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湘语族群城市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320例(男为157例,女为163例)城市湘语族群成人的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共12项围度指标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国内的14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方差分析显示,男性大腿围值和女性头围、小腿围值不存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其余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男性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与年龄呈正相关,头围、小腿围与年龄呈负相关.女性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头围与年龄呈负相关;男女合计资料比较表明腹围、大腿围值不存在性别间的差异,其余10项围度值在性别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男性值高于女性.结论:湘语族群城市成人围度具有我国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江西汉族城市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江西307人(男151,女156)城市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2项围度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比较。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上臂最大围在年龄组间的差异显著。此外女性前臂围在年龄组间的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显示,男性腹围与年龄呈正相关,小腿围、上臂围、上臂最大围与年龄呈负相关。女性胸围、呼气围、腹围、上臂围与年龄呈正相关。腹围、臀围、大腿围值不存在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其余9项围度值在性别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男性值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江西汉族城市成人围度值具有我国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鄂温克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195例(男129例,女66例)鄂温克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2项围度值,分析随年龄增长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国内的20个族群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4项、女性9项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小腿围和女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随年龄增长均逐渐增大。男性头围、颈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值明显高于女性。女性臀围、大腿围明显高于男性。结论:随年龄增长鄂温克族围度值变化较大;在北亚类型族群中鄂温克族的围度值较大,主要表现在胸围较大,前臂、小腿、大腿均较粗壮;鄂温克族具有北亚类型族群身体围度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湘语族群乡村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湖南410名(男196名,女214名)湘语族群乡村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2项围度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国内的19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性11项(头围除外)围度值年龄组间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马人和羌族的围度特征。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法,在四川省平武县和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茂县随机测量233例白马人和602例羌族的13项围度值。结果:白马人男性头水平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和上臂最大围与年龄呈负相关,女性头水平围、颈围和腰围与年龄呈正相关,而大腿围和上臂最大围与年龄呈负相关;羌族男性胸围、吸气围、呼气围、腰围、腹围和臀围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除头水平围和大腿围以外,其余围度指标均与年龄呈止相关。白马人男性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所有围度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羌族男性所有围度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除头水平围外,其余围度指标在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白马人和羌族围度指标中,围度值多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而女性的臀围和大腿围均大于男性。结论:在13个中国族群中,白马人和羌族彼此围度特征最为接近,族源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巴尔虎蒙古族的围度特征。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巴尔虎蒙古族400例(男性196例,女性204例)成人进行了身体围度的测量。对年龄组间围度值进行方差分析,对年龄与围度进行相关分析。与我国其他18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u检验与聚类分析。结果:男性腰围、腹围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除头围外的12项围度值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比男性更加明显。直线相关分析,男性呼气围、腰围、腹围和臀围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颈围、躯干各部分围度和上肢围度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巴尔虎蒙古族在19个族群中头围、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和小腿围6项围度值均处于较高水平。聚类分析显示,巴尔虎蒙古族男性围度值与我国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距离最近,女性与俄罗斯族、布里亚特人、塔塔尔族等最近。结论:巴尔虎蒙古族身体围度值较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围度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甘肃兰州城市汉族成人围度资料及其年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甘肃兰州市城关区汉族成人400例(男性200例,女性200例)的12项围度测量项目(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24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兰州男性的总体均数除大腿围、臀围、腹围略低于女性外,其余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变化躯干围男性虽有波动,但总体有逐渐上升趋势,女性则呈持续上升态势;四肢围男性上升至30岁后趋于平稳,女性上升至30岁后除上臂围外,有缓慢下降趋势.6项围度(头围、胸围、上臂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与我国24个族群比较,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各项围度数值与辽宁满族、青海撒拉族最为接近.