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测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状、大小、分支和动脉供应。[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福尔马林固定的50侧头部标本,用大体和显微解剖法,采用4种入路解剖翼腭神经节,观测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大小、分支、动脉供应和手术标志。[结果]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的后内部,翼管的前方,蝶腭动脉的后方;多为圆三角形,4.12 mm×4.17 mm,它与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神经节支相连,发出腭支、鼻支、咽支和眶支;接受翼管动脉、圆孔动脉和蝶腭动脉供应,还是翼腭窝手术中寻找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标志。[结论]翼腭神经节是翼腭窝内重要的神经结构,也是翼腭窝手术寻找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翼腭窝(PPF)及其各通道和相关孔裂的毗邻结构,为翼腭窝区域的相关外科手术提供详实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对15例(30侧)成人干性颅骨标本的翼腭窝及其通道(翼上颌裂、蝶腭孔、圆孔)的形状、大小及毗邻结构关系进行观察测量。结果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为(39.67±0.76)mm,蝶腭孔及圆孔到中线的距离分别为(9.04±1.53)mm、(14.63±3.16)mm。结论本研究所测数据可为翼腭窝部位的外科手术提供一定的解剖学依据,获得相对安全的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颊脂肪垫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20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逐层解剖,对颊脂肪垫及其与神经、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测量和描述.[结果]颊脂肪垫的颊突分为3种类型,即三角型45%、细长型30%及椭圆型25%.发现1条未知名动脉,由上颌动脉分支,从翼腭窝发出,途经翼腭突向前上,整个贯穿于颊脂肪垫的颊突,出现率为65%(13侧).翼突靠下颌骨的外侧边与下牙槽神经的夹角,其角度的范围在20°~50°.[结论]观测的颊脂肪垫相关解剖学数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40例一侧头部标本研究了翼腭管的解剖结构。提出了在经翼腭管阻滞麻醉上颌神经时,以眼内眦至鼻翼基底距离的90%来确定进针深度的新方法。应用该法,针尖接近上颌神经主干,并可避免刺入眼眶。  相似文献   

5.
翼腭窝骨性结构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对翼腭窝及其通道骨性结构的测量为临床鼻颅底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 30例 (6 0侧 )成人干性颅骨标本的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形态、大小 ,以及与毗邻结构的关系 ,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结果 翼管前口的宽度为 (3 5 3± 0 6 4 )mm ,后口的宽度为 (1 72± 0 5 0 )mm ,翼管的长度为 (14 74± 1 6 4 )mm。圆孔、蝶腭孔与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 (6 2 90± 3 81)mm、(5 2 99± 4 95 )mm。2 2侧 (36 6 7% )位于蝶窦侧壁的外下方 ,11侧 (18 33% )位于蝶窦侧壁的外侧 ,9侧 (15 0 0 % )位于蝶窦底的下方 ,18侧(30 0 0 % )凸入窦内 ,翼管的顶壁与窦底壁的骨质融为一体 ,3侧 (5 0 0 % )翼管上壁缺如 ,与蝶窦相通。结论 本研究的测量数据可作为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和蝶窦手术入路的重要解剖学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解剖翼腭窝结构,测量其内上颌动脉和上颌神经分支及其解剖学关系,为翼腭窝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40例(80侧)干性颅骨翼腭窝进行骨性标志的观察,并对20例(40侧)甲醛固定尸体的翼腭窝内的血管、神经进行解剖。