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肝移植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移植肝和受体之间的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在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就树突状细胞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转FasL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体内注射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作用,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用“二袖套法”行受体为Wistar大鼠肝移植36例,并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n=12);(2)环孢霉素治疗组(n=12);(3)转FasL基因治疗组(n=12),腹腔注射转FasL基因的树突状细胞。手术后7d分别杀死各组4只大鼠,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透射电镜观察移植肝细胞及肝脏内淋巴细胞凋亡,其余大鼠用于观察生存期。结果 对照组大鼠在9-15d迅速死亡,TUNEL及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而环孢霉素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免疫排斥以应轻微,移植后大鼠已存活超过6个月,原位末端标记法及电镜均发现FasL基因治疗组肝脏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明显。结论 转FasL基因DC细胞治疗能有效地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机制是诱导了肝脏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受者体内注射转FasL基因垢树突状细胞(DC)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Wistar大鼠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前5d给受者腹腔注射转染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DC细胞或转染FasL基因的DC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和环孢素A(CsA)对照组。术后3d和7d测定移植肝功能,册时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肝组织中Fas,Fas配体(FasL)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并观察受鼠的存活时间。结果 空白对照组的大鼠术后9-15d全部死亡,CsA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及转mdr1基因治疗组的FasL及IL-12表达增高,而CsA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的FasL及IL-12呈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 转染FasL基因的DC细胞能有效地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机理可能与诱导了肝脏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及抑制I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基因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对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方法 利用大鼠骨髓细胞诱导培养imDC,以脂质体介导的pIRES2-EGFP-hTGF-β1转染imDC,于移植前5d输注受体Lewis大鼠体内,移植后分别于3、7、10d抽血检测肝功能[总胆红素( TBIL)和谷丙转氨酶(AL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急性排斥反应病理评分、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肝脏淋巴细胞的凋亡及观察各组大鼠肝移植后的生存时间.结果 TGF-β1组移植后肝功能(TBIL和ALT)优于各对照组(P<0.05);TGF-β1组移植后3、7d血清IL-12浓度分别为71.03±10.70、80.88±14.23均低于各对照组(P<0.05);TGF-β1组移植后7d出现交界性排斥反应,移植10 d后出现轻度排斥反应(P<0.05);TGF-β1基因转染组移植后3、7、10d汇管区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6.75±1.93、14.00±2.19、18.25±1.38,较各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TGF-β1组大鼠移植后中位生存期为58 d,明显长于各对照组.结论 TGF-β1基因改造的imDC能诱导大鼠移植免疫耐受,在诱导器官移植耐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与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近10余年来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肝脏移植应用方面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树突状细胞(DC)被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潜在工具,通过阻断其抗原提呈功能以及利用某些DC本身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性,在诱导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性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效果,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作为肝脏终末期疾病和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肝脏移植已愈发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但由于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使其成为左右移植器官功能的关键.因此, 针对排斥反应机制及相关治疗的探讨一直是各国移植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作为目前已知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PCs)-树突状细胞(DCs)在肝移植术后对维系免疫耐受状态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就树突状细胞在肝移植术后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以及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树突状细胞 (DC)被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潜在工具 ,通过阻断其抗原提呈功能以及利用某些DC本身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性 ,在诱导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性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效果 ,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Steinman和Cohn于1973年从小鼠外周淋巴组织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细胞,同其他单核白细胞一样,这类细胞拥有丰富的线粒体、各种内涵体,核膜外有异染色质。