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包炎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浓度与ST段抬高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81例急性心包炎患者血清cTnI浓度,其中cTnI≥0.35μg/L为阳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阈值为1.5μg/L。结果cTnI阳性41例,其中ST段抬高29例(71%);cTnI阴性40例,其中ST段抬高25例(62.5%),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TnI≥1.5μg/L 21例,其中ST段抬高20例(95%);cTnI<1.5μg/L 60例,其中ST段抬高31例(52%),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急性心包炎患者可根据cTnI浓度判断心肌损伤程度,虽然单有ST段抬高不一定有心肌损害,但ST段抬高患者中cTnI浓度明显升高者提示有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b)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左心衰的关系。为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AMI无合并心力衰竭组171例,于胸痛发作后3h抽静脉血3mL送检。AMI合并左心衰组127例,于胸痛发作后3h表现为有左心衰症状时抽静脉血3mL。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仪定量检测cTnI、Mb。结果 AMI无合并心衰组cTnI的浓度为(16.71±14.19)μg/L,Mb的浓度为(522.22±392.22)μg/L。AMI患者cTnI于胸痛3h后随时间增加而逐步增高,有左心衰症状时cTnI的浓度为(29.08±21.97)μg/L,Mb的浓度为(1010.96±935.98)μg/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TnI浓度与心肌梗死部位及面积大少有关,cTnI浓度的测定对AMI合并左心衰的诊治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肌钙蛋白(cTnI)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厄贝沙坦组,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观察cTnI水平及6MWT结果。结果常规组治疗前后cTnI分别为1.17μg/L±0.87μg/L及cTnI0.35μg/L±0.18μg/L(P〈0.05);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cTnI分别为1.27μg/L±0.99μg/L及0.23μg/L±0.19μg/L(P〈0.05)。治疗后厄贝沙坦组cTnI水平比常规组显著降低(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6MWT分别为:165.2m±77.4m及277.0m±51.3m(P〈0.05);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6MWT分别为:162.8m±76.7m及307.8m±55.8m(P〈0.05);厄贝沙坦组6MWT改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图变化联合TnI检测对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IMI危险评分法进行危险分层,把250例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照心电图表现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分析介入与保守治疗住院期内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进行TnI水平检测。结果:TnI阳性组与TnI阴性组比较,前者住院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10.0%%VS0.0%,P〈0.01),住院期与随访期反复心绞痛发作增加(20.0%%与1.3%,P〈0.01;10.0%VS1.3%,P〈0.05),心脏性总死亡率也上升(5.0%VS0.0%,P〈0.01),且复合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多(40.0%VS2.6%,P〈0.01)。高危组保守治疗发生MACE的相对危险度与非高危保守治疗发生MACE的相对危险度比,P〈0.05。结论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介入治疗获益的主要是高危患者,早期对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与TnI检测,有利于尽早识别高危患者并积极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发病12h内的191例STEMI患者依据血糖测定结果分为3组。A组67例,血糖〈6.1mmol/L;B组88例,血糖≥6.1mmol/L且〈11.1mmol/L;C组36例,血糖≥儿.1mmol/L。回顾性分析3组在入院血糖、白细胞计数、心肌酶、血脂以及既往糖尿病史、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率,同时记录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女性糖尿病患者多、白细胞计数增高(P〈O.05),而且C组比A组患者冠脉病变重,射血分数低(P〈O.01)。结论入院血糖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多支病变,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6.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aVR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aVR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66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依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无偏移组、抬高组和下移组。结果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的无偏移组、抬高组、下移组分别为0例、4例、1例,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范围为多支病变无偏移组、抬高组、下移组分别为3例、18例、5例,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下移组与无偏移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心脏事件无偏移组、抬高组、下移组分别为1例、9例、2例,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如果a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可能提示有严重的左主干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且有大面积的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为分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治疗,观察组予常规治疗及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电图ST段的变化、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5%,对照组为87.5%,两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S礅下降幅度和缺血导联个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0dMACE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7.5%vs 10.0%,P〈0.05),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7.5%vs 5.0%,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可明显改善心肌供血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且用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张强  梁凤焱 《中医药研究》2008,6(3):263-265
目的探索脑钠肽(BNP)对伴有胸痛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6月-2007年6月因胸痛到我院CCU住院的183例病人,首先行18导联心电图,将确诊的43例ST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排除,将剩余的140例病人,即刻测定其BNP、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水平。根据监测结果最终将140例病人确诊并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非心源性胸痛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BNP均值水平为215.6pg/mL(55.6pg/mL-512,3pg/mL),然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则分别为81.2pg/mL(26.8pg/mL-248.6pg/mL)和25.6pg/mL(8,9pg/mL~68,9pg/mL)(P〈0.001)。与BNP值的第1个四分住数的病人相比,那些第2、第3、第4个百分位数的病人患AMI的危险比分别为1.18(95%CI0,78~3.16)、1.83(95%CI1.52~3.82)及5、22(95%CI4.92-7.21,P〈0.0001)。尽管BNP在AMI的诊断方面较CK—MB、TnI具有更高的灵敏性,但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降低。结论BNP不是AMI的一个诊断工具,而是一个强有力的预后预测因子,特别是那些伴有胸痛、心电图及CK—MB、TnI浓度没有特异性改变升高的病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CB法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IMA水平及联合检测IMA、CK、CK-MB、cTnI、LDH水平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3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2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28例,另选1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抽血检测其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组患者中IM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MA水平以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最高。各种心肌酶对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敏感性分别为:IMA88%、CK22%、CK-MB20%、cTnI32%、LDH28%;CK、CK-MB、cTnI、LDH,四者联合检测敏感性为52%;五者联合检测敏感性可达92%。结论:IMA在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ACB法检测IM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明显优于其他传统酶类,联合检测则大大提高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确诊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4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及检出率。方法:对102例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HB—sAg浓度介于(0~5)μg/L之间的血清标本以及定值质控血清分别运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RFIA)以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进行HBsAg浓度的检测。结果:检测灵敏度方面,ME1A、TRFIA、ELISA及GICA四种方法的灵敏度分别为0.125μg/L、0.25μg/L、0.5μg/L和2.5μg/L。5μg/L浓度以下的血清标本HBsAg阳性检出率方面,MEIA为75.5%,TRFIA为69.6%,ELISA为62.7%,GICA为21.6%。结论:对于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方面不同方法之间的灵敏度差异较大,5μg/L浓度以下的血清标本HBsAg阳性检出率高低依次为MEIA、TRIFA、ELISA、GICA。  相似文献   

11.
