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缬沙坦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1型受体拮抗剂(AT1RA)在治疗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6例,测定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后,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非缬沙坦治疗组。用药后24周检查CRP、IL-6、TNF—α。并设30例健康者作对照比较。结果①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RP、IL-6、TNF—α显著高于健康者(P〈0.01);②治疗后24周,缬沙坦治疗组CRP、IL-6、TNF—α的水平均有所下降,缬沙坦治疗组CRP、IL-6、TNF—α下降的水平与治疗前及非治疗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缬沙坦治疗能改善尿毒症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激素及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测定入选12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血红蛋白(Hb)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按Hb水平分为ICM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同时选择27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ICM贫血组TNF-α、IL-6和AngⅡ水平明显高于非贫血组,而LVEF显著低于非贫血组(P〈0.01);随着TNF-α、IL-6和AngⅡ水平升高,Hb和LVEF明显降低(P〈0.01);ICM患者Hb水平和LVEF与TNF-α、IL-6和AngⅡ水平呈负相关,Hb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P〈0.01)。结论ICM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激活影响并促进贫血与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变化,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心力衰竭组共80例,平均年龄(64±15)岁,入选前患者未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p受体阻滞剂、免疫制剂等治疗;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心力衰竭组又分为心功能Ⅱ级组24例、Ⅲ级组26例、Ⅳ级组30例。对照组50例,为非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63±6)岁。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hs—CRP和MMP-9的浓度,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hs—CRP和MMP-9指标比较,心力衰竭组总体水平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心功能Ⅲ级组及Ⅳ级组水平显著高于Ⅱ级组(P〈0.05)。心功能Ⅳ级组水平也明显高于Ⅲ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1与P〈0.01)。结论:hs—CRP和MMP-9共同参与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能准确反映左室功能障碍程度;MMP-9在CHF心室重塑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外周血炎症标志物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根据其心律将47例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分为二组,窦性心律组:23例,二尖瓣病变仍为窦性心律的患者;心房颤动组:24例,二尖瓣病变伴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分别检测二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房前后径(LA)。结果:二组患者间WBC、NEU%及CRP的差异不明显(P〉0.05)。伴有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其LA径及外周血中ACE含量均高于窦性心律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伴心房颤动患者的LA径与外周血ACE含量呈直线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与LA径及外周血ACE有关。结论: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其持续性心房颤动与外周血ACE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02/2008-02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心房颤动患者106例,其中持续性房颤组(〉30d)48例,阵发性房颤组(〈48h)58例。对照组(窦性心律)32例。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浓度。结果:心房颤动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心房颤动组中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CRP浓度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持续1周,血浆CRP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RP水平增高可能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提示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相关。  相似文献   

6.
郭明  王亚  郭沫化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494-3495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siotensin Ⅱ,AngⅡ)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ficular ejective frac-tion,LVEF)的变化。方法:测定30例健康对照者和66例治疗前CHF患者TNF-a,TL-6和AngⅡ浓度。并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显像仪测定LVEF。结果:CHF组血清TNF-a IL-6和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血清TNF-a,IL-6水平与CHF的原发病无相关,而与LVEF呈负相关(r=-0.58,-0.62,P(0.01)。结论:CHF患者血清TNF-a,IL-6,AngⅡ水平明显升高。且与LVEF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颖  燕树勋  王晋明  李华  贾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49-51,i000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反义寡核苷酸(AT1-AS-ODNs)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心钠素合成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将其分为4组:①对照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48h。②血管紧张素Ⅱ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③AT1-AS-ODNs组:200nmol/LAT1-AS-ODNs孵育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④顺义序列组:200nmoL/LAT1-S-ODNs孵育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显微荧光技术检测脂质体包裹的AT1-AS-ODNs在心肌细胞内分布;免疫沉淀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心钠素(ANF)表达。 结果:①在脂质体的包裹下,AT1-AS-ODNs成功转染心肌细胞。120min转染效率为60%。②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25%,21%(P〈0.05),AT1R-AS—ODNs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60.7%(P〈0.0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蛋白表达水平无改变。③血管紧张素Ⅱ组心钠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780&;#177;38),(430&;#177;23)μg/L,P〈0.01]。AT1-AS-ODNs组心钠素表达为(589&;#177;19)μg/L,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1),顺义序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AT.-AS-ODNs可成功转染心肌细胞,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运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90例脓毒血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炎症介质[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SFLV)、每搏输出量(SV)]、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心搏出量(CO)]、B型钠尿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病情严重程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PCT、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LVEF、SFLV、SV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H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CO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BNP、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脓毒血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CRRT联合新活素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BNP、NT-pro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的变化及各指标间相关性,以期发现上述因子与CHF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01/2002-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一病房、二病房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NYHA心功能Ⅱ~Ⅳ级CHF患者176例和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176例CHF患者心功能Ⅱ级60例,Ⅲ级86例,Ⅳ级30例。测定研究对象血清中TNF-α,IL-6和CRP水平。比较分析CHF患者与正常人以及不同心功能程度的CHF患者之间各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TNF—α,IL-6和CRP的相关性。