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中医学是在传统文化和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从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功能层面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体是一个阴阳协调运动平衡的统一体,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以“阴平阳秘”“阴阳平和”之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故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充盛调畅是键康的根本保障。若阴阳动态平稳失调,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调,形神失养,进而出现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2.
《内经》“病机十九条”中部分条文对水液代谢疾病的治疗与辨证颇具现实意义,其以五脏为纲,将病症进行归类分析的条文为水液代谢病从脏腑辨证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病机十九条”虽不能包罗万象,但能给临床探求病机提供一种很好的思路,学习运用时只有领会其精神实质,触类旁通,才能学以致用.通过对《内经》中人体水液代谢理论的研究,阐述“病机十九条”中人体水液代谢理论及其独特之处,得出肺、脾、肾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作用等均来源于《内经》理论.  相似文献   

3.
气血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核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典范,以六经为物质,以八纲为变化,六经是辨证之体,八纲乃是辨证之用,体用结合,有机联系,互相为用。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紧紧相连而不能相离,“气血辨证”则是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辨证核心。在研究《伤寒论》中,如果只谈“六经辨证”,或只谈“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而丢掉“气血辨证”这一核心内容,那就使仲景辨证论治的完善体系支离破碎,相割裂开来,所以,在《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中,唯有用“气《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所有内容,纲举目张,洞若观火。  相似文献   

4.
“运动传变观”是运用运动发展传变的观点分析医学现象的一种基本哲学观,属中医朴素唯物辨证方法论的范畴。其源于《内经》,至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运动传变观”推断疾病的演变、转归与预后(向愈、不治),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笔者仅以“烦”症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遵循祖国医学的整体观与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的理论,结合脏腑经络学说,从肺经着手,以耳穴“肺”为主穴,配合“内分泌”“神门”“大肠”“肾上腺”或“腮腺”等耳穴,治疗多种皮肤病获得了确切的疗效。特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1 治疗方法先用耳针探测仪或火柴棒在耳上寻找敏感  相似文献   

6.
脏腑辨证,特别是五脏辨证,是中医辨证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医基础的主要部分,因为一切病症总离不开脏腑及与之相联系的经络、五体和五官、九窍等。外感疾病,虽然是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也是和脏腑辨证相关的,因为阴阳营卫气血津液的生理及其病理变化,与脏腑是密切联系的,这在中医学方面叫做“脏腑经络的整体观念”。同时,脏腑之间又是互相促进和互相影响的,辨证时,既要明确病症的虚实寒热,又要找出所属脏腑的病位、病理变化,及与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一系列的辨证论治活动。简而言之,脏腑辨证,一般来说应该  相似文献   

7.
芮其根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9):1140-1140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的范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明代以后的虞博《医学正传》立“胃脘痛”专篇指出“古方九种心病,……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相似文献   

8.
辨证分析是中医认识疾病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它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精髓.临床上面对疾病症状的错综复杂与变化,一些年轻医师或西学中医师往往感到辨证分析无从下手,觉得“认证难,辨证更难”.本文就这个问题,旨在阐明中医辨证分析思维方法、步骤,与同道们作一商讨.1 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历代医家根据《内经》中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所阐明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与五运六气、饮食劳倦、居住环境、意外伤害、情志变化的关系,结合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创立了六经辨证法、脏腑辨证法、病因辨证法、三焦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法、气血津液辨证法和八纲辨证法.  相似文献   