选择上颌第二磨牙与牙槽嵴交点为基准点,分别测量圆孔外口外侧缘中点、蝶腭孔前缘中点、眶下沟起始点、翼管嵴、翼管、翼腭管距基准点的距离及动脉、神经分支处距基准点的距离和在窝内的形态。结果: 翼腭窝是一狭窄裂隙,多呈不规则的倒锥形。圆孔外口外侧缘中点、蝶腭孔前缘中点、眶下沟起始点、翼管嵴、翼管、翼腭管距基准点的距离分别为(48.47±2.63)、(41.07±3.25)、(39.91±1.84)、(47.54±2.66)、(44.48±1.92)和(30.70±1.45) mm;上颌神经主干、眶下神经、上牙槽神经、蝶腭神经起点至基准点分别为(50.34±3.46)、(36.39±2.65)、(34.72±2.77)、(37.43±3.12) mm;上颌动脉主干、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起点至基准点分别为(32.91±2.74)、(26.36±1.67)、(30.96±2.02)、(31.24±2.49)、(30.50±2.38) mm。结论: 上颌第二磨牙与牙槽嵴交点可作为翼腭窝内寻找结构的重要标志,翼腭窝内的主要结构可以分为在后内的神经层和在前外的血管层,可为在临床翼腭窝区手术时避免损伤其内的血管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蝶腭动脉以及相关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治疗鼻腔后部出血时蝶腭动脉结扎术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术中出血以获得满意的手术视野、选择合适的术式、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方法:干性半侧颅骨标本30侧,观察蝶腭孔的位置,测量蝶腭孔的相关数据,测量筛前孔至前鼻棘的距离、筛骨嵴至下鼻甲水平部的垂直距离及筛骨嵴至腭骨水平板的垂直距离。手术显微镜下对15具(30侧)外观无异常、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未区分性别)的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及翼腭窝进行详细解剖,观测蝶腭动脉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结果:筛骨嵴和蝶腭孔是经鼻腔定位蝶腭动脉的重要的标志;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走行,分支类型有个体差异,其翼腭窝部分为Y型、中间型、M型3型。上颌窦后壁入路可以对蝶腭动脉进行主干结扎,不会损伤上颌动脉下颌段和翼肌段分支。结论:蝶腭动脉的相关解剖对于蝶腭动脉结扎术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前必须熟悉与其定位有关的解剖结构。经中鼻道上颌窦后壁进路进行蝶腭动脉主干结扎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经鼻腔可结扎蝶腭动脉的分支。上颌动脉翼腭段在翼腭窝内变化较大,手术时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经鼻径路观察翼腭窝区的临床解剖特点,以期为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5例(10侧)成人尸头标本经乳胶灌注后,在0°鼻内镜下分别经蝶腭孔和上颌窦后壁两种手术径路显露翼腭窝,再开放蝶窦,充分暴露视神经、颈内动脉及蝶窦外侧壁相关结构,观察各解剖结构的三维立体关系。结果不同手术径路显露翼腭窝的范围不同,祛除上颌窦内侧壁后能最大程度显露翼腭窝内所有解剖结构,开放蝶窦后能观察翼腭窝与蝶窦区域相关结构的解剖关系。结论只要熟悉鼻内镜下翼腭窝及邻近区域的解剖结构及关系,选择合适的病例,鼻内镜下经鼻行翼腭窝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刘卫华  李鑫 《西部医学》2009,21(8):1267-1269,1272
目的观察成人颅骨标本翼腭窝的断层解剖学,并与影像学的结果相对照。方法将45例干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使用SHIMADZU型CT机,将第l组干颅按颅底检查仰卧摆放,层厚1mm,冠状面扫描从硬腭后缘开始,不间断扫描扫至上颌窦后壁结束;将第2组干颅行横断面扫描,横断面以硬腭平面为基线,层厚2mm,平行向上扫描至眶下裂;将第3组干颅行矢状面扫描,以正中剖面矢状面为基线,层厚2mm,平行向外扫描至上颌窦外侧壁。按影像扫描基线分别在三组颅骨标本上做好标记。使用自制的切片刀分别沿CT的冠状面、水平面及矢状面扫描基线行相应的断层切片。逐层测量冠状面、水平面及矢状面的有关孔距和径值,并与CT结果相对照。结果冠状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的第一至第六层70%(21侧)呈斜倒梯形,30%(9侧)呈斜四边形;第七至第十层均表现为管形。水平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第一、二层其前、后壁主要表现为凸面均向后的双弧形80%(24侧);第三、四层主要表现为凸面相对的双弧形约66.7%(20侧);第五、六层主要表现为管形60%(18侧);第七、八、九、十层则全部表现为管形。