女性的各项围度数值与辽宁满族、新疆乌孜别克族和甘肃、山西乡村汉族最为接近.结论:兰州城市汉族的围度值处于我国北方民族的中上等水平,属于我国北亚类型族群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海省撒拉族乡村成人围度值的年龄变化特征。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乡村成人的身高、体重等综合指标及头围、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上臂最大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9项围度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法,与我国其他17个族群进行对比。 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头围外,其他指标男、女性在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除大腿围外,其他指标在同一年龄段的不同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男性胸围、腰围、臀围与年龄成正相关,大腿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与年龄成负相关。女性胸围、腰围、臀围与年龄显著正相关,大腿围与年龄显著负相关。 结论 撒拉族人身体围度更具有中国北方族群的特征,与中国北方族群中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族群的围度接近,而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围度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山西汉族围度资料及其年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山西乡村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围、呼气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共12项围度测量项目,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利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国内的19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1)随年龄增长,男性胸围、吸...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绍兴地区汉族成人围度值的年龄变化特点及城乡间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浙江297例(男性为144例,女性为153例)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2项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对城乡间围度值进行了u检验;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国内21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绍兴地区汉族颈部、躯干部围度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增大.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上肢围度值亦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增大,小腿围值则无明显变化.乡村男性上肢围度值与年龄无直线相关,小腿围值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男性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城市女性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岁组、3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女性围度值的差异表现在多数年龄组间.男性、女性身体围度值城乡间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尤其是女性12项围度值更为接近.各项围度值更接近于中国北方族群,城乡汉族距离最为接近.结论:绍兴地区汉族多数围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城乡间多无差异,围度值更接近于中国北方族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量额济纳土尔扈特人13项围度值,研究其身体围度特征。方法:于2015年9月在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对土尔扈特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腰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3项围度值进行了测量,分析了围度值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并与国内其他10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了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躯干围度值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四肢,而头围值变化很小。土尔扈特人在11个族群中头围、胸围、上臂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6项围度值均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土尔扈特人围度值与巴尔虎蒙古族、鄂尔多斯蒙古族和塔塔尔族最为接近。土尔扈特人身体围度值较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围度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东乡族成人围度特点及其与血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甘肃临夏州东乡县东乡族成年居民1160名,测量研究对象血压及颈围、胸围、腰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及上臂围等指标,并分析收缩压、舒张压与围度的关系.结果:东乡族男性及女性不同年龄段各围度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东乡族成人高血压检出率为27...  相似文献   

13.
江西客家人体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江西客家人的体质特征并分析江西客家人在蒙古人种中的分型地位. 方法 采用国际学术界规定方法,在江西赣州调查了337例男性(城市客家人男性为154例,乡村客家人男性为183例)和346例客家人女性(城市女性为150例,乡村女性为196例))成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3项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比例,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对江西客家人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 (1)江西客家人上眼睑有皱褶率低,有蒙古褶率高,眼裂狭窄,眼外角多高于眼内角,鼻根高度多为中等型,直鼻背,鼻基部多上翘,鼻翼高度多为中等,鼻宽值多大于眼内角间宽值,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男性红唇薄型率略高于中等型率,女性薄型率最高.江西客家人发黑,皮肤黄色率最高,眼褐色率最高.江西客家人头面部观察指标表现出蒙古人种北方族群的头面部特征.但其鼻翼较宽,又表现出南亚类型的一定体质特点.