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16例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行心肌酶谱,血生化,血气分析,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为96.6%(112/116),主要为心肌酶谱异常,多有2项及2项以上心肌酶异常,其中CK—MB、AST均较敏感,但恢复很快。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损害的发生与患儿年龄、性别、吐泻程度、脱水、酸中毒、发热、发热程度及有无呼吸道感染均无关系。【结论】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很高,但多为潜伏型或亚临床型心肌损害,主要是心肌酶异常,其发生与病情轻重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196例,根据临床症状、心脏仪器和试验室检查结果,分为A组(合并心肌损害组)118例,B组(无合并心肌损害组)78例,并对两组临床资料和生化、仪器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对比分析的14项指标中,两组患儿性别、发热、病程(﹥5d)、腹泻次数(﹥10次/d)、重度脱水、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血红蛋白(H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0~1岁)、呕吐、代谢性酸中毒,血钾、血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0~1岁)、呕吐和代谢性酸中毒为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年龄(0~1岁)、呕吐和代谢性酸中毒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应给予重点关注,必要时做心脏仪器检查,对患儿合并心肌损害做到及早确诊、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1.1对象 病例组120例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6个月~1岁。健康组120例为健康体检者,其中男61例,女59例,年龄6个月~1岁。  相似文献   

4.
轮状病毒(RV)是儿童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近年来,RV肠道外感染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的报道逐渐增多。作者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肌钙蛋白I(CTnI)测定,以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导致心肌损害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69例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进行心电图、血气、电解质及心肌酶谱(CK、CK-MB、LDH、α-HBDH和AST)分析,观察心肌酶谱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8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观察组)和60例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对照组)的心肌酶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P<0.01).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可致心肌损害,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警惕心肌损害,治疗同时注意保护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肝脏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85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肝功能及肝脏B超检查,并对其中108例合并肝脏损害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08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肝脏损害患儿中,单纯丙氨酸转移酶(ALT)升高者30例,占27.8%,单纯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升高者18例,占16.7%,单纯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者10例,占9.3%,ALT和AST2项酶同时升高者24例,占22.3%,ALT、AST和γ-GT3项酶同时升高者12例,占11.1%,转氨酶升高伴胆红素(TBIL或DBIL)升高者3例,占2.7%,转氨酶升高伴白蛋白(ALB)降低者3例,占2·7%,肝功能异常伴肝脏肿大者8例,占7.4%;ALT升高总例数为66例,占61.1%,AST升高总例数为54例,占50%,γ-GT升高总例数为22例,占20.4%。(2)经病毒唑及能量合剂等护肝治疗后,2周内ALT恢复正常者60例,占全部ALT升高病例的90.9%,AST恢复正常者51例,占全部ALT升高病例的94.4%,γ-GT恢复正常者21例,占全部γ-GT升高病例的95.5%;合并TBIL或DBIL升高及ALB降低、肝脏肿大者,均于2周内全部恢复正常。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可同时合并肝脏损害,其中,以ALT及AST升高者最多见,经一般抗病毒及护肝等治疗后,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儿在2周内肝功能及肝脏大小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108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肝脏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肝脏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85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肝功能及肝脏B超检查,并对其中108例合并肝脏损害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08例患儿中,单纯丙氨酸转移酶(ALT)升高者30例,占27.8%;单纯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升高者18例,占16.7%;单纯Υ-谷氨酰转肽酶(Υ-G T)升高者10例,占9.3%;ALT和AST同时升高者24例,占22.3%;ALT、AST和Υ-G T同时升高者12例,占11.1%;转氨酶升高伴胆红素(TB IL或DB IL)升高者3例,占2.7%;转氨酶升高伴白蛋白(ALB)降低者3例,占2.7%;肝功能异常伴肝脏肿大者8例,占7.4%。ALT升高总例数为66例,占61.1%;AST升高总例数为54例,占50%;Υ-G T升高总例数为22例,占20.4%。(2)经病毒唑及能量合剂等治疗后,2周内ALT恢复正常者60例,占全部AST升高病例的90.9%;AST恢复正常者51例,占全部AST升高病例的94.4%;Υ-G T恢复正常者21例,占全部Υ-G T升高病例的95.5%;合并TB IL或DB IL升高及ALB降低、肝脏肿大者,全部于2周内恢复正常。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可同时合并肝脏损害,其中以ALT及AST升高者最多见,经一般抗病毒及护肝等治疗后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儿在2周内肝功能及肝脏大小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肌酶动态变化水平及其对心肌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合并心肌损伤患儿65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行身体检查的健康同龄婴幼儿6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CK、AST、CK-MB、LDH、HBDH)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K、AST、CK-MB、LDH、HBDH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入院24 h内CK、AST、CK-MB、LDH、HBDH水平达到巅峰,随着患儿病情的好转,其水平显著下降,与入院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5 d其水平下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电图异常例数2例(3.33%),观察组心电图异常例数60例(92.31%),两组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可作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预测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8,(3):399-400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RV)肠炎并发心肌损害(MD)患儿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9例RV肠炎患儿资料,其中21例并发MD(MD组),对可能导致MD的因变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MD组重度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患儿的构成比明显高于非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中毒及中、重度脱水是RV肠炎并发MD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在RV肠炎患儿的救治过程中若出现中、重度脱水和酸中毒,应在对症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其心肌指标,出现MD及时给予早期干预,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CK-MB/CK)方法减少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过度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00例腹泻患儿进行研究,采集其新鲜大便,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并相应分组,其中轮状病毒检测阳性者设为观察组(100例);轮状病毒检测阴性者设为对照组(100例),分别于清晨空腹下抽取两组患儿静脉血液检测CK、乳酸脱氢酶(LDH)、CK-MB。