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出血原因分析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临床应用不需连续实验室监测,每天1次~2次皮下给药即可发挥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而被临床广泛应用[1]。但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观察中发现出血面积可高达8 cm×10 cm[2]。较大面积的出血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不利于药物治疗。近年来,许多学者对LMWH皮下注射局部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现综述如下。1局部出血原因分析LMWH皮下注射局部出血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临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监测,1~2次/d皮下给药即可完全发挥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临床应用中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副反应。注射后有效压迫穿刺针眼处3min能明显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临床观察皮下注射时不同进针方法也会影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它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年来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  相似文献   

4.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不同进针方法对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低分子肝素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 ,临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监测 ,1~ 2次 /d皮下给药即可完全发挥抗凝作用 ,与普通肝素相比 ,生物利用度高 ,半衰期长 ,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1] 。但临床应用中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副反应。注射后有效压迫穿刺针眼处 3min能明显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2 ] 。临床观察皮下注射时不同进针方法也会影响出血的发生 ,为此 ,我们选择 2 0 0 3年 2~ 3月在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 4 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0 3年…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因其抗血栓作用强,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但低分子肝素的使用也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皮下出血、疼痛、血小板减少等.有报道指出规范操作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致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26.7%[1].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不仅影响后续注射部位的选择,还会给患者在承受疾病压力的同时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因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改进低分子肝素注射的方法.为减少注射低分子肝素导致皮下淤血,分析和探讨其原因和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新药,其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的作用.它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检测,每天2次,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1次,即可完全发挥抑制血栓、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药理学上和临床上的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1-2].但在临床应用中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据国内文献报道,在传统规范操作下LMWH皮下注射致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34%~42%[3-5].皮下出血可以造成患者局部疼痛,较大面积的出血和血肿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还影响药物吸收而影响治疗效果.为减少LMWH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发生,近几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淤血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heparin,LMWH)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普通肝素解聚而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安全性高、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给药方便;不需要特殊监测,临床上逐渐取代了普通肝素,用以预防、治疗静脉血栓栓塞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速碧林)、低分子肝素钠(商品名:海普宁),均为预灌针剂,针头直接与注射器相连。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抗血栓剂,现已普遍用于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与普通肝素相比,其优点是低度抗凝、生物利用度高、作用稳定持久、无需监测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等.一般为皮下注射,12 h 1次,连用7 d,其疗效及安全性已得到肯定.但在注射时病人会出现注射部位淤斑、血肿、硬结及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皮下出血发生率为34%左右[1],不仅影响药物吸收,降低药物疗效,而且造成病人紧张心理,降低病人使用该药的依从性,影响康复.我科近年来为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时病人局部的并发症,对107例次病人进一步规范了注射时护理操作流程,改进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技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由普通肝素分解强化而成的低分子肝素钙或钠盐,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新药。其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的作用。它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检测,2次/d,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1次,即可完全发挥抑制血栓、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快速而持续地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此类药物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半衰期长,出血危险性低^[1]。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肝素(LMWH)作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现出血面积可高达8cm&;#215;10cm。大面积的出血使患者产生紧张、害怕心理,不利于治疗及病情的恢复。因此,近年来,我们对LMWH皮下注射局部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7例有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B组使用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有无出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数量变化及采血复查次数等。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采血复查次数较少,无不良反应发生;B组采血复查次数较多,有2例发生鼻出血。结论LMWH与UFH抗凝疗效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较少,使用较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雅琴 《现代护理》2006,12(30):2858-2859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新药,其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的作用。它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检测,每天2次,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1次,即可完全发挥抑制血栓、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药理学上和临床上的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1-2]。但在临床应用中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据国内文献报道,在传统规范操作下LMWH皮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注射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索(LMWH)对注射局部和血浆肝素抗Xa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方法,实验组采用改患方法,即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前捏起皮肤2min后进行注射,注射后持续捏起皮肤2min,于注射第1次后3.5h取血测定肝素抗Xa活性,同时观察记录每倒10次皮下注射12h后局部皮肤的淤点、淤斑、血肿等并测量出血面积。[结果]实验组腹部注射局部皮肤皮下出血率及出血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肝素抗Xa因子活性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前后各捏起皮肤2min,可以有效地降低局部皮下出血的发生,减小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14.
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淤血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普通肝素解聚而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安全性高、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1];给药方便;不需要特殊监测,临床上逐渐取代了普通肝素,用以预防、治疗静脉血栓栓塞及急性冠脉综合征[2].  相似文献   

15.
不同部位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致皮下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姝 《护理研究》2009,23(27):2508-2509
抗凝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成为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它与拜阿司匹林、波立维等药物同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的形成.克赛作为新型抗凝药的代表,虽然有研究表明,其很少发生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且可释放组织因子抑制物,对组织因子活化启动的外源性凝血过程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因而有较强的抗栓作用,副反应小,且给药方便[1],比普通肝素已经进步了很多,但毕竟是抗凝药物,在应用中仍然要非常小心,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文献报道,注射时捏起皮肤、垂直进针、注射后压迫穿刺点2 min~3 min,注射时规律轮换注射部位,能明显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2-4].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LMWH和双嘧达莫治疗,并检测其用药前后血清白蛋白、血脂水平、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 LMWH组较双嘧达莫组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胆固醇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较双嘧达莫组恢复明显,两组均无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NS,抗凝作用强,出血危险性小,并可减少蛋白尿。  相似文献   

17.
肝素发现于1916年,作为抗凝剂使用只50多年。肝素治疗的并发症有出血、过敏反应、骨质疏松、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小症及血栓栓塞。1976年Johoson等首先发现志愿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时,在血浆中产生的抗活化因子X(抗-X_a),其活性比高分子肝素(HMWH)的抗-X_a活性高。同年,Andersson等报告体外实验用部分凝血活酶生成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测定肝素的抗凝活性,发现LMWH抗凝活性较低,但用抗-X_a测定其抗凝活却性相当高。1978年Lane等也证实了上述发现。本文复习文献对LMWH的抗凝特性、药物动力学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近况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不同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将9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人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进组(消毒前按摩局部皮肤3min至皮肤发红,拔针后继续保持注射部位皱褶3min,余同传统方法)和对照组(传统注射方法)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皮下出皿的发生率。结果改进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为6.25%(3/48),对照组为52.08%(2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03,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前按摩皮肤可促进药物吸收,注射后提捏注射部位皮肤可有效防止药物沿注射孔道反流,从而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注射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对注射局部和血浆肝素抗Xa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方法,即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前捏起皮肤2min后进行注射,注射后持续捏起皮肤2min,于注射第1次后3.5h取血测定肝素抗Xa活性,同时观察记录每例10次皮下注射12h后局部皮肤的淤点、淤斑、血肿等并测量出血面积。[结果]实验组腹部注射局部皮肤皮下出血率及出血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肝素抗Xa因子活性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前后各捏起皮肤2min,可以有效地降低局部皮下出血的发生,减小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20.
皮下注射速碧林不同进针方法发生皮下出血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传统皮下注射和垂直进针2种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对出血的影响。方法:对48例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皮下注射和垂直进针的注射方法。结果:垂直进针组出血几率减少。结论:垂直进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能减少出血的发生,对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及病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