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发黄系指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的四种发黄而言,即湿热发黄、寒湿发黄、蓄血发黄、被火发黄。从发黄的性质上看,湿热发黄、被火发黄,乃阳黄之属;寒湿发黄、蓄血发黄,为阴黄之列。分析《伤寒论》204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忄农)者,身必发黄”,261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38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都是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涉及发黄的原文共16条,分散在太阳、阳明、太阴三篇内。这些条文从病因病机归类,可分为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瘀血发黄及热毒发黄四个类型。其中对湿热发黄论述最详,有原文8条(第138、204、205、234、238、261、262、263条),方剂三首,具体论述了其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方药等。原文238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明确指出其病因病机是感受外邪而有里热,又因无汗,小便不利,体内湿无出路,邪热又不能外透,致湿热相合弥漫全身而引起发黄。对其证候,综合原文主要有:身黄如  相似文献   

3.
一、湿热黄疸,当辨湿热孰重,当分兼表兼里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指出:“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忄农)者,身必发黄。”(199条)又云:“……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236条)阳明病本应汗出、小便自利,若无汗、小便不利,则湿热在外不得散、在下不得泄,而致湿热郁结、薰蒸肝胆、胆汁外溢、泛  相似文献   

4.
第五节伤寒发黄的原因及其证治伤寒论说:“太阳病中风,以火刧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第111条) 又:“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忄农)者,身必发黄”(第199条) 又:“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第200条)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茵陈蒿汤之茵陈,原书强调先煎,现皆采取三药同煎之法,意取泻热利湿退黄之功,此与仲景本意相悖,致使药效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临床疗效。方药的制遣是由病证而决定的。《伤寒论》238条谓:“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236条、260条原文涵义、茵陈蒿汤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湿热蕴结(热重于湿)、土壅木郁、肝失疏泄为茵陈蒿汤证的主要病机;利小便使邪有出路是茵陈蒿汤方的主要组方思想;“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为茵陈蒿汤临床使用指证。  相似文献   

7.
众多医家对于《伤寒论》茵陈蒿汤证病机的认识,多从湿热郁蒸发黄作解。现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伤寒论讲义》对茵陈蒿汤证条文的讲解,虽以“阳明瘀热在里发黄证治”为提要,但又指出“瘀”与“郁”通用,实则与旧说无异。笔者对此持有异议,认为茵陈蒿汤证病机非独湿热郁蒸,而兼血瘀。一、“瘀”非通“郁”《伤寒论》238条谓:“阳明病,发热汗出者,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对水气病论述颇详,治法明晰井然。笔者依据有关条文内容,归纳浅析如下。1利水解表法"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外感表证,邪气首犯太阳,循经人里,使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常,邪与水结,致小便不利而表证难解。五苓散能利水发汗,使里证和而表证得解,下窍通而上窍宣,表解溲利,其证自愈。2利水退黄法"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1)。内经云:"湿热以行,民病黄疽"。黄疽之成,以湿为凭。利温之法,以利小便为佳。茵陈蒿汤可通泄瘀热,清利湿热…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不尿)的条文达37条,其中大多在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及少阴病篇中。现就其发生机理及治法作一探析。1 热证小便不利 《伤寒论》之湿热证多出现小便不利,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第125条)、“太阳病……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知必发黄”(第134条)、“阳明病,被火,额  相似文献   

1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方中以麻黄汤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桑白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连轺,即连翘根。无桑白皮则以茵陈代之。笔者临床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日光性皮炎、多形红斑等,每获佳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出伤寒论262条,文中云:“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凡病至阳明,其成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太阳病失治、误治,即谓“太阳阳明”;二是少阴病误用发汗,利小便等法而成者,谓“少阴阳明”;三是索体阳盛,病证直从阳明化燥而成实者,即“正阳阳明”。此外尚有阴寒证郁久化热,或少阴病热化之邪传阳明而成者。张仲景之本方药是为阳明病热不解,湿热邪蒸在里发黄,却又太阳表证未净而设的。其所以“身必黄”,乃因太阳病失治或误治后,伤津耗液,胃中干燥,热邪与太阴湿相合,湿热熏蒸肝胆而致发黄(阳黄)。  相似文献   

