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胶样囊肿占全部颅内新生物的1%.手术治疗Ⅲ脑室胶样囊肿有三种基本入路:经胼胝体入路,经皮质入路及立体定向下抽吸活检,但各有利弊.作者报告采用开颅立体定向激光显微外科经皮质入路完全切除第三脑室胶样囊肿的方法.病例总结:1984年10月至1988年2月间12例Ⅲ脑室胶样囊肿病人,其中6男6女,年龄在25~71岁间.均有间歇性或慢性脑室梗阻症状.CT非增强扫描显示7例高密度,4例等密度,1例低密度病变;使用碘剂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均有脑积水征.5例MRI显示脑室旁白质内的T_2驰豫时间延长,说明脑室内压增加和经室管膜吸收增强.6例经脑血管造影显示中隔静脉在汇入大脑内静脉处分离,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20例天幕下蛛网膜囊肿的病例,以小脑桥脑角及中线部位居多,亦可见于小脑半球,小脑幕切迹及斜坡等部位。位于小脑桥脑角者多有局部症状,其他部位者常表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症  相似文献   

3.
透明隔囊肿为颅内少见占位病变。Dandy 1931年首例报告透明隔囊肿,作者复习国外文献,迄今共报告22例,国内文献尚未见报导。本组报告3例均为男性,年龄18~20岁,3例均以颅内压增高症状发病。CT显示侧脑室问均匀低密度占位,CT值同CSF。MRI显示侧脑问长T_1、T_2信号占位病变,矢状扫描见Ⅲ脑室顶与室间孔受压,胼胝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15例儿童采用横断胼胝体入路开颅手术的后果。15例中,计有长在视神经,基底节、侧脑室或丘脑胶质细胞瘤8例,三脑室内胶样囊肿或  相似文献   

5.
脑室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室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11例脑室内表皮样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侧脑室内2例,第三脑室内1例,第四脑室内8例;均行手术切除.结果囊肿全切除5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2例;随访8例(6个月~8年),没有复发表现.结论CT和MR扫描对明确脑室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脑室内表皮样囊肿与重要脑组织关系密切,不必冒险全切病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内囊性病变的手术技巧、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神经内镜治疗56例脑室内囊性病变,其中颅咽管瘤18例,胶样囊肿2例,第三脑室内蛛网膜囊肿20例,侧脑室内蛛网膜囊肿16例.根据囊性肿瘤的性质采用抽吸囊液后切除囊壁或直接切除囊壁;蛛网膜囊肿病例则切开囊壁放出囊液后,对囊壁进行切除或烧灼.结果 颅咽管瘤囊壁均部分切除,囊腔内分隔穿通;2例胶样囊肿全切除;三脑室蛛网膜囊肿14例近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侧脑室囊肿7例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全部病例无明显并发症,远期效果良好.结论 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内囊性病变是神经内镜较好的适应证,能嘎显减少对脑组织的切开、牵拉和重要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胶样囊肿的内窥镜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脑内窥镜治疗三脑室胶样囊肿的价值和直视下手术的经验。方法:使用硬质神经内窥镜,利用立体定向方法置入神经内窥镜或采用徒手导入内窥镜,并利用关节臂来固定。胶样囊肿采用穿刺针先穿透,随后用显微剪刀扩大开口,吸除囊肿内容物并热凝残壁。结果:平均随访18.5个月(10~28个月),10例在术后MRI复查显示囊肿全部吸除。除2例术前有记忆丧失外,其余病例术前的症状全部消失。结论:三脑室胶样囊肿在内窥镜下处理是一种首选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评价脑内窥镜治疗三脑室样胶囊肿的价值和直上手术的经验,方法:使用硬质神经内窥镜,利用立体定向方法置入神经内窥镜或采用徒手导入内窥镜,并利用并节臂来固定。胶样囊肿采用穿刺针先穿透,随后用显微剪刀扩大开口吸除囊肿内容物并热凝残壁。结果:平均随访18.5个月,10例在术后MRI复查显示囊肿全部吸附,除2例术胶记忆丧失外,其余病例术前的症状全部消失。结论:三脑室胶样囊肿在内窥镜下处理是一种首先的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室胶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5例脑室胶样囊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1例侧脑室胶样囊肿患者行右侧三角部马蹄瓣入路囊肿切除术,3例第三脑室胶样囊肿患者行额部纵裂入路经胼胝体胶样囊肿切除术,1例第三脑室胶样囊肿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囊肿伽马刀放射治疗,均预后良好。结论脑室胶样囊肿发病率低,多起病急,一但有症状需尽快行囊肿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报告2例并1例5年随访结果良好) 本文报告2例儿童的脑包虫病。1例因就医延误而死亡。另1例在切除脑和肝的包囊虫后5年无复发。文中讨论了以下诸问题。临床表现:脑包虫囊肿通常为单发、分布于大脑中动脉的供应区内。多发性囊肿可发生于下列情况:一个以上的蚴侵袭脑;脑内包虫囊肿自发性破裂;心脏包虫囊肿破入左心室内发生栓塞;脑室造影或脑手术时发生的医源性蔓延。症状均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即头痛、呕吐。约50%病人出现癫癎发作。体检可能发现视乳头水肿或视野缺损。亦可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静脉窦狭窄在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腔内支架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应用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的患者,观察资料包括临床症状、眼底检查、颅内压测定、脑血管造影情况、治疗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期间共有7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行逆行脑静脉造影并行静脉窦测压后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其中4例伴有头痛,1例伴有鼻漏,术后伴发症状均有改善;7例患者均有视力下降,术后6例视力有所好转,1例术后视力无好转。结论怀疑存在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应行逆行脑静脉造影并且静脉窦测压。对于因静脉窦狭窄引起症状的患者,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经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病变的主要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 结合CRW立体定向仪及无框架神经影像导航系统行神经内镜手术61例。颅内肿瘤9例、囊肿12例、脑积水25例、脑内血肿1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3例及良性颅内压增高症2例。其中EN手术50例、EAM手术4例。ECM手术7例。结果 脑积水组:症状消失19例、缓解6例;囊肿组:囊肿消失4例、明显缩小7例、1例无变化;脑内血肿组: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余8例GOS预后评分,优4例、良4例;肿瘤组;全切5例、部分切除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均康复;良性颅内压增高症1例治愈、1例好转。