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用绞股蓝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无毛小鼠光老化模型皮肤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羟脯氨酸(HYP)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光老化皮肤组织的影响。方法将昆明种无毛小鼠随机分成5组,制模同时,给药组外用绞股蓝。测定其皮肤组织中CAT、GSH—PX活性及HYP含量。结果模型组CAT、GSH—PX活性明显降低,HYP含量明显减少(分别为P〈0.01,P〈0.05,P〈0.05),给药组中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绞股蓝可以通过提高CAT、GSH—PX的活性,增加HYP含量达到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针刺对UV照射引起的皮肤光老化大鼠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谷胱甘肽氧化酶(GSH-Px)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对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模拟日光中UV(UVA+UVB)照射,造成皮肤光老化模型。每次造模前,针刺组给予电针刺激,阳性对照组采用VE涂抹造模部位,15周后对比各组生化指标结果。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皮肤组织中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SOD、GSH-Px活性增加,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VE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对抗UV引起的皮肤光老化,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强皮肤中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来改变皮肤的老化外观的。  相似文献   

3.
杜仲对UVA致HaCaT细胞光老化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杜仲不同提取部位抗UVA致HaCaT细胞光老化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杜仲乙醇提取物经大孔树脂制备不同浓度乙醇梯度洗脱部位,分别作用于HaCaT细胞光老化模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活性,测定细胞培养液中LDH、MDA、SOD活力,确定并筛选杜仲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及有效部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浓度为1255μg/ml的50%乙醇大孔树脂洗脱部位能提高细胞活性(P〈0.05),使培养液中LDH降低(P〈0.01)、SOD活力提高(P〈0.05)、MDA活力降低(P〈0.05);浓度为125μg/ml的水洗脱部位使细胞培养液中LDH活力降低(P〈0.05)。结论:杜仲抗皮肤光老化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集中在50%乙醇大孔树脂洗脱部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免受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亚甲蓝预防术后腹膜粘连的实验研究及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亚甲蓝(MB)对腹膜粘连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1组为假手术组;2组为模型组;3、4和5组制成粘连模型后,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MB处理。术后14d处死动物,用半定量评分方法观察腹膜粘连,并取标本检测组织中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比值(Fibrinogen/Fibrin)。结果假手术组粘连评分与模型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MB处理的大鼠腹膜粘连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P值均〈0.01);SOD处理组与MB处理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MB处理组大鼠腹膜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Fibrinogen/Fibrin比值显著增大(P〈0.01)。结论MB能抑制腹膜粘连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包括减少氧自由基损伤和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中医抗老驻颜古方抗小鼠光老化损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研究中医古医籍记载的美容驻颜抗衰古方可能的抗光老化作用。方法:采用UVA/320~400nm+UVB/280~320nm紫外灯模拟日光紫外线组合造模光老化小鼠,选择中药古医籍记载的美容驻颜抗衰古方每天分别灌胃各组小鼠,共12周。生化法检测小鼠受试区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2Px)活性和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接受实验选择的古医籍记载的美容驻颜抗衰古方治疗的小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光保护效果。各组与UV损伤组比较:滋阴为主的神仙驻颜方GSH-Px、HYP表达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SOD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补气为主的黄芪六一散SOD、GSH-Px的表达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MD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气阴双补生脉散SOD、GSH-Px、MDA、HYP的表达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气血双补延龄固本丸SOD、GSH-Px的表达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MDA、HYP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阳双补、益肾填精的龟龄集方SOD、HYP的表达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GSH-Px、MDA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验选择的中药古医籍记载的美容驻颜抗衰古方有一定的抗光老化作用,有进一步研究运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香熏法/淋巴引流沭对人体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mutase,SOD)活力和丙二醛(mal 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就医者分为空白组、中医经穴推拿组(对照组)和香熏法/淋巴引流术组(实验组),每组各30例,共90例。