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肌肉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表现,探讨MR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肉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初诊时均无明确淋巴瘤病史,术前分别经MRT_1WI、T_2WI和T_2WI增强检查.仔细复习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6例肌肉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位于颈部2例、上肢1例、下肢3例.6个病灶皆起源于深部肌肉并累及多个肌群,5例病灶侵犯到皮下脂肪间隙,1例累及皮肤,3例肿瘤沿着神经血管束浸润.病灶呈不规则形5例,卵圆形1例.病灶直径7.3~22.5 cm,平均13.9 cm.境界不清楚5例,清楚1例.MR T_1WI略高信号2例,略低信号4例,信号均匀;T_2WI呈略高信号2例,中等程度高信号3例,高信号1例,信号略不均匀5例,均匀1例.5例瘤内可见固有解剖结构(增粗的肌纤维、肌腱和肌间脂肪)残留.MR动态增强扫描5例,动脉期呈中等程度强化,强化较均匀2例,略不均匀3例;实质期持续强化,强化较均匀3例,略不均匀2例.结论 原发肌肉淋巴瘤在T_1WI多呈等低均匀信号,T2WI信号强度低于绝大多数软组织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肌肉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表现,探讨MR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肉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初诊时均无明确淋巴瘤病史,术前分别经MRT1WI、T2WI和T2WI增强检查.仔细复习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6例肌肉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位于颈部2例、上肢1例、下肢3例.6个病灶皆起源于深部肌肉并累及多个肌群,5例病灶侵犯到皮下脂肪间隙,1例累及皮肤,3例肿瘤沿着神经血管束浸润.病灶呈不规则形5例,卵圆形1例.病灶直径7.3~22.5 cm,平均13.9 cm.境界不清楚5例,清楚1例.MR T1WI略高信号2例,略低信号4例,信号均匀;T2WI呈略高信号2例,中等程度高信号3例,高信号1例,信号略不均匀5例,均匀1例.5例瘤内可见固有解剖结构(增粗的肌纤维、肌腱和肌间脂肪)残留.MR动态增强扫描5例,动脉期呈中等程度强化,强化较均匀2例,略不均匀3例;实质期持续强化,强化较均匀3例,略不均匀2例.结论 原发肌肉淋巴瘤在T1WI多呈等低均匀信号,T2WI信号强度低于绝大多数软组织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脊柱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柱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影像学特征,着重分析其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脊柱NHL的MRI、CT及平片影像征象.结果 16例脊柱NHL中7例为单椎病变,9例为多椎病变,并呈跳跃性改变.MRI上均有椎体骨质改变,其中10例为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为骨髓浸润,11例同时累及附件形成同性质病灶;4例椎体有压缩变扁;4例形成椎旁肿块,8例同时形成椎旁及椎管内硬膜外肿块,肿块信号或密度较均匀,9例围椎生长,7例呈与脊椎纵轴一致长条梭形.结论 脊柱NHL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或骨髓浸润,同时可累及附件,少数椎体压缩变扁,形成椎旁及硬膜外肿块范围大于骨质病变范围,有"围椎纵向生长"趋势.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和病理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的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12例均行CT平扫,其中9例行CT增强检查,11例行MRI平扫,其中10例行MRI增强检查。10例经穿刺活检证实,2例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结果:单椎体病变7例(其中颈椎1例,胸椎4例,腰椎2例),多椎体病变5例,2例呈跳跃性改变,4例呈连续椎体受累(其中1例合并跳跃性改变);6例伴病理性骨折,4例椎体压缩;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9例,其中7例为虫蚀型,2例为浸润型;同时合并溶骨性骨质破坏和骨质硬化1例。MRI示软组织肿块包绕脊椎生长,骨质破坏区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在T1WI上呈等、略低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且MRI可显示骨质破坏不明显时髓腔内的早期浸润灶,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12例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弥漫大B细胞为主(10/12)。结论: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表现为单椎体或连续椎体侵犯,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单纯虫蚀型、浸润型或合并骨质硬化),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软组织肿块位于硬膜外且包绕病变椎体生长,椎间隙正常,无明显骨膜反应改变,无钙化灶;穿刺活检是早期确诊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PNHLB)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HLB患者的影像表现.6例中,4例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2例平扫十增强,2例平扫),5例行MRI检查.结果:6例均为单侧发病,1例同侧有2个病灶,中位瘤径5.8 cm.乳腺X线摄片表现为分叶状肿块1例,不规则肿块1例,大片密度增高影2例.4例CT平扫示病灶均呈软组织密度,1例巨大肿块的表面皮肤增厚,1例乳腺弥漫增大密度增高,2例肿瘤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5例MRI平扫示病灶信号均匀,压脂T2 WI上呈稍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3例呈均匀团块状强化、1例呈外周结节样强化、1例呈不均匀环形强化,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速升缓降型3例,平台型2例.