12.
手足汗出是指手足出汗,相对应身体其他部位不出汗或汗出不明显而言。具体汗出的部位是在两腕关节至五指端、两踝关节至五趾端。在《伤寒论》中论及手足汗出的条文有3条: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溅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染染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溅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相似文献   

13.
<正> 汗法居八法之首,是指运用辛凉或辛温药物或采取其他手段以祛邪外出的治疗方法,但汗法不仅适于表证,其在内科杂病中的运用范围也相当宽广,兹举数例以资佐证。一、治疗黄疸运用汗法治疗黄疸早在东汉时期仲景已有明训,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伤寒论》阳明病篇也有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的记载。盖因黄疸的形成,多由时疫外袭,湿浊内侵,郁而不达;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对黄疸病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其治则和方剂都沿用至今。现对张仲景论治黄疸病临床体会如下。1解表散寒清热利湿《伤寒论》263条(参考版本,宋刻本):“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  相似文献   

15.
答:《伤寒论》中阳明病篇有茵陈篙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亦小豆汤等三方,是伤寒治黄三法。从阳明湿热郁遏发黄的病机来看,前二方是湿热郁遏发黄偏于里,后一方是湿热郁遏发黄偏于表。三者病机不尽相同,病位表里有别。从临床实践来看,凡湿热郁蒸发黄,热不得越,但头汗出身无汗(如汗出剂颈、剂腰、剂踝等局部汗),小便不利等症。为湿热之邪闭阻于  相似文献   

16.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2,27(7):1295-1297
《伤寒论》213条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所针对的病机是热与燥屎互结于胃腑,而此条文说明了此病机形成的另一条途径(见图一).阳明病在病机上具有里、实、热的特点,《伤寒论》182条云:"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恶寒,代表病已不在太阳;身热,反恶热,是因为里热所致.《伤寒论》168条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19条又云:"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可见汗自出,是由于里热炽盛,迫津液外出所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指的是邪在里,出现表里俱热的证候.  相似文献   

17.
<正> 黄疸的发病与湿、热、毒、瘀等病邪有关,其中湿邪是主要病因,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制定了湿热发黄的证治大法,并提出了寒湿发黄的病因,自此因湿发黄有了寒热之分,理法方药亦初具规模。元代罗天益又拟菌陈四逆汤于寒湿发黄证,从而完善了《伤寒论》因湿发黄的辨证论治。本文就因湿发黄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略加探讨。鉴别诊断1.病因鉴别: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俱根于湿,前者多因阳明里实,热与湿合而发病,此即“阳明病,……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后者多因太阴脾虚,寒湿内盛而发病,即“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一般来说,湿热发黄和寒湿发黄与体质因素有关,脾胃阳气素盛者,感邪  相似文献   

18.
姚东坡 《江苏中医药》2009,41(12):66-67
茵陈蒿汤主治热重于湿之阳黄.而综合文献发现其亦有清利瘀热的功效,血瘀是茵陈蒿汤证之潜证。茵陈蒿汤可以治疗肝胆瘀热证、肌肤瘀热证、脾胃瘀热证、膀胱瘀热证,但见阳明病瘀热在里即可。  相似文献   

19.
(一)主证阳明病乃病邪向里发展,主要分经证和腑证.但原文182条所说的阳明外证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是二者的共同证状,其中有同中不同之点分述如下:经证——身热(大热)恶热,不恶寒,汗自出(通身大汗)大烦大渴,小便赤涩,舌苔黄燥,脉象浮洪,属无形之热实证候.府证——身热(潮热或微热)恶热,不恶寒,汗  相似文献   

20.
瘀热发黄是黄疸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它在黄疸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笔者不揣谫陋,谈谈淤热发黄的证治认识和体会,以期抛砖引玉。一、对瘀热发黄的认识:瘀热发黄,首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何谓“瘀热”?考“瘀”与“菸”通,郁也。“瘀热”即郁热,亦即郁积停滞在里的邪热。瘀热何致发黄?喻嘉言说:“夏月天气之热与地气之湿交蒸,人受二气,内结不散,发有黄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