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属古文倒句笔法,“脉微弱”非本方证之脉。实则本条所论,为太阳温病或阳明病而兼太阳表证未罢者之症状,仲景虑麻、桂之温燥不宜于此证之热多,故变小其制以散邪,佐以石膏清内热,兼能监制麻、桂之温,以成辛凉解表之剂。既能驱怫郁之热,又能救内伤之津,开后世辛凉解表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28条是张仲景著作中存在争议的条文之一,历代医家对该条所用方剂中桂枝和芍药的去留,主要有4种不同意见:①认为原文当是"桂枝去桂".②认为原文应该"桂枝去芍".③认为原文应"桂枝减量".④认为"既不去桂亦不去芍".参照《伤寒论》第28条前后条文,并从病机角度解析,认为原文应为"桂枝去桂",因该条方证病机为水饮...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第21条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对于此条,前贤今哲议论颇多,然认定下后表证仍在则一。笔者对此不敢盲从,愿陈刍荛之言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中的“此无阳也”与“不可发汗”,是指脉象上无阳脉,表示阳气偏虚,因此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不属小发汗之剂.进一步分析表郁轻证三方关系,表郁轻证并非病情轻微,而是属于“坏病”,正气虚而微邪在表;表郁轻证不能直接等同“小发汗”,按证情轻重可见有汗或无汗;表郁轻证并非中风与伤寒之间类型,而是桂枝汤证下后表虚更重的类型;表郁轻证三方的用量制定灵活,而非机械的合方计算;从现代中医角度理解,表郁轻证属虚人外感范畴.  相似文献   

6.
从表郁轻证三方的用量计算,发现桂枝二麻黄一汤的一次服用量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用量要大,再从原文的证侯与病机分析,桂枝二麻黄一汤的表郁程度较桂枝麻黄各半汤为重,两方的关系与主流认识基本相反.两方的病机均是正虚而微邪在表,因此治法上需要小发汗以防过汗伤正,而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力则比较接近桂枝汤.  相似文献   

7.
陈元品 《四川中医》2003,21(6):22-24
烦躁是病人的一种精神症状,预示着疾病的安危程度,是我们临床必须时刻观察的指标。一般认为须为自觉症状,多属阳、热、实证;躁属他觉症状,多属阴、虚、寒证。综观《伤寒论》全书398条原文,有关“烦”、“烦躁”、“躁烦”、“心烦”的条文76条、88处,涉及三阴三阳、五脏六腑;治疗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针药并用,从而体现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指出《伤寒论》第170条中“脉浮,发热,无汗”非白虎汤之禁证,须合参其他脉症而决断。参照诸家注释及经验,认为“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乃仲景所示之常法,论中亦有用白虎汤及加人参汤而不忌表证之活法。指出石膏有解肌发汗之能,白虎汤加减可用于温热病初起或太阳表证未罢而阳明里热已盛之证。  相似文献   

9.
桂枝,药用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温经通阳。《本经》曰:"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经疏证》曰:"和营、通阳、下气、利水、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医方之祖  相似文献   

10.
高国峰 《天津中医药》2008,25(2):134-135
对历代医家关于<伤寒论>第28条的各种见解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认为原文不应"去桂",更不应"去芍",桂枝对其水饮之邪的消退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的条文26条,而明确记载的具体针刺穴位仅有7个,分别是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期门、关元,其中明确指出针刺的只有6个。这些穴位全部是特定穴,仲景重用特定穴,选穴少而精,治疗范围广。  相似文献   

12.
小便不利的病机常与气化不行、湿热、津伤、气不化津有关,成因主要由于三焦气化不能运行。小便的变化,反应人体津液之盈亏,脏腑功能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对诊断疾病、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疾病在表还是在里,病性属寒还是属热,以及太阳腑证之属于蓄水还是蓄血,皆可于小便不利这一体征中获得准确信息。"整体观"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的协调运转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诊疗时不可偏于一征一症,必须全面观察,四诊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在复杂的病症面前,认清疾病的本质,制定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炳君 《江西中医药》2006,37(10):15-16
通过对《伤寒论》肝乘脾证、肝乘肺证针刺期门的分析,学习了张仲景根据五行生克进行辨证治疗的诊治思路,探讨了其选穴严谨、取穴精当的用针特点,总结了《伤寒论》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补充了对《伤寒论》部分学术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凡10篇,397条。其中论及烦症者76条,占19.1%,且每篇均有涉及。《伤寒论》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系统地创立了烦症的辨治理论体系,为后人完善烦症的证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滑脉属于阳脉,多主食积、实热和痰饮等,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滑脉是六种基本脉象之一,多与浮、沉、迟、数等脉并见,形成复合脉,亦有一脉多证和一证多脉等情况。故临证时,要仔细辨别脉象,多诊合参,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排除一些症状在身体上所表现出来的假象,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宋天彬 《世界中医药》2007,2(3):131-132
张仲景不愧为伟大的医学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研究,身体力行,总结了当时整个时代的医疗经验,其著述《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集古代中医学之大成,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伟大之处,在于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新创造的勇敢精神;在医德方面,更有高尚的情操,曾愤慨地斥责“当今居世之士……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我们研究仲景学说,不但要继承发扬他的学术思想,同时也要学习他的医德,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在科学史上从来就没有终极的真理,再好的理论或学说,也要经受实践和时间的考验,要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8.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