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将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移植于兔桡骨的骨缺损,研究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取45只兔,年龄在1岁~1.5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只,造成两侧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其中一组植入CPC/自体颗粒骨为B组,其他两组分别植入单纯CPC为A组和单纯自体颗粒骨为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通过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在术后各时期,CPC/自体颗粒骨组的新骨形成量均优于单纯CPC组,骨缺损修复的方式和速度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组相似。组织学检查表明,CPC/自体颗粒骨组CPC的降解率快于单纯CPC组,这更符合骨缺损修复的需要。结论:CPC/自体颗粒骨复合物的新骨形成能力优于单纯CPC,并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相近。  相似文献   

2.
磷酸钙骨水泥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PC)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CPC修复33例患者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患者平均年龄38岁,肿瘤类型依次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观察患者术中CPC固化时间,术后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血钙、磷值变化,X线片和CT扫描,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钙、磷值未见升高,X线片显示骨缺损处均填充良好,随访见所有患者均有CPC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结论:良性骨肿瘤刮除后利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可充分填充骨肿瘤刮除后不规则瘤腔,即刻恢复骨的强度.经骨替代后可真正完成骨修复。术式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SPECT骨显像监测磷酸钙骨水泥(CPC)对羊椎体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15只中国青山羊第3、4腰椎椎体上分别造成1cm^3的骨缺损,第3腰椎椎体骨缺损处不填任何物品,第4腰椎椎体骨缺损内填入CPC,于术后4,8、12周分别进行骨显像,观察骨缺损处的放射性分布情况。结果 不同时间15只羊第3、4腰椎骨缺损处的放射性分布均有明显不同,CPC填充处明显浓集于没有填充CPC处(P〈0.01)。结论 SPECT骨显像能准确反映骨代谢及修复情况,可以作为临床上CPC填充治疗后监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究载阿仑膦酸钠(ALN)的磷酸钙骨水泥(CPC)修复兔股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18只。于双侧股骨内侧髁处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给予观察组ALN/CPC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给予对照组CPC植入修复骨缺损。术后两组大白兔在相同的环境下饲养,于术后4、8、12周时分别处死6只兔子,取股骨髁处标本进行X线检查、骨密度测定,观察两组新骨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材料均未见明显的炎症组织反应,其组织相容性均良好,通过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测定可发现:术后4周CPC柱和两端股骨界面清晰可辨,未见骨痂形成;8周界面模糊,可见少量骨痂生长;12周CPC柱与骨缺损交界处被大量骨痂包裹;术后4、8、12周观察组的骨痂形成速度和效果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周观察组的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载阿仑膦酸钠的磷酸钙骨水泥可促进兔股骨骨缺损的修复,增强股骨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骨生长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36只家兔的双侧桡骨均建立1.0 cm的骨缺损实验模型后随机分为A,B,C,D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于骨缺损部位植入单纯磷酸钙骨水泥(CPC);B组植入复合bFGF的CPC,C组植入复合VEGF的CPC,D组植入联合应用bFGF和VEGF的CPC。分别于术后3,6,12周切取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X线摄片显示12周时D组骨缺损完全修复,材料基本降解;B,C组骨缺损基本修复。骨密度测量显示术后12周时D组骨密度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12周时)显示D组最大抗折载荷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12周时,编织骨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D组中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以及骨小梁正常的排列结构重新恢复,B和C组则未见骨髓腔再通。 