周芝兰  马丹  李芳平 《中医药研究》2012,(11):1300-1300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低分子肝素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两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优于对照组的80.6%(P〈0.05)。治疗组症状缓解或消失,治疗组患者心电图、心肌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用药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严重烧伤患者“休克心”的疗效。方法:严格按照临床科研方法设计前瞻性试验方案,将笔者单位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严重烧伤患者按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60例/组。患者入院后均在常规复苏补液的基础上另建1条静脉通道,治疗组予左卡尼汀3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具体包括:维生素C150mg/kg 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口服维生素E50mg/d,1次/d,口服泛癸利酮(辅酶Q10)10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14d。于伤后12h和1,2,3,4,5d抽取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检测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并于滴注前及滴注后1,2,3,5,7d同法抽血检测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伤后12h给药组、对照组患者血清中CK-MB,LDH,cTnI含量均达峰值,分别为(52±20)U/L,(5.9±1.3)μmol.s-1·L-1,(0.274±0.231)μg/L和(91±31)U/L,(8.5±1.8)μmol·s-1·L-1,(0.584±0.192)μg/L,随治疗时间推移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在伤后2d或3d内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应用左卡尼汀注射液可有效地防治“休克心”损害,对心肌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术后镇痛时的最佳药物浓度。方法:拟进行重复测量的二因素四水平正交设计,设计罗哌卡因浓度为4水平,分别是0.125%、0.15%、0.175%、0.20%;舒芬太尼浓度为4水平,分别是0.25μg/ml、0.5μg/ml、0.75μg/ml、1.0pg/ml。采取L8(2^7)正交设计表。结果0.5μg/ml舒芬太尼联合0.15%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改良Bromage分级评分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而舒芬太尼浓度超过0.5μg/ml组尿潴留发生例数多于其他组,罗哌卡因浓度超过0.15%组患者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重于其他组(P〈0.05)。结论:0.5μg/ml舒芬太尼联合0.15%罗哌卡因是术后镇痛的最佳方案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发生率低,适合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汪涛 《中医药研究》2010,(4):409-410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以抗血小板、抗凝、扩冠及相关基础疾病的控制为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7d。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测定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RP、Fib、D—D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镜象”的心电图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改变情况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72例AMI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42例,其中18例有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下壁心肌梗死30例,其中13例出现胸前导联ST段改变,有“镜象”ST段改变组和无“镜象”ST段改变组相比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5),有更多的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电图“镜象”ST段表明梗死范围较大,有更多并发症,早期积极干预治疗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入院时随机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80天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82例行急诊PCI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即刻的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11mmol/L。C组血糖〉11.0mmol/L。3组患者入院24h内均行相关的临床检查(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并观察住院期间病死率及住院期间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年龄、性别构成、吸烟、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梗死前心绞痛及胸痛发作至PCI时间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义(均P〉0.05);而在既往糖尿病史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入院即刻BG明显高于A、B组(P〈0.05):B组CK—MB峰值高于A组(P〈0.05);C组病变血管支数高于A、B组(P〈0.05);而住院期间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C组36.9%和18.4%,B组27.3%和5.5%,A组15.7%和3.4%,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升高是AMI患者急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后住院期间术后180天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对照组口服盐酸胺碘酮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高于对照组的89.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艾司洛尔在急性心肌梗塞及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ST抬高心肌梗塞及非ST抬高心肌梗塞分别为30例及45例;主动脉夹层18例。艾司洛尔静脉负荷量0.5mg/kg 1分钟内静注,继以0.05mg/kg.min,持续静脉输注,4分钟后,若无效,则逐渐递增静脉输注剂量,直至达0.2mg/kg.min。结果:急性心肌梗塞(ST抬高及非ST抬高型)患者用药后平均心率由用药前(102±12)/分下降至(74±13)/分(P〈0.05);平均血压由(138±18)/(85±13)mmHg下降至(112±13)/(71±10)mmHg(P〈0.05)。主动脉夹层患者用药后平均心率由用药前(92±10)/分下降至(60±6)/分(P〈0.05);平均血压由(178±25)/(115±13)mmHg下降至(122±10)/(85±11)mmHg(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艾司洛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及主动脉夹层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0年来,我院共收治心肌梗死患者50例,其中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9例,发病率(58%)高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血清肌钙蛋白I(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Q波、ST段的相关性 ,以了解它们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1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系列采血测定血清cTnI峰浓度 ,检查标准 18导联心电图 ,统计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 ,病理性Q波总幅度 ,最大病理性Q波 ,ST段抬高的导联数 ,并与血清cTnI峰浓度比较。同时考虑对冠脉再灌注的影响。结果 不论再通与否 ,AMI(包括前壁、下壁 )患者标准 18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总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以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与血清cTnI峰浓度有明显的等级相关性。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I峰浓度与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总幅度、最大病理性Q波幅度、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目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