但其细胞表面具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因此而得名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诱导移植受体存活的影响,并分析骨髓细胞输注诱导移植肝早期存活的机制。方法:Kamada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随机法分4组(n=8)。A组:同品系移植组;B组:免疫排斥组;C组:B组+免疫抑制剂;D组:C组+骨髓细胞输注。流式细胞和TUNEL法检测外周血和移植物细胞凋亡。结果:术后第6天移植肝和外周血中凋亡细胞存在,D组中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凋亡细胞为浸润细胞和肝实质性细胞;D组浸润淋巴细胞为主。细胞凋亡和移植肝组织中TGF-β1mRNA表达相关。结论:移植物中早期的细胞凋亡可能和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有关,供体骨髓细胞输注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细胞凋亡的发生来诱导移植物的早期存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联合输注受鼠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和供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延长同种肝移植大鼠存活时间的作用.方法 以DA大鼠为供鼠,Lewis大鼠为受鼠,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进行原位肝移植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平均分为5组,急性排斥反应(AR)组、成熟树突状细胞(mDC)组、imDC组、Treg组及imDC+Treg组受鼠分别于术前5d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供鼠的mDC、供鼠的imDC、受鼠的Treg细胞及供鼠的imDC+受鼠的Treg细胞.术后每组预留8只受鼠观察和记录存活时间.术后3、7、10d,检测各组肝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 ;取各组受鼠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肝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与其他4组相比,imDC+Treg组受鼠术后肝功能恢复明显较快 ;imDC+Treg组术后7d时外周血IL-10和TGF-β浓度均升高,IL-2浓度降低.imDC+Treg组移植肝组织仅有较少量的单核细胞浸润,属非确定型AR至轻度AR,术后10d开始出现肝细胞再生,有少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imDC+Treg组肝组织汇管区淋巴细胞凋亡数量高于mDC组,肝脏汇管区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最多.imDC+Treg组受鼠中位存活时间为37 d,明显长于imDC组的23 d和Treg组的15 d(P<0.05),AR组和mDC组受鼠存活时间均未超过12 d.结论 单独输注供鼠的imDC或受鼠的Treg细胞均未能诱导同种肝移植大鼠的长期存活 ;而联合输注受鼠的Treg和供鼠的imDC能显著延长同种肝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鼠肝移植后树突状细胞(DC)的迁移情况。方法:制作Wistar大鼠到SD大鼠的肝移植模型(实验组),并设Wistar大鼠间肝移植作为对照(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3、5、7天处死受者,切取移植肝组织及腹腔淋巴结,进行组织学观察,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肝组织和淋巴结中S-100^+DC的动态变化,以及CD25^+T淋巴细胞在淋巴结的活化增殖。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移植后第5天即出现轻至中度急性排斥反应,至第7天发展成中至重度排斥反应,受者存活时间(9.7±1.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第3天实验组移植肝组织中DC数量明显增多,于第5天达到高峰,第7天则出现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3天开始,淋巴结中DC数量明显增多,第5、7天持续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第3天,实验组淋巴结中CD25^+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呈现明显的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反应。结论:同种异体肝移植后,DC对抗原的摄取和递呈加速,产生对T淋巴细胞强烈而持久的刺激,最终激活T淋巴细胞,导致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是调节机体免疫的关键细胞,其中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在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呈递抗原水平低下、抑制T细胞活化与增殖的一类肝脏Tol-DC成为减轻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多种策略用以诱导表型稳定的Tol-DC,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总结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hIL-10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MSC)对大鼠原位异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两套管吻合技术行豚鼠对Wistar大鼠的非协调性异种原位肝移植构建模型,按照构建模型过程中处理方式的不同(生理盐水+地塞米松、MSC+地塞米松、hIL-10-MSC+地塞米松)分为空白对照组、MSC组、hIL-10-MSC组。观察受鼠存活时间、肝功能、术后24h移植肝组织IL-2、IL-4、IL-10、IL-12、IL-15、IL-18及TNF-α的含量及其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MSC组相比,hIL-10-MSC组大鼠生存时间延长、肝功能好转,细胞因子IL-2、IL-12、IL-15、IL—18、TNF-α表达明显降低,IL-4、IL-10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hIL-10-MSC对移植肝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IL-2、IL-12、IL-15、IL-18、TNF—α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自发耐受[Brown Norway(BN)→Lewis,耐受组,n=6]和急性排斥反应(AR)(Lewis→BN)大鼠肝移植模型,AR模型大鼠中实验组进行tolDC回输(tolDC组,n=6),对照组不进行干预(AR组,n=6)。观察各组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对各组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  AR组大鼠病理学表现主要为移植肝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结构紊乱,生存时间7~14 d;tolDC组与耐受组大鼠移植肝组织基本正常,最长生存时间超过100 d。