9.
归经的概念,虽遍见于历代本草著作,但尚无统一的确切定义,而且众医家对其概念理解各持己见。现代学者对其理解亦有所差异。如凌一揆在《中药学》中指出:“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郭兰忠㈦认为:“归经,是指某种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数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高晓山指出,归经应包含着趋向和归属两个涵义。归经的“归”,主要指药物作用所及或药物效应的定向、定位:归经的“经”则不是单纯的经络、经脉之意,而是以经络、脏腑等脏象学说为基础形成的,带有药性理论特色的方向,是空间和功能的综合。其共同之处在于均指出了中药的归经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前人把面部分为天庭、阙、山根(王宫)、年寿各部,内应脏腑经络,外及四肢百骸。因为面部为十三经的总会地方,脏腑的内在变化,可以反映子面部。《小儿按摩经》说:“山根若见脉横青,此病明知两度惊。”说明望诊小儿面部山根脉纹形色在临床上对辨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了弄清小儿各种病证及表现于面部山根脉纹形态、颜色及其变化,笔者通过观察五岁小儿2180例的结果,作简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徐文华 《安徽医药》2024,28(2):403-406
《温病条辨》“复脉法”源于《伤寒论》“复脉汤”,有滋阴助阳,益气养血之功效,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与《伤寒论》“复脉汤”不同在于,“复脉法”立足于阴阳、脏腑,提出以血脉理论为基础的复脉脏腑法和复脉阴阳法,其中复脉阴阳法可养气助阳、滋阴补血,复脉脏腑法可温补心阳、滋补肝肾。该文主要探析《温病条辨》“复脉法”起源及其方药的应用情况,为《温病条辨》临证应用“复脉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医谈耳     
耳位于头部两侧,左右各一。因其位居于头侧,犹如屋笼之窗户,故古时又称其为“窗笼”。因耳司听觉,古医籍《河间六书》又称其为“听户”。全身经络会聚于耳,使耳与脏腑及全身各部产生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痰湿”是停聚于体内的有害废物,是由于人体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痰湿”停聚。又会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影响健康,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医眼科的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中医眼科的辨证方法从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现对眼病的中医辨证方法报告如下。1眼科辨证方法的内涵传统的眼科辨证主要以全身辨证和局部辨证为主。眼病的全身辨证是以中医理论(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气血、经络等)结合病因病机,把全身症状和体征、舌诊脉象,分析归纳成“证”的临床-理论-临床思维过程。全身症状和体征是全身辨证的原始素材和根基。眼病的局部辨证是把眼局部的症状、病征,结合病因、病机,参照舌诊脉象,按中医理论分析归纳成统一于全身的“证”的临床-理论-临床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5.
痰病的辨治     
古人对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常认为与痰有关。古籍有“怪病治痰”、“痰生百病”之载。考痰之出处,《景岳全书》说:“内经只有积饮之说,本无痰证之名”,《神农本草经》有“留饮痰澼”的记载。后汉张仲景开创了痰饮辨证的先河,其于《金匮要略》一书中有记载,不过其论详于饮而略于痰。《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别立论,指出痰与饮同源而二歧,应是两证,故元、明以来大都沿用其说。清张景岳明确指出:“痰之与饮,名曰同  相似文献   

16.
久咳证治     
1 概述 咳嗽(不包括细菌性和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咳嗽),均为肺气不宜,肺失肃降的临床表现,是肺脏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肺脏受病或其他脏腑有病影响于肺时,均可发生咳嗽。《内经》云:“肺为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的辨证逻辑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逻辑是中医逻辑方法的重要特点,在我国古代的《易经》、《道德经》、《墨辩》、《易传》中有丰富的辩证逻辑内容,是中医诞生的方法论基础。中医许多概念具有辨证的属性,运用概念于判断、推理过程中,辩证逻辑的特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以大量的例证,说明辩证逻辑方法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以及辨证论治医疗实践中的巨大历史作用与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药学对抗衰防老的研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千金要方》等古典医籍中都载有许多“增年”、“不老”、“耐老”抗衰药物与方剂,说明通过天然中药,对人体脏腑功能进行调整,是可以推迟衰老的。中药抗衰老,以补肾健脾、固二天之本为主。因为脾肾虚弱是致使衰老的首要因素。“肾为先天之本”、“牌为后天之本”。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肾渐虚,脏腑功能日益衰退,因虚致表,邪乘虚而入,邪气所凑,复而伤正又致衰,因而用补肾健脾药,增补“二天之本”,固生命之元,是抗衰老的重要方法。古今,延年抗衰的方…  相似文献   

19.
从《伤寒论》旨出发,溯本求源,认为伤寒六经滥觞于易老,发展于内难,完善于伤寒,包含了认识思想中的时、空、量概念,以及脏腑经络形质概念和气化功能概念。  相似文献   

20.
古人谓之“驻颜”,实质上是颜面抗衰老,永葆“青春容颜”,使人洋溢出健美和活力。面部是脏腑气血上注之处,血液循环丰富。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素问·痿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中医还将面部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即左颊属肝,右颊属肺,头额属心,下颏属肾,鼻属脾。可见,面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尤以心与颜面最为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