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磁共振MRA(3D TOF MR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及脑动脉主要分支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09-08 47例患者MRA资料。结果左侧椎动脉狭窄4例,右侧椎动脉狭窄7例,双侧椎动脉狭窄1例,左侧椎动脉走行异常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结论磁共振MRA技术无创伤、准确率高,在椎动脉及脑动脉主要分支血管检查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为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扫描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的患者41例,为所有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结果:41例患者应用血管探针技术、MIP、MPR、VR等图像重建技术,椎动脉、颈内动脉、脑内各动脉及主要分支均可获得清晰显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占19.5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占34.15%,颅内动脉伴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占46.34%。颅内动脉狭窄中,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5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伴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6例M2段狭窄。颅外颈动脉狭窄中,1例单侧椎动脉发育细小,5例椎动脉C2、C3水平狭窄,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8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狭窄。斑块血管共计29支,基本位于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部位。累及血管中中重度狭窄伴闭塞患者33例、轻度狭窄患者8例。结论: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能够使病变部位程度、类型以及部位等得到准确显示,可为临床进行病情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3例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状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血管狭窄率高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终末端(I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及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进行检测并与所测56例健康人的正常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对男性患者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右侧颈内动脉终末端、左侧大脑前动脉都有较明显损害;≤40岁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右侧椎动脉、〉40岁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右侧大脑后动脉有较明显损害;〉40岁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颈内动脉终末端、双侧大脑前动脉、左侧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均有明显损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对脑血管的损害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61岁,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利1月。2019年8月26日外院头颅M R平扫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2019年9月3日外院头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示:考虑右侧颈内动脉蹼,请结合临床;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少许钙化斑块,管腔未见狭窄;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未见明确狭窄。患者于2019年9月25日收入我院,查体: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张力1级,右下肢肌张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肌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了解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学资料,为更好地认识和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82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每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经过有经验的专家诊断,提供脑的颅内、外血管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单发或者多发狭窄病变、血管狭窄病变位于颅内或颅外、狭窄病变血管的多少、侧枝循环情况等.结果 前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111处,其中双侧颈动脉虹吸部狭窄16处,颈动脉颅内段及左、右、双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95处;后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103处,左、右及双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64处,左、右及双侧颅内后循环狭窄39处.前循环组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例数为5例,后循环组为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06,P<0.05).结论 前循环责任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和大脑中动脉的水平段为多;后循环狭窄病变则以椎动脉起始部、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较多.  相似文献   

7.
我科2004-04以来,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患者307例,现将支架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中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1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158例,基底动脉18例,椎动脉96例,锁骨下动脉19例。其中一部分患者有的放置两枚支架。年龄35-84(平均56)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8例,199例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1.2手术方法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支架置入者均行全身麻醉。术前应用拜阿司匹林0.3,1次/d、氯比格雷75 m g,1次/d,连用5-7 d。术前2 h微泵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术前备皮、留置尿管、建立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8.
正后循环缺血综合征(PCI)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包括后循环供血区的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典型表现,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闭塞、椎动脉管受压、以及动脉源性或心源性栓塞,最终导致脑灌注不足和梗死,小脑和脑干严重缺血~[2-3]。最主要的症状为眩晕、头面和肢体麻木、头痛、肢体无力、呕吐、短暂性意识丧失、复视、行走障碍、视觉障碍~[4]。长春西汀和舒血  相似文献   

9.
对颅内多发动脉瘤1例诊治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47岁。主因突发头痛2 h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强直,四肢肌力正常。生命体征正常。Hun t-H ess分级为Ⅰ级。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第1天即行脑血管造影,造影时行双侧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造影,未行右侧椎动脉造影。造影结果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图1,2)。当时考虑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不易破裂,即使破裂很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本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宜用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来解释。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行CT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同时显示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其形状不规则,呈分叶状(图3,4)。考虑右侧小脑后下动脉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责任动脉瘤。于入院后第3天在全麻下行右侧枕下远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住院半个月后出院。而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随访观察。图1左侧颈内动脉正位造影图2左侧颈内动脉侧位造影图3 CTA示右小脑后下动脉瘤图4 CTA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2讨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是DSA,行DS...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2001-04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遇到术后发生脑性盐耗综合征3例,对其发生原因和处理探讨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例1:男,72岁,因反复出现左侧肢体功能障碍1个月入院.14 a前曾患脑梗塞,有高血压病史14 a,无糖尿病、冠心病史.术前DSA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约95%,长约3cm,左大脑前动脉闭塞.彩超示右颈内动脉内径1.7 mm,流速129 cm/s.例2:男,81岁,因坐起后头晕3个月为主诉入院,伴右侧肢体功能障碍l a,有高血压病史5 a,术前DSA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约70%,彩超示右颈内动脉内径1.7 mm,流速129 cm/s.右大脑中动脉闭塞,Wills循环良好.例3:女,70岁.因反复左侧上肢震颤伴无力3个月为主诉入院,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术前DSA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0%,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约80%.  相似文献   

