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灵枢·官针》有“九刺”、“十二刺”、“五刺”之言,三者均有“输刺”一法,其字相同,但其意各异。它们各自的针刺手法和配伍不同,在临床上各发挥其特殊的作用。1 九刺法—输刺1.1 含义《灵枢·官针》曰:“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荣输、脏输也。”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穴中之荣穴、输穴,五脏六腑之背俞(《类经》注:“脏输,背间之脏腑输也。”推而广之)。1.2 临床应用1.2.1 荣输常法前人有“以输代原”之言,指五脏阴经之输  相似文献   

2.
<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些腧穴。包括五输穴、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等,共130个。在针灸腧穴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略考其源流。一、五输穴: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叙述其意义,及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灵枢·本输》篇具体指出了穴名与部位,《灵枢·根结》篇详述了三阴三阳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又列举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主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论述了五变分主五输以及五变与五输相应的针刺法则。《灵枢·卫气》篇列举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的标本部位等.《难经六十二至七十九难》更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它的使用方法。二、俞穴、募穴:《灵枢·背俞》:篇载:“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是对背俞穴的最早记载,文中不但指出其上下定位,还指出其横开分寸:“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紧接着强调,“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种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解”的取穴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胜和 《光明中医》2004,19(2):30-30
腰背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原合穴的理论针刺腰背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针刺方法根据腰背痛的位置查是何脏腑之俞穴 ,如痛在手三阴背俞 ,针其手三阳经的原穴 ;如痛在手三阳背俞 ,针其下合穴 ;如痛在足三阴、足三阳背俞 ,皆针其阳经的合穴。例如 :肺俞疼痛针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 ,如痛在肝胆经背俞则针胆经合穴”阳陵泉” ,大肠俞疼痛针上巨虚……余皆类推。其针刺手法用平补手泻法为宜 ,以达调和之机 ,留针 3 0~ 5 0分钟左右 ,每10分钟捻转行针一次。2 理论探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荥输治外经 ,合治内腑…  相似文献   

4.
《灵枢经·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的论述,其中均有“输刺”,但其意各异,在针刺手法和配伍治病上不同。下面结合笔者临床体会,对其异同略作辨析。1 “九刺”法11 含义:《灵枢经·官针》篇谓:“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输也。”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穴中之荥穴、输穴,五脏六腑之背输(《类经》注:“脏输,背间之脏腑输也。”)属于一种配穴法。12 临床应用121 荥输常法:《难经》有“以输代原”之言,指五脏阴经的输穴,又是它本经之原穴,亦即输穴、原穴是同一穴。《难经·六十六…  相似文献   

5.
史朝珍 《河北中医》1982,(4):47-47,43
针灸治疗脏腑的疾病,除了循经选穴治疗外,还有按某脏器所在部位,在胸腹或背腰骶部选取与某脏器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在背腰骶部的穴、叫背俞或俞穴;在胸腹部的穴,叫腹募或募穴。在古代“俞”字与“输”字“募”字与“膜”字通用。输即脏腑气机藉此转输,募即有复盖包裹之义,其含义都是与内脏有密切联系。十二经在背部各有自己的俞穴,其部位都是排列在背部是太阳经的第一侧线上,它们的排列顺序与它相应的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上是一致的。十二经募穴绝大部分位于胸腹,都非常邻近与它们相关的脏腑。因此凡脏出现生理或病理改变时,都要在相应的  相似文献   

6.
《内经》论背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背俞”之名,首见于《内经》。为探本求源,现把其中有关内容作一概述性探讨。一、关于位置《内经》关于五脏六腑背俞穴位置的记载虽未完全,却已初具端倪。首先,《素问·气府论》指出了  相似文献   

7.
背俞穴是针灸学十四经中特定穴的一种。最旱见于《灵枢·背腧》篇,其曰:“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现在针灸学所说的背俞穴,是以脏腑命名的十二个,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已成为  相似文献   

8.
《素问》用“俞”,《灵枢》用“输”与“腧”表示腧穴,三字用法基本相同。“俞”源于用船运送,“输”源于用车运送,均引申为转运气血的穴位。“腧”是“俞”的今字,其字形代表的意义最符合中医学中腧穴的含义。应以“腧”作为规范的词语,表示腧穴的各种意义。  相似文献   

9.
7.虚证涉及虚证的常用穴位及其被载次数依次如下:关元27、足三里25、膏肓俞18、气海18、肾俞16、神阙12、四花患门12、肺俞11、太冲11、中脘11、内关9、章门9、石门8、大椎8、天枢7、心俞7(7次以下从略)。综上穴次,可以发现取穴有以下规律。(1)多取背俞穴 《素问·长刺节论》曰:“迫脏刺背,背俞也”。《类经·卷七》曰:“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谓五脏之俞”。从现代医学来讲,刺激了背俞穴处的神经感受器,可以影响相应节段的内脏神经,激发其功能,起到补虚作用。故背俞穴的被载次数居全身各部之首位,达152穴次之多。若以…  相似文献   

