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肿瘤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的临床价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肿瘤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灌注成像参数的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64 MSCT对34例经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肿瘤患者行灌注成像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34例患者分成3组:胃癌组(n=23)、胃淋巴瘤组(n=4)和胃间质瘤组(n=7) .计算癌肿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 BF) 、血容量(blood volume, 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 .并对各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胃癌组BF、BV、MTT和PS平均值分别为(69.36±49.62) ml/(100 g·min)、(5.78±2.58)ml/100 g、(8.64±6.02)s和(38.60±24.46)ml/(100 g·min) ; 胃淋巴瘤组为(23.60±14.87)ml/(100 g·min) 、(2.64±0.58)ml/100 g、(10.68±5.33)s和(22.51±15.99)ml/(100 g·min), 胃间质瘤组为(50.66±30.92)ml/(100 g·min)、(4.95±1.61)ml/100 g、(11.23±8.09)s和(10.05±8.96)ml/(100 g·min).其中胃癌组与淋巴瘤组BF、BV和PS平均值,胃癌组与胃间质瘤组PS平均值以及胃淋巴瘤组与胃间质瘤组BV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胃淋巴瘤组与胃间质瘤组BF和PS平均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与胃间质瘤组BF平均值及胃癌组、胃淋巴瘤组和胃间质瘤组MTT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 MS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胃肿瘤提供定量信息,不同病理类型的胃肿瘤灌注参数值在总体上有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乳腺肿瘤的CT灌注成像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6例乳腺疾病患者行乳腺CT灌注扫描。乳腺癌组33例,以乳腺癌患者健侧正常乳腺为对照组;纤维腺瘤组17例,其他良性病变组16例,6例患者化疗2个月后复查并采用同样的灌注扫描方法,将此6例设为复查组,扫描后行乳腺CT灌注扫描,利用灌注软件Basama6.0测量病变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与纤维腺瘤组的TDC曲线可归为I、Ⅱ、Ⅲ型,乳腺癌的TDC曲线主要为I、Ⅱ型曲线。而纤维腺瘤TDC多表现为Ⅲ型曲线。乳腺癌组CT灌注参数BF、BV均高于健侧正常对照组,TTP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各参数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组BF高于纤维腺瘤组,TYP低于纤维腺瘤组。两组间BF、TTP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V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BF、BV平均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TTP平均值低于良性病变组。二者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复查组化疗后BF低于化疗前,TTP较化疗前有所延迟,化疗前后BF及TTP平均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V平均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与纤维腺瘤的TDC不同。以此可鉴别乳腺癌与纤维腺瘤。不典型病例的鉴别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诊断。乳腺癌表现为高灌注,有助于乳腺癌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纤维腺瘤为较高灌注,与乳腺癌灌注参数BF、TTP有明显差别,乳腺癌和其他良性病变灌注参数有明显差别。乳腺癌化疗前后BF及TTP平均值均有明显差异。化疗后BF平均值有所减低,TTP也有所延迟。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CT仿真内镜成像技术检测结肠及胃腔肿瘤和息肉的诊断价值,现对我院1997年5月~1998年11月经纤维结肠镜、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30例患者的螺旋CT扫描及结肠或胃腔内成像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5~76岁,平均554岁。CT检查前或检查后一周内均行纤维结肠镜或胃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大肠息肉11例,大肠肿瘤12例,正常结肠1例,胃息肉2例,胃肿瘤4例。1.2检查方法均使用美国GE公司HisPeed型螺旋CT扫描。胃CT…  相似文献   

4.
