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总结人工关节置换在发展性髋发育不良骨关节炎中的应用对策。方法对86例93髋上述病变患者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73例80髋使用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13例年龄较大,骨质疏松明显患者使用骨水泥柄人工全髋关节。结果术后随访6~73个月,平均49个月。患者对手术满意度的评价:非常满意63例,满意23例。术后X线照片显示髋臼假体与股骨柄及假体与周围骨质匹配良好。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对晚期发展性髋臼发育不良骨关节炎目前仍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假体和进行合理的安装才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骨肿瘤的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7例27髋股骨近端骨肿瘤病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2~66岁,平均43.2岁。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14例,软骨肉瘤4例,骨成纤维细胞瘤2例,骨肉瘤2例,复发性软骨瘤2例,骨囊肿骨折3例。27例采用肿瘤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置换。股骨切除长度14—21cm。结果:27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获平均4年11个月随访,27例均存活,并从事家务和工作。结论根据股骨近端肿瘤类型,依X线和MRI指示长度,取瘤界2~5cm切除后选择适当假体和治疗方式,对重建髋关节功能、保留肢体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髋臼肿瘤发病率较低,由于肿瘤部位特殊,临床治疗有相当大的难度。文中探讨髋臼部位肿瘤患者的手术操作方法、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6例髋臼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45.2±6.3)岁。良性肿瘤8例,占22%,其中单纯性囊肿4例,韧带样纤维瘤1例,纤维结构不良1例,血管瘤2例。恶性肿瘤28例,占78%,其中骨肉瘤5例,软骨肉瘤12例,脊索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恶性软骨母细胞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转移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患者行单纯肿瘤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恶性肿瘤患者行脊柱钉棒系统联合骨水泥重建术。结果围手术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5例患者出现可控性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5~96个月,1例良性肿瘤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均获随访。7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髋关节活动正常;恶性肿瘤患者中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6例出现肺部转移,均死于呼吸功能衰竭,其余无瘤生存;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死于术后2年,1例带瘤生存;截至末次随访日骨巨细胞瘤、恶性软骨母细胞瘤及脊索瘤患者未见局部复发或肺部转移;转移性肿瘤5例均死于术后3年内。术后3个月,患者肢体功能评价参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评分,良性肿瘤患者7例>90分,恶性肿瘤患者9例70~79分,19例<70分。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脊柱钉棒系统联合骨水泥重建术,能满足一般日常活动;手术前髂内动脉栓塞可明确减少出血和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应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和植骨髋臼成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和植骨髋臼成形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 方法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1993~2004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81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分为4型.采用自体骨植于髋臼缘10~3点钟位,改变髋臼朝向,并加深髋臼、重建臼顶和后柱后壁,正确安置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假体或生物型假体. 结果 66例(81髋)术后经平均5年2个月随访,植入骨均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优(>90)42例53髋,良(80~89)17例22髋,尚可(70~79)7例7髋,无失败(< 70)者,优良率为89.4%.术后有9例出现并发症,均已治愈或改善. 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其解剖和临床特点,自体骨植入重建髋臼顶和后柱后壁,使旋转中心下移和内移,是人工全髋关节成功置换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病例采用肿瘤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患者术后伤口疼痛减轻后即练习肌肉等长收缩,伤口拆线后开始行关节活动训练,术后3-4周开始部分负重或完全负重。[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3个月,平均29.4个月。术后肿瘤复发2例,按美国骨肿瘤学会MSTS肢体功能评分优16,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采用肿瘤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方法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可更好地保留肢体功能,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存在髋臼缺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中植骨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58例75髋存在髋臼骨缺损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对根据骨缺损的情况分别进行颗粒性、结构性和混合性植骨,术后对其中46例(59髋)进行髋关节X线检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5.6个月。