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太湖淡水螺体内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状况及其富集规律。方法实验模拟环形螺生长环境,在养殖水中添加8μg/L的微囊藻毒素,实验为期50 d,每隔10 d进行取样。同时,2011年5月和7月,采集太湖梅梁湾两个监测点的水样和环形螺,采用液质联用方法测定水样和环形螺中可食组织、不可食组织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养殖试验中各组织均有微囊藻毒素积累,可食组织中积累量缓慢持续上升,不可食组织中毒素积累呈波浪形上升;不可食组织(最大值为9.44μg/kg)对毒素的积累能力明显大于可食组织(最大值为1.6μg/kg)。两个监测点螺蛳的可食部分和不可食部分中均检微囊藻毒素,不可食部分微囊藻毒素含量是可食部分的5.4~11.7倍。结论太湖环形螺体内存在微囊藻毒素污染,且存在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的淡水水体中常见的藻类毒素,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成为水环境中的潜在危害物质之一.随着世界各国对微囊藻毒素的重视,中国也在相关水质标准中增添了微囊藻毒素这一指标.因此,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与控制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笔者系统地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对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状况,提出开发高效、廉价的藻毒素处理技术将成为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囊藻毒素-LR对睾丸支持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分离纯化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用低剂量(0~500×10-3 μg/ml)和高剂量(1~20 μg/ml)微囊藻度素-LR染毒细胞,细胞培养24 h、48 h和72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和中性红吸收(NR)实验检测微囊藻毒素-LR对支持细胞活性的影响;将纯化后的部分睾丸支持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给予不同剂量的微囊藻毒素-LR (0,1,10μg/ml),于24h和48 h后提取细胞总RNA,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P53、bax和bcl-2表达水平.[结果]低剂量(0~500×10-3 μg/ml)微囊藻毒素-LR作用于支持细胞24、48、72 h,细胞活性增强.高剂量微囊藻毒素-LR(10和20μg/ml)作用24、48 h,细胞活性显著降低.时闻效应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细胞活性降低.细胞暴露于1 μg/ml微囊藻毒素-LR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较P53和bcl-2 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增加,bax表达量降低.暴露予10 μg/ml微囊藻毒素-LR后P53和bax mRNA水平相对表达增加,bcl-2表达降低.[结论]低剂量的微囊藻毒素-LR对 细胞具有兴奋效应,随着剂量的增高及暴露时间的延长微囊藻毒素-LR能够明显抑制细胞活性.同时微囊藻毒素-LR可通过P53、bax和bcl-2基因的表达影响睾丸支持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4.
微囊藻毒素MC-LR对肝细胞毒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微囊藻毒类MC-LR的肝脏毒性机理。方法:采用四唑盐比色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囊藻毒素MC-LR对原代培养的肝细胞和Hela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微囊藻毒素在极低浓度时表现为抑制细胞生长或细胞毒作用,高逍度时可促进细胞生长。MC-LR导致肝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样变化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提示微囊藻毒素可能具有影响肝细胞周期的作用,可诱导肝细胞增殖,同时又能诱导肝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对Hela细胞周期有类似影响趋势,但其程度远不如对肝细胞的影响明显。结论:微囊藻毒素对肝细胞的特异性作用可能是其肝脏毒性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产毒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温度、光照、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微囊藻毒素LR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BG-11为培养基,通过计数藻细胞来反映其生长特性,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囊藻毒素LR产量,观察不同温度(20~35℃)、光照(2000~5000 lx)、氮(71.4~1300.0μmol/L)、磷(1.43~71.40μmol/L)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微囊藻毒素LR产生的影响.结果铜绿微囊藻在25℃和3000 lx时生长最快,但细胞内产毒量却分别在20℃和5000 lx时达到最大值;在固定磷浓度(6.50μmol/L)的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细胞数和毒素产量均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650.0μmol/L时达到最高峰,继续增高则有抑制作用;在固定氮浓度的培养条件下(71.4μmol/L),磷浓度为1.43 μmol/L时细胞生长较慢,浓度达到6.50μmol/L时细胞生长加速,但浓度进一步加大,藻细胞生长曲线无明显变化,产毒量也未见明显不同;同时,微囊藻毒素-LR浓度与藻细胞数和叶绿素含量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铜绿微囊藻的最佳生长条件并不等同于其最佳产毒条件;磷是一种限制性营养因子,较低浓度就可满足藻类生长及产毒需要;适合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氮磷比是100:1(原子数比);可通过细胞计数或测定叶绿素含量来预测水中微囊藻毒素-LR的总浓度.  相似文献   

6.