除空白组外,对照组用甜杏仁载体油进行面部肌肉推.按手法和点按承浆、地仓、颊车、下关、睛明等穴位按摩,背部进行肌肉推.按手法和点按背俞穴等穴位按摩;香熏法/淋巴引流术组用甜杏仁载体油进行面部和背部按摩(同对照组),配合淋巴引流术按摩(往淋巴结方向做缓慢的波浪式推动),以上两组每周治疗2次,共2周,90min/次,实验前后各抽2mr血液检测血清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实验前,三组的SOD活力、MDA含量相比,P〉0.05;实验后:①实验组与对照组SOD活力、MDA含量相比,P〈0.01;②实验组与空白组SOD活力、MDA含量相比,P〈0.01;③对照组与空白组SOD活力、MDA含量相比,P〉0.05。结论:香熏法/淋巴引流术能明显提升人体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办,并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表明香熏法/淋巴引流术具有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评价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时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SMA1h;异丙酚组(P组)阻断SMA前30min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于再灌注3h处死大鼠,取回肠末端组织,电镜及TUNEL法观察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测定肠粘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及神经酰胺(CER)含量,RT-PCR法测定肠粘膜鞘磷脂酶(SMase)mRNA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肠粘膜SOD活性降低,MDA含量、CER含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SMasemRNA表达升高(P〈0.05或0.01);与I/R组比较,P组MDA含量、CER含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SMasemRNA表达降低,S01)活性升高(P〈0.05或O.01)。I/R组肠粘膜SOD活性与CER含量呈负相关(r=-0.775,P〈0.01),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CER含量呈正相关(r=0.852,P〈0.01);P组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CER含量呈正相关(r=0.782,P〈0.01)。结论异丙酚可抑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下调SMasemRNA表达、减少CER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对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取新生2~3dWistar大鼠40只T12~L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随机分六组:NMDA组(N组),氯胺酮组(K组)、NMDA加不同浓度氯胺酮组(标记为NK1~NK3组),对照组(C组)。加药后培养30min或24h取各组细胞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细胞化学观察Bcl-2/Bax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和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结果 与C组比较,N组细胞发生大量凋亡(P〈0.01),Bax强阳性表达,Bcl-2阴性表达,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Ca^2+]i显著升高(P〈0.01)。与N组比较,NK2、NK3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或P〈0.01),Bcl-2阳性表达,Bax阴性表达,[Ca^2+]i低(P〈0.05或P〈0.01),SOD活性增加(P〈0.01),MDA含量低(P〈0.01)。结论 氯胺酮抑制激活的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a^2+超载,增强Bcl-2蛋白表达,抑制NMDA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巴柳氮对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C57BL/6J小鼠分成正常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模型组、巴柳氮不同剂量组(42、141、423mg/kg),正常对照组自由饮水,其余各组自由饮用5%DSS溶液,巴柳氮灌胃给药。每日予以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评分,匀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活性(GSH-Px)、丙二醛(MDA)含量。小肠黏膜透射电镜检查。Evans蓝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DSS组小鼠均出现明显的体质量减轻、便血和腹泻,DAI评分和病理(HI)评分增高(P〈0.01)。同时,结肠黏膜MPO活性和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透射电镜检查小鼠回肠黏膜绒毛变短、萎缩、稀疏和排列极不规则,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缩短、变宽及细胞间隙扩大;小肠组织中Evans蓝含量增高。巴柳氮给药组小鼠一般情况明显改善,DAI评分与HI评分降低(P〈0.05),MPO活性减低,MDA含量降低,SOD和GSH-Px活性增高。随着巴柳氮剂量的增高,回肠黏膜微绒毛形态接近正常,小肠组织中Evans蓝含量明显减少。结论DSS模型小鼠肠黏膜通透陛增高,巴柳氮可改善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参芎注射液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肾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参芎预处理组,每组8只。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肾组织TNF-α含量,用MDA和SOD试剂盒分别检测肾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①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TNF-α和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OD的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参芎预处理组大鼠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TNF-α和MDA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SOD的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芎注射液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氧化损伤以及抑制炎性细胞因子NF-κB和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绞股蓝对紫外线照射无毛小鼠皮肤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紫外线(UV)照射对无毛小鼠皮肤组织线粒体DNA的影响,以及绞股蓝对UV照射是否具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方法将昆明种无毛小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照射组及照射加绞股蓝低、中、高剂量组。