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育龄妇女细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及滴虫性阴道炎感染状况。方法对无锡地区妇科门诊2142例、体检中心1885例、住院患者218例育龄妇女采集阴道后穹隆部位的分泌物,用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试剂盒检测,同时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假丝酵母菌属、滴虫。结果妇科门诊患者单独细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发病率分别为19.44%、16.43%和7.19%;体检中心患者发病率分别为8.17%、6.47%和1.91%;住院患者发病率分别为2.75%、1.83%和1.38%;妇科门诊与体检中心、妇科门诊与住院患者的单独细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现细菌性阴道病阳性检出率高于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且细菌性阴道病阳性检出率高于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但细菌性阴道病的混合感染以及体检中心与住院患者单独细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门诊应将细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属、滴虫列入阴道分泌物常规筛查。  相似文献   

2.
黄敏  李小毛  王焕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39-1840
目的:了解产后妇女阴道内菌群分布及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用革兰氏染色法检查产后妇女阴道分泌物,并进行Nugent评分。结果:274例产后妇女阴道分泌物未发现假丝酵母菌和滴虫;Nugent评分正常(0~3分)12例(4.38%),临界(4~6分)161例(58.76%),细菌性阴道病(BV)(7~10分)101例(36.86%)。结论:产后妇女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较少见;产后妇女阴道微生态屏障脆弱,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徐龙强  隋静  刘广燕  李云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93-1394,1397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阴道炎患者病原体的感染状况,探讨阴道炎病原体感染与当地季节变化的关系。方法采集妇科门诊就诊的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以生理盐水涂片法进行滴虫和假丝酵母菌的检测,以唾液酸酶法进行细菌性阴道病的快速检测。结果①在9187例送检样本中,共检出滴虫196例(2.1%);检出假丝酵母菌2229例(24.2%);细菌性阴道病阳性2690例(29.3%)。②在4185例阳性检出标本中,滴虫、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分别为4.7%、53.2%和64.3%;细菌性阴道病分别合并滴虫和假丝酵母菌感染者占22.2%。③全年1~12月滴虫、假丝酵母菌和细菌性阴道病的的检出率分别为1.1%~3.0%、15.8%~30.8%和23.1%~43.3%,滴虫检出率在不同月份之间比较无差异,假丝酵母菌和细菌性阴道病的不同月份之间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5,126.03,P均﹤0.001)。1~12月滴虫、假丝酵母菌和细菌性阴道病的检出率,圆分布分析平均角分别是168.1°±74.2°、186.9°±74.2°、258.2°±78.2°(P均﹤0.05),三者的高发时间分别是6月20日左右、7月9日左右和9月19日左右。结论本地区阴道炎患者假丝酵母菌和细菌性阴道病的检出率较高,高发时间在7~9月份,提示本地区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可能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叶平  黄引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825-1829
目的:了解不同孕期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价血清E2与阴道酸碱度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妊娠不良结局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常规进行产前检查的健康无症状单胎妊娠妇女101例分早孕期组(≤13周)36例、中孕期组(13~28周)35例及晚孕期组(≥28周)3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2O2含量检测及细菌培养,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同时检测其血清E2水平,观察妊娠结局: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结果:①随着孕周的增加,血清E2升高,但没有发现随着E2升高阴道pH值下降;妊娠期不同孕期阴道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妊娠各期均有无症状细菌性阴道病(BV)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且发生率较高。③阴道菌群状况: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有不同比例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阴道常规镜检妊娠各期总的假丝酵母菌阳性率为6.93%(7/101),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阳性率为14.85%(15/101),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阳性率分别为60.00%(9/15)、26.67%(4/15)、6.67%(1/15),阴道菌群中可检出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④妊娠结局:101例孕妇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72例,阴道微生态失调者29例,阴道微生态正常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微生态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率及产褥感染率因例数太少无法比较。