结论:CPC/bFGF,CPC/VEGF和CPC/bFGF+VEGF 3组复合物均能促进骨组织生长及加速骨缺损的修复;CPC/bFGF+VEGF复合物促进骨组织生长的能力明显优于CPC/bFGF和CPC/VEGF复合物,说明bFGF与VEGF促进骨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calcium phosphate cement)载药妥布霉素及植入兔体内后的CPC生物降解特性。方法 把CPC棒和妥布霉素CPC药棒植入兔股骨,观察其界面组织学等变化。结果 通过3个月观察,发现CPC棒和CPC药棒有部分被吸收现象,并且药棒中有新骨形成。结论 载药后的磷酸钙骨水泥仍然具有生物降解特性和骨转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磷酸钙骨水泥(CPC)与氯化锂复合磷酸钙骨水泥(Li/CPC)对SD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20只6月龄雌 性SD大鼠,设立Li/CPC实验组(n=10)及CPC对照组(n=10),分别行双侧胫骨骨缺损填充术,术后1、2月每组分别处死5只大 鼠,取胫骨标本行显微CT(Micro-CT)检测及组织学切片HE染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icro-CT扫描显示,Li/CPC组骨缺损 修复效果比CPC组好,Li/CPC组材料周围新骨体积分数(BV/TV)较CPC组高,骨小梁分离度(Tb.Sp)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织学HE染色显示,Li/CPC组纤维骨痂及骨样骨痂出现较早,且数量较多,骨愈合质量明显高于CPC组。结论Li/ CPC具有较好的骨传导性能,能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复合松质骨粒型自固化磷酸钙的成骨效应,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约0.5 cm ×0.5 cm×0.5 cm的松质骨粒型自固化磷酸钙植入于兔骶棘肌袋内,抽取自体骨髓2ml复合于一侧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天、4周、8周、12周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颗粒密度,并行组织病理学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12周实验组颗粒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学切片观察术后4周实验组有成骨样细胞,至术后12周时可见大量的板层状骨组织;术后12周的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表面孔隙内有明显的骨样组织,同时有钙颗粒沉积.结论自体骨髓复合于松质骨粒型自固化磷酸钙能明显促进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同化磷酸钙(CPC)复合A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及其成骨效应。方法:取兔骨髓,分离骨髓基质细胞,选取松质骨粒型自骨化磷酸钙置于板孔内,A组复合BMSC(3m1)和bFGF(100μg/m1);B组仅复合BMSC(3m1);C组仅为CPC;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4h后植入兔骶棘肌内。分别于术后3天、4周、8周、12周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粒密度,光镜组织病理检测及图像分析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12周时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A、B组骨粒的密度明显比C组高,12周时A、B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光镜检测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术后8周A、B组有大量成骨样细胞,12周时有大量的板层状骨形成;而C组仍有较多的空泡,仅有少量的骨样组织。术后4周时A、B、C组的成骨面积差异有显著性。术后12周扫描电镜观察到A组的表面空隙内有明显的骨样组织填充,同时有多量的钙颗粒的沉积;B组次之,C组最少。结论:bFGF可促进BMSC的增殖.BMSC能与自固化磷酸钙相容生长,自固化磷酸钙复合BMSC和bFGF可明显诱导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研制的一种可注射可降解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生物相容性,为材料的最终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ISO10993系列标准和国内的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的GB/T16886系列标准,对这种磷酸钙骨水泥材料进行体外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微核试验、皮肤过敏性试验和体内肌内埋置试验.结果:该磷酸钙骨水泥材料原液对健康人血红细胞溶血率为1.82%,无溶血现象.对小鼠的体外L929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无细胞毒性.材料原液未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反应、新西兰白兔热原反应、小鼠遗传毒性及豚鼠过敏反应.小鼠肌内埋置后植入部位无肌肉坏死,炎症反应轻,无纤维包裹.