模拟日光中UV长期照射,同时给药组绞股蓝提取液灌胃。测定皮肤组织中线粒体DNA缺失情况。结果所有照射组小鼠皮肤组织中均存在线粒体DNAC(mtDNA,3867bp)大片段缺失,而正常对照组以及给药组中,中、高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mtDNA(3867bp)大片段缺失的发生率和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照射组(P<0.01)。结论绞股蓝可防止由UV照射引起的mtDNA损伤,对紫外线照射下的无毛小鼠皮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细菌纤维素(BC)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应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A组)、BC(1∶5)实验(B组)、BC(1∶6)实验(C组)、BC(1∶8)实验(D组)、纳米银对照(E组)、油纱对照(F组),建立兔耳皮肤创面愈合模型,通过不同时间点观察创面愈合的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实验(B、C、D)组能够有效促进兔耳创面愈合,对照组间疗效并无显著区别;②HE染色:创面愈合期(0~14天)同一时间点,实验组的毛细血管和肉芽组织生长较对照组丰富;③Masson三色法胶原染色:对照(A、E、F)组创面的胶原纤维稍粗大,排列稍紊乱;B、C、D实验组创面的胶原纤维较细,排列较整齐;④免疫组化染色:α-SMA特异性阳性表达的程度为:D组〉B组〉C组〉A组〉E组〉F组。结论:BC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形成,且细菌纤维素(1∶8)组是促进创面愈合的最适敷料治疗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60,HSP60)对小鼠移植皮片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60只C57BL/6(H.2b)小鼠为受体,45只BALB/C(H.2d)小鼠、15只CBA/N(H-2^k)为供体,均为8~12周龄近交系雌性小鼠。受体小鼠剪下1cm&#215;1cm全层皮肤,干纱布清创,即为植床: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无菌取供体BALB/C(H.2d)小鼠背部1cm&#215;1cm全层皮片,刮去皮下组织后移植至受体小鼠背部;B组:受体小鼠背部皮下注射0.1mL不完全弗氏佐剂(imcompleted Freund’s adjuvant,IFA),2周后行BALB/C(H-2d)小鼠皮肤移植:C组:受体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经0.1mLIFA乳化后的50gtgHSP60,2周后行BALB/C(H-2^d)小鼠皮肤移植:D组:受体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经0.1mL IFA乳化后的50μg HSP60,2周后行CBA/N(H-2^k)小鼠皮肤移植。B、C、D组供体皮肤移植方法同A组。术后观察移植皮片成活时间;移植术后7、25d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检测;术后7d行迟发型超敏反应测定。结果A、B、C、D组移植皮片成活时间分别为(12.4&#177;0.5)、(11.6&#177;0.8)、(29.3&#177;2.6)及(27.6&#177;2.1)d: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移植术后7d,A、B、C、D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每分钟放射脉冲数(counts of perminute impulse,cmp)值分别为12836&#177;1357、11876&#177;1265、6581&#177;573及6843&#177;612;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术后25d,各组cpm值分别为13286&#177;1498、12960&#177;1376、11936&#177;1265及12374&#177;126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移植术后7d,C、D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IL-10高于A、B组,IL-2、干扰素γ(interferonl,,IFN-γ)低于A、B组(JP〈0.05),A、B组间及C、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JP〉0.05):术后25d,各组IL-2、IL-10及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移植术后7d,A、B、C、D组受体小鼠对供体小鼠脾细胞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为(0.84&#177;0.09)、(0.81&#177;0.07)、(0.43&#177;0.05)及(0.46&#177;0.03)mm: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及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60对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s)2、7及其介导的天然免疫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构建昆明小鼠的简易右膝关节置换术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模型。将动物实验分为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组(A组)、假体置换术后无感染组(B组)、关节内注射细菌组(C组)和关节内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D组)。于操作后的第1、3、7天眼球取血0.2ml,流式细胞术分析TLR2和TLR7在外周血白细胞的表达;取血后处死并取右膝关节及周围组织作细菌培养。对各组各时相TLR2和TLR7的表达水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同一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同组内同一指标术前术后变化水平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 A组、C组的组织培养均为阳性,B组、D组的组织培养均为阴性。操作后第1天,A/B组对比,TLR2(t=-31.562,P0.001)、TLR7(t=-27.213,P0.05)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A/B组间的TLR2的对比仍有统计学意义,至第7天,TLR2的表达在各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感染情况下,有假体的A组和无假体的C组对比,TLR7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TLR2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作用,TLR7的表达可能受假体置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时效及量效关系。