结果观察组患儿LDH、CK、CK-MB水平分别为(297. 84±103. 25) U/L、(374. 14±88. 17) U/L、(42. 14±19. 26) U/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2. 74±26. 85) U/L、(122. 76±24. 10) U/L、(6. 95±2. 18)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CK-MB/CK为11. 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 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 85,P=0. 00)。结论临床通过采用传统心肌酶谱检测可排除心肌损害疑似者,但通过检测CK-MB/CK可有利于早期诊断婴幼儿轮状病毒并发心肌损害,为减少临床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多系统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小儿腹泻最常见的致病菌,小儿感染RV后除了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外,常并发多脏器损害。我们对2008年1—12月儿科病房收治的67例急性RV肠炎患儿进行了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RV)肠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确诊的30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儿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12月15例,12~18月11例,〉18月4例。所有病例均有腹泻和惊厥史,其中合并良性惊厥24例,占80%,合并病毒性脑炎6例,占20%。全部病例均在1~2周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精神运动及生长发育正常。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但症状较轻,预后多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轮状病毒的合并损害问题。方法对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583倒急性腹泻病患儿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大便潜血检查,轮状病毒检测,心肌酶谱检测及肌钙蛋白检测。并对1岁以下的患儿进行喂养情况调查。结果2006年全年轮状病毒感染率为28.64%,9~11月为发病高峰。其中69例有CK-MB升高,26倒血液中发现有肌钙蛋白。结论随着轮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它在导致腹泻的同时,也表现为嗜心肌性。致使心肌细胞受损。症状愈重CK—MB及肌钙蛋白I值愈高.  相似文献   

15.
卢恩敏 《药物与人》2014,(1S):61-61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流行性,多由轮状病毒引起,又称为轮状病毒肠炎,发病年龄多为婴幼儿。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我科应用抗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百贝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取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是我国婴幼儿秋冬季节常见的病毒性腹泻病,临床症状以呕吐、腹泻、发热为主,近年来有报道发现,轮状病毒为全身性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1].为了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心肌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本文对16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了心肌酶谱的检测及分析,同时做心电图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婴幼儿烧伤合并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医院收治的12例烧伤合并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病史、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结果12例均为秋冬季节发病,腹泻物为蛋花汤样或稀水样便,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腹胀;其中6例(50%)有腹泻患儿接触史;易引起医院感染流行;腹泻发病时间:入院前3例,入院后1~5d1例,5~lOd2例,10~20d2例,≥20d4例,6例开始感染时仅表现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2~4d后出现腹泻;病程为3~lOd;烧伤创面经保痂、换药、抗感染及手术等综合治疗,创面愈合出院。结论秋冬季节烧伤的婴幼儿出现蛋花汤样或稀水样便,大便常规无红、自细胞要高度警惕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隔离、加强无菌操作是防止感染扩散的有效措施;止泻、补液、防止创面感染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通过对21例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桓台县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的随访、辅助检查、病史等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1例患儿多发生在9至11月份,平均年龄(17.1±3.96)个月,惊厥多发生在消化道症状出现后(1.95±1.02)天,其中13例(61.90%)出现2次以上惊厥,18例随诊6-12个月,无惊厥发生。结论: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多发生在1-2岁幼儿,冬秋季多发,大部分患儿出现2次以上惊厥,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我院肠道门诊于1995年1月~1996年12月应用法国搏福——益普生制药集团国际公司生产的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Smecta)治疗轮状病毒肠炎38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吕玲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2-163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为临床诊治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提供一定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该院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者115例,其中轮状病毒肠炎患者60例,观察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静脉滴注喜炎平的基础上采用炎琥宁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静脉滴注病毒唑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115例腹泻患者中共检出轮状病毒阳性60例,检出率为52.2%;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男女比例1.14:1;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儿童,其中<1岁患者32例,占53.3%,1~2岁患者24例,占40.0%,3~7岁患者仅4例,占6.7%,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季节分布上主要发生在春冬季,春季发生18例,占30.0%,冬季发生36例,占60.0%,夏秋季共发生6例,占10.0%,在季节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主要发生年龄在2岁以下,季节分布上主要发生在春冬季节;通过在静脉滴注病毒唑的基础上采用炎琥宁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止泻时间和退热时间,缩短病程,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