X线检查显示54髋植骨处愈合, 无明显骨吸收,占91.5%;5髋出现植骨边缘透亮带,占8.5%。 术前Harris 评分28~42分,平均34.18;术后髋关节功能,优:23例28髋, 良:20例26髋, 尚可: 3例5髋,优良率91.5%。结论自体骨重建存在骨缺损的髋臼, 增加了髋臼覆盖,提高了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稳定自性,近期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肿瘤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联合新辅助化疗的护理体会.方法 实施新化疗方案后对6例膝关节周围肿瘤患者进行切除,采用定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结果 6例患者随访4~30个月,2例复发,膝关节平均屈曲95°,伸直可达170°.结论 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周围肿瘤有效的保肢方法,而正确的护理及康复指导是获得理想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采用定制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达到保肢的疗效。方法对17例股骨近端恶性骨肿瘤行瘤段广泛切除,定制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结果随访1年5月~5年,髋关节活动度为:伸0^。,屈30^。-90^。(平均5^0。)。局部肿瘤复发伴肺转移死亡1例,发生假体松动2例,无感染及假体断裂。结论采用合理的边缘完整肿瘤切除,定制并正确安装合适人工髋关节,辅以综合治疗,能有效治疗股骨近端恶性肿瘤而达到保肢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人工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12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2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有64例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有64例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围术期的情况、术后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围术期指标均优于观察组患者,且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手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没有显著差异,若患者身体状况不佳,可以选择半髋关节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10.
季一焕  朱其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899-900,90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疗效。方法 30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采用提高旋转中心、患侧股骨头造盖及特殊髋臼钢板重建髋臼等方法重建髋关节活动中心。结果 3例失访,2例在术后半年内因内科疾病死亡。25例随访时间1年至6年,平均3.5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1.5分,术后下肢短缩-2~2.5 cm,平均1.0 cm;术后X线检查显示髋臼容关系良好,植骨块融合。3例骨盆倾斜习惯术后未能纠正,行走时感患肢过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需根据髋臼的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部骨肿瘤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2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膝部良恶性骨肿瘤患者32例,其中股骨远端18例,胫骨近端14例,分别是骨肉瘤17例,骨巨细胞瘤1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1~2个疗程新辅助化疗,术后继续3-4个疗程正规化疗。观察术后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假体松动;1例术后出现肢端麻木:1例术后出现感染;股骨下端组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平均24.7分;胫骨上端组平均24.1分。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部良恶性骨肿瘤较理想的保肢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切除术治疗肾盂癌的应用价值,并总结治疗过程中的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输尿管软镜治疗6例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由同一名医师操作。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肾盂肿瘤切除术,采用200 μm钬激光传导光纤,设置功率为0.5~1.5 J,10~20 Hz,能量10~30 W。采用窄带成像技术寻找肿瘤,并检查切除是否满意。术后4~6周常规行二次输尿管软镜探查,对可疑病变部位行汽化烧灼。术后每6个月行输尿管软镜复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T尿路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或磁共振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urography,MRU)检查,复查手术前连续3天每天进行尿液细胞学检查,检测尿路上皮肿瘤标记物[如尿液核基质蛋白22 (nuclear matrix protein 22,NMP22)]。术后组织病理为高危尿路上皮癌且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全身辅助化疗6个周期。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15 min,平均77.5 min,失血量5~20 mL,术后住院2~5 d,平均3 d,术后随访13~34个月,平均22个月, 2例肿瘤复发。