结论: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在不同孕期阴道微生态改变明显,微生态失调发生率高,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感染在妊娠期阴道炎中居首位,培养显示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状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门诊不孕妇女阴道分泌物的病原学及合并感染情况。方法用湿片法进行阴道分泌物及细菌性阴道病(BV)检查;革兰氏染色法检查G-双球菌;用Unipath有限公司沙眼衣原体检测试剂合(免疫层析法)进行衣原体检测;用江门市凯林贸易有限公司支原体选择鉴定培养基进行支原体检测。结果1200例不孕妇女中,其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阳性65例,阳性率5.42%;阴道毛滴虫阳性2例,阳性率0.17%;细菌性阴道病(BV)187例,阳性率15.58%;G-双球菌16例,阳性率1.33%。衣原体、支原体阳性共322例,总感染率为26.83%。主要的混合感染:假丝酵母菌+BV:14例(1.17%);UU+BV:11例(0.92%);UU+CT:9例(0.75%)。假丝酵母菌+UU:9例(0.75%)。结论不孕妇女阴道分泌物的病原体构成复杂,UU、CT、B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为主要病原体、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健康妇女阴道感染情况。方法用KOH湿片法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及细菌性阴道病(BV)检查。结果1500例妇女中:阴道清洁度异常比例45.07%;假丝酵母菌阳性52例,阳性率3.47%;阴道毛滴虫阳性3例,阳性率0.20%;细菌性阴道病(BV)66例,阳性率4.40%;假丝酵母菌合并细菌性阴道病(BV)12例(0.80%)。结论现阶段妇女阴道感染情况不容乐观,有必要定期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在妇女病普查人群中的患病率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09年12月进行妇女病普查的6 216例妇女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结果。结果:6 216例中有886例符合细菌性阴道病诊断标准,占14.25%。其中阴道分泌物阳性占22.4%,pH>4.5的占68.8%,线索细胞阳性率占100.0%。其中65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检出假丝酵母菌,14例检出滴虫。采用抗厌氧菌药物治疗效果显著。结论:细菌性阴道病是育龄妇女生殖感染常见疾病之一,应提高认识,及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女性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及细菌性阴道病(BV)与清洁度和年龄的相关性. 方法 对医院2284例疑似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检测和BV三联法测定H2O2浓度、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活性. 结果 2284例中共检出仅BV阳性451例(19.7%),滴虫感染85例(3.7%),假丝酵母菌属感染389例(17.0%),BY合并滴虫感染34例(1.5%),BV合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102例(4.5%);患者清洁度Ⅰ~Ⅱ度的BV阳性173例,占14.4%,Ⅲ~Ⅳ度的414例,占3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V合并滴虫或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136例均在Ⅲ~Ⅳ度间;BV患者的年龄段20~30岁为29.5%,30~40岁为32.8%,与<20岁和>5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和滴虫感染同样处于此年龄段. 结论 BV是阴道炎患者的主要病原感染原因,同时也是育龄妇女具有潜在危险的最常见的阴道感染疾病,对阴道炎患者进行白带常规检测同时进行BV Set检验,能更好地反映出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  相似文献   

9.
乳酸杆菌在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在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细菌性阴道病和对照组(包括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和正常育龄妇女)两组,进行白带常规检查,观察乳酸杆菌的阳性率,分析乳酸杆菌在细菌性阴道病中的作用。结果300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阴道乳酸杆菌55例,阳性率18.33%,pH值为5.2±0.68,1000例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中阴道乳酸杆菌680例,阳性率68.00%,pH值为4.1±0.25,90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中阴道乳酸杆菌43例,pH值为4.2±0.59,阳性率47.78%,50例正常育龄妇女中阴道乳酸杆菌50例,阳性率100.00%,pH值为3.9±0.32。结论乳酸杆菌能提高细菌性阴道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阴道病患者感染解脲支原体的分群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菌性阴道病及假丝酵母菌病两种最常见的阴道炎合并感染解脲支原体情况,并对其分群,从而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液体选择培养基初筛体检人群及门诊就诊患者498例,提取DNA,用PCR法进行分群。结果:细菌性阴道病及假丝酵母菌病中UU阳性率为36.1%、41.4%,与对照组(37.3%)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细菌性阴道病组一群阳性率61.5%,二群阳性率38.5%;假丝酵母菌病组一群阳性率75.0%,二群阳性率25.0%;对照组一群阳性率61.1%,二群阳性率38.9%;两个观察组一群阳性率均与对照组无明显相关性(P>0.05,P>0.05),二群阳性率也均与对照组无明显相关性(P>0.05,P>0.05)。结论:说明细菌性阴道病及假丝酵母菌病与解脲支原体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1.
