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母亲因素对婴儿体能、智能、情能潜在能力全面、整体、和谐发展的影响。方法:定期对实验组96例婴儿的母亲进行早期教养的知识的指导,并对实验组96例和对照组93例婴儿定期体检、跟踪随访、1岁婴儿素质测评及家庭情况调查。结果: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婴儿1岁时体重、身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卡方检验:两组婴儿营养不良、运动、认知、语言、独立能力、生活习惯、情绪等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婴儿气质、独立能力、胎教、早期教育、亲子关系与母亲情绪呈正相关,影响有显著性;而婴儿健康、情绪、睡眠、饮食习惯、母亲职业、抚养人类型、亲子态度及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对早教的态度、在家的时间与母亲情绪相关,影响有显著性。结论:以母亲为中心,妇幼保健参与培训、指导的早期教养模式最能帮助母亲提高自身素质,以积极的情绪促进婴儿潜能开发、身心健康、愉快地成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流动家庭婴儿进行早期的预防性干预,通过改善母亲看护行为,提高流动家庭婴儿的依恋安全性。方法 将20对流动家庭母婴对随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6次家庭访问式的入户干预,控制组不做任何处理,干预前后分别通过陌生情境实验程序和依恋Q分类评估两组婴儿的依恋安全性,同时,采用家庭观察评估两组母亲的看护行为。通过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婴儿依恋安全性和母亲看护行为。结果 1)干预前,实验组与控制组母亲的看护行为不存在差异;干预后,实验组母亲看护行为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P>0.05);干预前后,控制组母亲看护行为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母亲看护行为后测得分要显著高于前测得分。2)干预前,两组婴儿依恋分类不存在差异;干预后,实验组婴儿依恋安全性得分比控制组要高;依恋安全性Q分类中,除与其他成人的互动分量表,与母亲进行良好地互动,接近母亲和与母亲身体接触分量表上,实验组婴儿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控制组。结论 该干预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流动家庭母亲的看护行为及其婴儿的依恋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城区2~6岁儿童依恋类型及与气质的关系,探讨儿童气质特征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203名2~6岁儿童分别采用"幼儿依恋行为分类卡片"(attachment Q-set,AQS)和幼儿、儿童气质问卷(CTTS、CPTS)进行依恋类型和气质测评,并调查儿童家庭养育情况。【结果】安全型依恋占54.7%,不安全型占45.3%;安全型与不安全型两者的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依恋水平有13.8%受气质情绪维度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节律性低、情绪本质消极、代养人为祖辈、教养态度不一致,儿童依恋更倾向于不安全型。对依恋类型影响贡献大小依次是情绪本质、带养人是否为母亲、节律性和教养态度是否一致。【结论】调查儿童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儿童气质影响家庭中的亲子依恋性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北京市社区婴儿家庭母亲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石景山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0名婴儿家庭进行家庭养育和母亲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以35岁以下(89.23%)母亲分娩的6月龄婴儿为主(66.67%),多为固定(74.07%)祖辈带养(57.99%)的三代同堂(57.92%)家庭,父母以大学及以上学历(88.52%和89.63%)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母亲亲自带养、核心家庭、高文化水平、生育年龄偏大和每日带养孩子时间长的母亲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养育人固定与否、母亲本次生育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母亲养育自我效能感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同的家庭模式及父母受教育程度,采取不同的亲子宣教模式,改善家庭育儿环境,提高母亲养育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安全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儿童从出生即进入社会人际交往中,逐渐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其中关键的步骤是情绪的社会化。母婴依恋使婴儿获得安全感,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在母亲的支持下与同伴交往,学会了识别他人的表情和情绪,并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了社会化。家庭结构及类型、家庭气氛、父母教育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都对儿童的成长及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教养方式,早期亲子分离,母亲情绪问题等是儿童社会化不良的影响因素,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儿童从出生即进入社会人际交往中,逐渐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其中关键的步骤是情绪的社会化。母婴依恋使婴儿获得安全感,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在母亲的支持下与同伴交往,学会了识别他人的表情和情绪,并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了社会化。家庭结构及类型、家庭气氛、父母教育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都对儿童的成长及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教养方式,早期亲子分离,母亲情绪问题等是儿童社会化不良的影响因素,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3月龄婴儿母亲产后抑郁情绪与婴儿发育水平之间的关联,为控制母亲抑郁情绪发生率的上升,改善家庭养育照护环境,提高婴儿发育水平、促进儿童全面早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于2019年1—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和青岛市妇幼保健院招募415例3月龄母婴对,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估母亲的抑郁情绪,使用年龄发育与发育进程问卷中文版的3月龄问卷评估小婴儿的发育。结果 3月龄婴儿母亲产后出现抑郁情绪的人数占27.0%(112/415),母亲有抑郁情绪组的婴儿在沟通(CM)、粗大动作(GM)、精细动作(FM)、解决问题(CG)、个人社会(PS) 5个能区发育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1.3%、25.9%、28.6%、31.3%、33.0%)均显著高于母亲无抑郁情绪组(分别为18.8%、10.6%、23.4%、20.8%、25.1%),χ2检验显示沟通、粗大动作、解决问题3个能区发育异常检出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2、15.331、4.958,P<0.05)。