结论:PNHLB的影像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征,钼靶X线片和CT对本病有一定诊断价值,MRI结合DWI和动态增强扫描能准确显示病灶的大小和范围,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弥漫性PCNSL患者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学资料。结果: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34~67岁,平均(53.5±8.7)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程2周~6个月。6例行血清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查,3例行自身免疫抗体、中枢脱髓鞘四项检测,均为阴性结果。11例的主要影像表现为非对称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以深部脑白质或皮质脊髓束分布为主。10例行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影5例,低~稍高密度影5例。11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病灶在T1WI上呈等~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FLAIR图像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散在斑点状或斑片状强化。5例短期复查,其中4例显示病变大小及强化范围均较前进展,其中2例出现结节或团块状明显强化。9例行DWI检查,7例表现为部分病灶扩散轻度受限,2例表现为病灶扩散明显受限。5例行1H-MRS检查,示病灶区的Cho峰增高、NAA峰减低,3例出现Lac峰、2例可见高耸的Lip峰。5例行SWI检查,病变内磁敏感信号(ILSS)分级均为0级。2例行DTI检查,显示病变区域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FA值明显减低。4例行PET-CT检查,病灶呈稍高代谢3例,高代谢1例。结论:非对称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以深部脑白质或皮质脊髓束分布为主、增强后主要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强化、短期复查显示病变进展较快时应考虑弥漫性PCNSL的可能,临床资料结合多模态成像可提高对弥漫性PCNSL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等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发16例,多发9例,共有39个病灶,幕上35个病灶,幕下4个病灶。单发病灶多位于脑白质深部,多发病灶常位于脑实质中线部位及大脑凸面。肿瘤在CT表现呈稍高密度,病灶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呈斑片状强化;瘤周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并综合其影像学表现,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X线、CT及MR表现。结果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13例 ,继发性 7例 ;B细胞源性 18例 ,T细胞源性 1例 ,组织细胞性 1例。 14例侵犯单骨 ,6例侵犯多骨 ,共侵犯 2 9个骨骼 ,其中骨盆 10例次 ( 10 / 2 9) ,股骨 6例次 ( 6/ 2 9) ,脊柱6例次 ( 6/ 2 9)。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 6例 ,浸润型 4例 ,硬化型 1例 ,混合型 7例 ,囊状膨胀型 2例。 6例MRI检查 4例呈长T1、长T2 信号 ,1例呈中等混杂T1、长T2 信号 ,1例呈等T1、混杂T2 信号 ,增强后均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骨皮质广泛破坏及中断 8例 ,筛孔样破坏 4例 ,皮质完整 8例。全部有软组织肿块 ,14例呈环形 ,包绕病骨生长 ,并超越骨病变的范围 ,3例呈梭形 ,3例呈局限性。 7例有骨膜反应 ,5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结论 :本病最常发生于骨盆、股骨及脊柱 ,多侵犯单骨 ,亦可多骨发病 ,常表现为浸润性、溶骨性及混合性骨破坏。骨破坏范围广泛 ,骨皮质破坏较轻或完整 ,巨大软组织肿块 ,并包绕病骨周围生长是其影像学特点 ,可能与肿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 ,后者可控制广泛的破骨活性。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和病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one,PLB)相关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细胞学或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PLB患者的X线、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 7例患者2例单骨发病,5例多骨发病,最常累及股骨、髂骨,骨质破坏以浸润型为主,骨皮质可见T2WI高信号"肿瘤通道",周围软组织肿块多巨大,累及关节者,关节间隙保持正常。结论 PLB与其它恶性骨肿瘤鉴别困难,但具有以下特点:全身症状轻、溶骨型骨质破坏(尤其长骨远端)伴或不伴骨膜反应及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质破坏轻微、病变有包绕关节趋势(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4.9岁.行MRI普通检查和增强检查8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影像检查误诊为胶质瘤7例,脑膜瘤1例,转移瘤2例,脑结核1例.所有病例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结果 11例共20个病灶,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4例.病灶出现的部位包括基底节、胼胝体、透明隔、丘脑、中脑、额叶和顶叶,累及脑深部结构者11个(55%),位于脑浅表部位并紧贴脑膜者1个.60%病灶呈类圆形.病灶在CT平扫呈稍高密度,MRI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相对低信号,所有病灶均无钙化,有明显瘤周脑水肿.增强检查,病灶呈均匀强化者85%,环状强化者10%.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表现特点为肿瘤多数位于脑深部结构,CT平扫呈稍高密度,MRI T2WI呈相对低信号,无钙化,类圆形,明显强化和瘤周水肿. 相似文献
11.
