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的影响。方法:将50例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给予二甲双胍(M组)和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MP组)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测定受试者空腹血清抵抗素、血糖(FBS)、血脂、胰岛素(FINS),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治疗前相比,MP组FBS、FINS、HOMA-IR、抵抗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M组抵抗素水平没有明显改变(P〉0.05),BMI、FINS、HOMA-IR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治疗能有效降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该院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8例.观察组在原饮食及运动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片与二甲双胍片;对照组在原饮食及运动治疗基础上仅服用二甲双胍片.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FBG、2hBG、FINS、HbA1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观察组FPG、2hPG、FINS、HbA1c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性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张燕 《广东药学》2013,(12):824-826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分别联合吡格列酮及磷酸西格列汀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服用二甲双胍500mg和吡格列酮15mg(卡优平)12周以上的患者,改为每天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1g及磷酸西格列汀100mg持续治疗12周。结果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对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BG)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在血糖控制,低血糖发生率,减少体重增加的风险方面优于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4.
李国华 《河北医药》2010,32(15):1995-1997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并评价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方法 1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二甲双胍组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共治疗24周。观察3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胰岛素(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并观察3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FBG、2hBG、FINS、HbA1c、TC及T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FBG、2hBG、BMI较单用罗格列酮及二甲双胍显著下降(P〈0.05),FINS较二甲双胍组显著下降(P〈0.05);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HOMA-IAI升高程度较其他2组更明显(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较二者单用疗效好,可作为理想的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瑞格列奈和二甲双胍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尿酸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5名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每组25人,监测、分析3种药物12周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MAU)、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结果吡格列酮组试验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血尿酸、MAU、BUN、Cr、TC和TG均较试验前下降(P〈0.05)。瑞格列奈组试验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均较试验前显著下降(P〈0.05)。二甲双胍组试验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TC、TG和MAU较试验前下降(P〈0.05)。瑞格列奈组试验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1c均低于吡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P〈0.05)。吡格列酮组降低血尿酸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显著高于瑞格列奈组和二甲双胍组(P〈0.05)。吡格列酮组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比二甲双胍组显著(P〈0.05)。结论瑞格列奈的降糖作用最强。吡格列酮显著降低血尿酸,改善肾功能。2型糖尿病初发患者,同时伴有肾病、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时,宜选用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肤岛素增敏剂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新诊断T2DM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以及两种药物联用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吡格列酮和联合治疗组FPG、2hPG、HbA1c、HOMA.IR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三组ISI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结论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获得最佳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晋红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1):809-811
目的:观察毗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40例)、二甲双胍组(40例)及联合治疗组(40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胰岛素(INS)的变化。结果:连续服吡格列酮3个月后其FPG、2h-PG、HbAlC及空腹胰岛素(FINS)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肝肾功能等无影响。结论:吡格列酮能显著降低血糖并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单纯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及其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5例,41例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44例给予口服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结果:口服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单纯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血糖达标平均天数,二甲双胍日均用量均低于单纯二甲双胍治疗组(P〈0.01)。结论:两组对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均有稳定、良好的控制效果,其中口服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西格列汀与吡格列酮分别联用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60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片的前提下,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n=30)和吡格列酮组(n=30),分别给予西格列汀片与吡格列酮片口服,检测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低血糖例数、体重指数等数据。结果:治疗12周后,西格列汀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体重指数均比吡格列酮组改善明显,两组均无低血糖发生。结论:西格列汀联用二甲双胍片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优于吡格列酮片联用二甲双胍片。  相似文献   

10.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升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32-293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6例,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0.5g,3次/d;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30mg,1次/d,同时口服二甲双胍0.5g,3次/d。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二甲双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血清vaspin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及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收集肥胖儿童34例(肥胖组),男22例,女12例.并随机抽取同年龄健康查体的儿童30例为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测定所有受试者体格参数、血清vaspin、血脂、空腹血糖(FPG)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百分比(BF%)、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比较2组儿童的上述指标,并对肥胖儿童血清vaspin水平与体格参数及糖脂代谢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肥胖组儿童vaspin、腰围(WC)、BMI、BF%、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PG、FINS、HOMA-I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C-HDL-C)/H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ISI低于对照组.vaspin与BMI、WC、WHR、BF%、TG、FINS、HOMA-IR、(TC-HDL-C)/HDL-C呈正相关,与ISI、HDL-C呈负相关,与年龄、DBP、SBP、FPG、LDL-C、LDL-C/HDL-C、T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vaspin水平升高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代偿性反应;在肥胖儿童早期,其水平测定可用于评价肥胖程度及胰岛素抵抗程度,并评估成年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优降糖对单一磺酰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胰岛素治疗,一组加服二甲双胍,一组加服优降糖,观察治疗12周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结果两组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优降糖组BMI增高明显,二甲双胍组TG、TC、LDL-C降低有统计学差异。