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微创、省时、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脑积水、颅内囊肿、脑室内肿瘤、脑内囊性肿瘤、脑内血肿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经右侧额中回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第三脑室巨大胶样囊肿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右侧额中回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例第三脑室巨大胶样囊肿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变全切除,脑脊液循环通畅。术后病理证实为胶样囊肿。术后半年复查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有症状的第三脑室胶样囊肿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吸出囊内容物,直视下双手操作、分离囊壁与血管粘连,手术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胶样囊肿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1例延髓胶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其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结果 本文病例以间歇头痛为主要症状,术前MRI显示病变位于延髓腹侧,采用枕下后正中切口、远外侧入路切除病变,术后影像复查显示病变全切,病理结果证实为胶样囊肿,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 胶样囊肿为颅内良性病变,好发于第三脑室前部,位于延髓腹侧罕见,头痛为最常见症状,术前主要依靠CT、MRI检查,确诊依赖病理检查,需与表皮样囊肿、肠源性囊肿等鉴别,显微手术全切肿瘤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包虫囊肿最常发生在肝及肺,其他部位如肾、脾、脑、肌肉或骨则较罕见。作者报告17例颅内包囊虫病。男10例,女7例。年龄,7~43岁。均来自农村地区。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某些病人出现病灶体徵。头颅平片通常仅有颅内压增高改变,1例见覆盖于囊肿表面的骨质局部膨胀及变薄,罕见有囊肿壁钙化。脑室造影有助定位,但如怀疑为包囊虫病时则应避免施行,穿刺不当可引起囊虫随囊液流出而导致多处新的接种。脑血管造影最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神经派性肺水肿是继发于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突发性项内压增高而引起的一类肺水肿,是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可发展至充血性肺不张,呼吸衰竭及类似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表现。因此护理上着重于维护肺功能,防止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并发症,预防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而引起的不良后果。我院自lop年以来收治本病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例病人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16岁,50岁,受伤后均无心肺病史。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3例,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3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冽。2例并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儿童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幕上蛛网膜囊肿病儿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囊肿壁部分切除加囊肿脑池交通术30例,囊肿壁部分切除并囊肿脑池交通加颞肌条填入术20例,囊肿-腹腔分流术5例及神经内镜下囊肿壁部分切除并造瘘术1例。结果病儿术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颅内压增高症状术后均消失。术后高热(39℃)12例,并发颅内血肿4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5年,囊肿消失18例,缩小80%以上22例,缩小50%~80%8例,无明显变化6例;2例合并脑积水者,1例脑室较术前略缩小,另1例无变化。结论外科手术是儿童颅内幕上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治疗方法,术中仔细和轻柔操作是预防和减少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是继发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急性肺水肿,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我们重症室2001年11月~2003年2月共收治16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救治体会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6例I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CT、MRI及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21例行囊肿壁部分切除术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1例行囊肿-脑室引流术,2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行显微外科囊壁全剥离术。结果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有显著改善,CT复查囊肿有所缩小或消失。术后0.5~5.5年,随访的21例症状和体征进一步好转或消失。结论 CT及MRI为IAC诊断最主要和可靠的方法,对小囊肿及近中线旁的深部囊肿,MRI检查优于CT。对IAC手术应依其大小、部位及临床症状不同而综合考虑,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损伤者均应手术,手术时应尽可能切除囊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囊壁全剥离的关键,目的是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的交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对儿童脑内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4岁患儿脑内多灶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示颅内多灶性病变,合并蛛网膜囊肿1处.经过一系列实验室检查以进行鉴别诊断后,行开颅手术切除右额叶责任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颅内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术后患儿颅高压症状缓解,未切除病灶行化疗.6个月随访证实切除病灶部位无复发,未手术部位病灶无进展.结论 有占位效应的幕上脑内多灶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报道较少.对于占位效应明显的病灶,应首选切除,并辅以术后化疗,可望控制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