11.
病例,女,57岁。主因阵发性头晕3年,加重20天入院。入院后行血管造影检查,示右椎动脉超源于右颈总动脉(图1)、右椎动脉超始处狭窄,右侧颈内动脉狭窄,左侧颈总动脉狭窄。行右椎动脉超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术后彩超检查,右椎动脉超源异常(图2),右椎动脉支架膨胀良好,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总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2.
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已经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狭窄的治疗。现将我科2004年3月~2006年12月应用支架治疗7例脑动脉狭窄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7例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3~69岁,其中3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为脑梗死所致轻度偏瘫,5例为首次发病,2例为复发性脑梗死。所有病例均行颈部血管彩超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行脑血管造影,以确定狭窄部位、狭窄长度及程度,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1例,大脑中动脉M1段3例,椎动脉颅内段3例。狭窄程度60%~95%。方法3…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探索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3.0 T磁共振上行常规MRI扫描、增强前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 turbo spin echo sequence,3D-SPACE)和增强后3D-SPACE扫描。根据扩散加权成像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是否存在高信号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对增强前、后的血管狭窄率、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和强化程度分别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斑块成像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结果获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6例。缺血性脑卒中组的血管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均显著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偏心指数:0.701±0.099与0.559±0.208(P=0.001);重构指数:0.922±0.194与0.761±0.182(P=0.003);强化程度:131±44与94±38(P=0.002)]。血管狭窄率在缺血性脑卒中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检测出的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可有效预测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狭窄是引起脑循环缺血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椎动脉狭窄易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重者可发生脑干、小脑梗死,甚至危及生命。单纯药物治疗效果难以肯定。近年来,随着神经放射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128层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与颈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颈脑血管疾病患者60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128层cTA发现颈脑动脉狭窄患者,按有无脑梗死分脑梗死组及无脑梗死组;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后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24.00%),其次为颈外动脉起始部狭窄(12.79%),椎基底动脉狭窄最少(5.57%)。左侧颈脑动脉狭窄明显高于右侧。颈动脉狭窄最好发部位为颈内外动脉起始部。双侧大脑中、后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大脑前动脉。脑梗死组颈脑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非钙化斑块检出率高于无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颈脑动脉狭窄处斑块部位、范围、数量、性质、狭窄程度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经颅多普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君  张德峰  薛红元 《临床荟萃》2008,23(18):1323-132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系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时性缺血所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是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和完全性脑梗死的重要前兆.  相似文献   

17.
背景: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是2005年通过美国FDA认证,用于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镍钛合金自膨胀式支架,2007年在中国获得批准正式应用.目的:进一步验证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在Gateway球囊预扩下行Wingspan支架置入,狭窄病变18处,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4处,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11处,椎动脉末段狭窄2处,基底动脉下段狭窄1处.狭窄长度5~15 mm,平均狭窄(85.3±10.0)%.结果与结论:支架置入成功率100%,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在(30.5±12.0)%;随访12个月,未发生新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无再狭窄发生.13例均未出现与支架有关的动脉夹层、动脉内膜撕裂及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均无支架的移位、断裂.支架置入后3 d内出现低血压 1例,皮下血肿1例,经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果显示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皮质下分水岭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间的关系。方法:皮质下分水岭梗死患者120例为脑梗组,健康志愿者120例为对照组。CT血管成像(CTA)检测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脑梗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率高于对照组;侧枝循环开放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可能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多条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部分患者侧枝循环已建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对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可能的影响,为影像学分析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对50例来院接受3.0 T 3D-TOF-MRA检查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于最大密度投影法三维重建结果上测量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大脑前动脉A1段、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内径,以统计学分析探索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出现是否对各目标血管的内径产生影响.结果 本研究中20%的样本具备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0/50).根据本研究结果,尚不能认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随着大脑前动脉A1段正常率的变化.与不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样本相比,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者的同侧颈内动脉内径较大(t=-2.108,P=0.040),而基底动脉内径较小(t=2.935,P =0.005).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左侧颈内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基底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并非少见.根据本研究结果,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有右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对双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1例TCD诊断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71岁.主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 h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 a,血压最高达200/110 mm Hg,吸烟史30 a,饮酒10 a余.入院后查:BP 160/100 mm Hg,神清,语利,深舌无偏斜,双侧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基本恢复.TCD检查所见:双颈内动脉颅外段未探及血流信号,双颈外动脉低阻力、高流速血流频谱改变.颅内动脉可见典型的侧支循环开放的血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左大脑中动脉(LMCA)及左颈内动脉终末段(LTICA)低流速、低搏动血流频谱改变;左大脑前动脉(LACA)血流方向逆转(即由负向变为正向),右大脑前动脉(RACA)、右大脑中动脉(RMCA)及右颈内动脉终末段(RTICA)血流速增快(代偿);双大脑后动脉(PCA)P1段血流速增快(代偿);双眼动脉(OA)反向血流频谱改变(即由正向变为负向);右椎动脉血流速减慢.TCD诊断:(1)双颈内动脉颅外段未探及血流信号(待除外闭塞?);(2)左大脑前动脉血流方向逆转(前交通支开放、右→左分流型);(3)双大脑后动脉P1段血流速代偿性增快(双后交通支开放);(4)双眼动脉反向血流频谱改变(双颈内、外侧支开放);(5)右椎动脉血流速减慢.上述检查结果均经颈动脉超声和CTA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