结果:心功能Ⅱ级CHF患者血清中TNF—α,IL-6和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心功能Ⅲ级以上CHF患者血清中TNF-α,IL-6和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1),且心功能Ⅱ级与Ⅲ级、Ⅱ级与Ⅳ级、Ⅲ级与Ⅳ级间各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增高,血清CRP水平与IL-6,TNF-α呈高度正相关(r=0.62,0.57,P&;lt;0.01)。血清IL-6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42,P&;lt;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免疫激活和心肌炎症反应,心力衰竭程度越重,炎症反应也越明显,且与心功能状态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郭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5):3577-3578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8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Ⅰ组43例,单纯口服胺碘酮,Ⅱ组42例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观察12个月。结果:79例完成治疗。Ⅱ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Ⅰ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王景斌  张颖  司大妞  陈新玲 《临床荟萃》2010,25(22):1978-1980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约占35%~40%。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明显的心肌电、组织、神经重构,这种重构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激活有关。文献报道,胺碘酮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合用可提高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治疗后炎症因子的改变。【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9例,随机分成氟伐他汀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氟伐他汀40mg,每晚1次,治疗12周后复查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心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Hs-CRP、TNF-α、IL-6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LVEF则有明显提高(P〈0.05)。随访2年,观察组病死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氟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及降低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的影响.方法 105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7例和缬沙坦治疗组58例, 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常规治疗组行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缬沙坦治疗组在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检测其血管紧张素Ⅰ和Ⅱ(AngⅠ、AngⅡ)、醛固酮、一氧化氮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①CHF患者LVEF降低,余均升高(均P〈0.05).②常规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有显著变化(均P〈0.05).③ AngⅡ与AngⅠ、醛固酮、一氧化氮呈正相关(r=0.370、P=0.004,r=0.853、P=0.000,r=0.363、P=0.005),与LVEF呈负相关 (r=-0.407、P=0.002).结论 CHF存在着RAAS的过度激活, AngⅡ对心功能恶化起关键作用.缬沙坦可抑制RAAS活性,控制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d)、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和左心室射血分数(1eft ventricular ejective fraction,LVEF)的变化.方法测定30例健康对照者和66例治疗前CHF患者TNF-α,TL-6和AngⅡ浓度.并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显像仪测定LVEF.结果CHF组血清TNF-α,IL-6和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TNF-α,IL-6水平与CHF的原发病无相关,而与LVEF呈负相关(r=-0.58,-0.62,P<0.01).结论CHF患者血清TNF-α,IL-6,AngⅡ水平明显升高.且与LVEF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1056-1057
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对原发性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血管紧张素水平的影响。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并PAF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胺碘酮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治疗后,研究组CRP、IL-6、Ang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对原发性高血压并PAF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可降低血管紧张素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的血浆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将5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为常规抗心衰治疗,干预组采用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采集血样标本,测定其治疗前后的TNF-α、IL-6、hs—CRP血浆水平及心功能和左室内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TC和LDL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左心室内径、LVEF、FS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TNF-α、IL-6等细胞因子水平而发挥抗炎作用;短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E.C,3.4:15.1)是一种肽酰二肽水解酶。主要分布在肺、肾近曲小管、小肠绒毛和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其生理功能是催化血管紧张素I(ATI)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二肽(组氨酸-亮氨酸),ATⅡ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ACE同时也是激肽酶,可以水解缓激肽抑制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前后的微炎症状态。方法选择本院血液净化中心6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对照组)不使用任何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B组(实验组)予以口服缬沙坦药物80mg/d,分别测定0月及3月后患者炎症因子IL-1、IL-6、TNF-α、CRP血清水平。结果 B组患者经过3月治疗后IL-1、IL-6、TNF-α、CRP水平降低(P<0.05),A组CRP、IL-1、IL-6水平升高(P<0.05),TNF-α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的IL-1、IL-6、TNF-α、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炎症因子IL-1、IL-6、TNF-α、CRP的联合检测可正确反映缬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的变化及各指标间相关性,以期发现上述因子与CHF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01/2002-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一病房、二病房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NYHA心功能Ⅱ~Ⅳ级CHF患者176例和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176例CHF患者心功能Ⅱ级60例,Ⅲ级86例,Ⅳ级30例。测定研究对象血清中TNF-α,IL-6和CRP水平。比较分析CHF患者与正常人以及不同心功能程度的CHF患者之间各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TNF-α,IL-6和CRP的相关性。结果:心功能Ⅱ级CHF患者血清中TNF-α,IL-6和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心功能Ⅲ级以上CHF患者血清中TNF-α,IL-6和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心功能Ⅱ级与Ⅲ级、Ⅱ级与Ⅳ级、Ⅲ级与Ⅳ级间各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增高,血清CRP水平与IL-6,TNF-α呈高度正相关(r=0.62,0.57,P<0.01)。血清IL-6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42,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免疫激活和心肌炎症反应,心力衰竭程度越重,炎症反应也越明显,且  相似文献   

20.
联合应用ACEI和ARB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Ⅰ)及其合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治疗半年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血管紧张Ⅱ(AngⅡ)、醛固酮(ALD)、脑钠钛(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同时观察两者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影响。方法95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缬沙坦治疗组及两者合用组,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后血浆AngⅡ、ALD及BNP的水平,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苯那普利及缬沙坦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LVEF明显增高(P〈0.01),而血浆AngⅡ、ALD水平改变不大;苯那普利加缬沙坦治疗后血浆ALD、BNP水平明显降低(P〈0.01),LVEF明显增高。而血浆AngⅡ水平改变不大:组间对比发现,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并不能进一步降低血中AngⅡ、BNP水平,以及提高左室射血分数(P〉0.05)。改善心功能,且不良反应进一步增加。结论苯那普利或缬沙坦治疗均明显降低血浆BNP水平,对AngⅡ和ALD水平影响不大;单药治疗或联舍治疗方法都能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LVEF,改善心功能;联合用药组在降低BNP、AngⅡ水平并不优于单用苯那普利或缬沙坦组,而能显著降低血浆ALD水平(P〈0.05),减轻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