水平面上,第一至六层翼腭窝左右径大于前后径,第七、八、九、十层翼腭窝左右径约等于前后径。在颅骨矢状面上测量: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高度平均值为(19.21±3.42)mm;厚度平均值为(0.74±0.42)mm;上颌窦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厚度平均值为(0.63±0.31)mm。左右两侧翼腭窝CT扫描各项数据的测量结果与左右两侧翼腭窝的相关测量指标解剖测量结果一致。结论骨性翼腭窝断层解剖学研究弥补了对其局部解剖的局限,并为其影像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下翼腭窝区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鼻内镜下对翼腭窝进行相关应用解剖学观察,为临床该区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鼻内镜下对8具(16侧)翼腭窝分别采用经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后壁入路及中鼻道经腭骨入路进行解剖,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不同,观测手术路径中重要血管神经和相关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上颌窦后壁开窗入路可以较好的显露翼腭窝外侧结构及上颌动脉各个分支,中鼻道经腭骨入路可较好的显露翼腭窝内侧结构及蝶腭动脉.上颌动脉翼腭段变异较大,上颌窦后壁后分布有上颌动脉5个分支,最早分支出颞深前动脉,随后分支出上牙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二者共干占50% (8/16),分别分出占50%(8/16),上颌动脉翼腭段、腭降动脉、蝶腭动脉3支呈Y型37.5%(6/16)、M型12.5%(2/16)、中间型 50%(8/16).圆孔、翼管、蝶腭孔是翼腭窝内重要的骨性标志,翼管指向颈内动脉.结论 鼻内镜下上述两种手术入路对翼腭窝的显露程度各有不同,熟知上颌动脉的分支走行规律和翼腭窝及周围恒定的解剖标志,并以此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处理不同范围的翼腭窝病变将有利于充分显露和有效切除病变,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本观测随机抽取53例颅骨样本,对腭大孔、翼腭管等有关应用解剖进行了统计观测。结果表明:腭大孔孔径为(0.5±0.01)×(0.32±0.008)cm;翼腭管长1.67±0.06cm,92.5%为直管型;经翼腭管达翼腭窝的深度为3.11±0.1cm;翼腭管与硬腭的夹角为62.3±1.03°,与颅骨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3.5±0.45°。以上数据显示,在作口内注射阻滞上颌神经干时,腭大孔和翼腭管均可允许注射针顺利通过,但进针方向应朝后、上、外方向,进针平均深度为3.11cm,供临床在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鼻内镜下行翼腭窝区手术防止伤及窝内结构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用手术显微镜对15具成人头颅标本按照鼻内镜下中鼻道经腭进路,中鼻道经上颌窦进路和中鼻甲切除进路要求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不同手术进路暴露翼腭窝的范围.解剖20例(40侧)干性颅骨标本并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3种手术进路对翼腭窝内结构都有不同的暴露.圆孔距前鼻棘的距离平均为(61.86±3.67) mm,圆孔上缘距眶上裂内下端的距离平均为(3.56±0.75) mm,圆孔上缘距视神经管下端的距离平均为(11.23±1.24) mm.结论:3种手术进路能有效地处理不同的翼腭窝病变;圆孔可以作为手术中安全范围标志.  相似文献   

13.
腭大孔、翼腭管和翼上颌裂解剖学——观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昆明地区上颌骨标本112例观察、测定了腭大孔、翼腭管以及翼上颌裂至常用注射点之间的距离。为临床麻醉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及其分支提供一些解剖学的依据。在观测中腭大孔有69.64%为卵圆形。并不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齿槽缘至腭正中裂的中点上,其前后径在4—5mm之间、左右径在2—3mm之间;翼腭管能顺利通过者占81.25%,完全通不过的占4.46%、其平均长度在15—16mm之间,以上颌第二磨牙齿槽缘上15mm处至翼上颌裂标志点之间距离的为20mm。  相似文献   

14.