姚贝  张捷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519-1521
目的:了解不孕妇女及孕妇TORCH感染的状况。方法:调查对象为19 500名育龄期不孕妇女及4 141名孕妇,TORCH-IgM抗体的检测采用ELISA捕获法。结果:不孕妇女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04%、0.19%、0.54%、0.27%,总阳性率为0.89%;孕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2%、0.29%、0.87%、0.39%,总阳性率为1.47%。结论:北京地区不孕妇女及孕妇TORCH感染率低。不孕妇女TORCH总感染率低于孕妇,TORCH感染与不孕的关系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1 240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目的 为了解生殖道支原体在晚期孕妇、育龄妇女、念珠菌性阴道炎和淋球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962例晚期孕妇、85例育龄妇女、9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和103例淋球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宫颈拭子标本进行了生殖道支原体检测。结果 在晚期孕妇、育龄妇女、念珠菌性阴道炎和淋球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生殖道支原体的检出率分别为4.16%、3.52%、11.1l%和13.59%。结论 生殖道支原体在晚期孕妇、育龄妇女、念珠菌性阴道炎和淋球菌性阴道炎妇女中均有一定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孕产妇HIV感染状况和相关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育龄期妇女和孕产妇感染HIV的重点人群和环节,指导今后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方法:用ELISA法检测武汉市产前医学检查孕妇或分娩产妇血浆的HIV抗体,将筛查阳性标本送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诊断。结果:3年来,孕产妇HIV感染率为0.79/万,孕产妇主要通过性途径感染HIV,感染HIV的孕产妇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多为35岁以下的无职业流动妇女,早、中孕期筛出的孕妇更能积极配合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结论:武汉地区孕产妇HIV感染率处于低水平、小幅增长,今后,应加强HIV和母婴阻断相关知识宣教,将预防育龄妇女和孕妇HIV性传播放在首位,加强35岁以下低文化、低收入、无职业流动育龄妇女和孕产妇的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最大限度减少胎儿HIV感染机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4.
曾选  宇翔  陆瑶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12):1161-1163
目的了解围生期孕妇阴道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方法对10 800例妇女(围生期孕妇和非妊娠期妇女各5 400例)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5 400例围生期孕妇病原菌检出率为26.00%(1 404株),其中真菌759株,革兰阳性球菌611株,革兰阴性杆菌32株,淋病奈瑟菌2株;5 400例非妊娠妇女病原菌检出率为7.87%(425株),其中真菌232株,革兰阳性球菌182株,革兰阴性杆菌5株,淋病奈瑟菌6株。围生期孕妇分离的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为84.85%和80.8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为40.91%,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为69.23%和53.85%,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100.00%。结论围生期孕妇阴道较非妊娠育龄妇女病原菌感染率更高,加强围生期孕妇阴道病原菌的筛查力度,对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市渝北区育龄妇女孕前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及巨细胞病毒(CMV)3项病毒感染状况,为优生优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的1 998份育龄妇女血清标本,用ELISA法进行TOX、RV和CMV抗体检测,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OX累计及新发感染率分别为2.0%和1.0%,各年龄组间TOX累计及新发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V-IgG抗体阳性率为13.3%,不同年龄组育龄妇女RV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0岁人群相对易感;CMV累计及新发感染率分别为14.0%和0.6%,不同年龄组育龄妇女CMV累计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MV新发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渝北区育龄妇女TORCH3项病毒感染率偏低,人群普遍易感,应积极加强对育龄妇女人群孕前TORCH检查,以达到优生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和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