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CRP)、双侧颈动脉B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测量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并在治疗6个月进行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结果 (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个月后比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的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CRP水平也比其治疗前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前TC和LDL-C及CRP水平降低(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1个月后TC、LDL-C和CRP水平降低(P均〈0.05),但治疗3个月后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IMT均降低(P均〈0.01);两组斑块面积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rouse积分较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降低(P均〈0.05)。(3)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ADL评分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降脂和抗炎的作用,并能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参加我院健康体检时经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病例64 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d),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3个月和6个月时血脂变化情况、内-中膜厚度(IMT)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两组观察者一般临床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与治疗前比较,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LDL-C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TC、IMT 无明显变化;6个月后TC、LDL-C下降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LDL-C水平比3个月时也呈显著性下降差异,而IMT下降没有显著性差异;服用40mg阿托伐他汀3个月,TC、LDL-C即呈显著性下降(P<0.05),IMT下降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呈下降趋势;6个月后,TC、LDL-C及IMT下降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3个月时高剂量治疗组LDL-C、IMT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时TC、LDL-C、IMT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治疗组中有1例观察者于6个月后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但未达两倍。结论 低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只有坚持服用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在降脂的同时,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同时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赵耀 《当代医学》2013,(25):145-146
目的分析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福州市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4例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6个月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大小。结果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较服药前有所降低,HDL-C较治疗前升高,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缩小。但是治疗组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比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蒋美媛  庞明  陈敏  严红  余艳  黎华 《广西医学》2013,(6):672-674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作用。方法将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每组32例,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IMT、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ox-LDL、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并且效果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及普罗布考组(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瑞舒伐他汀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研究.患者经过4周饮食控制期后符合:(1)LDL-C〉3.64mmol/L(140mg/dL);(2)TC〉5.72mmol/L(220mg/dL)且LDL-C〉2.59mmol/L(100mg/dL);(3TC〉5.72mmol/L(220mg/dL)且HDL-C〈1.04mmol/L(40mg/dL)并同时满足TG〈4.52mmol/L(400mg/dL)者随机接受瑞舒伐他汀5mg/d或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8周.结果 160例患者进入研究阶段,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各80例.瑞舒伐他汀组经过8周治疗血浆LDL-C显著下降,其下降幅度为40%,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组35%(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LDL-C降低幅度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相对高约15%.瑞舒伐他汀组LDL-C达标率(ATPⅢ)比阿托伐他汀组(85%&7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舒伐他汀升高HDL-C幅度也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6%&1.5%),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瑞舒伐他汀在降低TG(18.7%)和TC(33%)的幅度同阿托伐他汀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8%和30.3%).所有患者对两种药物均能很好地耐受而且患者依从性较好,研究期间未发现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够全面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整体血脂水平,并与阿托伐他汀相比较可以产生更大程度的LDL-C下降,且二者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血塞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血脂水平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20例,分西药组和中西药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片,中西药组再给予血塞通胶囊,疗程为6个月。结果:①西药组和中西药组中的血脂(TC、TG、LDL-C)均显著降低(P〈0.05);②不稳定斑块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未见到明显变化(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片可降低不稳定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降低颈动脉斑块积分;阿托伐他汀片和血塞通软胶囊临床结合使用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吴婷  竹龚金龙  洪莉 《安徽医学》2011,32(8):1118-112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1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试验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总疗程20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TG、TC、LDL-C、HDL-C、LP(a)和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20周后,两组IMT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而试验组IMT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试验组中TG、TC、LDL-C、LP(a)和hs-CRP明显下降,而HDL-C显著增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汀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调脂、减轻炎症反应,能有效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大动脉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56例,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56例,两组均给予降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每晚1次。观察治疗6个月后血糖、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脉搏波速度(PWV)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血糖、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上升,PWV下降(P<0.05)。