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戊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及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方面探讨了戊型肝炎的中医证治,提出本病病机为湿热相交、瘀阻血脉;主要病理为肝胆失疏、脾胃失调;临床可分为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型、肝脾轿瘀型;治疗大法为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相似文献   

2.
沈洪教授根据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认为本病发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失健的基础上感受湿热之邪,或是恣食肥甘厚腻,酿生湿热,或寒湿化热客于肠腑,导致气机不畅,通降不利,血行瘀滞,肉腐血败,脂络受损而成.病位在大肠,病机根本在脾.肝与脾、大肠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治疗上应注重调肝护肝,灵活运用治肝之法,可减轻患者痛苦,缓解临床症状,减少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3.
结合文献探讨小儿遗尿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规律,为临床辨证分型及规范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古今医家大多认为遗尿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久病失于调养,或湿热瘀血内阻,致使脏气亏虚,约束无力,最终引起膀胱失约。本病病位主要在于肾与膀胱,亦与心、脾、肺、三焦等脏密切相关,治宜辨证论治,以"虚则补之、热则清之"为原则。  相似文献   

4.
白塞病多以湿热、热毒为患,湿热内扰,毒气熏蒸,扰乱神明,湿热化生虫毒,腐蚀人体,外发痈疡,故有咽喉、前后二阴溃疡。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重点在脾胃。脾胃是生湿之源,湿热贯穿本病始终。本病治疗初期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湿热内蕴,治宜清热除湿,方用甘草泻心汤;湿热蕴蒸,日久化热,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用金匮泻心汤;阴虚内热,病及于肾,治宜滋肝肾、清虚热,方用十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5.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其三大主证。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的认识一般多责之于湿热或寒湿为患。这一观点,古今医家多无异议。然而对于病机的一些论述,似乎还有值得再加以探讨之处。如:以阳黄而言,则多谓“湿热蕴结脾胃,薰蒸肝胆,肝失疏泄之职,致使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如以阴黄而言,则多谓“寒湿困脾,脾阳不运,湿不能化,胆液排泄受阻,泄于肌肤而发黄”等等。诸种说法,个人认为均未中肯。《温病条辨》云:“大抵邪之着人也,  相似文献   

6.
病名、病因的探讨一般而言,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可按“伤酒”、“胁痛”、“酒癖”等论治;而酒精性肝硬化则属“酒癖”、“酒臌”等病范畴。早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症并治》中记载的酒疸就类似于西医的酒精性肝病(ALD)。中医学认为,过量饮酒后,酒毒湿热内蕴,肝脾损伤,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为本病发病之关键,而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中医辨证及病机演变酒精性脂肪肝:证属肝气郁结。病机演变多为“伤酒”阶段,纵酒首先伤及脾胃,连及肝木,肝脾同病,而致脘胁胀满或痛。此阶段可归纳为酒伤肝脾,聚…  相似文献   

7.
符思教授在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时认为,该病引起的转氨酶升高主要病位在脾胃,脾胃先病,影响到肝胆,而非原发性肝胆病。治疗肝病时应根据病程采用初、中、后分期治疗的方法辨证施治,并始终抓住"湿热"这一特异性致病因素,脾胃肝胆同治,切断湿热之源。初期急则治其标,以解毒利湿为主,中期以扶正益气温阳为主,后期以养肝固为本主。  相似文献   

8.
①应谨守病机,辨证准确:本病总的病机是湿热蕴结大肠,气血变滞,这是属邪实的一面。但是,大肠主传导有赖于脾胃的健运,大肠有病必延及中焦。少腹属肝,肝病必传之于脾,加之患者久病必虚多郁,往往易于形成肝脾不和,升降失司,寒热不调,正虚邪实的局面。这就必须加以全面地分析,准确地辨证。②证变法亦应变,论治要周密:本病的病机多属湿热蕴结下焦,气血变滞,正气虚衰。在施治时除紧紧抓住这个病机外,还要具体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或以祛邪为主,补虚为辅,或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或补消并用,做到证变法亦变。然药既中的又要…  相似文献   

9.
孙建羽  陆为民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1):1255-1257, 1283
[目的]探析陆为民教授治疗口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随师学习,整理陆为民教授相关医案,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等方面分析总结陆为民教授治疗口疮病的临证经验,并附验案四则加以佐证。[结果]陆为民教授认为,口疮病之病标在口,本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升降功能失常,邪气侵犯口腔,气血壅滞,不得宣泄,发为口疮。脾胃不能升清降浊,是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或兼肝胆郁热、脾肾不足等。治疗上以运脾通降为基础,辅以协同治疗心肝肾,共同发挥功效。所举验案分别为外感风热、胆胃郁热、脾胃气虚、阴虚湿热四个证型,外感风热者治以疏风清热、运脾通降,胆胃郁热者治以清泄胆热、运脾通降,脾胃气虚者治以健脾升阳、运脾通降,阴虚湿热者则治以健脾化湿、滋阴降火、运脾通降,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陆为民教授从脾胃升降的角度治疗口疮病,颇具特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脾虚肝郁为本病的病机关键。脾胃虚弱,水湿內盛,肠腑湿热,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本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治以健脾疏肝、温清并用法,善用自拟肠复安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湿热病是指外感湿热性质的邪气所引起的温病。由于湿性有重浊、粘滞的特性,故本病在临床上具有发病缓慢、病程长、缠绵难愈、病位虽以脾胃为中心,但以弥漫全身、易发白(疒咅)为特点。如湿温、暑温、伏暑、风温夹湿等。从临床实践来看,湿热病初起,卫分证和气分证的界线不十分明显,而在湿热化燥之前,入营入血的又较少,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难以概括湿热病的特点。而湿热病多表现为湿热弥漫上、中、下三焦,阻滞气机,遏伤阳气,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根据湿热病的证候特点,以三焦辨证来概括其病变较为适宜,将这类性质温病的证候特点分为  相似文献   