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CT平扫初诊为肝脏肿瘤的病人和30例正常成年人进行了CT灌注成像研究,应用西门子sensation16及GELightspeed64多层螺旋CT机扫描,用随机功能软件分析图像。计算机处理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再利用曲线所提供的数据计算灌注指标。结果肝癌组病灶中心BF、BV、HAI均明显高于病灶边缘,MTT较病灶边缘短,PS较病灶边缘略低;肝转移瘤病灶中心BF、BV、PS、HAI较病灶边缘低,MTT较边缘短;肝血管瘤病灶中心BF、BV、PS均低于病灶边缘,病灶中心HAI与正常肝组织一致,边缘HAI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增高,MTT较边缘长。结论CT灌注成像能更精确的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及发现微小病灶,双灌注成像的应用增加了鉴别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CT灌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21个病灶)行CT灌注扫描,使用电影模式,0.5s/圈,5mm层厚×4,120kV,60mA延迟时间10s,总扫描时间50s,使用GEAW4.2工作站和Perfusion3软件包,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和图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考察各种与灌注相关的参数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血流量(BF):(36.46±17.62)ml/(min·100g),血容量(BV):(13.76±8.59)ml/100g,平均通过时间(MTT):(28.23±15.75)s;血管表面通透性(PS):(16.45±12.36)ml/(min·100g),良性肿块组BF:(17.35±10.67)ml/(min·100g);BV:(4.63±3.47)ml/100g;MTT:(25.52±12.91)s;PS:(3.57±3.36)ml/(min·100g),两组BF、BV、P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提供了乳腺肿块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显示形态学变化的同时反映生理功能的改变,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64层CT体部肿瘤灌注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CT体部肿瘤灌注的成像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12例肿瘤患者行64层CT灌注成像,先常规平扫确定肿瘤中心部位,然后进行体部灌注扫描,层厚28.8 mm·(4 i)-1,注药速度6 ml·s-1,总量40~50 ml,延迟8~10 s扫描,屏气扫描35~40 s.扫描图像经Simens工作站用Syngo体部肿瘤灌注软件处理,得到彩色灌注编码图,包括血流量(BF)、血容积(BV)、通透性(PS),通过肿瘤不同部位取兴趣区(ROI)以获得肿瘤灌注参数.结果:所有肿瘤均获得良好的彩色灌注编码图,除胰腺癌以外,其他肿瘤BF、BV及PS均增高.结论:64层CT灌注成像为体部肿瘤提供了一种无创、可重复的定量评估肿瘤血流灌注状态的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7.
8.
张杰  陈雁卉  王正  张云则  刘小梅 《河北医学》2003,9(11):1013-1014
近年来 ,CT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 ,其在胃肠道领域中的应用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系统和器官[1] 。由于胃肠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表现差异性较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得胃肠道疾病的CT诊断较为困难 ,尤其是对胃肿瘤的诊断。但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查方法的不断完善、诊断经验的不断积累 ,对胃肿瘤的CT检出率日渐提高。自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3年 9月间我科即应用CT检出胃肿瘤 4 0例 ,现结合临床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4 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 ,经临床诊断疑为胃肿瘤 ,部分病例行X线钡餐造影…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胃CT仿真内窥镜(CTV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经胃CTVE+二维CT、胃造影(GI)、纤维胃镜(FG)检查的52例65个胃部病灶,“四定”准确率。结果 胃CTVE发现φ0.3cm隆起及凹陷性病灶及定量、定位、定性的准确率:胃CTVE高于GI(P<0.001)、低于FG(P>0.05);定期准确率:胃CTVE优于GI、FG。结论 胃CTVE作为FG的一种补充检查手段,在常见的胃器质性疾病方面可以取代GI。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肿瘤三维超声重建方法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31 例胃肿瘤进行三维超声重建,所用仪器为奥地利产COMBISON- 530 型三维超声成像系统。结果:透明成像模式,与其它成像模式如x 线成像模式和表面成像模式组合,能同时识别胃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空间毗邻关系。结论:胃肿瘤的三维重建将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CT灌注成像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实时评价.方法 取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冉灌注模型,缺血组于梗塞后相应的时间点(1 h、6 h),再灌注组则于各个时间点灌注前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的检查,各组在进行CT灌注成像的检查前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最后取大鼠的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缺血1 h再灌注前后的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变化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基本恢复,缺血6 h再灌注前后病灶边缘区rCBF变化明显,中心区则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部分恢复.病理学检查与以上结果 相一致.结论 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稳定,结合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及时进行筛选,为实验研究提供实时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CTPI)探讨原发性肝癌(HCC)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特点。方法对26例HCC患者行CTPI检查,检测肝癌组织与正常肝组织肝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肝组织比较,肝癌组织BF、HAP、HPI、P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VP、MTT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PI可在显示肝脏及肝癌结构的同时,直观定量地反映肝癌病灶血流情况,对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脏纤维化中的价值,探讨相应参数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以积累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79例经肝穿证实为肝纤维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18例非肝脏疾病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肝脏CT灌注扫描,获得主要灌注参数,即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PI)、肝血流量(HBF)及血容量(BV)。结果:观察组患者分期,S1期17例,S2期20例,S3期20例,S4期22例。观察组中PVP、TLP、HBF和B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P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PVP、TLP、HBF及BV在S3和S4期中的值明显低于S1和S2期,而HPI在S3和S4期中的值明显高于S1和S2期。结论:CT灌注成像能很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的血管分布情况,对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60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行CT灌注成像扫描,其中43例接受肝癌TACE治疗后行CT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计算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P).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根据各灌注参数值及其各参数伪彩功能图.BI图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基线图像(BI)显示TACE术后肝癌区域碘油沉积形态完缺损型或环形35例,簇集型8例。BF、BV、MTT、HAF灌注图显示肝癌病灶内碘油沉积区为低灌注区,肝癌组织非碘油沉积区为对比背景肝组织为不同程度高灌注区。肝癌在TACE术后,BF、BV和HAP值较肝癌TACE术前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BI图、肝脏灌注参数(BF、BV和HAP)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单鲁琴  余国宝 《广西医学》2003,25(12):2404-2406