例5和例6两患者术后行全身辅助化疗,例5患者的组织病理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术后给予6个周期的全身化疗,化疗期间(术后4个月)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后1年未见复发;例6患者组织病理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但右肾上盏、下盏多发肿瘤,术后予6个周期的全身化疗,随访1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切除术治疗肾盂癌的手术技术相对安全,适合孤立肾、肾功能不全等特殊病例以及低危的尿路上皮肿瘤患者,但其复发率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行内镜下切除术的高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应积极予吉西他滨与顺铂(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GC)方案的全身辅助化疗,采用内镜治疗和全身辅助化疗联合的方法提高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全身化疗联合内镜手术有可能成为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新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方法很多,但都面临同样的难题,即满足安全外科边界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肢体功能,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探讨特制型人工假体置换在肱骨近段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定制型人工假体对2000年2月至2009年2月间的16例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行保肢术.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4~56岁,平均(27±3)岁.病理证实:骨肉瘤1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尤文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4例.骨巨细胞瘤按Campanicci分级:4例为Ⅲ级.其它12例患者以Enneking分期:Ⅱa期2例,Ⅱb期10例.除骨巨细胞瘤外均辅予术前、术后化疗.结果平均随访32个月(6~84个月),置入假体无感染、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人工肩关节不完全脱位2例(12.5%,2/16).术后肩关节功能按国际保肢学会(ISOLS)标准评分,优良率81.3%(13/16,评分≥24分).结论应用特殊定制的人工假体置换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获得较为满意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唐浩  贺平  徐良  黄素  曾晓梅 《西部医学》2021,33(8):1225-1229
目的 探讨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9例成人骶前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手术方式:将传统的俯卧折刀位经旁骶尾入路改为左侧卧位右下肢屈曲的经旁骶尾入路,传统切除骶尾骨增加显露的方式改为完整保留骶尾骨,对部分肿瘤与周围致密粘连的患者在致密粘连区行肿瘤内层上皮切除,所有患者肿瘤切除后重建肛尾韧带及盆底肌,完成盆底解剖复位。结果 9例患者全部保留骶尾骨及完整重建盆底;7例完整切除,2例大部切除+局部肿瘤内层上皮切除;8例一期愈合,1例院外手术后感染伴直肠内瘘经分期手术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11年无复发。结论 ,经旁骶尾入路改良手术治疗成人骶前良性肿瘤,可明显减少创伤及完全恢复盆底稳定性,同时减少直肠及骶前损伤的并发症,适用于囊性及囊实性骶前良性肿瘤和部分实性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总结卵巢恶性苗勒氏混合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至2009年收治的8例该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51.7岁,主要以腹胀及发现盆腔包块起病。其中2例患者行根治术,6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辅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随访5~65个月。1例Ic期患者术后65个月无复发后失访;3例IIIc期患者分别于随访6月、10月及13月死亡;1例患者现随访7月,局部复发;余1例IIc期患者及2例Ⅲc期患者仍在继续随访中,一般情况良好。【结论】临床病理分期、手术满意程度是影响卵巢恶性苗勒氏混合瘤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术前介入化疗联合根治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59例确诊为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患者,采用Seldinger′s法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盆腔介入化疗,药物为DDP80mg、5?Fu1500mg、AT125860mg。阴道B超和CT测量化疗前后的肿瘤大小,计算肿瘤消退百分比。经1~3个疗程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根据病理检查,如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组织浸润、脉管内有瘤栓或阴道切缘(+)者都给予术后补充外放射治疗。结果化疗总疗程数122次(1~3次/每个病人),化疗总有效率为95%,其中18例完全缓解(占31%),38例部分缓解(占64%),3例无变化,没有病例发生疾病进展。59例中共有14例发现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占24%),且均为化疗部分缓解者和无变化者,临床完全缓解者中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8例临床完全缓解者17例无复发,仅1例lla期于术后20月阴道复发,后经综合治疗病灶也消失,18例均无瘤生存。38例部分消退者中3例死亡。3例化疗无效者均已死亡。59例均未发生严重的与化疗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术前介入化疗可缩小肿瘤病灶,减少淋巴结转移和亚临床播散。不但方法可行,而且有望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临床病理特点并提高诊疗认识。