灸工作以来,诊治痹证8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徐强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0):1020-1021
关于痹证,《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类证治裁·痹症》更明确指出"诸痹……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而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由此可知,痹证是在内外合邪的作用下,以筋、脉、肉、皮、骨等为邪气阻闭,气血枢机不利的病证,涵盖现代医学100多种疾病,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因其疗效肯定且毒副作用较西医轻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特将近3年关于中医药治疗痹证临床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正风湿病中医称为痹病。《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范围很广,按病因可分为风痹、湿痹和寒痹3种,按部位则可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等20余种。痹病对人体的损伤很广泛,以关节为主要损害。"痹在于骨则重",皮、肌、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李济仁辨治痹证经验集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研医临证60余载,在内、妇、儿科等众多疑难杂病的临床治疗上积验颇丰,尤擅痹证等顽疾的治疗.李老在学术上创立"痹痿统一论"新说,治病注重"培补肾本"辨治杂病,提出并制定了"选择方药剂型,重视作用特点"、"强调服药时间,注重动静宜忌"、"推崇数方并用,主张定时分服"等辨治纲领,处方熔经方、时方、新安医方于一炉,而精心化裁.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发病原因很多,主要是因身体虚弱,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内客经络骨节,久留不去,痹阻气血而成. 1 病因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痹,即痹阻不通[1].痹证是指人体体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若身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相似文献   

13.
痹证,含有闭塞不通的意义。小儿腠理不密,易受外邪侵袭。如体质较弱,气血运行不畅,使病邪滞于肌肉、经络、关节等处,则易成痹。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或痠楚,或肢体沉重、麻木,甚则出现气短、心悸等症。痹证与风寒湿都有关系,《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但三者之间又各有偏胜:“其风气  相似文献   

14.
正吴崑,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新安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明代著名医家,通晓针灸方药,善用针法治病[1],所编撰的《针方六集》是一部集古代针灸之大成的著作,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通过"以药明针"的方法,提出"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并广泛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中医学中的"痹证"是按疾病的病理性质来命名的,认为凡是以邪气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利为病机  相似文献   

15.
<正>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痹相应的西医疾病包括:风湿热、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痹证的临床机理复杂,且易反复发作,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气血和关节失养[2]。.笔者采用自拟除痹汤辨证论治痹证日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晶珠风湿胶囊对痹证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胶囊对痹证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以晶珠风湿胶囊治疗痹证(称治疗组)与痹冲剂治疗痹症(称对照组)进行效果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89.14%,对照组的有效率76.4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晶珠风湿胶囊治疗痹证效果稳定,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旻  曹树红 《当代护士》2022,(1):119-122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施护结合穴位贴敷及中药熏洗对风寒湿痹证膝痹病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风寒湿痹证膝痹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中医辨证施护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与中药熏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18.
痹证是以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麻木和关节肿胀、屈伸不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与气候变化有关,其主要病理机制为气血运行不畅。痹证以游走性为主者称风痹;以疼痛为主者称寒痹;以沉重、粘滞为主者称湿痹;病久化热或初期即有热象者称热痹。本病的治疗除内服药物外,尚可采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之“历节风”“尪痹”“骨痹”“顽痹”等范畴,是一种病因病理尚未完全明了、以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病变为特点,不但侵犯关节、肌肉、肌腱,还可累及全身各脏器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近年来,中医研究本病摸索了一定经验,并取得较好疗效,以致许多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临床症状减轻,甚至消除,但部分患者复发问题,以及少数病人病情始终呈慢性、持续性进展,仍是治疗棘手难点_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痹证的发生主要责之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诸邪;内因是痹证的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履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发痹证的内因,在此基础上容易感受外邪侵袭;且手感受风。寒、湿、热诸邪后,致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证,此即《济生方》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