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巨结肠症 (Hirschsprung’sdisease ,HD)为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已知神经嵴源性细胞最终分化形成神经节细胞及胶质细胞 ,构成肠神经节[1] 。研究提示HD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乏 ,移行段神经节细胞减少及病变肠段神经纤维增生[2 ] 。由于胶质细胞对神经节细胞具有营养及支持作用 ,ENS胶质细胞减少或功能异常可导致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及感染性的肠道疾病[3] 。为此 ,本研究通过对多个年龄组的HD病变段 ,移行段的肠神经节 ,特别是胶质细胞与神经节细胞发育及其病变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实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S-100蛋白的表达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的异常分布。方法对25例HD的病变肠段行S-100蛋白和nNOS染色,比较其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结果扩张段及狭窄段结肠壁S-100在神经丛内的神经纤维、施万细胞及周围细胞均有阳性表达,而在神经节细胞则无阳性表达;扩张段nNOS阳性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形态分布良好,狭窄段无nNOS阳性神经节细胞,散在分布细小nNOS阳性神经纤维以黏膜层为多。扩张段及狭窄段中神经纤维数密度无明显差异(t=1.251 P>0.05),但前者神经纤维直径明显较后者大(t=4.492 P<0.01)。结论神经分布异常是HD发病的机制之一,S-100与nNOS的协同检测可作为HD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因神经节细胞不能在肠壁内聚集、定位和分化等因素导致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如。对两因素以及两因素之间在形成HD共同作用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同时观察HD病例中RET蛋白、NCAM在无神经节(aganglion,AG)肠段和有神经节(ganglion,NG)肠段的表达,探讨二者之间以及二者本身在HD致病机制中所起作用。为HD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肠壁中Smoothelin(SM)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随机选取53例经病理证实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中切除的肠段样本(狭窄段即无神经节细胞段、移行段和扩张段即有神经节细胞段).男33例,女20例,年龄3月龄~4岁(平均年龄1.3岁).取材分别为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肠壁组织各1.0cm3大小,迅速用pH7.4的PBS液冲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脱水,-80℃保存.同时留取相同部位的肠壁组织做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外,辅以PGP9.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符合HD诊断.采用RealTime-PCR和免疫蛋白印记法方法从RNA和蛋白水平对SM在HD患儿肠道组织内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参与HD发病过程的可能机制. 结果 SM mRNA表达在先天性巨结肠病扩张段、移行段和狭窄段分别为(27.13±16.44)×10-3、(21.60±10.02)×10-3和(19.66±9.92)×10-3;蛋白表达分别为43.13±12.44、36.83±9.43、23.63±4.97.移行段和狭窄段SM mRNA和蛋白均低于扩张段(P<0.05).结论 SM可能参与H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粘附分子及其配体在先天性巨结肠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天性巨结肠(HSCR)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发育畸形,有遗传倾向,其病理基本变化是病变肠段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关于神经节细胞缺如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①胚胎发育期,形成神经元的神经嵴细胞分化及向肠道移行过程中发生障碍,停顿越早无神经节细胞段越长;②神经嵴细胞迁移到肠壁中去后某些局部因素的变化,如肠道缺血的作用,阻止了峭细胞聚集或导致已聚集起来的细胞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 disease.HSCR或HD,也称先天性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或先天性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是一种以肠道末端肠壁和肌间神经丛副交感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手术是治疗HD的首选方式,但存在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有学者根据HD形成的机理,提出通过植入神经干细胞的方法,在外界刺激干预下,使神经于细胞在病变部位重新分化形成神经元和神经节细胞,达到治愈HD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蛋白基因产物(PGP 9.5)、组织蛋白酶D(CAD)和S100蛋白(S100)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PGP 9.5、CAD及S100对35例正常结肠和30例HD狭窄段结肠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图文分析系统观察染色表达情况。结果1.对照组结肠中,CAD对神经节细胞特异性表达。其他神经组织包括神经胶质细胞、雪旺细胞与神经纤维都不表达CAD,但对PGP 9.5和S100均阳性表达。