10.
“治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是针灸学处方取穴的一项原则,出《素问·咳论》篇,由于去古久远,历代诸家注文多有分歧,以致此项治则之真实意义,历久而未阐明,使学者困惑不解,故抛砖引玉,还希就正于同道。丹波氏评注摘录及诸家误注之原因《素问·咳论》篇云:“治其俞,志云(指张志聪),咳在五脏,当治其俞,五脏之俞,皆在于背……简按,此据《血气形志》篇,而诸家(指王冰、马莳、张介宾、高士宗等)并原于《本输》篇,未详何是”。“治其合,志云,合治内府,故咳在六腑者,取之于合……高同。简按,此据《邪气脏腑病形》篇,而诸家并原于《本输》篇,亦未…  相似文献   

11.
背俞穴厚薄规律B超探讨86例730003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连维真310000空军杭州医院B超室吴筱辉脊俞穴,《灵枢·脊俞》”灸之则可,利之则不可。”而《灵枢·刺疟篇》云:“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肢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风疟,疟发则...  相似文献   

12.
一、何谓“背俞”?“背俞”是位于脊背两侧的一些特定经穴。其中主要的、也是最早在书籍中出现的是五藏之俞,随后是六府之俞,以及凡以“俞”字命名的背部经穴。即当脊背第一侧线——从中线起数则称“第二行”,当足太肠膀胱经循行部分的全部孔穴。其“第三行”也是足太肠膀胱经,孔穴虽然不以“俞”字命名,但跟“第二行”的“俞”穴,在命意上  相似文献   

13.
《难经》是我国古典医籍之一,其中有三十二难涉及到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配穴、刺法等理论。兹择其中某些有关腧穴与配穴的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讨论如下:一、俞募穴理论的阐发与后世的运用背俞穴的载述,首见于《灵枢·背俞》,但仅有五脏俞的名称及位置。募穴,《内经》没有具体的记载,仅在《素问·奇病论》中提到:“胆虚气上溢而口苦,治之以胆募俞”。对俞募  相似文献   

14.
贾赫 《陕西中医》1989,10(2):80-81
<正> 脏腑背俞穴首载于《灵枢·背俞》,后经《脉经》、《甲乙经》、《千金方》等历代医籍不断补充而完备,在临床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现就背俞穴在诊断、主治、配伍方面的应用浅淡如下: 一、背俞穴诊断相应脏腑病背俞穴作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故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就会在相应的背俞穴上表现出一些异常变化,如皮肤色泽变化,形态变化(凹陷、隆起),按之有异物感(结节、条索状、半球  相似文献   

15.
《灵枢经》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指出了五脏病变与原穴、背俞穴有密切联系,这一理论在针灸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素问》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揭示了人体内阴阳失调产生寒热变化的规律。根据以上理论,当内脏阴阳失调时产生的寒热变化必然会在原穴和背俞穴上反映出来。为了观察它们之间的这一联系,我们选择了肝实热患者60例,对其太冲、肝俞穴各120穴数(双侧)进行穴温测定,从而观察内脏与原穴、背俞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对《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斜刺”操作提出商榷。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的起源、针刺深度、针刺角度与方向等溯源,说明《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为了避免伤及内部脏器的斜刺操作,有违于《黄帝内经》背俞穴的形态、经脉循行走向的本义,不符合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针刺深度以及针刺操作规范。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针刺深度的现代研究,指出背俞穴针刺操作必须要掌握内脏准确的解剖位置以及规范的针刺深度与方向,才能避免针刺伤及内部脏器。  相似文献   

17.
摘要:对《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斜刺”操作提出商榷。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的起源、针刺深度、针刺角度与方向等溯源,说明《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为了避免伤及内部脏器的斜刺操作,有违于《黄帝内经》背俞穴的形态、经脉循行走向的本义,不符合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针刺深度以及针刺操作规范。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针刺深度的现代研究,指出背俞穴针刺操作必须要掌握内脏准确的解剖位置以及规范的针刺深度与方向,才能避免针刺伤及内部脏器。  相似文献   

18.
<正>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或假借字,是指意义不同的两个字,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将甲字借作乙字。如“输”是输送之输,“俞”是俞穴之俞,二字意义完全不同,可是由于二字读音相同,所以古人在书写时常用“输”字代替“俞”字使用。《扁鹊传》中:“因五脏之输”即是一例,这里的“输”便是“俞”的通假字。通假字在古医籍中非常之多,若望文生义,便格格不入,实为阅读古医籍的一大障碍,尤其是青年读者更为感到困难。故此,我们从有关的古代医药书籍中择出习见者凡三  相似文献   

19.
背俞穴概述     
<正>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  相似文献   

20.
五腧穴,是指十二经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井、荣、俞(原)、经、合各穴而言。这些腧穴,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及《根结篇》中。它是古代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些腧穴不但是“经气出入”,“气血交流”,“阴阳交会”之处,也是治疗机体内外各种疾病的有效针灸部位,所以历代医家都特别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