AIDS脑部病变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总结AIDS脑部病变影像学表现,为AIDS脑部病变的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神经系统型AIDS患者脑部CT和MRI表现。结果5例HIV脑炎中,3例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区对称性异常信号,2例表现为脑萎缩。2例弓形体脑炎影像学表现为基底节区和额顶叶多发密度或/和信号异常,增强T1WI呈多发环状高信号。3例脑淋巴瘤分别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单发或多发结节,周围伴水肿,增强T1WI呈结节状或不均匀强化。3例脑梗塞表现为基底节区局限性低密度影。2例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表现为额顶叶脑白质区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1例霉菌感染表现为脑干信号异常,增强T1WI呈环状强化;1例霉菌性脑膜炎和2例单纯颅内压增高患者,影像学无异常表现。结论CT和MRI检查可以发现大部分AIDS脑部病变,并可根据影像学表现和其它相关检查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颅脑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CT及MRI检查对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IH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确诊的IHP患者头颅CT(16/16)和MRI(3/16)表现,观察病变的范围和密度/信号等特点。结果IHP颅内主要表现为多发钙化性病变,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CT值114~373HU,在MRT1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双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及丘脑的对称性、条形或团块状钙化16例;双侧额、颞、顶、枕叶皮层下钙化10例;小脑齿状核钙化6例(双侧4例,单侧2例);侧脑室旁钙化2例。结论CT和MR对IHP的诊断非常重要,其中CT对病变的显示优于MR,与临床结果结合,对IHP具有定性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的CT、MRI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估CO中毒脑损伤的CT、MRI表现并比较其发现病变的能力。方法 对 5 2例CO中毒脑损伤患者行CT、MRI扫描 ,分析比较CT、MRI所见。结果 CT诊断苍白球变性坏死 9例 ,脑白质脱髓鞘 3例 ,脑萎缩 3例。CT的阳性检出为 15例 ,阳性率 2 8.8%。MRI诊断苍白球变性坏死 2 4例 ,脑白质改变 10例 ,其中苍白球变性伴脑白质脱髓鞘 7例 ,海马区改变 8例。MRI的阳性检出为3 1例 ,阳性率为 5 9.6% ,MRI的阳性率高于CT。 2组检出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T、MRI对CO中毒脑损伤诊断均有意义。MRI对CO中毒诊断优于CT ,MRI能显示比CT更多的病变 相似文献
14.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分析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和MR I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诊断的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 I表现。男4例,女2例,其中起源于骨组织2例,软组织pPNET 4例。结果骨组织pPNE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软组织肿块,病灶CT呈等密度,MR I T1W I等信号,T2W I等、高信号,增强明显但不规则,无明显瘤骨和骨膜反应;软组织pPNET病灶体积比较大,直径>6 cm,CT等密度,MR I T1W I等、低信号,T2W I等、高信号,增强明显,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侵袭,无钙化。2例有明显的坏死。结论pPNET的CT和MR I表现缺乏特征性,但有助于本病良恶性鉴别、判断手术可切除性、检出远处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单发型内生软骨瘤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对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型内生软骨瘤11例的临床与X线平片、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中,掌骨3例,指骨4例,肱骨干1例,股骨干骺端2例,胫骨干骺端1例。掌指骨病灶X线平片表现为囊样、类圆形透光区,瘤内钙化,呈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四肢长骨病灶在CT表现瘤内软组织密度影,内见斑片状钙化;MRI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股骨病灶T2WI周围见低信号带。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本病大多数可做出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地分析3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包括MR I,CT和DSA)资料,男15例,女21例,年龄23~59岁。结果MR上T1加权像及T2加权像脑实质内出现异常信号26例,其中散在脑实质内出血并长T1长T2异常信号者16例,长T1长T2信号者6例,4例可见脑室扩大,4例脑肿胀,显示脑沟、池变窄。25例脑静脉窦不强化,但可见皮层静脉异常强化。CT上见脑肿胀并出血者10例,伴脑缺血性低密度者5例,且可见随时间推移静脉窦密度减低;DSA证实,上矢状窦闭塞15例,单侧横窦闭塞8例,乙状窦闭塞7例,直窦闭塞4例,下矢状窦闭塞2例。结论脑静脉窦闭塞的影像表现与动脉性闭塞完全不同。CT和MR检查对诊断脑静脉窦闭塞具有重要意义,DSA仍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胶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肉瘤8例的CT、MR I表现和临床病理所见,并复习文献。结果7例位于幕上区,小脑1例,8例CT扫描5例为低等混杂密度,2例为低密度,1例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为不规则强化,其内见囊变及坏死。3例行MR I检查,T1W I为低信号,T2W I为稍高混杂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为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楚,水肿明显。组织学检查,肿瘤由胶质母细胞和梭形细胞2种成分组成,免疫组化检查8例,脑胶质细胞成分GFAP为阳性,梭形细胞成分GFAP为阴性。结论脑胶质肉瘤少见,临床上无特异性,CT、MR I表现虽有一定特点,但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9.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CT及MR的表现特征 ,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共检出 3 2个病灶 ,其中单发 9例 ,分别位于额、颞、顶叶深部脑白质 8例 ,位于颞叶表面 1例 ;多发 3例 ,病灶多位于深部脑白质。CT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密度灶 ,MRI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 ,T2 WI为稍低信号。多数病灶周围有轻 -中度高信号水肿带 ,病灶边界尚清楚。增强扫描见所有病灶均有强化 ,2 3个 ( 72 .0 % )病灶呈均匀强化 ,18个 ( 5 6.2 5 % )病灶强化后出现缺口或凹陷改变。病理结果 :11例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1例为浆细胞淋巴瘤。结论 尽管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与其它颅内肿瘤如脑膜瘤、胶质瘤及转移瘤等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通过认真分析其影像特征 ,术前的正确诊断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