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CD11+mDC水平均下降(均为P < 0.05),且CD11+mDC表面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 < 0.05)。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中pDC水平均升高(均为P < 0.05),同时pDC表面的MHCⅡ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 < 0.05)。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血清IL-10的表达水平均升高、IFN-γ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 < 0.05)。结论  作为tolDC亚群,mDC和pDC在大鼠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免疫耐受的发生过程中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共刺激分子阻断剂CD80单克隆抗体(CD80mAb)在协同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糖尿病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动物模型;4E5杂交瘤细胞株BABIMC小鼠腹腔注射,抽取腹水,分离纯化后获得CD80mAb;分离供体大鼠骨髓来源DC细胞前体,经GM—CSF、IL-4体外刺激后。再加入IL-10共培养,鉴定为imDC;移植前7d,将2×10^6imDC经静脉途径注射至受体体内,同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ml、CD80mAb5mg连续14d。结果 四组受体大鼠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7d、32.4d、50.2d、92.0d,实验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组织学观察发现移植后7dCD80mAb+imDC组移植物形态尚完整,淋巴细胞浸润减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证实移植后7dCD80mAb+imDC组供受体间呈低反应性。结论 共刺激分子阻断剂CD80mAb能够协同imDC诱导受体T细胞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降低宿主对移植物的急、慢性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免疫低反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联合骨髓移植(BMT)对大鼠移植肾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DA(RT1a)大鼠为供者,Lewis(RT11)大鼠为受者,Wistar大鼠为无关第三品系.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进行不同的预处理后进行肾移植.(1)阴性对照组受者不接受任何预处理;(2)imDCs诱导组受者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经60Co照射(30 Gy)灭活的、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2×107/只;(3)BMT诱导组受者术前4 d经尾静脉注射供者来源的新鲜骨髓细胞2×108/只;(4)imDCs+BMT联合诱导组受者术前7 d经尾静脉注射经60Co照射(30 Gy)灭活的、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2×107/只,术前4 d经尾静脉注射供者来源的新鲜骨髓细胞2×108/只;(5)第三品系组预处理与imDCs+BMT联合诱导组相同,但供者肾脏来自Wistar大鼠.术后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白细胞介素2(IL-2)逆转实验;体内细胞转移实验(DTH);流式细胞仪检测RT1a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各组大鼠肾移植后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阴性对照组(7.12±1.25)d;imDCs诱导组(24.38±3.20)d;BMT诱导组(7.87±2.10)d;第三品系组(6.63±1.06)d;而imDCs+BMT联合诱导组延长到(80.75±16.88)d;后者与上述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耐受的大鼠脾细胞增殖程度(SI值,3.41)明显低于对照组(7.56),P<0.01;转移耐受的Lewis大鼠(FI值,0.55)明显低于对照大鼠(0.93),P<0.01;在免疫耐受的受者体内检测到RT1a阳性细胞.结论术前输注供者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可成功诱导受者产生免疫耐受,显著延长肾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可能机制为特异性T细胞克隆无能、T细胞的负向免疫调节以及嵌合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PVG(TR-1^c)和DA(RT-1^a)大鼠分别为供受体,联合进行辅助性肝移植和异位心脏移植,建立大鼠辅助性肝移植诱导免疫耐受模型。方法辅助性肝移植采用重建门静脉法,异位心脏移植采用腹腔吻合法。结果同品系对照组和实验组动物及其移植心脏存活超过100d,而异品系对照组移植心脏只存活7d。结论在受体肝脏存在的情况下,辅助性供肝依然发挥其诱导耐受的效应。经长期观察,供肝无萎缩,耐受诱导效应持续存在,指示心脏搏动良好。因此,该模型在肝移植基础研究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RNA干扰树突细胞(Dc)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MHC-1)表达后获得的CD8+CD28-抑制性T细胞(Ts)对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的影响。方法通过siRNA干扰DC MHC—I表达后,诱导获得CD8^+CD28^-Ts。建立由Wistar大鼠移植到SD大鼠的小肠移植模型36例,随机分为A组(转染实验组)、B组(未转染组,注射普通T细胞)和C组(移植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14d,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取移植大鼠小肠和血液标本行移植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检测移植大鼠血清TGF-β、IFN-γ水平及回肠黏膜Na^+-K^+-ATP酶活性,观察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结果术后第14天,A组移植大鼠血清中TGF—β和IFN-γ表达水平高于B、C组(P〈0.05)。A组大鼠肠黏膜Na^+-K^+-ATP酶活性为(6.3±1.0)kU/g,明显高于B组的(3.6±0.9)kU/g和C组的(2.9±1.3)kU/g(P〈0.05)。A组移植小肠病理Parks评分分级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B和C组移植后大鼠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2.0、17.5和21.0d,A组存活时间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将RNA干扰DCMHC—I表达所获得的CD8^+CD28^-Ts过继小肠移植大鼠.可以减轻移植大鼠的损伤程度.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