控制重要混杂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并观察其效果。方法收集在我院住院的母婴共146对,随机分两组,每组各73对,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母婴床旁护理,比较两组母婴对护理满意度及母亲对婴儿护理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母婴护理满意度(98.63%)高于对照组(8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母亲对婴儿护理操作技能掌握情况(95.89%)明显优于对照组(61.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能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并且可以提高母亲对婴儿护理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目的 探讨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初中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自编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对某市2所初级中学455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家中能上网和单亲家庭的初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高于其他学生;网络成稳(IAD)组与非IAD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父母在拒绝否认教养方式上的高差异,对子女网络成瘾倾向具有影响;父亲的拒绝否认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或惩罚严厉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子女网络成瘾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经过多元回归分析,男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家庭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父亲惩罚严厉、单亲、父亲过度保护;女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结论 家中能上网和单亲家庭以及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初中学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母亲逗引下3个月婴儿注视母亲的时间与母亲强迫喂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5月至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儿科门诊常规随访的54名3个月健康婴儿,采集并录像母亲与婴儿交流时婴儿的注视行为;母亲本人填写是否存在强迫喂养的调查问卷。结果不存在强迫喂养的婴儿,母亲逗引时注视母亲的时间>5s,与存在强迫喂养的婴儿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2.998,P<0.05);互动时间(s)和强迫喂养有非常强的相关性(R2=0.995,P<0.05)。结论违背婴儿意愿的喂养行为影响母婴间的互动,使婴儿对母亲持回避态度,甚至影响远期依恋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母婴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和从婴儿期到幼儿期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方法 对160对已经采用“陌生情境法”进行了母-婴依恋类型测评的健康母婴对,在儿童的幼儿期:1)采用成人依恋访谈问卷(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AAIQ)测查母亲自身幼年时期的依恋模式;2)采用儿童行为Q分类法(Waters & Deane's Attachment Q-set,AQS)测评幼儿与其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 结果 最终完成随访的母婴对有118对,随访率为73.8%。母亲与婴儿两者依恋类型之间一一对应的总对应率为:63.6%,其中安全型母亲与其婴儿的安全性之间的对应性最高,为86.2%;幼儿期安全型依恋占64.4%,不安全型依恋占35.6%,与婴儿期依恋安全性的分布基本一致。其中,安全型的婴儿中有89.7%在幼儿期仍为安全型;而不安全型的婴儿中有85.0%在幼儿期仍为不安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9,P>0.05)。 结论 母婴依恋存在代际传递性,母亲自身的依恋模式是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依恋存在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婴儿依恋类型对幼儿期的依恋安全性有较高的预测效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婴儿智能发展及其母亲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为完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模式和制定系统化的临床综合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307名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156名)和对照组(151名)。试验组接受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门诊系统保健服务。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和《焦虑抑郁量表》(HADS)测评两组婴儿不同阶段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及母亲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试验组婴儿42天、6月龄、9月龄和12月龄的总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42天婴儿母亲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3月龄婴儿母亲的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阶段两组婴儿母亲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婴儿智能发育有促进作用,并有助于减少婴儿母亲产后近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356名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应用EMBU与SCL-90结合表,对某校356名医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男女生的父亲惩罚严厉及偏爱被试差异有显著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及母亲拒绝否认差异有显著性(P<0.05).父亲情感温暖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性,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良的教养方式可增加子女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不同发育障碍儿童家庭的依恋特点。 【方法】 采用一般家庭情况问卷及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分别对69例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18例Asperger综合征患儿(Asperger综合征组)、51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神发育迟滞组)及69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的父亲和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发育障碍儿童家庭的父亲和母亲的依恋特点。 