PGP 9.5对神经节细胞强阳性着色,表现为棕褐色细胞状团块。S100对神经节细胞阴性表达,在神经丛中形成细胞状空白区。2.HD狭窄段组结肠中,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明显不同。CAD对肠神经组织表达缺失。PGP 9.5染色中棕褐色的细胞状团块及S100染色中的细胞状空白区均未观察到。扭曲增生的神经纤维对PGP 9.5与S100强阳性着色。S100染色的神经纤维着色强度[(146.70±10.87)灰度值]及直径(57.81±14.99)μm与对照组神经纤维的着色强度[(169.25±9.53)灰度值]及直径(23.15±5.56)μm比较,差异显著(P均<0.01)。结论PGP 9.5、CAD、S100在HD狭窄段的异常表达证实肠神经组织发育异常是HD主要病理改变。3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肠神经组织对HD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先天性巨结肠症(Hir -schsprunffs dis-ease,HD)患儿有神经节细胞肠段、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及非 HD 小儿肠壁(对照组)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结果,探讨 AQP—1在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表达意义及其在 HD 发病机理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方法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外科2009—2014年经手术切除的 HD 肠组织标本65例,包括扩张段与痉挛段;将21例年龄与之相仿的非 HD 患儿的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对 HD 痉挛段、扩张段、对照组肠壁组织切片进行 HE 染色和 AQP1、组织蛋白酶 D 和 S10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计算机成像系统照相存盘,分别判定 AQP1在各组肠组织黏膜下、肌间神经丛中阳性细胞染色面积的百分比,所得数据用 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结果①对照组、HD 的扩张段经 HE 和组织蛋白酶 D 和 S100免疫组化染色,均证实神经节细胞存在;痉挛段未见神经节细胞(图1,2);②对照组、HD 痉挛段、扩张段肠组织中见 AQP1表达于所有血管内皮细胞;③在正常结肠、HD 扩张段肠组织黏膜下丛、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和雪旺细胞均可见 AQP1呈阳性表达,HD 痉挛段相应部位 AQP1表达大多呈阴性(90.2%),仅少量呈弱阳性表达;④半定量分析:AQP1在神经丛中阳性染色评分,HD痉挛段评分低于 HD 扩张段评分,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AQP1在 HD 痉挛段和正常结肠、HD 扩张段肠壁神经丛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我们猜测在肠道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AQP1对神经节细胞迁移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在 HD 的发病机理中扮演了一定角色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诊断 HD 的神经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症手术操作指南(2017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又称为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导致新生儿肠道梗阻和婴幼儿便秘的常见原因,其特点是肠管的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缺如,肠管丧失蠕动功能,导致肠道梗阻.HD的活产发病率约为1/5 000,病因不明,但已经公认HD是一种复杂先天性疾病,该病与基因结构异常有关[1-3].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先天性巨结肠症(HD)肠壁中的分布,探讨Cx43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0例HD患儿及30例对照组肠壁中Cx43的分布情况。患儿男26例,女4例,年龄1个月~8岁。其中短段型1例,普通型20例,长段型5例,全结肠型4例。另取3例新鲜组织在电镜下观察缝隙连接的分布情况。结果HD无神经节细胞肠段肠壁内Cx43的表达消失,与HD有神经节细胞肠段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HD有神经节细胞肠段肠壁环肌层及肌间层有阳性至强阳性的Cx43表达,纵肌层偶有表达或表达缺失,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电镜下在HD无神经节细胞肠段未见缝隙连接的超微结构,而HD有神经节细胞肠段可见其存在。结论Cx43的表达缺失或减少,及缝隙连接结构的破坏可能与HD的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胎儿消化道神经节细胞的发育过程,探讨神经节细胞的发育与肠管发育之间的关系,共观察了新鲜胎儿标本22个,其中男11个,女11个。胎龄为3~10个月。剖取全部消化道,分段作大切片,然后行HE染色及特殊染色,部分标本作电镜观察。结果提示:胎龄越小,神经节细胞发育越不成熟。在胚胎3个月时,消化道各节段肌间及粘膜下层均未见明确的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胚胎4个月时才偶见体积较小、发育不成熟的神经节细胞,5个月时肠壁增厚,神经节细胞发育,但仍不成熟,至6个月时,神经节细胞明显增多,并成簇状分布。研究提示神经节细胞的发育与肠管其他结构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研究中未见到近端肠管神经节细胞较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提前发育,也未发现神经节细胞从前肠向后肠移行的过程。