翼腭管及腭大孔的观察和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常常从口腔经腭大孔、翼腭管至翼腭窝以阻滞麻醉上颌神经,国内外对腭大孔、翼腭管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报告不多,为了积累一些资料和口腔外科应用,我们对广西出土的颅骨进行观察和测量。材料、方法与结果(一)选用广西出土144个颅骨,齿数为7+7(即左右上颌骨各7个齿)的共19个颅,其余的为7+8,8+8,6+8的共125个颅。工具:游标卡尺、划有刻度的铁线(自制)。(二)方法:①测翼腭管长度:从腭大孔中点平腭大孔前缘处至铁线从翼腭窝露出处之距离。②  相似文献   

15.
拔除上颌牙成败的关键与麻醉效果有关 ,临床上麻醉点定位不清而导致失败率较高 ,为此作者在 5 0例成人颅骨标本上观测上颌结节、腭大孔、切牙孔的位置与其对应关系 ,以及在活体的定位观测。为临床进一步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1 材料和方法  选用成人颅骨标本 5 0个 (左右共 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在翼腭窝区解剖中使用鼻内镜下经鼻径路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手术做出参考。方法随机选取50例该院附属医院的成人尸头标本,并将其用乳胶灌注,使用零度的鼻内镜经两种手术径路(上颌窦后壁径路和蝶腭孔径路)将翼腭窝显露,进一步将蝶窦开放,使蝶窦外侧壁、颈内动脉、视神经等充分暴露,对各结构之间的立体关系进行观察。结果不同的手术路径对翼腭窝的显露程度不同,蝶腭孔径路可以对蝶窦与翼腭窝的结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上颌窦后壁径路可以使翼腭窝内的结构最大限度的得以显露。结论在临床手术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鼻内镜下的不同入路对翼腭窝区的疾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在30例成人头颈矢状断标本上对下颌舌骨神经和舌神经进行的解剖观测发现:下颌舌骨神经自下牙槽神经分支的高度、毗邻及该两神经在下颌孔处的水平距离,均有明显的变异;并发现舌神经在舌侧沟内有交通支与下颌舌骨神经相连。观察了150例下颌骨颏后副孔分布的情况。结果提示下颌舌骨神经的这些变异可能是下颌切牙阻滞不全的解部学原因。  相似文献   

18.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解剖应用 1.1 局部解剖:蝶腭(翼腭)神经节为颅部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翼腭窝的上部,此窝为宽3~4 mm, 深约10 mm的裂隙,呈漏斗状且尖端朝下。翼腭窝主要内容物为蝶腭神经节、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其  相似文献   

19.
颅部副交感神经节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尸体标本上暴露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对其位置和形态进行比较分析,为口腔科和眼科医生提供基础解剖学资料。方法:取解剖实验室10%福尔马林固定头部尸体标本30例,对头颅进行矢状面切开,在局部剔除副交感神经节毗邻结构,充分暴露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观察其位置和形态,测量其与相关神经的最近距离,并观察与神经节相连神经的数量和大小。结果:下颌下神经节与舌神经之间的最近距离以及与下颌下神经节相接神经的数量和大小在不同标本上存在差别;下颌下神经节与舌神经之间的最近距离范围是1.9~6.1mm;与耳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相连神经的数量和大小也有差别,耳神经节与下颌神经前部之间最近距离是0~4.1mm;翼腭神经节和睫状神经节分别与上颌神经及动眼神经之间的距离没有变化差异。结论:在形态学方面,本观察结果与以前对这些副交感神经节的经典描述相一致,但耳神经节与下颌神经之间的最近距离存在着差别;与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相连的神经纤维的数量和大小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20.
对30例成人头颈矢状断标本和100例下颌骨标本进行了解剖和观测。发现翼颌间隙的空间大小和下牙槽神经、下颌舌骨神经、舌神经的毗邻关系以及下颌孔的位置都有明显的变动范围。这些变动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成败有密切关系。提出进针点的部位可在下颌第三磨牙(牙合)面颊缘延长线上方0.5~1.0cm相对的颊粘模处,针刺方向与水平正中线的角度为43.7度,进针深度为22.6mm。认为常规的下牙槽神经阻滞有时会出现切牙麻醉不全,这可能与下颌舌骨神经的高位分支或舌神经与下颌舌骨神经有交通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