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中上肢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但传统的单纯腋路或者肌间沟臂丛阻滞,经常出现桡侧或尺侧麻醉阻滞不完善。本文采用腋路-肌间沟两点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  相似文献   

2.
上肢手术患者不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简单,能为前臂和手部手术提供完善的神经阻滞,但麻醉后发生的神经功能暂时性障碍在临床上不容忽视。不同的神经阻滞技术与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关。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已广泛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然而其阻滞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比较上肢手术患者三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经常碰到尺侧阻滞不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发生血胸、气胸的机会高,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只适于三角肌以下部位的手术,不能满足上臂、肩锁部位的手术。本人根据臂丛神经的解剖特点,在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方向注药,来满足各种肩锁部及上肢部位手术的麻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为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是,传统的腋动脉旁单点注射阻滞法(简称单点法)易出现阻滞不完善现象。本研究据臂丛神经的解剖特点,设计了腋动脉周围三点注射臂丛神经阻滞法(简称三点法),观察等剂量、不同容量左旋布比卡因的阻滞效果,并与单点法进行对比,以评价此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头皮针(输液用针头,针尾连接有细软管)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于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上肢手术需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和应用头皮针两组,观察两组麻醉成功率。结果 传统方法组成功率为40%,应用头皮针组成功率为94%。结论 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中,与传统方法比,头皮针的引用能有效提高麻醉穿刺成功率,获得满意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6.
1958年Buanhan发现腋窝处臂丛神经围绕动脉并被筋膜包围,提出腋路血管旁阻滞法。但由于注射点低,局麻药常不能达到阻滞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平面,麻醉效果常不满意。因而对腋路阻滞法不断有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臂丛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82.5%和97.5%。结果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完善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8例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24例。M组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 m L行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U组各使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行腋路臂丛阻滞时,各用5 mL局麻药依次注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周围。记录2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评估2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注药30 min后,U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显著多于M组,2、3、4、5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显著高于M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显著高于M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1例,U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安全可行,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而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神经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常不完善.为了提高麻醉效果,我们从2001年开始探索应用二针三分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腋动脉贯穿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的优点,是临床上常用的阻滞方法.但传统的腋路阻滞方法常会出现桡侧阻滞不全的问题.笔者应用腋动脉贯穿法施行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的阻滞方法进行了比较,以评价其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在区域阻滞中应用广泛,它以电刺激诱发出的特定肌肉收缩为指标,阻滞成功率高.本研究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显微手外科手术,并与传统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解剖标志定位简单的临床神经丛阻滞麻醉操作技术,单纯斜角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能为患者上肢手术或镇痛等提供较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但在使用高浓度或大容量局麻药时有发生某一(膈或喉返)神经分支被阻滞,导致该分支神经功能暂时可逆性丧失,或时有部分(尺或桡)神经分支阻滞效果欠完善,不能满足术中镇痛或止血带需求.  相似文献   

13.
我院从2002~2006年对5189例臂丛神经阻滞作一点法(肌间沟、锁骨上腋路)与两点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腋路锁骨上+腋路肌间沟+尺神经沟)的比较,其中一点法阻滞平均优良率为90.52%,辅助用药(芬太尼、力月西)占35.05%;而两点阻滞平均优良率为98.56%辅助用药占21.17%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外对罗哌卡因的临床研究多集中在硬膜外腔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应用,对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的浓度和剂量标准。本文以布匹卡因作对照,观察三种浓度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阻滞效果,以探讨使用罗哌卡因的合适浓度。  相似文献   

15.
临床麻醉中臂丛神经阻滞有肌间沟、锁骨上、腋路3种入路,锁骨上法适用于肘部、前臂和手的手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前臂和手的手术,对肘部效果不确定,对肩部手术不适用,只有肌间沟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最广,麻醉范围遍及肩及整个上肢。近年来,笔者在麻醉过程中据手术部位不同,用异感定位法来确定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范围,效果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6.
改良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在基层医院被广泛应用。臂丛神经阻滞的入路很多,临床上采用的传统方法有三种:肌间沟法、锁骨上法和腋路法。肌间沟法和腋路法易出现阻滞不全,锁骨上法虽阻滞完善但易出现气胸等并发症。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改良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即经中斜角肌下端外缘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良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ASAI-II级,年龄18~45岁,上肢手术病人150例,随机分成改良组,肌间沟组和锁骨上组,每组50例。三组病人均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克、阿托品0.5毫克。臂丛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小儿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的阻滞区域内皮肤温度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的关系,探讨温度变化对阻滞效果评估的准确性. 方法 选择小儿手部手术30例,全身麻醉喉罩通气,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靠近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周围各注入1 ml/kg总量1/4的0.25%罗哌卡因.随机在阻滞的各个神经分支支配的皮肤区域内取一个测量点,记录神经阻滞前、阻滞后15 min皮肤温度的变化值.以阻滞效果作为评判的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阻滞区域内温度变化对阻滞效果反应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寻找诊断临界值(cutoff值);Spearman相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 阻滞区域内温度变化对阻滞效果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88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15~0.957];阻滞区域内温度变化幅度为0.65℃时,敏感度与特异性之和值最大,其敏感度为86.4%,特异性为94.1%;Spearman相关系数:r=0.773(95%CI:0.656-0.840). 结论 皮肤温度变化对评估阻滞效果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用于全身麻醉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后阻滞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腋路臂丛一针三点阻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腋路臂丛一针三点阻滞法何绍明1曾因明2腋路臂丛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而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不易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肌皮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1~3]。为了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腋路、锁骨上)在桡骨远端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 90例择期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手术”的成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C组).记录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测定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区的痛觉消失时间,评价感觉阻滞效果、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3组患者基本资料与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患者尺神经痛觉消失时间比较[(21±6) min比(20±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长于B组[(8±5)min](P<0.05);A组和C组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比较[(18±6) min比(17±6) min],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B组[(10±6)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效果优秀率最高(90%).A组和C组分别有2例和1例患者出现膈神经阻滞,B组有1例患者止血带不耐受.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短,在桡骨远端手术中麻醉优秀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手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手外科的应用马涛,申光亮,张元信,高宗玉,唐相勤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手外科应用广泛,自1983年3月至1992年12月共施行单侧腋胳臂丛神经阻滞505例,获得满意效果。我们认为该麻醉方法操作简便,阻滞效果好,对全身影响小.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