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剑  张晓琳  和中浚 《中医学报》2011,26(3):380-382
目的:利用古籍文献整理探讨上清派道教与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整理上清派道教医药相关文献,采取类编等文献整理方法,与中医理论体系对照研究.结果:上清派以存思、行气、服食等为主要修炼手段,结合了中医学藏象学说的内容.结论:上清派养生术对道教的发展、养生学和中医藏象学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五脏炼养术、...  相似文献   

2.
正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藏象学说知识体系比较复杂,采用与《黄帝内经》相结合的方式对藏象学说的概念、结构进行规范地表述,有助于实现藏象学说的理解和沿袭。现代研究要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做好传统理论学习和挖掘,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理论学习,是基于稳固理论的不断整理与总结,从而使藏象学说系统化、理论化,由此产生不可或缺的好方法,使我们不断学习和应用。在藏象理论中,继承和发扬藏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 ,中国传统的宗教哲学对中医学独特的认知体系、思维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其中道教又与传统中医学说源流流变的关系最为紧密。目前 ,虽然关于中医学与道教关系的探索文章已有所见 ,但具体到脏腑辨证学说与道教关系的深入研究 ,目前几乎是空白。脏腑辨证主要是运用中医藏象学说以脏腑生理、病理为基础指导临床辨证 ,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核心 ,关于脏腑辨证的学说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 ,从脏腑分证的萌芽时期直至脏腑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完善 ,发现其无论理论还是具体实践方法 ,都蕴藏着浓厚的道教底蕴。追本溯源 ,脏腑辨…  相似文献   

4.
中医解剖知识是构筑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也是在中医解剖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中医应把中医解剖知识的文献整理和应用基础研究作为方向,正确认识中医解剖知识,以古代中医的理论思维为指导,运用现代科技的平台,古为今用,继承创新,为中医学的现代发展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医理论是以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中医学与现代控制论在方法论上有惊人的相似,即藏象经络学说形成的思维方法是现代崭新的科学认识论。研究中医学藏象模型的内容,为人体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以中医藏象学说为基础,以三阴三阳系统为骨架,建立藏象学说的思维模型.此模型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关系、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统一在一起,作为藏象学说司外揣内等思想的载体,有助于将中医基本思想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转化为相应的研究技术,为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有助于中医藏象学说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引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象隐喻为支点,从符号学的意义认知解释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五行学说"木"之属性和肝藏象范畴家族象似性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木"和肝藏象范畴的象隐喻发生学机制。得出结论,正是由于认知符号学解释项的参与,才使得中医学理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了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永续的活力。提出并回答了长期困扰中医学隐喻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源于五行学说范畴的中医肝藏象范畴理论的认知意义解释具有元认知的解释功能,是理解和认知中医学理论的认知起点。  相似文献   

8.
藏象学说在胃癌辨治中的地位胡国庆(上海市中医门诊部200041)主题词脏象学说,肿瘤,胃/中医病机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噎膈”、“反胃”、“伏粱”、“积聚”等范畴。近年来,笔者运用藏象学说指导胃癌的辨证施治,取得了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9.
四行体液学说是西方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石,梳理其具体演进,尤其结合其明确的精密解剖学知识背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液作为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模型原型的科学性。五行藏象证候理论是比四行体液模型更加完善的生理和病理生理模型,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也把体液、组织液和血液作为五行藏象模型的原型实现建模,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中医学概要》藏象学说的长期教学中,有以下两点体会,特浅议如下。其一,藏象学说概述中宜增气血津液与气血阴阳关系的文字叙述。藏象学说是以阐述各脏腑功能为核心的,但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完成,又离不开分布到各脏腑的物质基础。因此,在《中概》藏象学说概述中提到了脏腑功能与气血津液的关系。可是,在各脏腑功能的分述中又提到诸如心气、心血、心阴、心阳、肺气、肺阴等词语。那么,气血阴阳与概述中的气血津液到底是什么关系?不少学生对此提出疑问。关于这一问题,书中有关脏腑病机、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概述中将在后边提出,且内容不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