先天性巨结肠的成因不仅仅是胚胎发育第6~12周神经嵴内神经节细胞向肠管移行过程中胚胎发育停顿的结果,而且在胚胎发育的第12~16周,肠管神经节细胞发育成熟之前某些影响神经节细胞发育的局部因素也可导致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c-kit在肠神经节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肠神经节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在GDNF与胎肠培养基(FGCM)培养的条件下诱导BMSCs分化为肠神经节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鉴定原代培养的肠神经节细胞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的表达,用血管活性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NF鉴定BMSCs诱导分化的肠神经节细胞.RT-PCR分别检测原代肠神经节细胞、BMSCs以及诱导之肠神经节细胞的c-kit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纯化后的肠神经节细胞表达NF,流式细胞学检测第四代后的BMSCs高表达CD90,而不表达CD45,诱导后的肠神经节细胞可表达VIP及NF,而其余两组则不表达.RT-PCR结果示原代肠神经节细胞及BMSCs不表达c-kit,诱导后的肠神经节细胞可表达c-kit.结论 在体外能成功培养大鼠肠神经节细胞及BMSCs并纯化,BMSCs可被诱导为肠神经节细胞并表达肠神经递质.在肠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c-kit可能在某一阶段起到一定作用,在肠神经细胞逐渐发育成熟时接受到某些信号而关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中的分布,探讨Cx43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 HD患儿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2个月~10岁.均为散发病例,全部取材经组织病理学检测符合HD诊断,包括常见型30例,短段型12例;其中并回肠闭锁1例,并先天性肠扭转不良2例.同时取5例肠套叠患儿(30 d~8岁;男4例,女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42例经病理诊断为HD的标本肠壁各层之间Cx43蛋白分布情况,取阳性细胞计数进行半定量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D狭窄段(无神经节细胞肠段)肠壁肌层内Cx43的表达缺失,各层中几乎未见Cx43的表达,与HD扩张段(有神经节细胞肠段)及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移行段肠壁环肌层和环肌层与纵肌层交界处Cx43有中等强度表达,与扩张段、狭窄段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HD扩张段肠壁环肌层与纵肌层交界部位Cx43呈强阳性分布,黏膜下层和纵肌层未见或少见Cx43表达.HD扩张段和健康对照组肠壁环肌层和环肌层与纵肌层交界处Cx43有中至强度表达,二组肠壁肌层内Cx4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x43表达的缺失或减少及缝隙连接结构的破坏,可能是使细胞间物质、电信号的传递障碍而导致HD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骨形成蛋白2(BMFL2)是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个分支,最早以具有诱导成骨作用而被发现,目前认为其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形态原.有研究证明BMP-2在支气管哮喘(哮喘)大鼠气道受损时表达明显升高,且BMP-12与参与哮喘的许多细胞因子、蛋白等关系密切,说明其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但在哮喘中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BMP-2有可能为研究哮喘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巨结肠c-kit+肠间质细胞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内神经节细胞与肠间质细胞(ICCs)分布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HD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兔抗人多克隆c-kit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了58例HD患儿及12例正常儿结、直肠壁内c-kit^ ICCs的分布情况,患儿年龄3个月-10岁,男46例,女12例,短段型HD7例,常见型30例,长段型16例,全结肠型5例。结果:对照组肠肌层内及肌间神经节周围分布有中等量至大量的c-kit^ ICCs,并连接成网络状结构,而在肌间神经节和粘膜下神经内均无c-kit免疫反应性表达,在HD有神经节细胞段肠壁内c-kit^ ICCs的数目和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HD有神经节细胞段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kit^ ICCs的异常分布可能与HD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皮素受体B(EDNRB)基因启动子上游CpG岛甲基化对肠神经系统(ENS)发育中神经嵴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B(MSP)技术检测2007年9月-200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病理检查等证实的16例先天性巨结肠症(HD)患儿挛缩段组织标本中EDNRB基因启动子上游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荧光定量PCR(SYBRGreen法)检测HD患儿病变组织标本(包括扩张段、移行段和挛缩段3段组织)中EDNRB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收集同期16例非HD患儿的正常结肠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HD患儿挛缩段标本行MSP检测,甲基化率为12.5%(2/16例);非HD患儿正常组织均未发现甲基化.16例HD患儿病变组