妇女阴道菌群失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医院门诊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育龄妇女1500例,为育龄组,妊娠妇女1200例为妊娠组,对阴道分泌物微生态及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妊娠组菌群正常为62.50%(750/1200),高于育龄组的55.93%(839/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8.50%(348/1200),低于育龄组的11.93%(179/1500)(P〈0.05);妊娠组pH为4.22±0.77,低于育龄组的4.62±0.84(P〈0.05);妊娠组H,0,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2.51±0.49)μmol/L和8.42%(101/1200),育龄组为(2.28±0.41)μmol/L和11.20%(165/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FSH和E2分别为(13.58±3.63)U/L和(421.09±42.47)pmol/L,均高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检出率为39.58%(475/1200),高于育龄组的34.87%(523/1500)(P〈0.05);妊娠组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分别为11.33%(136/1200)和10.08%(121/1200),均低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强度大于育龄组(P〈0.01)。结论妊娠组雌激素水平较育龄组高,阴道乳酸杆菌数量多于育龄组,pH值升高,阴道微生态好于育龄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杭州地区育龄期妇女TORCH筛查结果进行分析,为预防TORCH感染和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孕前筛查和孕期普查的育龄妇女共3621例,应用化学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弓形虫IgG抗体(TOX-IgG)、弓形虫IgM抗体(TOX-IgM),风疹IgG抗体(RUV-IgG)、风疹IgM抗体(RUV-IgM),巨细胞IgG抗体(CMV-IgG)和巨细胞IgM抗体(CMV-IgM)。结果在IgM中CMV-IgM阳性率最高,为1.13%;TOX-IgM和RUV-IgM阳性率分别为0.08%和0.69%;TOX-IgG、RUV-IgG和CMV-IgG阳性率分别为2.04%、45.90%和91.49%。在育龄人群各年龄组间,20岁~29岁低龄产妇RUV-IgM、RUV-IgG、CMV-IgM和CMV-IgG阳性率最高。结论杭州市育龄妇女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TORCH现状感染及较高CMV-IgM、CMV-IgG阳性率,建议育龄妇女孕前进行TORCH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鲁西地区育龄期妇女孕前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的感染状况,为预防TORCH感染和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6月间来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免费孕前筛查的妇女共8275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MV、TOX、RV的IgG、IgM浓度。结果CMV-IgM阳性率为0.33%,TOX-IgM阳性率为0.22%;CMV感染以春秋两季为高发期,与夏冬两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X感染春、秋两季与夏、冬两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V感染四个年龄段(≤25岁、26~35岁、36~45岁、>45岁)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11%、0.28%、0.48%、1.83%,TOX感染四个年龄段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32%、0.15%、0.37%、0.00%;CMV-IgG的阳性率(95.53%)最高,其次为RV-IgG,阳性率为80.48%,TOX-IgG阳性率最低,仅为0.40%。结论鲁西地区育龄期妇女TORCH感染率较高,尤其以CMV感染率最高,且CMV感染有一定的季节性,以春、秋两季高发。育龄期妇女孕前应及早进行TORCH筛查,旨在有效预防胎儿出生缺陷和患病,改善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育龄妇女人群细菌性阴道病调查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调查细菌性阴道病(BV) 在不同育龄妇女人群的流行情况, 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对深圳市三种不同类型的育龄妇女共4 744名进行包括细菌性阴道病在内的阴道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妇科检查及问卷调查。结果: 细菌性阴道病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11. 72%, 门诊病人患病率为15 .19%, 高危人群患病率为19. 52%, 合计患病率为12 .73%。研究发现深圳市育龄妇女细菌性阴道病患病率与年龄大小呈负相关, 主要症状、体征表现为分泌物增多( 35 .43% )、糊状分泌物(34 .36% ) 等。结论: 深圳市三类人群育龄妇女细菌性阴道病合计患病率居各种阴道感染首位, 当地育龄妇女年龄越小, 患病率越高。建议各级计生服务机构在进行宫腔操作时应进行细菌性阴道病的常规检查并做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