结论:新型可注射可降解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符合国际和国内规定的体内植入物的生物学评价标准,可适用于临床治疗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证实体外培养的胎免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修复骨缺损,将培养的基质细胞吸附于明胶海绵,植入兔骨缺损处,1、2、4、6、8周作99mTc-MDP骨显像、x片、组织切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平均4周左右实验组骨缺损得到修复,提示胎儿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来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自制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自制磷酸钙骨水泥 (CPC)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用浸提法制备自制磷酸钙骨水泥生理盐水和培养液浸提液 ;采用 MTT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 ;应用平板掺入法进行Ames试验 ;在小鼠腹腔内注射 CPC浸提液 ,取胸骨髓制片行微核试验 ;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溶血试验 ;通过新西兰兔骶棘肌及股骨髁内植入法行植入试验。 结果 自制 CPC的细胞毒性为 级 ;对健康人血的溶血率 <5 % ;Ames试验及微核试验均呈阴性 ;肌肉及骨内植入后无明显炎症反应 ,CPC与周围骨组织可达生物结合。 结论 自制 CPC无细胞毒性 ,无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 ,无溶血作用 ,植入后无炎症反应 ,可以与骨组织生物结合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载药妥布霉素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载药妥布霉索的体外抗菌活性和植入兔体内后的药物释放特性。方法 把CPC药棒植入兔股骨,检测骨组织、血液和血肿中的药物浓度变化趋势,并在体外进行这种体系的细菌敏感试验。结果 通过8周观察,发现CPC药棒在骨组织中能够在至少6周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而血液中药物浓度则一直较低,并且药棒在体外对骨髓炎常见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结论 载药后的磷酸钙骨水泥在体内具有较长时间释放较高浓度药物的特性,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添加新型陶瓷对改善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影响,将椎弓根螺钉分别植入28个L3-L5椎体两侧椎弓根,随机在一侧加α-BSM^TM。16个椎体做螺钉轴向拔出试验,测试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和拔出过程中的能量吸收值E-Fmax和E-2mm。另外12个椎体做梯增负荷的螺钉周期抗屈试验。两组相比较发现,加入α-BSM^TM后,Fmax增加了66.8%,E-Fmax和E-2mm分别增加了169.5%和60.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s检验,P<0.01)。周期抗屈试验中,增加α-BSM^TM可使螺钉耐受更大的负荷或在同等负荷下仅产生较小的位移。结果表明:在椎弓根螺钉植入时添加α-BSM^TM能显著提高其初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自制诱导型人工骨材料在兔颅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实验材料组(自制诱导型人工骨材料,M组)、实验对照组(同种异体冻干骨,B组)和空白对照组(N组).制备双侧颅顶骨8mm的骨缺损,分别植入相应材料.术后采取大体观察、血液化验、骨磨片组织形态观察及荧光双标记示踪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大体观察、骨磨片组织形态观察及荧光双标记示踪等提示M组材料植入后缺损区有明显新骨生长,B组有新骨生长,但M组较少,N组新骨生长不明显.外周血液检查显示M组LYM%与B组、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不同时间点血总蛋白、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血钙等与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尿素氮检测在16周虽然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其数值在正常范围,提示对肾功能无影响.结论 自制诱导型人工骨植入机体后持续促进新骨生长,诱导成骨效果强于同种异体冻干骨,且在体内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硫酸钙骨水泥(CSC)在骨质疏松椎体内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表现,为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寻找更为合适的充填材料。方法对12只去势法制备的骨质疏松成年绵羊的L2~L5椎体制作骨缺损,随机注入CS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并以L1和L6作正常对照。分别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切片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大体标本可见,2周时各组骨缺损处可见少量纤维疤痕形成,24周时CSC组椎体周围完全被骨性疤痕覆盖。生物力学测试显示,CSC组椎体力学性能在2周时弱于PMMA组和对照组(P〈0.05),24周时几乎接近PMMA组和正常对照组。组织学切片显示,2周时CSC组材料与骨质接触的界面开始模糊;24周时CSC组仅见极少量的材料残留,可见成熟骨小梁贯穿骨缺损区域;PMMA组与骨质界面间出现膜性结构。结论 CSC材料同样能增强骨质疏松的椎体;随着时间的推移,CSC在体内能修复骨缺损,进一步提升椎体的力学性能。CSC材料可作为椎体成形或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可选充填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