(2)江西客家人男女性均以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率最高.男性以阔面型率最高;女性则以狭面型率最高.江西客家人头面部测量指标值更接近于北方族群,头面部指数值介于南方、北方族群之间.(3)江西客家人城市、乡村的男性与女性身高均属于中等身材.江西客家人男女性均以长躯干型、亚短腿型率最高.男性和城市女性以中胸型率最高,乡村女性以宽胸型率最高.男性与乡村女性中肩型、宽肩型率均较高.男性以中骨盆型率最高. 结论 聚类分析显示,客家人既具有北方族群体质特征,又具有南方族群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四川、云南、西藏调查木雅人、尔苏人、僜人、白马人、夏尔巴人、摩梭人13项皮褶围度指标,比较这些族群皮褶围度的差异。方法 使用皮尺和皮脂厚度计进行6个未识别群体成人1222人(男性576人,女性646人)的围度和皮褶厚度测量,所得数据采用Excel 2007、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将这6个族群的数据与国内其他7个民族做比较。结果 随着经度的增大,男性族群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值逐渐增大。女性族群髂前上棘皮褶值随着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根据主成分分析,在男性族群中,木雅人、尔苏人、白马人、摩梭人的肩胛下皮褶、平静胸围和上臂最大围均较大。夏尔巴人的肩胛下皮褶和平静胸围值较小,而夏尔巴人的上臂最大围较大。僜人的肩胛下皮褶、平静胸围和上臂最大围均较小。在女性族群中,木雅人、尔苏人、白马人、摩梭人的臀围、上臂围较大,而腓肠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均较小。僜人的臀围、上臂围较小,而腓肠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均较大。夏尔巴人的臀围、上臂围、腓肠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均较小。结论 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木雅人与尔苏人的围度与皮褶最接近。白马人与摩梭人的皮褶围度特征接近。僜人的皮褶围度特征与佤族、独龙族最为接近。夏尔巴人与珞巴族、门巴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伊犁地区锡伯族与乌孜别克族成人身体9 项围度值并探讨其特征。方法:对1 100 名锡伯族和 乌孜别克族成人的头围、胸围、腰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臂缩围和前臂围进行测量,分析年龄变 化及性别差异,进行族群间比较。结果:围度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臀围> 胸围> 腰围> 头围> 大腿围> 小腿围> 臂缩 围> 上臂围> 前臂围。多数围度值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男性头围、大腿围、小腿围和臂缩 围大于女性。锡伯族胸围小于乌孜别克族;而腰围、臀围大于乌孜别克族。两民族多数围度值大于新疆其他族群。 结论:伊犁地区锡伯族、乌孜别克族成人身体围度值的年龄变化、性别差异以及大小排序基本一致。体部围度值 过大应给予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诺族成人围度的特征,分析基诺族成人围度与右手握力大小的关系。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600例基诺族成人(男性279例,女性321例)的围度进行了测量,分析基诺族成人围度与年龄、身高、体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腰臀比、上臂围度差、臂围度指数、大小腿围度指数与握力值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胸围、腰围与年龄无相关关系,女性腰围与年龄之间无相关关系;男性、女性围度均与身高、体质量呈正相关;右手握力值与上臂围、大腿围具有正相关。结论:随年龄增大,基诺族男性7项围度、女性8项围度逐渐减小,握力值受前臂围、大腿围影响较大,中心肥胖程度也对握力值有较大影响,右利手个体左、右握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d thicknesses of adipose tissue measured by traditional skinfold caliper (double thickness) or a LIPOMETER device (single non-compressed thickness) in 9- to 12-year-old boys (n=52) and girls (n=44). In total, nine skinfolds (triceps, subscapular, biceps, iliac crest, supraspinale, abdominal, front thigh, medial calf, mid-axilla) were measured. Measurement for the thickness of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layers (SAT-layers) by LIPOMETER were performed at 15 body sites (neck, triceps, biceps, upper back, front chest, lateral chest, upper abdomen, lower abdomen, lower back, hip, front thigh, lateral thigh, rear thigh, inner thigh, calf). Bod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was measured with a multiple-frequency impedance device Multiscan-5000 (Bodystat, UK). Impedance at 50 kHz highly correlated with body mass (r=–0.47 in boys, r=–0.46 in girls, r=–0.47 in total group). The relationship with body height was significant only in girls (r=–0.42). Skinfold thicknesses measured by caliper did not correlate significantly with body impedance at 50 kHz. SAT-layers measured by LIPOMETER at triceps, front thigh, lateral thigh and rear thigh sites in boys and at the lateral thigh site in girl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body impedance measured at 50 kHz.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iliac crest and front thigh skinfold thicknesses measured by caliper characterized only 5.7–12.0% of the impedance at 50 kHz in the total group (n=96). From the measured 15 SAT-layers, the most significant was the lateral thigh layer which characterized 20.0%, 11.9% and 13.6% of the impedance at 50 kHz in boys, girls and the total group, respective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on body impedance is relatively low in children. However, SAT-layers have a slightly higher influence on body impedance than skinfold thicknesses measured by caliper. The sum of skinfolds or SAT-layers did not correlate significantly with body impedance in any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