水体中蓝绿藻分子标志物--mcyD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筛选自然水体中产微囊藻毒素藻株的方法.方法应用编码微囊藻毒素合成酶mcyD基因的特异引物结合藻类保守序列16 S rRNA对所培养的纯种蓝绿藻(铜绿微囊藻FACHB 469、铜绿微囊藻PCC7806、微囊藻属FACHB 569、浮游蓝丝藻属小颤藻FACHB247、泡沫节球藻FACHB377)和采集的水样进行聚合酶链反应,观察扩增结果,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其微囊藻毒素浓度.结果在产微囊藻毒素(铜绿微囊藻PCC7806、微囊藻属FACHB569)的藻株和水样均可以扩增出1条约870 bp的单一条带,而不产微囊藻毒素的藻株(铜绿微囊藻FACHB469、浮游蓝丝藻属小颤藻FACHB247、泡沫节球藻FACHB377)和水样未扩增出此条带.结论以mcyD基因为微囊藻毒素分子标志物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自然水体中的产微囊藻毒素和非产微囊藻毒素蓝绿藻是可行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7.
微囊藻毒素是地表水中常见的藻毒素,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种类型的水域。目前已知微囊藻毒素-LR具有极强的肝毒性,达到极低浓度即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于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正遭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报道尤为引人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我国水源水及出厂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及与疾病的关系,探讨了微囊藻毒素浓度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加强对水源水及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和治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实验条件下氮、磷对微囊藻毒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实验条件下氮、磷及氮磷比值对微囊藻毒素产生的影响。方法将经过扩大培养3次的铜绿微囊藻细胞接种于无氮、无磷的BG-11培养液中饥饿培养3天,分别接种到含有0、0.5、1.0、5.0、10.0mg/L磷的BG-11培养液中培养20天;接种于含磷0.05、5.0mg/L的BG-11培养液中,并分别按照氮:磷物质量比5∶1、10∶1、20∶1、50∶1、100∶1加入所需的NaNO3,培养20d。观察各组铜绿微囊藻细胞计数的变化。并于培养的第8、12、16、20天将藻细胞破碎,提取毒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微囊藻毒素的量。结果当磷初始浓度低于5.0mg/L时,微囊藻毒素的产量随培养液中初始磷浓度的升高而增高。而当培养液中磷初始浓度为10.0mg/L时,磷对微囊藻毒素的产量产生了抑制作用。磷初始浓度为0.05mg/L的培养液中,氮磷比值在50:1时,细胞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最高,在磷初始浓度为5.0mg/L的培养液中,氮磷比值为20:1时,细胞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最高。与培养液中微囊藻细胞具有最大生物量时的氮磷比值相同。结论磷对于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应综合探讨磷浓度和氮磷比值对微囊藻毒素产生的影响。通过各种手段控制水体中的磷浓度可能是解决微囊藻毒素产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察微囊藻毒素对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的污染状况 ,于 2 0 0 2年 7~ 8月份对江苏、云南、福建和广东我国主要螺旋藻生产基地的 33份水源水、1 60份养殖用水、86份螺旋藻浆、70份螺旋藻原料粉进行了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同时随机采集了上述四省的 1 9种 71份市售螺旋藻产品 ,用ELISA法对样品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测定。结果提示 :水源水中的 1 2份自来水样中均未检测出微囊藻毒素 ,9份地下水样中有 6份、1 2份地表水样中有 8份检测出不同污染水平的微囊藻毒素 ;1 60份螺旋藻养殖场池水和 86份螺旋藻浆中的微囊藻毒素平均污染水平分别是 2 0 7 9pg ml和 31 9ng g ,两者相差 1 53倍 ;70份螺旋藻原料粉中的微囊藻毒素平均污染水平是 2 0 6 4ng g;1 9种 71份市售螺旋藻产品中总微囊藻毒素污染水平平均为 31 7 2ng g,其中主要剂型是片剂和胶囊 ,片剂和胶囊中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平均水平分别为 1 4 2 7ng g和 2 2 2 6ng g。提示螺旋藻生产过程和市售产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囊藻毒素污染 ,通过服用螺旋藻而摄入的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制定符合我国特点的藻类保健食品中微囊藻毒素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我国若干湖泊中蓝藻毒素的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SHE细胞体外微核试验和Ames试验对从淀山湖、太湖、巢湖水华中提取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测微囊藻毒素可明显增强SHE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并呈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但3个采样点年品均不能诱导TA98和TA100菌株的回复突变。提示:微囊藻毒素可能是在染色体水平或基因调控过程中影响细胞的分裂繁殖,对DNA无直接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