织标本(包括扩张段、移行段、挛缩段)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2例甲基化病变组织标本(包括扩张段、移行段、挛缩段)中EDNRB基因表达水平较非甲基化组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HD发病机制中,EDNRB基因启动子上游CpG岛甲基化可能对ENS发育中神经嵴细胞的迁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对照组肠壁、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有神经节细胞段和无神经节细胞段肠壁神经组织中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CR)的表达结果,目的在于了解HD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寻找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外科2005至2008年手术切除HD标本54例,包括HD扩张段与痉挛段.以15例年龄与之相符的无HD患儿的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对HD痉挛段、扩张段、对照组肠壁组织切片进行CR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计算机成像系统照相存盘,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分别判定CR在HD扩张段与痉挛段神经丛中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所得数据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①无论是HE或免疫组化染色HD的扩张段神经节细胞皆存在,肌层神经纤维有不同程度的排列改变,神经节细胞大小不等;痉挛段均未见神经节细胞;②在正常结肠及HD扩张段肠壁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钙视网膜蛋白在肌间及黏膜下神经丛中对神经节细胞呈强阳性表达,神经纤维也呈阳性反应;而HD痉挛段肠壁的免疫组化染色则可见钙视网膜蛋白在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大多表达阴性(90.7%),仅少量呈弱阳性表达(9.3%);③定量分析:CR分别在HD痉挛段之间神经丛中阳性染色面积百分率(0.00665±().00387)与其在HD扩张段神经丛中阳性染色面积百分率(0.26483±0.14626)存在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很好的显示正常结肠及HD扩张段肠壁的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而在HD痉挛段该指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钙视网膜蛋白可能作为诊断HD的神经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mRNA在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不同肠段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42例经病理诊断为HD的标本(每例患儿的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神经节细胞正常肠段全层肠组织).男33例,女9例;年龄2个月~10岁,实验标本均为散发病例,全部取材经组织病理学检测符合HD诊断,包括常见型30例,短段型12例.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42例HD患儿手术标本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组织中GDNF mRNA水平及5例肠套叠患儿(对照组30 d~8岁;男4例,女1例)结肠手术标本组织中GDNF mRNA水平,分析并统计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肠管GDNF mRNA均表达阳性(100%);42例新鲜标本中,狭窄段11例GDNF mRNA表达阳性(26.2%),移行段15例GDNF mRNA表达阳性(35.7%),扩张段40例GDNF mRNA表达阳性(95.2%).与扩张段和对照结肠比较,狭窄段结肠组织中GDNF mRNA水平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a<0.05);扩张段结肠和对照组GDNF mRNA水平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短段型较常见型狭窄段组GDNF mRNA表达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D狭窄段和移行段肠管GDNF mRNA表达异常; GDNF mRNA与HD病理类型有相关性;提示GDNF可能与HD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Ⅰ期根治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以肠道末端肠壁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主要原因是患儿在胚胎期肠神经发育过程中,肠神经元发育出现停顿,肠壁肌间神经丛内的神经节细胞缺失,以致受累肠段异常收缩,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与肥厚形成巨结肠。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巨结肠症 (HD)是一种儿童常见病 ,其病因是由于远端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引起近端肠管扩张。但为什么远端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或神经节细胞无功能 ?最近研究发现与原癌基因RET(RETproto oncogene)和GDNF(神经胶质细胞衍化亲神经营养因子 )的协同作用有关。对于巨结肠的病因学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巨结肠的病因研究有突破性进展 ;早在1967年 ,Okamoto首次提出在HD患儿中神经节细胞的缺失归于神经脊胚细胞移行过程中的失败 ;其移行过程停止越早 ,其生后无神经节细胞的肠管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