12.
梁建卫  张玉振 《中外医疗》2009,28(23):79-79
儿科病以脾胃病为多,又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而脾虚肝来之证在儿科颇为常见。作者总结了汪受传教授的临证经验:善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调和五脏则病自愈;若肝脾不和,则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  相似文献   

13.
阴虚型肝硬化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虚型肝硬化临床较多见,究其病因病机,多因湿热毒邪久恋失治,或苦寒清热,香燥理气,利水过用误治。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肝肾阴虚,阴虚瘀热,阴虚脾困型。治疗以养阴活血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唐容川《痢证三字诀》提出“病有脾,治肝肺”,认为痢证虽以损伤脾胃为主,但治疗应重视调治肝肺,使“脾经自治”,李乾构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多从脾、肝、肺入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达到抗溃疡而治痢的目的。饮食不节、肺肠失调、忧思恼怒等病因可引起脾、肝、肺病变,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发为本病,此病病程较长,耗伤正气,李教授临证时以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肺失宣降为发病机制,治疗以培补脾胃,疏肝理肺为根本大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肠外表现进行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王祖雄教授临证十分重视脾胃,对于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炎症疾病如复发性口腔炎、慢性口腔溃疡、慢性舌炎牙龈炎、口角炎等,根据脏腑病变特点出发,归纳为脾虚夹湿.多从调理脾胃入手,以健脾除湿为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王老认为.脾开窍于口,这类病变多属中医脾胃病的治疗范围。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多属脾胃已虚,并多兼有纳差神疲,便据消瘦等症,并致反复难愈,除一般脾虚见证外,尚有口内溃烂,口舌红肿疼痛,舌苔黄腻等湿浊内阻或湿热上乘的症状,属本虚标实,应辨证为脾虚夹湿或兼夹湿热证,治疗上应健脾化湿或健脾除湿热…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脾胃虚损、脾肾亏虚、肝失疏泄、经络气血不足、虚邪等方面,临床提倡辨证论治.脾气不足治以理脾益气,脾肾亏虚治以补益脾肾,在肝者助肝疏泄,病在经络或虚邪侵袭者,多调脾胃以补气补血,使正得复.常用单方、验方,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对重症肌无力的恢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进行性减损,门脉高压和继发性多系统功能受损,常可发生腹水、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人的生命。腹水是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学“积聚”、“瘢瘕”、“鼓胀”、“单腹胀”等范畴。其病因主要由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感染血吸虫,以及“黄疸”、“积聚”失治。其发病机理则为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水停,积于腹内而成。其辩证分型主要为气滞湿阻、寒湿凝聚、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笔在临床上从整体观念出发,对脏硬化腹水进行辨证施治,常获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8.
温病,以其病变性质划分,可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这两大类别虽然均属温病范畴,但二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却又大相径庭。本文谨就湿热病的辨证与治疗规律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湿热病多发于雨湿季节,它是外感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水液代谢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暑温(其中的暑湿病)、湿温、伏暑,湿热疫等病,皆属湿热病范畴。湿热病是外感性疾患。究其发病原因,多由同时感受湿、热两种邪气而为患;或感受湿  相似文献   

19.
中焦湿热证治三、湿困中焦【证候】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病机】本证为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中焦脾胃之湿浊,可因湿热直中,也可由膜原传归。湿中蕴热,故身热不扬。湿困于脾,气机失展,则见脘痞腹胀。脾胃升降失职,浊气上逆而见呕心欲吐。湿阻于内,故口不渴。若湿阻清阳,津液失布,则口渴,但多渴不欲饮或喜热饮。湿邪下趋则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均为湿邪偏重之象。  相似文献   

20.
赵智强教授认为,对于胆石症的中医治疗,应当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其病因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体质及禀赋、虫积损伤等有关,其病机以肝失疏泄,胆失通降为发病之本,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为致病之标,并注重对并发症病机的认识,治疗以疏肝利胆排石治其本,以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治其标,以柴芩五金汤为基础组方,药用柴胡、黄芩、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金铃子散等品,并佐以顾护脾胃之药物,针对不同兼症,施与清化湿热、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等法,灵活用药。若出现并发症,则需随症治之,重新辨证,不可拘泥于原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