【结果】 组间父亲依恋回避、母亲依恋焦虑和母亲回避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2,P<0.01)。两两比较发现,父亲依恋焦虑维度评分孤独症及精神发育迟滞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Asperger综合征组(P<0.05~0.01);正常对照组与Asperger综合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发育障碍患儿家庭中,母亲依恋特征与正常儿童的母亲相同,但孤独症及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增高,可能会影响其抚育患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家庭结构类型对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和母亲教养态度的影响及其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和母亲(父母亲)教养态度的相关性. [方法] 以3~6岁母子家庭亲子(母亲和子女)98组和完整家庭亲子(父母和子女)312组为对象,测定了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和父母的教养态度. [结果] ①母子家庭组幼儿全领域和"独立生活能力"等5个分领域的社会生活能力低于完整家庭组(P<0.05~P<0.001).②母子家庭组母亲"保护型","服从型"和"矛盾"的教养态度问题程度高于完整家庭组母亲(P<0.05~P<0.001);③母子家庭组幼儿的全领域和6个分领域的社会生活能力与母亲的"保护型"、"服从型"和"矛盾"的教养态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完整家庭组幼儿社会生活能力与父亲教养态度的相关变量多于母亲. [结论] 母子家庭对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和母亲教养态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良性竞争态度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竞争态度量表(中国版)对某校2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父亲的教养方式中一睛感温暖因子与良性竞争态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惩罚和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与良性竞争态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在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良性竞争态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拒绝否认因子、惩罚和严厉因子与鼬陛竞争态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父亲否认拒绝和母亲惩罚严厉对良性竞争态度有预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良性竞争态度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父母教养方式的某些因子对良性竞争态度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母婴同室(Rooming-in)是指产后母亲和新生儿24 h同处一个房间,并且每天母婴分离时间不超过1 h[1].实施母婴同室时将婴儿置于产妇床位或附加独立婴儿床,尽量靠近母亲,帮助母亲能够不受限制地观察并了解婴儿的生理变化,并对婴儿的生理需求作出及时反应,促进母婴依恋和早期建立母乳喂养,提高哺乳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情况,探讨攻击行为与儿童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大、中、小城市6 587名小学四~六年级学生进行Buss-W ar-ren攻击问卷和亲子依恋关系调查。结果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性随着年级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对父母的亲子依恋逐渐降低(P值均<0.01)。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0.01)。家庭依恋类型中,双亲依恋安全型的儿童攻击性最低,其次为母亲安全父亲非安全型,再次为父亲安全母亲非安全型,最高为双亲非安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儿童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儿童相比,有着更高的攻击性及较差的亲子依恋关系(P<0.01)。结论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应更多关注母子关系,单亲家庭以及重组家庭儿童应作为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19.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养育状况的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安徽省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分层随机整群抽取5所乡镇中心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共调查1 026名学生,其中非留守儿童415名、留守儿童611名(包括母亲单方打工者27名、父亲单方打工者245名和父母均打工者339名).问卷内容包括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量表.结果 母亲依恋及其维度和父亲信赖维度得分均为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0.05),而父母单方打工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分析显示,母亲联系频率、母亲探望频率、父亲探望频率、犯错误时父亲态度、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与亲子依恋有关;其中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与父母依恋及其维度均呈正相关,而家庭经济状况仅与父亲亲近程度有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均打工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较低.改善养育状况,如增加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探望频率等有助于促进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父母的养育压力及父母与儿童的日常活动对早期婴儿气质的影响。方法:以430名6月龄的婴儿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养育压力量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PSI)、父母与孩子的日常活动问卷、幼儿气质行为评定量表(Infant behavior questionnaires,IBQ)对父母的养育压力、父母与儿童的日常活动及婴儿气质进行调查。结果:母亲的养育压力与婴儿的积极情绪及活动性具有相关性,而父亲的养育压力中只有亲子互动失调与婴儿气质维度中的情绪和活动性有关。母亲与婴儿的日常活动与婴儿气质各维度之间均有相关性,但是父亲与婴儿的日常活动与婴儿气质的各个维度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在婴儿与父母的日常活动中,母亲与婴儿之间的日常活动相对于父亲而言会更多地影响早期婴儿的气质,而且父母的养育压力均会影响到婴儿的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