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疸病的治疗古今医家多采用清热利湿和温中化湿法。文中提出治黄必利湿活血,兼以清热解毒,散寒等法,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3.
试谈《金匮要略》、《伤寒论》对痞证的论述朱秀兰甘肃省平凉市人民医院(744000)主题词中医师张仲景痞证/中医病机复方(中医)/治疗应用“痞”即痞塞不通,是指心中、心下,也即胸腹、胃脘部有满闷堵塞不通之感,其临床特点是按之柔软而不硬不痛,是无形之邪,...  相似文献   

4.
李朝喧 《中医研究》2007,20(11):18-20
对《伤寒论》中有关"脾约证"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医家所述,探讨了"脾约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等,认为脾约证的病机是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以致水液偏渗于膀胱,肠道失于濡润而成。其病证表现以阳明胃之实热为主,兼有太阴脾之营阴不足。  相似文献   

5.
李丽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91-1192,1195
《伤寒论》关于发黄证的论述及其方药现今仍指导黄疸病的辨证论治.分析《伤寒论》中关于发黄证的条文,其病变关键不离阳明,阳明黄变的病机又与湿热郁蒸,瘀热在里相关.然阳明发黄证有偏里偏表的不同病机,其治法除“利小便以祛湿”外,更有“汗、清、下、温、和”等治黄8法以及著名治黄3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各方治有所长,为后世医家治疗黄疸病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崔黎霞 《中医研究》2001,14(4):14-15
《伤寒论》中共有五十余条条文涉及到渴 ,然其所表达的临床意义并不相同 ,归纳其含意 ,可大致概括为“热邪伤阴”、“津不上承”、“气不化津”、“阳复向愈”四个主要方面。以下拟就此四方面分别探讨其意义。1 表示热邪伤阴热为阳邪 ,盛于体内则常常导致阴液耗伤 ,阴液既伤。津液不足则不能濡润 ,在口表现为口渴欲饮 ,从渴之征象可推知体内津液不足。针对于此 ,治疗上一可祛邪清热 ,去除耗津之原因 ;二可滋阴增液 ,滋补其既伤之津液 ,或益气以生津。如 168条表达阳明病热邪伤阴症治 :“伤寒 ,若吐、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死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力 《国医论坛》1999,14(5):4-6
仲景在《伤寒论》中多处提及死证,这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云:“经谓必死,谁敢日生!然药之得法,有可生之理……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本文旨在对《伤寒论》死证进行探析,以供同道参考。l死证选择标准及分布本文选择死证的标准是仲景明言系死证或不治者,对仲景云“难治”或系误治者则不选。依此标准,在《伤寒论》397条经文中,共选死证ZI条,分别为第133、167、210、Zll、212、232、295、296、297、298、299、300、315、333、343、344、345、346、362、368、369条等。此ZI条按六经分类,则太阳病…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误吐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伤寒论》中有关误吐的条文进行了归纳,分析了误吐的原因、误吐导致的变症及预后、误吐后的救治及方药。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论悸证,涉及太阳、少阳、少阴、厌阴诸经。虽同为悸,但患者的感受却不尽一致,有心悸、心中悸、心动悸、心下悸及脐下悸之不同.笔者细观请荣,发现仲景之所以详述修的部位,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辨证施治。兹将笔者的体会理述于下。查《说文解字》,悸作“心动”解。成无已认为:“修者,心松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松松,不能自安者是也。”说明悸是一种心动不安或具体其他部位筑筑惕惕而不能自主运动的自觉感受。不同部位的悸动,患者的感受及相关的临床见症不尽一致。但同为悸证,却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其病因病…  相似文献   