目的:探讨常规CT与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临床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病人行常规CT头颅平扫及CT脑灌注成像,在常规轴面扫描后一般选取基底节层面,经肘静脉灌注对比剂,同时开始持续46S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重建46幅动态图像使用CT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获得灌注成像。计算最大峰值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和相对血流量(RF)。结果:早期常规CT头颅平扫,显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脑实质低密度征等共35例,占36.4%,CT灌注成像发现88例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长,另外8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结论: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作用有限,在准确性远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脑CT灌注成像已成为早期诊断超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指导临床治疗(尤其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电子束CT三维重建的应用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和评价电子束 CT(EB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不同病变中显示和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 2 13例不同病变的患者作了 EBCT检查和三维图像重建处理 ,包括电子束 CT血管造影 (EBCTA ) 117例、复杂骨折 30例、先天性心脏病 15例和肿瘤等病变 5 1例。三维重建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多平面重建 (MPR)和表面遮盖显示 (SSD)方法 ,部分采用了 VRT技术。 结果 :117例 EBCTA检查中 ,在 MIP、MPR和 SSD重建图像上清晰显示了正常血管及其分支、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血管狭窄以及它们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30例骨折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轴位难以显示的骨折和移位、骨折的类型和周围关系。在 MPR和 SSD图像上能对 1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出正确诊断、分型和评估。对肿瘤等病变 ,MPR和 SSD图像能清晰显示其位置和空间关系 ,同时在 SSD上能准确测量其体积。 结论 :EBCT三维重建图像是诊断和评价血管性病变和复杂部位骨折的可靠方法 ,对先天性心脏病和肿瘤等病变的定位、分型和治疗前后的评估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前CT增强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胃癌21例,术前行水充盈螺旋CT低张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测定肿瘤区域的CT值。胃癌标本组织切片经CG34抗原单克隆抗体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多克隆抗体二种试剂分别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阳性表达率。将CT形态表现、强化程度及特征与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螺旋CT术前对胃癌TNM分期符合率为80.5%。癌灶CT最大强化增加值为36~80HU,平均60.16HU;肿瘤MVD平均13.15条/高倍镜视野。肿瘤实质的最大CT强化值与MVD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VEGF阳性组的MVD和强化峰值(PA)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P〈0.05)和VEGF弱阳性组(P〈0.05);胃癌的分化程度与VEGF表达成正相关。结论:进展期胃癌的CT强化特点能够总体上反映癌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可作为与VEGF有关的肿瘤血管生成的一项指标,对评估胃癌的手术方案及临床治疗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阈值滤波的小波变换用于CT灌注成像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结合CT灌注成像特性,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峰值信噪比(PSNR)、均方误差(MSE)2个指标来评估不同血流量(BF)及不同方差的高斯噪声下基于小波滤波的灌注模型的效果;对获取的CT骨肿瘤临床数据,运用小波阈值滤波后建立灌注模型,分析肿瘤区域与正常组织的区分情况。结果仿真实验表明,不同BF值及不同方差的高斯噪声下,滤波后PSNR和MSE明显改善;骨肿瘤临床数据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噪声能力,明显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边界。结论改进的小波阈值滤波能有效改善CT灌注成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对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残余胸腺的诊断价值。方法45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胸腺灌注检查,其中恶性胸腺瘤10例,良性胸腺瘤20例,残余胸腺15例。采用GE light speed4排多层螺旋CT机扫描,应用随机功能软件分析图像,测量良恶性胸腺瘤、残余胸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并运用统计学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良性胸腺瘤与恶性胸腺瘤、良性胸腺瘤与残余胸腺之间的区别。结果BV、MTT在恶性、良性及残余胸腺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在恶性胸腺瘤、良性胸腺瘤及残余胸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螺旋CT灌注成像可精确反映不同时闯段病变的强化特征,根据病变内不同的血流学改变,更准确的鉴别恶性胸腺瘤、良性胸腺瘤及残余胸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鉴别诊断困难,可疑肺肿瘤的47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做CT灌注检查,按入选标准共有20例纳入研究。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肺肿瘤中心部位,对选定肿瘤层面行灌注成像,包括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参数,以此来评价并定量地反映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灌注状态。结果 孤立性肺结节的恶性与良性病变BV、MTT、BF、PS经分别进行两样本独立t检验,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病变BV、BF、PS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而MTT明显低于良性病变。比较传统CT常规扫描方法和CT灌注检查对孤立性肺结节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0%和95%,经χ2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CT灌注检查诊断符合率更高。结论 CT灌注能反映出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特点,其结合肺结节常规CT扫描的形态学特征能为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