方法选择合适病例如断肢再植、皮瓣移植、四肢大血管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或四肢手术需用止血带1~1.5h的男性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D和E(空白对照组)五组,A,B组在手术前30min、术后30min分别以参附注射液10ml/kg加入5%糖盐水(GNS)静脉滴注,C,D组在手术前30min、术后30min分别以参附注射液20ml/kg加入5%GNS静脉滴注,E组单纯静脉滴入5%GNS,每组分别在术前1h、术后6h抽取静脉血,测定丙二醛(MDA)、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各治疗组中SOD明显增高,MDA明显降低。结论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肢体具有保护作用,且术前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外科延迟两种方法及其联合应用对大鼠腹壁超范围轴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48只,体重400~450g,制作大鼠以腹壁浅动脉为血管蒂的8cm×8cm超范围轴型皮瓣模型。随机分为六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术时基因治疗组(B组)、术前基因治疗组(C组)、单纯延迟组(D组)、延迟同时基因治疗组(E组)和延迟后基因治疗组(F组)。术后7d,计算各组的皮瓣成活率;取皮瓣组织标本行HE染色,检测平均微血管密度及内径;取皮瓣组织标本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165的表达。结果各实验组皮瓣成活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实验组中,E组皮瓣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余各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密度:B、C、E、F组显著高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E、F组间以及A、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内径:D组显著大于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和E、F组均显著大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及D组有少量VEGF165沉积,染色深度明显浅于其他各组。B、C组和E、F组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有棕褐色VEGF165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染色较深,部分沉积物呈带状围绕血管腔。各组实验动物角膜层均未见新生血管。结论皮下注射pcDNA4-VEGF165和外科延迟均能有效改善大鼠皮瓣的成活,但二者作用机制不同,而延迟的同时皮下注射VEGF基因能进一步提高大鼠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β-葡萄糖神经酰胺(β-GC)联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瘤苗治疗肝癌的作用。方法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构建HBsAg—DC瘤苗。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A—F,6只/组),其中A、B、C组接种PBS液2次,D、E、F组接种HBsAg—Dc瘤苗2次。皮下注入HepG222.1.5肝癌细胞当天始,B、E组接受B—Gc(1.5μg)腹腔注射,C、F组接受B—Gc(15pg)灌胃给药,A、D组为安慰剂对照,比较不同组间移植瘤生长情况。结果B、c组移植瘤生长较之A组明显受抑(P〈0.05),E、F组移植瘤生长较之D组明显受抑(P〈0.05)。A—F组移植瘤大小(mm3)分别为364.2±3.06,236.5±8.96,251.0±5.76,75.0±5.9,35.3±4.46,38.5±5.47。经腹腔注射给药与灌胃给药相比在抗瘤作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GC经腹腔或灌胃给药均具有提高I-IBsAg—DC瘤苗的免疫治疗作用,其协同抗肿瘤效应的机制可能通过激活NKT细胞。  相似文献   

18.
小鼠尿道下裂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采用抗雄激素类药物氟他胺诱导建立小鼠尿道下裂动物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尿道下裂发病的分子作用机制和治疗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方法 :80只 6~ 8周龄ICR孕小鼠 ,体重 2 8~ 30 g ,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2 0只。在孕 12~ 16d时连续 5d皮下分别注射氟他胺 0 (A组 )、2 5 (B组 )、5 0 (C组 )、10 0 (D组 )mg·kg-1·d-1,出生后每组 2只母鼠的雄性仔鼠解剖观察睾丸位置、前列腺发育情况 ,出生后 4周观察有无尿道下裂、隐睾和前列腺发育情况。 结果 :A~D组子一代尿道下裂发生率分别为 0、4 4 .2 %、92 .7%、10 0 % ;隐睾发生率分别为 0、4 .8%、2 3.2 %、32 .4 %。C和D组前列腺均不发育 ,B、C和D组肛门至尿生殖结的距离均缩短。 结论 :用氟他胺可以诱导出稳定的雄性小鼠尿道下裂模型 ,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携带供者抗原的第三方树突状细胞(DC)是否具有与供者源未成熟DC相似的免疫功能.方法 雌性C57BL/6小鼠、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分别为皮肤移植的供者、受者和第三方.将40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供者源未成熟DC组、第三方未成熟DC组、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每组8只.后4组大鼠皮肤移植术前4 d用环磷酰胺(200 mg/kg)预处理,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等渗盐水.后3组术前2 d用1 ml相应DC悬液(1×107个/ml)预处理,并在术后12 d重复给予1 ml DC悬液(1×107个/ml)1次;前2组于上述2个时相点同法给予等量等渗盐水.记录各组皮片平均成活时间(MST)并于术后5 d对皮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16.1±3.5)d比较,供者源未成熟DC组和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小鼠移植皮片的MST明显延长,分别为(38.3±7.7)、(34.9±7.7)d(P<0.01);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与供者源未成熟DC组皮片的MST相近(P>0.05),但与第三方未成熟DC组(23.7±2.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见携带供者抗原第三方DC组移植皮片结构较清楚、排列有序,与供者源未成熟DC组情况相近.结论 携带供者抗原的第三方DC与供者源未成熟DC,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