结论2组均能很好控制血糖,但联合二甲双胍在纠正血脂紊乱,避免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方面较联合优降糖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肥胖性糖尿病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肥胖性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50例。实验组给与二甲双胍500毫克/次,1天2次,同时早晚餐前注射人胰岛素,对照组早晚餐前注射人胰岛素。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18周治疗后均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血脂(TC、TG、HDL-C、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体指数(BMI)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血清FPG、2hPG、HbA1c、TG、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血清TG、LDL-C和BMI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明显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和体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踝肱指数(ABI)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检测220例2型糖尿病的ABI,根据ABI分为PAD组和非PAD组,分别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PAD组与非PAD组比较,FPG、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G、TC、TG、LDL-C、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糖、血脂紊乱加剧PAD的发生发展,ABI检测是临床方便、无创的诊断PAD的指标,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开展ABI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血清肾素(REN)、血管紧张素(Ang)、醛固酮(ALD)的水平及其与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6月120例MS住院患者为MS组和12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血清REN、Ang、ALD、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2h)和体重指数(BMI)等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MS组血清REN、AngⅠ、AngⅡ、ALD、TG、TC、LDL-C、FPG、PBG2h、BMI水平以及高血压和高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HDL-C低于对照组(P<0.01).MS患者血清AngⅡ与HDL-C负相关(r=-0.256,P=0.007),与TG、TC、BMI、FPG、PBG2h和高血压呈正相关(r=0.920、0.410、0.310、0.410、0.423和0.568,P均<0.01).结论 REN、Ang和ALD在MS组患者血清中水平较高,可能与MS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部分中老年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老年高血压病80例(年龄≥60岁),口服替米沙坦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替米沙坦治疗后,患者的BMI、SBP、DBP、FPG、2hPG、TG、TC、LDL-C、FINS、HOMA-IR均显著下降(P<0.05),HDL-C显著提高(P<0.05).结论 替米沙坦除了有较好的降压效果,还可以改善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异常,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与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整理自2005年4月—2006年8月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资料,分析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IR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尿酸(UA)高于胰岛素敏感(IS)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IS组(P<0.05或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HOMA-IR与患者的高血压、收缩压、TG、FINS、FPG、BMI和UA水平呈正相关(r在0.283~0.937,P<0.05或P<0.01),与HDL-C呈负相关(r=-0.455,P<0.01);经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OMA-IR与高血压、收缩压、TG、FINS、FPG、BMI、UA和HDL-C相关。结论:IR患者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聚集趋势,常合并高血压、肥胖、血脂代谢紊乱、血糖和胰岛素代谢紊乱,IR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程度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的变化情况及Irisin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5例NAFLD患者(轻度脂肪病变患者73例,中、重及极重度脂肪病变患者共62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对照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及各项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risin水平;依据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并同时测量身高、体质量等多项基线指标。结果血清Irisin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轻度NAFLD患者,中、重及极重度NAFLD患者均增高(P<0.05);其它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患者的BMI、TC、TG、AST、ALT、收缩压、舒张压、腰围、臀围、血糖、FINS及HOMA-IR均呈现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HDL-C、LDL-C水平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血清Irisin水平与BMI(rs =0.168,P<0.05),FINS(rs =0.204,P<0.01),HOMA-IR(rs =0.205,P<0.05),AST(rs=0.149,P<0.05),腰围(rs =0.147,P<0.05)呈现正相关,而与TC(rs =-0.205,P<0.05),HDL-C(rs =-0.165,P<0.05)呈现负相关;FINS、HOMA-IR、AST是影响血浆Irisin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Irisin水平在NAFLD组患者中较正常人群增高,且在轻度NAFLD患者中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联合二甲双胍对 2 型糖尿病(T2DM)肥胖患者的 miR-146a、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及血脂的影响。 方法将86例T2DM肥胖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参苓白术散+二甲双胍治疗)和 对照组(二甲双胍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并分别采集患者用药前、用药1周、用药3个月和用药6个月的静脉 血,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检测miR-146a表达,生化法检测血脂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GLP-1和白细胞 介素(IL)-12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用药3个月后miR-146a、GLP-1水平升高,IL-12水平降低,用药 6个月血清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明显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试验组和对照组miR-146a和 GLP-1均呈升高趋势,IL-12呈下降趋势(P<0.05),试验组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体质量指数 用药3个月时均下降(P<0.05)。T2DM的miR-146a表达水平与血清GLP-1水平呈正相关(r=0.874,P<0.01),与IL- 12、TC、TG、LDL-C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744、-0.456、-0.397及-0.629,P<0.01)。血清GLP-1水平与IL-12、TC、 TG和LDL-C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807、-0.482、-0.452及-0.693,P<0.01)。 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二甲双胍能 更有效改善T2DM肥胖患者的TC和TG水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miR-146a和GLP-1水平、降低炎性因子IL-12的 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选取代谢综合征患者35例,另选健康对照组20例,常规测量身高、体重,所有实验对象空腹采血离心取血清测定脂联素、甘油三酯(TG)、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代谢综合征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TG、CHOL、HDL-C、LDL-C、BMI、显著升高(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代谢综合征组中血清脂联素与TG、CHOL、LDL-C、BMI、年龄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 低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脂类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