通过报道3例B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经过,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BCC诊疗特点的认识。3例BCC患者年龄为57~83岁,其中1例因血尿就诊,2例因排尿困难就诊。3例患者均合并前列腺增生,其中2例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增高,1例PSA正常。病例1前列腺癌侵及膀胱、直肠前筋膜,伴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双肺多发转移,2014年11月2日行膀胱全切+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双侧闭孔及髂内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BCC,2015年1月8日复查盆腔增强MRI提示盆腔内复发,2015年7月11日复查腹部增强CT提示肝多发转移,胰腺转移,2015年10月因前列腺癌死亡。病例2于2015年3月27日行前列腺穿刺病理诊断为BCC,伴肺转移及骨转移,行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行局部放射治疗,2016年1月11日复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示患者肺转移瘤及骨转移瘤直径较前增大,数量增多,随访至2016年1月10日患者带瘤生存。病例3外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术后病理考虑BCC可能,行PET-CT提示残余前列腺恶性肿瘤,伴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2016年4月20日复查PET-CT提示盆腔可见巨大不规则混杂密度影,临床考虑肿瘤复发,遂予局部放射治疗,随访至2016年1月10日患者带瘤生存。BCC临床罕见,是一种侵袭能力强、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的肿瘤,需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后腹腔镜治疗肾盂及输尿管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后腹腔镜技术切除肾脏,采用患侧下腹切口取出肾标本,并向下行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结果:本组25例手术顺利,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2.5~4 h,平均3 h。出血量60~200 ml,平均100 ml,术中无1例输血。术后24~48 h下床活动。术后病理报告:25例均为移行上皮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 d。术后常规行膀胱灌注化疗,定期膀胱镜检查。2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其中1例肾盂癌术后6个月发生膀胱癌,2例输尿管癌术后分别于18个月,23个月发生膀胱癌,均行TURBT治愈。1例输尿管下段癌术后26个月盆腔转移,行放射治疗。目前随访21例均存活,20例无瘤存活,1例带瘤存活。结论:腹膜后腹腔镜治疗肾及输尿管肿瘤,患者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目前已成为泌尿外科医生主要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等离子针状电极在经尿道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例接受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切除的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基底部距离输尿管口1 cm以内者7例,其中侵犯输尿管口者2例,距输尿管口1~2 cm者9例。全部研究对象术前均明确诊断并除外手术禁忌,采用等离子针状电极对肿瘤进行整块切除,将全部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行规律灌注治疗并随访。对手术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出血量、输尿管导管或双猪尾管留置情况、术后肾积水发生率、肿瘤临床分期、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57 min,平均(32.6±11.8) 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闭孔神经反射及围手术期出血。术中肿瘤切除前需要预置输尿管导管7例,术后继续留置输尿管导管4例,更换留置双猪尾管3例。术后病理提示所有肿瘤均为尿路上皮癌,其中低级别9例、高级别7例;病理分期:Ta期10例、T1期5例、T2a期1例,所有肿瘤基底部及侧切缘均为阴性。所有患者接受3~56个月的随访,平均(26.0±18.1)个月,无1例出现上尿路积水和肿瘤复发。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可以整块切除膀胱肿瘤,减少闭孔神经反射并有效保护输尿管口结构,是一种治疗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等离子针状电极在经尿道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例接受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切除的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基底部距离输尿管口1 cm以内者7例,其中侵犯输尿管口者2例,距输尿管口1~2 cm者9例。全部研究对象术前均明确诊断并除外手术禁忌,采用等离子针状电极对肿瘤进行整块切除,将全部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行规律灌注治疗并随访。对手术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出血量、输尿管导管或双猪尾管留置情况、术后肾积水发生率、肿瘤临床分期、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57 min,平均(32.6±11.8) 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闭孔神经反射及围手术期出血。术中肿瘤切除前需要预置输尿管导管7例,术后继续留置输尿管导管4例,更换留置双猪尾管3例。术后病理提示所有肿瘤均为尿路上皮癌,其中低级别9例、高级别7例;病理分期:Ta期10例、T1期5例、T2a期1例,所有肿瘤基底部及侧切缘均为阴性。所有患者接受3~56个月的随访,平均(26.0±18.1)个月,无1例出现上尿路积水和肿瘤复发。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可以整块切除膀胱肿瘤,减少闭孔神经反射并有效保护输尿管口结构,是一种治疗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