10.
火逆证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16条:“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另外《伤寒论》中另有12处也记载了火疗变证。张隐庞注日:“火逆者,因火而逆也。”即因误用了灸、熏、熨、烧针、温针等火法而引起的变证。以上诸法中,仅灸法的目的在于温经,其余疗法皆为发汗。而诸法之中,又只有熏法可用于解除轻微的表邪,其余疗法热力则较强,难于掌握出汗的多少、缓急,易助热生火而耗气动血。故《伤寒论》阐述火逆,并非有轻灸之意,而只是告诫临床用灸如用药,要得法才能救疴。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的发黄,究其黄源,一为误治致黄,二为病理性发黄。本文力图溯本求源,治病求本,以利古为今用。一、误治致黄论中误治致黄,约有两途,一是误用火攻,二是医反下之,皆可导致发黄。 1.误用火攻“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瘼疭,若火熏之……”。此言火  相似文献   

12.
王富梅 《河北中医》2009,31(11):1720-1721
发黄即黄疸,黄疸一病主要由病症而定,表现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赤。《素问·平人气象论》谓:“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伤寒论》在很多条文中出现黄疸这一病症。  相似文献   

13.
14.
刘承仕 《河南中医》1996,16(5):267-269
对伤寒厥阴病的实质,至今仍无明确一致的看法,或认为是寒极,或认为热极,更多的持寒热错杂、阴阳胜复的观点。本文以《伤寒论》厥阴条文为依据,分析厥阴病各种证侯表现,提出厥阴病为阳气内闭营血、邪热内积、营阴为邪热竭灼,造成热极竭阴、阴精竭绝的病理特点。其预后转归取决于内郁之邪热是否能够由内出外,枢转外达。  相似文献   

15.
本讲是刘渡舟教授集伤寒、金匮之大旨,汇治水证之专长,综合归纳而成。文章把水证分为水痛、水眩、水咳、水逆、水渴、水悸、水痞、水泻、水秘、水厥、水郁发热等11种类型,深入浅出、匠心独具,对仲景水证的理论与实践颇有发挥;对从事临床与仲景学说研究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对《伤寒论》中有关烦躁条文进行分析,从六经辨证角度总结烦躁辨治规律。烦躁的病因为感受外邪、医者误治、饮食劳倦、其他因素。从六经辨治烦躁,太阳烦躁证之实证见于外寒里热证、太阳蓄水证、阳郁于里证、水热互结证、津伤热盛证,分别予大青龙汤、五苓散、麻黄汤、大陷胸汤、白虎加人参汤或调胃承气汤之类;其虚证见于心阳虚证、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及邪盛正溃证,分别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和先予甘草干姜汤复其阳再芍药甘草汤复其阴;阳明烦躁证见于热盛于里证、燥热内结证,用白虎加人参汤、承气类;少阳烦躁证用小柴胡汤;少阴烦躁证见于寒浊上扰证、阴虚生热证及阳脱阴竭寒热格拒证,用吴茱萸汤、猪肤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烦躁证见于阳虚阴盛证,治以灸厥阴经,用四逆辈。  相似文献   

17.
“烦”是《伤寒论》中非常普遍的症状,全书共有76条条文提到此症,涉及方药33个。经过对条文分析,发现烦症遍及六经,可归纳为热郁太阳、少阳,热扰胸膈,热羁阳明,阳虚失摄,阴虚火旺,阴阳两虚,水湿痰饮停留,蛔虫上扰等九证。  相似文献   

18.
结合有关原文论述了《伤寒论》对烦躁的认识 ,即表邪不解、里热内盛、阳气虚衰、正复邪退、邪胜正衰等因均可导致烦躁。强调指出张仲景每每将烦躁作为六经辨证的眼目 ,以揭示病情传变 ,指导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9.
腹痛病机主要有寒凝、热结、血瘀、肝郁、食积、虫扰、阳虚等七种。治法有散寒止痛、攻下热结、攻逐瘀血、疏肝解郁、攻下导滞、安蛔止痛、温阳补虚等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痛证的认识和诊疗,历史悠久,积验宏丰。东汉张仲景对多种痛证的辨证论治颇为精详,形成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证治体系。对后世辨治痛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笔者查阅,《伤寒论》中对腹痛论治的条文达14条之多,涉及六经中每一经。其论证之严谨、精辟,对现实临床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