他汀组治疗后血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DL-C上升(P<0.05),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PWV显著下降(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动脉僵硬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治疗前、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C),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两组TC、LDL-C、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TC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HDL—C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第1周后,治疗组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3%VS25.0%,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短期内即有明显的降脂效果,而瑞舒伐他汀降脂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药物防治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将161例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观察组82例(阿托伐他汀+常规降压,82例)与对照组79例(常规降压,79例),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IMT)、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和脑卒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LDL-C均达标,治疗前后TC、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斑块有效控制率、3年脑卒中患病率分别为82.6%和35.4%、4.8%和2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药物是防治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初诊高血压伴高LDL-C血症患者126例,在给予基础降压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培哚普利+瑞舒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63例(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血压、LDL-C、HDL-C、LDL-C/HDL-C和IMT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2,P=0.029,P=0.03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DL-C、HDL-C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治疗组治疗后LDL-C/HDL-C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07),平均IMT和最大IMT均明显小于照组( P=0.001,P<0.001)。治疗前后LDL-C/HDL-C差值与平均IMT差值呈正相关( P<0.001,r=0.742)。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培哚普利可以逆转高血压伴高LDL-C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二者联合使用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影响。方法 按筛选标准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3例,分他汀组88例和对照组115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及饮食控制,他汀组在同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口服瑞舒伐他汀片每日10mg,随访8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指标的变化。结果 他汀组应用瑞舒伐他汀8个月,较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血脂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TC、LCL—C水平,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稳定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但为新药,安全性需关注。  相似文献   

13.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莉  张鸿举  丁少娟 《当代医学》2010,16(36):140-141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65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一日10mg,每晚1次,治疗6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后6个月,患者TC、TG、LDL-C、CR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血脂、降低hs-CRP水平,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变分为2组,A组60例,伴有大血管病变;B组58例,无大血管病变。2组进行生化放免指标测定,肝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超声检查,分析2组患者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与B组比较,A组IMT增加更明显(1.01±0.22 vs 0.84±0.16,P〈0.0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更高(67.5%vs 47.5%,P〈0.05);2组ALT、HbAlc、TC、LDL—C、HDL-C、BMI及HOMA-IR的均值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G均值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2组患者颈动脉IMT与ALT、TC、LDL-C、HOMA—IR及BMI均相关;偏相关分析提示IMT与ACT独立相关。结论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NAFCD与T2DM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对照组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留取血标本作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血脂分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并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12周后,TC、TG、LDL—C水OF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hs-CRP、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颈动脉IMT均变薄(P〈0.05),但治疗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脂及较强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刘绪龙 《热带医学杂志》2014,(3):339-341,37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恢复期脑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与康复措施,药物选用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两组均治疗6个月。应用颈动脉超声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斑块面积及内中膜厚度(IMT),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斑块面积、IMT、CCA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出现一定程度的面积减少、IMT变薄、CCAD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善(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除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斑块面积、IMT、CCAD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斑块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60.87%,1年内复发率分别为6.98%、1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具有较好的稳定或逆转作用,同时改善了血流动力学,降低了近期复发率,可作为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文蕾  李辉  王丽 《疑难病杂志》2014,(6):579-58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石)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将134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64例,仅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TNF-α、IL-1、IL-6水平及IMT、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G、LDL-C、HDL-C、TNF-α、IL-1、IL-6、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对照组TG、TC、TNF-α、IL-1、IL-6均下降(P<0.05),而LDL-C、HDL-C、IMT及斑块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TG、TC、LDL-C、TNF-α、IL-1、IL-6均下降,IMT及斑块面积均缩小,HIDL-C升高(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TC、LDL-C及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及其相关机制。方法:自2008年1月起将我科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90)与对照组(n=90),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和阿斯匹林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月颈总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微栓子(microembolic signals,MES)、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及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MEs阳性率、血清CRP以及主要缺血性事件。结果:治疗前,治疗组CRP、IMT、MES阳性例数分别为17.25±14.23、1.24±0.96、40.对照组CRP、IMT、MES阳性例数分别为16.32±11.12、1.22±0.91、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RP、IMT、MES阳性例数分别为8.15±3.41、0.76±0.41、25,对照组CRP、IMT、MES阳性例数分别为11.82±7.78、0.94±0.78、39;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颈动脉IMT、MES阳性率、血清CRP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IMT小于对照组IMT(P〈0.05);治疗组MES阳性率小于对照组MES阳性率(P〈0.05):治疗组血清CRP小于对照组血清CRP(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改善颈动脉IMT、稳定易损斑块作用,从而减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主要缺血性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